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7921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圆筒立式空调器大多采用贯流风叶,有一个或多个出风口。出风口在空调器的上部,且大多数的出风口多集中在正面,造成扫风角度小,送风区域小等缺陷,使得室内房间温度场分布不均匀,送风无法吹到房间边角处,造成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用户使用体验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器出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多个第一出风口;风向转筒,风向转筒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风向转筒为多个,多个风向转筒与多个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风向转筒上设置有出风区域以改变对应的第一出风口处的送风角度。

进一步地,各风向转筒具有多个出风区域,多个出风区域沿风向转筒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出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区域,沿风向转筒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与其余的出风区域的尺寸不同。

进一步地,风向转筒包括:转筒本体,转筒本体呈筒状结构,多个出风区域沿转筒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以形成多个出风区域,各通孔沿转筒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的横截面沿转筒本体的径向向外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的横截面呈第一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结构的弧度为40°或120°。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通孔之间形成通孔隔离部,通孔隔离部的横截面呈第二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弧形结构的弧度为40°或60°。

进一步地,各风向转筒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风向转筒的轴线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各第一出风口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一出风口的长边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壳体还具有第二出风口,各第一出风口位于第二出风口的上方。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系统,设置于壳体内,风机系统包括出风通道,风机系统通过出风通道分别与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出风通道包括:第一送风管道,第一送风管道的第一端与壳体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一送风管道的第二端与多个第一出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送风管道包括多个送风通道,各送风通道独立设置,各送风通道的进口端均与风机系统相连通,各送风通道的出口端与多个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并连通。

进一步地,风机系统包括风机部,风机部包括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吸风口与壳体的进风口相连通,离心风机的蜗壳上开设有开口,所开口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离心风机用于将进风口处的风送至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风机部还包括: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开口处,挡风板具有遮挡开口的关闭位置以及避让开口的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驱动器,驱动器驱动多个风向转筒独立转动。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导风叶片,导风叶片设置于各出风区域内。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上出风格栅,上出风格栅为多个,多个上出风格栅与多个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各上出风格栅可转动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下出风格栅,下出风格栅设置于第二出风口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包括壳体和风向转筒。壳体具有多个第一出风口。风向转筒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风向转筒为多个,多个风向转筒与多个第一出风口一一对应,风向转筒上设置有出风区域以改变对应的第一出风口处的送风角度。通过转动风向转筒,使得风向转筒的出风区域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时实现第一出风口处送风,通过多个风向转筒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出风口的送风角度,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进风和出风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一种出风方式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第二种出风方式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风向转筒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风向转筒的各出风区域布局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第一出风口;12、第二出风口;

20、风向转筒;21、转筒本体;22、通孔隔离部;23、导风叶片;24、出风区域;25、出风区域;26、出风区域;

30、风机系统;31、蜗壳;32、开口;33、过流口;

40、出风通道;41、第一送风管道;

51、上出风格栅;52、下出风格栅;53、进风格栅;54、进风面板;55、出风面板;

60、挡风板;61、齿条;

70、驱动部;71、驱动电机;72、驱动齿轮;73、从动齿轮;

80、导向部;

90、分风板;

91、轴承;92、盖板;93、主动齿轮;94、电机;95、轴承盖;96、钢珠;97、换热器;98、离心风叶;99、风叶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具体地,该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风向转筒20。壳体10具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1。风向转筒2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内,风向转筒20为多个,多个风向转筒20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1一一对应,风向转筒20上设置有出风区域以改变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1处的送风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风向转筒20,使得风向转筒20的出风区域与第一出风口11相连通时实现第一出风口11处送风,通过多个风向转筒20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地增加空调器出风口的送风角度,提高了空调器的出风的舒适性。

其中,各风向转筒20具有多个出风区域,多个出风区域沿风向转筒2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出风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出风区域,沿风向转筒20的周向方向的尺寸与其余的出风区域的尺寸不同。这样设置能够使得风向转筒20具有多种不同角度的送风模式,满足了用户的出风多样性的需求,增加了该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风向转筒20包括转筒本体21。转筒本体21呈筒状结构,多个出风区域沿转筒本体21的周向间隔设置。筒状结构的风向转筒的重心恒定,使得筒状结构的风向转筒在转动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平衡性,增加了筒状结构出风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地,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开设有多个通孔以形成多个出风区域,各通孔沿转筒本体21的轴线方向延伸。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减轻筒状结构的重量,同时也增加了出风区域的出风面积。

