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4942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油烟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家电,尤其是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吸油烟机可看作是点汇式抽吸,吸气气流的能量衰减很快,随着离开汇点距离的增加,流速呈二次方衰减,导致吸油烟机实际控制的吸烟区域很小。当前一些吸油烟机通过提高风量来实现较好的吸油烟效果,导致为了排出很少的油烟而抽吸大量的空气,也即油烟机实际的吸油烟效率不高。

为了解决上述不足,已有提出形成风幕从而防止油烟外溢的吸油烟机,如申请号为201110327839.2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的一种隐藏式风幕油烟机,包括外罩、集烟罩和主机箱,外罩和集烟罩之间设置风幕模块,风幕模块包括风机和风道部,风机的出风口与风道部相连通,风道部包括风道盖板和风道底板,风道盖板和风道底板之间形成扁平状的风道。然而,这种吸油烟机,由于风幕模块只设置在前侧,形成的为单出风气流,由此导致容易在两侧形成油烟外溢,吸油烟效果仍待提高。

此外,也有提出了一种可形成人造龙卷风的吸油烟机,如本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1410176912.4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可形成人造龙卷风的吸油烟机,包括进风风机、送风风机和旋流器,在旋流器上设有位于中部的纵向进风通道和围在纵向贯穿通道外部的环形送风通道,纵向进风通道与进风风机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相连通,环形送风通道的上端与送风风机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相连通,环形送风通道的底端形成供送风风机吹送出的气流斜向外喷出的出气口。然而,这种吸油烟机,其结构复杂,与现有油烟机的融合比较困难,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可行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适配性和吸油烟效果的吸油烟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和风幕装置,所述集烟罩包括多个侧壁从而形成上凹的集烟腔,所述风幕装置设置在所述集烟罩上,所述风幕装置包括风机、与所述风机连通的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上形成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通过所述集烟腔的侧壁连通到集烟腔内、或者所述出风口连通到集烟腔的底部外周,所述出风口设置成吹出的诱导旋流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所述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构成两个独立的同向旋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所述集烟腔的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的位置与所述出风口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机、以及与第一风机连接的第一出风装置,所述第二风幕装置包括第二风机、以及两个分别与第二风机连接的第二出风装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上分别开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出风孔均在纵向上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出风孔包括设置在集烟腔前侧或后侧中其中一侧中部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设置在所述集烟腔前侧或后侧上的互相远离的两个、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集烟腔左右两侧上的两个;通过所述集烟腔左侧上的出风孔、前侧和后侧上较近的出风孔吹出的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构成同向旋流,通过所述集烟腔右侧上的出风孔、后侧上较近的出风孔吹出的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也构成同向旋流;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风幕装置的第一出风装置分别连通到后侧的两个出风孔,两个第二风幕装置的每个第二出风装置则分别连通到左右侧壁中的一个出风孔和前侧上的一个出风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幕装置还包括连接在第一风机和第一出风装置之间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风幕装置还包括连接在第二风机和第二出风装置之间的第二连接器和第二引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幕装置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出风装置,所述第二风幕装置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出风装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一风机之间连接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风机和第二出风装置之间连接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配合而在集烟罩的侧壁、沿着集烟腔的轮廓布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分别沿着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布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内分别设置有多个隔板,从而将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分别分隔成多个相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呈倾斜的出风口,由此使得诱导旋流形成所述夹角,所述出风孔沿着集烟腔内侧轮廓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所述集烟腔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环绕集烟腔外周的底面,所述底面上开设有穿孔,所述风幕装置的出风装置穿过所述穿孔而出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机、以及与第一风机连接的第一出风装置,所述第二风幕装置包括第二风机、以及两个分别与第二风机连接的第二出风装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上分别开设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和出风孔均在横向上延伸,所述夹角由设置在所述出风装置内、相对纵向倾斜的隔板而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机、以及与第一风机连接的第一出风装置,所述第二风幕装置包括第二风机、以及两个分别与第二风机连接的第二出风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的第一出风装置、第二风幕装置的第二出风装置分别呈竖直延伸的管状,并且分别从集烟罩上方穿出到集烟罩下方,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每个出风装置的侧壁上、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风幕装置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第一风幕装置和第二风幕装置,所述第一风幕装置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出风装置,所述第二风幕装置包括第二风机和第二出风装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一风机之间连接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风机和第二出风装置之间连接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配合而在集烟罩的底面上方沿着集烟腔的轮廓布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为多个、呈喷嘴状、并且分别沿着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布置,所述第一出风装置和第二出风装置倾斜地穿过集烟罩的底面而到集烟罩下方,由此使得诱导旋流形成所述夹角。

