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套式无尘车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1610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套式无尘车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产车间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尤其是一种嵌套式镜头装配无尘车间。



背景技术:

无尘车间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将空气中的微粒子、有害空气、细菌等污染物减

少到规定指标下,将室内的温度、洁净度、室内压力、气流速度与气流分布、噪音振动及照明、静电控制在某一需求范围内而特别设计的房间。即不论外在空气条件如何变化,其室内均能维持原先所设定要求的洁净度、温温度及压力等性能。洁静度一级表示每立方英尺室内的空气所含有大或等于0.5 um的灰尘粒子不超过1颗;洁净室 10 级则为不超过10颗;洁净室100级、1000级...依次类推。

镜头装配车间原先采用的就是一个大的无尘车间,容易污染,经常达不到镜头装配要求,并且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套式镜头装配无尘车间,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嵌套式镜头装配无尘车间,包括无尘车间、空气循环机组、送风管路和排风管路,所述无尘车间的两侧墙体的内侧设有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上设有与所述无尘车间内部连通的第一排风口,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排风管路连通,所述排风管路与所述空气循环机组连通;所述送风管路一端与设置在无尘车间吊顶上的若干个第一送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空气循环机组连通;所述无尘车间内设有洁净棚,所述洁净棚的顶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与所述送风管路连通,所述洁净棚还设有第二排风口。无尘车间洁净等级达到万级,洁净棚内达到千级。

优选地,所述第一送风口设有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二送风口设有第二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无尘车间、洁净棚的墙体采用铝型材构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覆盖防静电网,所述防静电网覆盖静电布。铝型材构建框架结构可降低生产成本,防静电材质可防止吸灰,有利镜头装配。

优选地,所述无尘车间内分布有室内气压探头,无尘车间室外分布有室外气压探头,所述洁净棚内分布有棚内气压探头,所述空气循环机组设有净化风驱动单元,所述室内气压探头、室外气压探头、棚内气压探头和净化风驱动单元均与控制终端连接,控制终端内设有报警单元。这样当检测外部气压高于净化间内部气压时,就让净化系统通过提高转速来增加净化间的供气量,达到与外界气压平衡,当检测到外部气压低于净化间内部气压时,就让净化系统通过降低转速来降低对净化间的供气量,达到内外气压平衡。如果净化系统随着灰尘累计而堵塞到电机开到最高转速时仍然车间内部气压低于外界气压时,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而相关人员就必须停机后立即更换净化系统的过滤网来解决,进而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这样就可以基本实现净化系统自动化和净化间的洁净度相对稳定的状态 ;可以大大提高净化车间内产出的产品的稳定性,减少很多损失。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结构简单,通过空气循环机组对车间内进行气体的交换,大大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洁净度,由于在无尘车间内部再设置一个洁净棚,提高了洁净等级,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无尘车间1,空气循环机组2,送风管路3,排风管路4,排风通道5,第一排风口6,第一送风口7,第一过滤器8,洁净棚9,第二排风口10,第二送风口11,第二过滤器12,室内气压探头13,室外气压探头14,棚内气压探头15,净化风驱动单元16,防静电网17。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嵌套式镜头装配无尘车间,包括无尘车间1、空气循环机组2、送风管路3和排风管路4,所述无尘车间1的两侧墙体的内侧设有排风通道5,所述排风通道5上设有与所述无尘车间1内部连通的第一排风口6,所述排风通道5与所述排风管路4连通,所述排风管路4与所述空气循环机组2连通;所述送风管路4一端与设置在无尘车间1吊顶上的若干个第一送风口7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空气循环机2组连通;所述无尘车间1内设有洁净棚9,所述洁净棚9的顶部设有若干个第二送风口11,所述第二送风口11与所述送风管路3连通,所述洁净棚9还设有第二排风口10。

所述第一送风口7设有第一过滤器8,所述第二送风口11设有第二过滤器12。

所述无尘车间1、洁净棚9的墙体采用铝型材构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覆盖防静电网17、防静电网17覆盖静电布。

所述无尘车间1内分布有室内气压探头13,无尘车间1室外分布有室外气压探头14,所述洁净棚9内分布有棚内气压探头15,所述空气循环机组2设有净化风驱动单元16,所述室内气压探头13、室外气压探头14、棚内气压探头15和净化风驱动单元16均与控制终端连接,控制终端内设有报警单元。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