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管板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1472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管板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新技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大环境下,目前现有双管板换热器在制造、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液压胀管器损耗特别大,液压胀管器价格非常昂贵;具次管板与换热管束胀接处经常出现渗漏,无法解决;第三,管板与管板中间空隙隔热较差,无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杜绝空腔传热和渗漏的双管板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双管板换热器,包括由壳体、折流板、内管板、外管板、蒸汽进口、冷凝水出口组成的壳程系统,以及由氮气进口、氮气出口、换热管束、管箱、溢流口组成的管程系统,所述内管板和外管板之间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端设置有填料加入口,空腔的下端设置有溢流口,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填料。

上述方案中,所述填料为绝热耐火混凝土。

上述方案中,为降低设备制造成本,所述内管板和换热管束之间通过气压胀管胀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双管板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解决了高额的液压胀管成本问题,在内、外管板之间增加填料,有效密封了胀管处的渗漏。这种情况下换热管束与内管板采用普通胀管即可满足要求,减少了胀管成本,延长设备使用时间。

2、杜绝了内、外管板之间进行传热,在管板之间增加绝热耐火混凝土填料,这样降低了内管板与外管板之间的温差,在运行过程中减少了温差应力,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双管板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氮气出口,2.外管板,3.填料加入口,4.绝热耐火混凝土,5.内管板,6.壳体,7.折流板,8.换热管束,9.蒸汽进口,10.氮气进口,11.冷凝水出口,12.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双管板换热器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双管板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这种双管板换热器,包括由壳体6、折流板7、内管板5、外管板2、蒸汽进口9、冷凝水出口11组成的壳程系统,以及由氮气进口10、氮气出口1、换热管束8组成的管程系统,所述内管板5和外管板2之间设置有空腔,空腔的上端设置有填料加入口3,空腔的下端设置有溢流口12,所述空腔内设置有绝热耐火混凝土4。为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在内管板5和换热管束8之间通过气压胀管胀紧连接。

加热蒸汽从蒸汽进口9进入壳体6,经折流板7改变流向和换热管束8进行热交换,蒸汽凝结成饱和水经冷凝水出口11流向外管网,氮气从氮气进口10进入,经过换热管束8,经氮气出口1供向其它工艺使用,氮气在流经换热管束8时进行换热。

在内管板5、外管板2之间增加绝热耐火混凝土4,有效密封了内管板5和换热管束8之间胀管处的渗漏,这种情况下换热管8与内管板5采用普通胀管即可满足要求,减少了胀管成本,延长设备使用时间。在内、外管板之间增加绝热耐火混凝土填料,降低了内管板5与外管板2之间的温差,在运行过程中减少了温差应力,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