优选地,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的横截面沿转筒本体21的径向向外逐渐增大。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了出风区域的扫风面积。

其中,多个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的横截面呈第一弧形结构。如图9所示,图9中示出了三个通孔,三个通孔的横截面均呈弧形结构即第一弧形结构。其中,第一弧形结构的中心线呈弧线,从图9中可以看出,沿顺时针方向,出风区域24的横截面的中心线的弧度为120°,出风区域25的横截面的中心线的弧度为40°,出风区域26的横截面的中心线的弧度为40°。

再请参照图9所示,相邻两个通孔之间形成通孔隔离部22,通孔隔离部22的横截面呈第二弧形结构。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风向转筒的结构强度,同时使得通孔隔离部22能够将各出风区域隔离开,使得各个出风区域之间具有一个合理的距离。

优选地,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各个出风区域单独出风或是相邻两个出风区域同时出风,或是与另一个风向转筒的出风区域协同出风,使得出风口出的扫风范围能够实现180°扫风,从图9中可以看出,沿顺时针方向,通孔隔离部22的横截面的中心线的弧度即第二弧形结构的弧度为依次为60°、40°和60°。

为了进一步提高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将各风向转筒20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风向转筒20的轴线相互平行。

其中,各第一出风口11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各第一出风口11的长边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设置能够增加空调器在壳体周向上的扫风范围,有效地增加了该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

优选地,壳体10还具有第二出风口12。各第一出风口11位于第二出风口12的上方。这样设置能够使得该空调器既能够实现上出风又能够实现下出风,即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可以选择上出风,在制热模式下可以选择下出风,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制热效率和增加空调器的出风的舒适性。

如图2所示,空调器还包括风机系统30。风机系统30设置于壳体10内,风机系统30包括出风通道40,风机系统30通过出风通道40分别与各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使得各第一出风口11进风更加顺畅,有效地降低了各第一出风口11的进风的风阻,有效地提高了空调器的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舒适性。

具体地,出风通道40包括第一送风管道41,第一送风管道41的第一端与壳体10的进风口相连通,第一送风管道41的第二端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1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多个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风量,保证了多个第一出风口11处始终能够正常的进出风。

当然,还可以将第一送风管道41设置成包括多个送风通道,各送风通道独立设置,各送风通道的进口端均与风机系统30相连通,各送风通道的出口端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1一一对应并连通(即如图10所示,送风通道在进风口处相连通并形成过流口33。这样设置进一步地提高了第一出风口11的出风稳定性。

如图2所示,风机系统30还包括风机部。风机部包括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吸风口与壳体10的进风口相连通,离心风机的蜗壳31上开设有开口32,所开口32与第二出风口12相连通,离心风机用于将进风口处的风送至第一出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2处。这样设置使得该空调器能够通过离心风机实现第二出风,而且采用离心风机送风能够使得从第二出风口12处吹出的热风紧贴地面送风,且增加了热风送风的距离,避免了人体脚部感觉不暖和的问题,提高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其中,进风口处设置有进风格栅53。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控制第二出风口12的出风模式,在开口32处设置了挡风板60。其中,挡风板60可转动地设置于开口32处,挡风板60具有遮挡开口32的关闭位置以及避让开口32的打开位置。在保证能够关闭和打开开口32的前提下,挡风板60可以设置在蜗壳31上,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内。

为了使得挡风板60能够顺畅的转动,在空调器器内设置了导向部80。驱动部70驱动挡风板60沿导向部80的长度方向转动。

优选地,导向部80包括导轨。导轨设置于蜗壳31上。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导轨占用壳体10内部的空间,将导轨设置于蜗壳31上能够减小挡风板60与开口32处的距离,降低了挡风板60与开口32实现关闭时的密封难度,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可靠性。

为了能够使得风向转筒20能够在空调器内部转动,空调器还设置了驱动器。驱动器驱动多个风向转筒20独立转动。这样设置能够通过单独控制多个风向转筒20的出风模式,增加了空调器出风模式的多样性。