为了使得吸烟效果较好,所述夹角为0°~4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吹出的诱导旋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过流体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来传递旋转运动,气流方向互不干扰、形成同向旋流,起到有效屏蔽油烟外漏的同时使主吸风负压下降、吸油烟机的吸烟区域得到控制,同时形成旋风抽吸,使得吸油烟机的负压区域向下延伸,从而提升笼烟吸烟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局部正视图(隐藏机箱、离心风机和出风罩);

图3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局部俯视图;

图4为图1的吸油烟机的局部仰视图;

图5为图3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第二个实施例的风幕装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仰视视图;

图9为图7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仰视图;

图12为图10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俯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仰视图;

图15为图13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17为图1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现有技术的吸油烟机形成的负压区域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形成的负压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罩1、设置在集烟罩1进风口处的滤网2、以及设置在集烟罩1上方的机箱3,机箱3内设有离心风机、出风罩等。集烟罩1上设有风幕装置,风幕装置包括风机和出风装置,出风装置上开设有出风口,其中,图1中的直线箭头表示风幕装置的出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的诱导旋流的吹风方向,曲线箭头则为油烟形成的漩涡。

在下文中,“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吸油烟机使用时相对使用者的位置关系,而不应理解为对结构的限定。

实施例一

参见图2~图4,集烟罩1包括顶壁11和侧壁,侧壁包括前侧壁121、左侧壁122、右侧壁123和后侧壁124,上述五个壁共同构成上凹的集烟腔13。上述四个侧壁底部外周向外延伸而形成有底面,底面与侧壁相应地,包括前底面141、左底面142、右底面143和后底面144,底面在外边缘处向上翻折,翻折处上方设置顶板15,顶板15用于与机箱3连接。

风幕装置包括两个第一风幕装置41和两个第二风幕装置42,第一风幕装置41分别位于顶壁11后侧的两个角,第二风幕装置42则分别位于顶壁11前侧的两个角。其中,第一风幕装置41包括第一风机43和第一出风装置44,第一出风装置44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441。第一风机43和第一出风装置44之间可以直接连接,由此形成了单出风机直连的形式。或者,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一风机43通过一第一连接器45连接到一第一引流管46,第一引流管46与第一出风装置44连接,由此形成了单出风机胶管连接的形式。直连形式的风幕装置出风损失较小,吸油烟效果较优;而胶管连接形式的风幕装置,可以适应多种实际的安装结构,结构通用性上则较强。第一连接器45内中空而形成风道,风道由与第一风机43连接的一端向与第一引流管46连接的一端逐渐缩小,从而可对通过气流加速。第二风幕装置42包括第二风机43’和第二出风装置44’,第二出风装置44’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441’。第二出风装置44’包括两个,由此,每个第二风幕装置42具有两个第二出风口441’。第二风机43’和每一个第二出风装置44’之间可以直接连接,或者,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所示的,第二风机43’通过一第二连接器45’连接到一第二引流管46’,第二引流管46’与第二出风装置44’连接。第二连接器45’内中空而形成风道,风道由与第二风机43’连接的一端向与第二引流管46’连接的一端逐渐缩小,从而可对通过气流加速。

第一出风装置44的第一出风口441、第二出风装置44’的第二出风口441’均形成为在纵向上延伸的长条状。在本实施例中,集烟腔13的每个侧壁与每个风幕装置的出风口相应的位置开设有在纵向上延伸的出风孔16,集烟罩1的出风孔16的形状、尺寸与风幕装置的出风口相对应,风幕装置的出风口通过侧壁上开设的出风孔16与集烟腔13内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6分别形成在左右两个侧壁的前端、后侧壁124的左右两端、以及前侧壁121的中间并列两个(也可以在后侧壁124的中间并列两个,前侧壁121的左右两端)。两个第一风幕装置41的第一出风装置44分别连通到后侧壁124的两个出风孔16,两个第二风幕装置42的第二出风装置44’则分别连通到左右侧壁中的一个出风孔16和前侧壁121上的一个出风孔16。

其中,直线箭头为诱导旋流吹风方向,椭圆轨迹则为油烟形成的漩涡,通过所述集烟腔13左侧上的出风孔16、前侧和后侧上较近的出风孔16吹出的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构成同向旋流,通过所述集烟罩腔13右侧上的出风孔16、前侧和后侧上较近的出风孔16吹出的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也构成同向旋流。由此形成了左、右并列的双旋流,可针对两个灶具的应用环境。

