一种蓄热式智能暖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868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热式智能暖风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暖风机,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式智能暖风机。



背景技术:

冬季室内采暖的方式有很多,其中用暖风机采暖很常见,而如今的暖风机都是电热管加热,用风机将电热管产生的热散发出去,实现供暖的功能,这种形式的暖风机在对电热管停止加热时无法对环境供热。而有些地区每天的电价不同,用电低峰时段比如夜间12点到凌晨7点要比其他时间电价低,对这时段的低价电有效利用能实现经济用电的目的,又能平衡电网负载。现有暖风机无法利用低价时段储热在其他时段放热,同时电热管工作时如倾倒容易发生火灾。

因此,研发一种能充分利用低电价时段储热并在其他时段放热而且结构简单的暖风机,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智能暖风机,解决了现有暖风机不能先储热后利用储热在其他时段放热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热式智能暖风机,包括壳体,位于所述壳体上的出风口和进风口,以及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出风口连通的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蓄热器,所述蓄热器布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蓄热器与所述壳体之间有空气流动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先对所述蓄热器蓄热,停止蓄热后所述蓄热器能保证其中的热能向外释放,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需要强制对流散热时,贯流风机启动,将所述蓄热器外壁释放出的热能沿着所述空气流动层通过出风口散发到暖风机外,达到对环境供暖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器内设置有电加热器、进水口和/或排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蓄热器内储有相变蓄热材料或水。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处设置有盖子。

进一步地,还包括智能温控器,所述贯流风机连接所述智能温控器。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温控器包括运行控制器、温控器、温度传感器、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温控器还包括远程控制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热盘管、盘管进水口以及盘管出水口,所述辅热盘管布置于所述蓄热器内部;所述盘管进水口与所述盘管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辅热盘管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布置于所述蓄热器的内部并与所述辅热盘管紧密结合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设置于所述壳体侧壁,所述液位计底端与所述蓄热器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达到了如下效果:

1)通过设置蓄热器,具有能先储热并利用储热在其他时段放热的有益效果;

2)当蓄热器中储热介质为水时,可以通过打开进水口的盖子,利用水蒸气对环境加湿;

3)设置智能温控器,可监测蓄热器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智能控制启动或关闭蓄热器的加热;

4)设置辅热盘管,辅热盘管可与太阳能热水器等提供热源的装置连接,增强供热效果;当蓄热器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辅热盘管能防止相变蓄热材料固结;

5)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的右视图。

图中:

1壳体;2蓄热器;3进水口;4贯流风机;5智能温控器;6电加热器;7辅热盘管;8散热翅片;9排水口;10盖子;11盘管出水口;12盘管进水口;13出风口;14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发明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上的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以及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出风口13连通的贯流风机4,同时还包括蓄热器2,所述蓄热器2布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蓄热器2与所述壳体1之间有空气流动层。

其中,所述蓄热器2内设置有电加热器6、进水口3和排水口9。所述电加热器6通电后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介质加热,该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相变蓄热材料。所述进水口3位于所述蓄热器2顶端,并直接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水可以通过所述进水口3加入到所述蓄热器2中。所述排水口9位于所述蓄热器2底端,可使水排出。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3处设置有盖子10,所述盖子10盖住所述进水口3时可隔热;由于所述进水口3有一定直径,当所述盖子10打开时,水从所述进水口3蒸发出来,起到给环境加湿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13可以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端,顶角,侧壁等位置,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设置于所述壳体1侧壁,所述液位计底端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所述液位计可显示所述蓄热器2内水的量。

现针对本实施例中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描述其工作过程。

所述蓄热器2要保持满水状态,当需要补水时,通过所述进水口3补水;当所述蓄热器2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也需要保持充满状态。当电网用电处于低谷,电价较低时,启动所述电加热器6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水加热,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该设定温度可以是16℃,20℃,22℃,25℃等需求温度,此时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启动所述贯流风机4,加热的同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4强制对流采暖。当水达到设定的温度上限时关闭所述电加热器6,停止加热。电网处于用电高峰及平缓期,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开启所述贯流风机4,利用所述蓄热器2储蓄的热量对环境采暖。需要加湿时,打开所述盖子10。此时,只有所述贯流风机4工作,其耗电较低,具有经济、节能的效果。

实施例二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上的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以及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出风口13连通的贯流风机4,同时还包括蓄热器2,所述蓄热器2布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蓄热器2与所述壳体1之间有空气流动层。

其中,所述蓄热器2内设置有电加热器6、进水口3和排水口9。所述电加热器6通电后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介质加热,该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相变蓄热材料。所述进水口3位于所述蓄热器2顶端,并直接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水可以通过所述进水口3加入到所述蓄热器2中。所述排水口9位于所述蓄热器2底端,可使水排出。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3处设置有盖子10,所述盖子10盖住所述进水口3时可隔热;由于所述进水口3有一定直径,当所述盖子10打开时,水从所述进水口3蒸发出来,起到给环境加湿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13可以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端,顶角,侧壁等位置,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设置于所述壳体1侧壁,所述液位计底端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所述液位计可显示所述蓄热器2内水的量。

进一步地,还包括智能温控器5,所述贯流风机4连接所述智能温控器5。所述智能温控器5可控制所述贯流风机4的开启、停止,并能控制其功率和转速。同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也能监测所述蓄热器2内水温以及环境温度,还能够控制所述电加热器6的开启、停止。

具体地,所述智能温控器5包括运行控制器、温控器、温度传感器、开关。所述电加热器6与所述智能温控器5相连,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是导线连接,所述导线可以布置在所述壳体1中或者所述壳体1内壁。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延伸或埋设到所述蓄热器2中,以监测水温。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温控器5还包括远程控制器。所述远程控制器可以是红外等常见接收装置,并配套遥控器实现远程遥控的功能;所述远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网络模块等,配套相应的手机或手机软件实现远程遥控的功能。

