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蜂窝煤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8943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蜂窝煤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热处理及设备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创造涉及一种能够自动判断蜂窝煤燃烧情况,并实现自动换煤的蜂窝煤炉。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产煤、用煤的大国,煤炭资源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日常生活用煤上,煤炭的主要利用形式是蜂窝煤,因此在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蜂窝煤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煤装置。目前常用的蜂窝煤炉存在许多缺点。一方面,蜂窝煤炉需要人工定时换煤,如果没能及时更换新煤而导致煤炭燃尽熄灭,就需要重新点火烧煤,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夜间休息时为保证燃煤不熄灭,往往需要起床手工换煤,这严重影响休息质量;而当主人出门时,也只能放任煤炉熄灭,回来后重新引燃。另一方面,目前蜂窝煤炉的换煤方式有上取法和下掏法两种,上取法指依次取出燃煤,去除底煤后再添加新煤,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下掏法指从煤炉下方将底煤掏出,再从炉体上方加入新煤,这种方法存在底煤难以掏尽,易出现故障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根据底煤燃烧情况进行自动换煤的蜂窝煤炉。本发明采用陶瓷柱状插销对底煤温度的热膨胀响应产生的尺寸伸缩,来推动(或放下)卡钉以调整卡钉在底煤下的支撑面积,使底煤随着燃烧程度而不断降低,最终燃尽排出。本发明使用蜂窝煤的重力提供自动换煤的动力,使底煤在沿斜道滑出的同时按下新煤的卡块,新煤在重力作用下滑入炉体,实现自动换煤。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全自动蜂窝煤炉,主要包括主炉体、底煤调节装置、自动换煤装置。主炉体包括炉盖(1)、炉体(2)、隔热盖(9)、密封盖(16);底煤调节装置包括卡钉(5)、柱状插销(6)、手动插销(7),其特征在于:利用杠杆原理放大柱状插销(6)对温度响应的尺寸伸缩,借以调节卡钉(5)底部的伸出尺寸,进而调节燃煤(4)的支撑面积;自动换煤装置包括新煤滑道(3)、上煤渣槽(10)、上卡块(11)、连杆(12)、下卡块(13)、底煤滑道(14)、下煤渣槽(15),其特征在于:利用煤本身的重力提供自动换煤的动力;利用连杆机构同步底煤的自动移出于新煤的自动填入;利用上卡块(11)轴两边的重力差异使上、下卡块在自然情况下呈翘起状态,起到顶住新煤(8)的作用;利用上、下煤渣槽卸掉上、下滑道的煤渣,并缩小滑道宽度以减小滑动摩擦,保证底煤的卸出与新煤的填入。本发明与传统蜂窝煤炉相比,其显著优点为:自动换煤,无需定时人工更换新煤,免除因未能及时更换新煤而需要重新点火燃煤的麻烦,在夜间休息或出远门时,只需打开隔热盖(9),调整密封盖(16)的开口大小,并在上卡块右端放置上1~2块新煤即可实现自动换煤,且换煤方式安全、高效。工作原理:在点火燃煤阶段,需要用手动插销(7)将卡钉顶起,再采用传统方式点火燃煤;温度稳定后退出手动插销(7),打开隔热盖(9),在新煤滑道(3)上的上卡块(11)右端放置两块(也可只放置一块)蜂窝煤(应尽量保证蜂窝煤的孔方向一致),调节密封盖(16)开口大小,进入自动换煤工作状态。柱状插销(6)应选用热膨胀系数较大的陶瓷材料,设计为附图4所示的尖头宽底的样式,当底煤下端燃烧较旺,温度较高时,柱状插销(6)的热膨胀会顶起卡钉(5),该放大尺寸通过卡钉(5)的杠杆作用放大,使得底煤下的支撑面积较大,底煤可以在炉体(2)中稳定燃烧;当底煤下端燃烧逐渐熄灭时,温度有一定降低,柱状插销(6)有一定程度收缩,使得卡钉(5)被放下,由于卡钉(5)头部呈尖头宽底的样式,底煤的支撑面积会大幅减少,其尖头会在底煤侧面划上沟槽,底煤逐渐下降;当底煤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底煤上端的剧烈燃烧部分又会重新使柱状插销(6)膨胀,卡钉(5)重新被顶起。如此循环往复,底煤会随着燃烧过程不断下降,当底煤基本燃尽后,卡钉头到达底煤的上端面,此时底煤跌落,沿底煤滑道(14)滑下,其重力会使下卡块(13)被按下,在连杆(12)的作用下带动上卡块(11)被拉下,新煤(8)就会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新煤滑道(3)滑入炉体,而上卡块(11)由于轴两端的重力的不平衡重新翘起,顶住后面的新煤。如此,就实现了底煤的卸出与新煤的换入。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创造的俯视图。

附图3为卡块、连杆的放大图。

附图4为卡钉的三视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