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以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7385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以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以及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制冷的时候,室内换热器是作为蒸发器使用,当冷媒和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时,在室内换热器的表面就会产生冷凝水,经测试,分体式空调中蒸发器制冷时所产生的冷凝水通常温度在11-13℃,而室内空气温度通常在25-28℃,因此冷凝水温度是低于室内空气温度的,更远远低于室外空气温度以及空调室外机的冷凝器散热温度。但目前,冷凝水往往都是从空调室内机的冷凝水排水管直接排放到户外,冷凝水所携带的低温冷量并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利用,造成冷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利用冷凝水,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以及空调。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包括两端封闭的柱状筒体,所述柱状筒体内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并伸出所述柱状筒体的两端端部,所述柱状筒体的一端连通冷凝水输入管,另一端设有冷凝水溢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柱状筒体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使得柱状筒体设有冷凝水溢出口的一端位于水平高端,通过冷凝水输入管将冷凝水输送到柱状筒体内,换热管内通入冷媒,冷媒在经过换热管的过程中与冷凝水实现热交换,降低冷媒的温度,达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冷凝水溢出口连接有冷凝水溢出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冷凝水溢出口处设置冷凝水溢出管,能在柱状筒体内的冷凝水积累到冷凝水溢出口位置后将多余的冷凝水排出到要求位置。

进一步,所述柱状筒体为圆柱形筒体,所述换热管设在所述柱状筒体的中心线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柱状筒体擦采用圆柱形筒体,换热管设在柱状筒体的中心线位置,能保证换热管内的冷凝剂能与冷凝水均匀换热。

进一步,位于所述柱状筒体内的所述换热管为金属管。

优选的,所述金属管为铜管或不锈钢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柱状筒体内的换热管采用金属管,尤其是铜管或不锈钢管,金属管的换热效率高,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

一种空调,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和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所述冷凝水溢出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冷凝水输入管,所述冷凝水输入管与冷凝水出水管连通,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排气管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经过压缩机的冷媒通过排气管进入到换热管,冷凝水由柱状筒体下端的冷凝水输入管流入柱状筒体,并在其中与换热管内高温冷媒换热;待柱状筒体中冷凝水接满后,由上端出口溢出,通过在柱状筒体内的冷凝水中,让高温冷媒先与低温冷凝水一次换热,进而进入到冷凝器中后又与空气进行二次换热,相当于增加了冷媒的换热次数及过冷度,达到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连接控制阀的一端,所述控制阀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回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阀的设置能实现方便控制经过回气管的冷媒的压力。

一种空调,包括冷凝器、压缩机和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所述冷凝水溢出口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冷凝水输入管,所述冷凝水输入管与冷凝水出水管连通,所述冷凝器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与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通过排气管与所述冷凝器的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压缩机的作用下,在冷凝器内与空气经过第一次换热的冷媒从冷凝器输出管输出后进入到换热管内,冷凝水由柱状筒体下端的冷凝水输入管流入柱状筒体,并在其中与换热管内经过第一换热的较高温的冷媒进行第二次换热;相当于增加了冷媒的换热次数及过冷度,达到利用冷凝水冷量,且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换热管远离所述冷凝器输出管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控制阀的一端,所述控制阀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与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控制阀的设置能实现方便控制经过回气管的冷媒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中冷凝管、压缩机以及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的连接关系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中冷凝管、压缩机以及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的连接关系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柱状筒体,2、换热管,3、冷凝水输入管,4、冷凝水溢出口,5、冷凝水溢出管,6、冷凝器,7、压缩机,8、回气管,9、排气管,10、冷凝器输出管,11、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包括两端封闭的柱状筒体1,所述柱状筒体1内设有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穿过并伸出所述柱状筒体1的两端端部,所述柱状筒体1的一端连通冷凝水输入管3,另一端设有冷凝水溢出口4。

优选的,所述冷凝水溢出口4连接有冷凝水溢出管5。在冷凝水溢出口4处设置冷凝水溢出管5,能在柱状筒体1内的冷凝水积累到冷凝水溢出口4位置后将多余的冷凝水排出到要求位置。

优选的,所述柱状筒体1为圆柱形筒体,所述换热管2设在所述柱状筒体1的中心线上。柱状筒体1擦采用圆柱形筒体,换热管2设在柱状筒体1的中心线位置,能保证换热管2内的冷凝剂能与冷凝水均匀换热。

优选的,位于所述柱状筒体1内的所述换热管2为金属管。所述金属管为铜管或不锈钢管。柱状筒体1内的换热管2采用金属管,尤其是铜管或不锈钢管,金属管的换热效率高,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

将柱状筒体1竖直设置或倾斜设置,使得柱状筒体1设有冷凝水溢出口4的一端位于水平高端,通过冷凝水输入管3将冷凝水输送到柱状筒体1内,换热管2内通入冷媒,冷媒在经过换热管2的过程中与冷凝水实现热交换,降低冷媒的温度,达到提高能效,降低能耗的目的。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空调,包括冷凝器6、压缩机7和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所述柱状筒体1竖直设置,所述冷凝水溢出口4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冷凝水输入管3,所述冷凝水输入管3与冷凝水出水管连通,所述冷凝器6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10与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8与所述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7的输出端通过排气管9与所述冷凝器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凝器6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10连接控制阀11的一端,所述控制阀1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回气管8与所述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

经过压缩机7的冷媒通过排气管9进入到换热管2,冷凝水由柱状筒体1下端的冷凝水输入管3流入柱状筒体1,并在其中与换热管2内高温冷媒换热;待柱状筒体1中冷凝水接满后,由上端出口溢出,通过在柱状筒体1内的冷凝水中,让高温冷媒先与低温冷凝水一次换热,进而进入到冷凝器6中后又与空气进行二次换热,相当于增加了冷媒的换热次数及过冷度,达到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的目的;控制阀11的设置能实现方便控制经过回气管8的冷媒的压力。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空调,包括冷凝器6、压缩机7和上述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冷凝水有效利用装置,所述柱状筒体1竖直设置,所述冷凝水溢出口4的水平位置高于所述冷凝水输入管3,所述冷凝水输入管3与冷凝水出水管连通,所述冷凝器6的输出端通过冷凝器输出管10与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8与所述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压缩机7的输出端通过排气管9与所述冷凝器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换热管2远离所述冷凝器输出管10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控制阀11的一端,所述控制阀11的另一端通过回气管8与所述压缩机7的输入端连接。

在压缩机7的作用下,在冷凝器6内与空气经过第一次换热的冷媒从冷凝器输出管10输出后进入到换热管2内,冷凝水由柱状筒体1下端的冷凝水输入管3流入柱状筒体1,并在其中与换热管2内经过第一换热的较高温的冷媒进行第二次换热;相当于增加了冷媒的换热次数及过冷度,达到利用冷凝水冷量,且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的目的。控制阀11的设置能实现方便控制经过回气管8的冷媒的压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