为了使得从风向转筒20出吹出的风的风向在竖直方向上可调,空调器还设置了导风叶片23,导风叶片23设置于各出风区域内。其中,导风叶片23可沿竖直方向转动。

为了进一步地使得从出风区域吹出的风向在水平方向可调,空调器还设置了上出风格栅51,上出风格栅51为多个,多个上出风格栅51与多个第一出风口11一一对应设置。其中,各上出风格栅51可转动地设置于对应的第一出风口11处。

为了增加第二出风口12处的出风舒适性,以及避免异物进入空调器内,在第二出风口12处设置了下出风格栅5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为圆筒立式空调器,空调器上部为两个独立的贯流风道系统,下部为一个离心风道系统,一个U形翅片管式蒸发器即换热器97及接水盘,两个出风格栅即上出风格栅51和下出风格栅52,两套格栅运动机构(因下部的出风是通过挡风板控制的,把挡风板的运动作为下格栅的运动机构,如果挡风板不算格栅运动机构的话,可以表述称一套格栅运动机构和一套挡风板运动机构),出风面板55,进风面板54,盖板92,显示器以及其他必须的电控器等。

上部贯流风道系统包括贯流风叶,驱动风叶运转的电机,形成气流流动腔室的风道,出风末端设置的扫风叶片,用于控制上下方向的送风。上部的两个贯流风道系统在空调器内相向设置,其进风口相互靠近,而出风口相互远离,且出风方向的夹角设置在90°至180°之间,以扩大其送风范围,两个风道进风末端延伸至与U形换热器靠近或相接,用以阻隔两个风道,避免气流在两个风道窜通时,由于压力不均形成涡流加剧气流噪声。下部风道送风为水平方向,因贴近地板,制热时可以使热风沿着地板吹出,依靠浮力的作用,向房间上部飘散,使房间温度均匀。空调器上部两个风口即第一出风口与下部风口即第二出风口之间形成的空间,因风道内外存在温差,此空间容易形成凝露水,因此设置整体泡沫保温,避免产生凝露水。

U形蒸发器设置于进风面板与风道之间,室内常温空气从进风面板被吸入通过蒸发器后,经过与蒸发器换热后,再从风道上、下部出风口即第二出风口送到室内,U形蒸发器完全覆盖两个风道的进风范围,以充分利用进风量与蒸发器的换热能力,U形蒸发器竖直放立与接水盘内,蒸发器表面形成的凝露水汇流至接水盘,再通过接水盘排水管排出空调器外。

风道上、下部出风口外均置有出风格栅,其中上部出风格栅用于控制左右方向的送风,下部出风格栅仅用于控制水平方向的送风,出风格栅包括横向的筋条和竖直、弧形的导风筋条,在出风格栅的出风区域四周各有一用于密封、可压缩变形、保温性好的物质,如橡胶、海绵或其他材料,用于阻止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向空调器内部流动,造成空调器内部凝露严重。

上部出风格栅即上出风格栅通过螺钉与分别设置于风道的顶部和底部的运动机构紧固,通过运动机构驱动,上出风格栅可左右旋转,实现左右送风方向的控制调节,扩大送风范围。下部出风格栅即下出风格栅通过螺钉与底盘即盖板、进风面板固定,在上部风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的运动机构,采用齿轮结构,包括一个主动齿轮93,一个齿盘即从动齿轮73,齿盘上有格栅安装结构和与主动齿轮配合的齿轮结构,以及驱动运行的电机94、轴承91、轴承盖95以及钢珠96。通过电机驱动主动齿轮,带动齿盘旋转,格栅与齿盘紧固后随齿盘一道运动,实现左右旋转。

如图3所示,示出了设置于上风道系统中的风机部的离心风叶98以及驱动离心风叶转动的风叶电机99。

空调器包括驱动部70,设置于壳体10内,驱动部70驱动挡风板60转动。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控制开口32的打开或是关闭,有效地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舒适性,同时增加了空调器出风的多样性。驱动部70包括驱动电机71。驱动电机71的输出轴上设置有驱动齿轮72。挡风板60上设置有与驱动齿轮72相啮合的齿条61,驱动电机71通过驱动驱动齿轮72驱动挡风板60转动。采用驱动齿条与驱动齿条的形式驱动挡风板60转动,有效地增加了挡风板60的可靠性。

上部两个贯流风道与出风格栅送风方式相配合,下部地毯式送风,该空调可实现左右180℃广角送风,上下超厚度送风,提高房间温度场的均匀性,改善人体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