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2297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节能和环保是能源利用中受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能量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和数量上不一致,造成能量使用和投资的浪费,随着全球能源的日夜短缺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为了实现能源利用上更好的供需时间匹配,世界各地正在积极开发新型的能储能技术。

液化空气储能作为一种新型规模储能技术,为能量的高效、安全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上个世纪70年代欧美出现了利用液态空气进行能量储存的专利,由此开启了液化空气储能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该系统充分利用工质状态变化过程中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及冷量加收大幅提高了储能效率,并且由于其具有存储容量大,调节灵活、运行寿命长、易于维护、不依赖于地理条件等优点,使其在间歇性可再生资源的存储、分布式供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液化空气储能系统中存在储能工质相态的转化,为实现冷能高效回收可将液态储能工质在系统内直接气化,但是由于存在相态的变化,因此需要采用高压设备(5-20MPa)来配合气化时产生的高压力,高压力的容器会对制造过程提出挑战,同时也需要较厚的钢板来满足压力需求,由此使得容器壁吸收大量的热(冷)能,影响能量回收。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能量储存装置由于设备壁厚过大导致能量散失较大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储能装置。

为此,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和设置于储能箱中的若干储能罐,所述储能罐与所述储能箱之前的空隙填充有保温结构。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箱内并联设置有若干储能组,所述储能组包括若干串联设置并相互连通的储能罐。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若干储能组相互连通。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还包括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贯穿所述储能箱的侧壁,其位于所述储能箱内部的一端与所述储能组相连通。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输送管路包括输入管路和输出管路,所述输入管路和输出管路分别贯穿所述储能箱相对的两侧壁。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罐的直径为0.1-5m,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1:50。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罐的直径为0.5-2m,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5-1:10。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罐与所述储能箱之间的空隙填充有保温材料,优选的所述保温材料为珠光砂、树脂或石棉。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罐为耐高压罐体,耐压等级不小于5MPa。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罐中设置有颗粒状、长方体、圆柱体或板片式的储热能材料。

优选地,上述储能装置中,所述储能材料包括储热材料或储冷材料,其中储热材料包括显热储热和潜热储热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和设置于储能箱中的若干储能罐,所述储能罐与所述储能箱之前的空隙填充有保温结构,在相同耐压条件下,储存介质的容器的半径和壁厚成比例,本申请在储能箱中设置若干储能罐体,将介质分装于期若干储能罐中,相应的减小了储能罐的体积,采用小罐体可以减小壁厚,从而减小能量的散失,但由于罐体较多增加了保冷(或保热)的难度,也无法满足冷能(或热能)的储存需求,进而提出了一种利用多个储能罐组合(4~50)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大容量储能装置,并将组合而成的小罐体放入一套大罐体内(储能箱),采用保温结构对大罐体(储能箱)进行整体的保温,既实现了高压的储存方式,满足储能工质在罐体内的相态变化需求,降低罐壁能量散失,同时确保储能装置的保温需求,同时由于罐体的直径小,保温方式简单,不需要采用抽真空的方式,使得该装置便于运输和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储能装置。

其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储能罐,2-储能箱,3-保温结构,4-输入管路,5-输出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箱2和设置于储能箱2中的若干储能罐1,所述储能罐1与所述储能箱2之前的空隙填充有保温结构3。在本实施例中,储能箱中设置有6个储能罐,所述保温结构可以是珠光砂堆积形成的保温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树脂或石棉形成的保温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储能箱2内并联设置有若干储能组,所述储能组包括若干串联设置并相互连通的储能罐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若干储能组相互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每3个储能罐通过管路串联形成一个储能组,两个储能组并联设置在储能箱中,并通过管路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包括输送管路,所述输送管路贯穿所述储能箱的侧壁,其位于所述储能箱内部的一端与所述储能组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输送管路包括输入管路4和输出管路5,所述输入管路4和输出管路5分别贯穿所述储能箱相对的两侧壁。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储能罐的直径为0.1-5m,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2-1:50,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其直径为0.5—2m,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5-1:10。在上述范围内的储能罐即能满足承压要求,又不会使管壁过厚造成能量的过分散失,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实例,其直径为0.5m,直径与长度之比为1: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储能罐为耐高压罐体,耐压等级不小于5MP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储能罐中设置有颗粒状的储能材料,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长方体,圆柱体或板片式的储能材料,本申请中储能材料即可以是储热材料也可以是储冷材料,其中储热材料包括有显热储热材料、潜热储热材料或其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是,在能量过剩时冷或热工质由输入管路4输入储能罐中储存,在需要时由输出管路5输出,在能量储能过程中,在保温结构的保温作用下减少能量的散失。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