可替代的,每一个第二风幕装置42也可以由两个第一风幕装置41代替,其中一个第一风幕装置41的第一出风口441与集风腔13的其中一个侧壁上的出风孔16对应,另一个第一风幕装置41的第一出风口441与前侧壁中间的出风孔16对应。只要使得上述位置的出风孔16处均有相应的出风装置的出风口即可。

再参见图2,图中箭头所示为诱导旋流的吹风方向,为达成较好的吸油烟效果,诱导旋流与水平方向形成夹角α,优选的,为0~45°。该夹角α可通过集烟腔13各侧壁与水平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来实现。诱导旋流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过流体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来传递旋转运动,使得集烟罩1的进风口下方油烟气流形成漩涡。各出风孔16吹出的诱导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共同作用使得油烟气流形成漩涡(旋流风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屏蔽周围气流的作用,使得吸油烟机的吸烟区域得到控制,同时形成旋风抽吸,使得吸油烟机的负压区域向下延伸,参见图18和图19,从而提升笼烟吸烟能力。

实施例二

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诱导旋流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或者通过在第一出风装置44、第二出风装置44’内设置多个平行布置的与纵向倾斜的隔板442来实现,图6以第二出风装置44’为例。此时,出风孔16形成在集烟腔13底部外周的每一个底面上,风幕装置的出风口和集烟腔13的出风孔16均在横向上延伸。

本实施例中的这种出风方式,使得出风位置更靠外,形成的旋流风幕区域大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内侧出风方式,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吸油烟效果。

实施例三

参见图7~图9,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孔16的位置为穿孔,以代替出风孔16,分别开设在集烟腔13底部外周的四个角、以及前底面141的中间并列两个(也可以在后底面144的中间并列两个),此时,出风口的位置在集烟腔13底部外周,风幕装置的各出风装置可从穿孔穿过而延伸到集烟罩1下方。

第二风幕装置42的第二出风装置44’呈竖直延伸的管状,从集烟罩1上方通过穿孔穿出到集烟罩1下方,第二出风口441’开设在第二出风装置44’的侧壁上、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第一风幕装置41的第一出风装置44与第二出风装置44’结构相同,两个出风装置布置的位置与实施例一相同。通过将第一出风装置44与第二出风装置44’各自的出风口以一定的朝向中间的角度布置,使得各出风口吹出的诱导气流同样地使油烟形成双旋流。

实施例四

参见图10~图12,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风幕装置41和第二风幕装置42结构相同、左右对称地设置在集烟罩1的顶壁11。第一风幕装置41包括第一风机43和第一出风装置44,第二风幕装置42包括第二风机43’和第二出风装置44’。以第一风幕装置41为例,其第一出风装置44和第一风机43之间连接有第一连接器45’和第一引流管46,第一引流管46弯曲成圆弧状,如可呈大致的半圆形,并在其中一个端部具有直线延伸的延伸段461,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段461位于集烟罩1的后底面144上方。集烟腔13一侧的轮廓与第一引流管46的形状适配。

第一出风装置44包括多个,并呈喷嘴状,沿着第一引流管46间隔布置,与第一引流管46内连通,并向下倾斜延伸,该倾斜延伸设置由此形成上述的角度α。第一引流管46在集烟罩1的底面上方、沿着集烟腔13的外轮廓布置,此外,用穿孔16’代替出风孔16,同样的包括多个,数量可以与第一出风装置44的相同,其位置与第一出风装置44对应,在集烟罩1的底面、沿着集烟腔13的轮廓布置。第一出风装置44穿过穿孔16’而延伸到集烟罩1的下方。

第一出风装置44和第二出风装置44’结构相同、对称布置,包括第二引流管46’,从而在集烟罩1的下方形成双旋流。

实施例五

参见图13~图17,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每一侧与第一出风装置44或第二出风装置44’对应的出风孔16分别为一个,与第一引流管46和第二引流管46’的形状相应,在集烟腔13的侧壁、沿着集烟腔13的轮廓延伸。第一出风装置44沿着第一引流管46布置,并且第一出风装置44穿过出风孔16,第一出风装置44内设置有多个隔板442,将第一出风装置44分隔成多个第一出风口441,第一出风口441相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呈倾斜,并且第一出风口441的倾斜、方向和角度一致,而使得第一出风装置44吹出的诱导旋流形成上述角度α。

第二出风装置44’和第一出风装置44的结构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