现针对本实施例中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描述其工作过程。

所述蓄热器2要保持满水状态,当需要补水时,通过所述进水口3补水;当所述蓄热器2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也需要保持充满状态。当电网用电处于低谷,电价较低时,启动所述电加热器6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水加热,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该设定温度可以是16℃,20℃,22℃,25℃等需求温度,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启动所述贯流风机4,加热的同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4强制对流采暖。所述智能温控器5通过监测到的环境温度调节所述贯流风机4的功率和转速。当水达到设定的温度上限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关闭所述电加热器6,停止加热。电网处于用电高峰及平缓期,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开启所述贯流风机4,利用所述蓄热器2储蓄的热量对环境采暖。需要加湿时,打开所述盖子10。此时,只有所述贯流风机4工作,其耗电较低,具有经济、节能的效果。

实施例三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上的出风口13和进风口14,以及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出风口13连通的贯流风机4,同时还包括蓄热器2,所述蓄热器2布置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蓄热器2与所述壳体1之间有空气流动层。

其中,所述蓄热器2内设置有电加热器6、进水口3和排水口9。所述电加热器6通电后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介质加热,该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相变蓄热材料。所述进水口3位于所述蓄热器2顶端,并直接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水可以通过所述进水口3加入到所述蓄热器2中。所述排水口9位于所述蓄热器2底端,可使水排出。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3处设置有盖子10,所述盖子10盖住所述进水口3时可隔热;由于所述进水口3有一定直径,当所述盖子10打开时,水从所述进水口3蒸发出来,起到给环境加湿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13可以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端,顶角,侧壁等位置,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进一步地,还包括液位计,所述液位计设置于所述壳体1侧壁,所述液位计底端与所述蓄热器2连通。所述液位计可显示所述蓄热器2内水的量。

进一步地,还包括智能温控器5,所述贯流风机4连接所述智能温控器5。所述智能温控器5可控制所述贯流风机4的开启、停止,并能控制其功率和转速。同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也能监测所述蓄热器2内水温以及环境温度,还能够控制所述电加热器6的开启、停止。

具体地,所述智能温控器5包括运行控制器、温控器、温度传感器、开关。所述电加热器6与所述智能温控器5相连,其连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是导线连接,所述导线可以布置在所述壳体1中或者所述壳体1内壁。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以延伸或埋设到所述蓄热器2中,以监测水温。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温控器5还包括远程控制器。所述远程控制器可以是红外等常见接收装置,并配套遥控器实现远程遥控的功能;所述远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蓝牙模块,网络模块等,配套相应的手机或手机软件实现远程遥控的功能。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热盘管7、盘管进水口12以及盘管出水口11,所述辅热盘管7布置于所述蓄热器2内部;所述盘管进水口12与所述盘管出水口11分别与所述辅热盘管7连通。当白天日照充足或者其他需要对本暖风机辅热的时候,所述盘管进水口12以及所述盘管出水口11连通太阳能热水器或者其他具有热循环介质系统的装置,通过向所述辅热盘管7内通入循环的高温介质实现辅热。当蓄热器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通过所述辅热盘管7的辅助加热能防止相变蓄热材料固结,保证相变蓄热材料的流动性。所述辅热盘管7在所述蓄热器2内可以是一排,也可以是多排,所述辅热盘管7设置为多排可增加辅热效果。

进一步地,还包括散热翅片8,所述散热翅片8布置于所述蓄热器2的内部并与所述辅热盘管7紧密结合一起。便于将所述辅热盘管7传导出来的热量散发出来,所述散热翅片8可以与所述蓄热器2外壁接触或连接,以起到固定所述辅热盘管7的作用。

现针对本实施例中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描述其工作过程。

所述蓄热器2要保持满水状态,当需要补水时,通过所述进水口3补水;当所述蓄热器2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也需要保持充满状态。当电网用电处于低谷,电价较低时,启动所述电加热器6对所述蓄热器2中的水加热,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该设定温度可以是16℃,20℃,22℃,25℃等需求温度,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启动所述贯流风机4,加热的同时通过所述贯流风机4强制对流采暖。所述智能温控器5通过监测到的环境温度调节所述贯流风机4的功率和转速。当水达到设定的温度上限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关闭所述电加热器6,停止加热。电网处于用电高峰及平缓期,当室内温度比设定温度低1℃时,所述暖风机自然散热,当室内温度比所述设定温度低2℃时,所述智能温控器5控制开启所述贯流风机4,利用所述蓄热器2储蓄的热量对环境采暖。需要加湿时,打开所述盖子10。此时,只有所述贯流风机4工作,其耗电较低,具有经济、节能的效果。

当白天日照充足或者其他需要对本暖风机辅热以及需要对相变蓄热材料加热的时候,所述盘管进水口12以及所述盘管出水口11连通太阳能热水器或者其他具有热循环介质系统的装置,通过向所述辅热盘管7内通入循环的高温介质实现辅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蓄热式智能暖风机,达到了如下效果:

1)通过设置蓄热器,具有能先储热并利用储热在其他时段放热的有益效果;

2)当蓄热器中储热介质为水时,可以通过打开进水口的盖子,利用水蒸气对环境加湿;

3)设置智能温控器,可监测蓄热器的温度以及环境温度,智能控制启动或关闭蓄热器的加热;

4)设置辅热盘管,辅热盘管可与太阳能热水器等提供热源的装置连接,增强供热效果;当蓄热器中介质为相变蓄热材料时,辅热盘管能防止相变蓄热材料固结;

5)结构简单,易于推广。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