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窑车倒焰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2723发布日期:2018-06-08 22:10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窑车倒焰窑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窑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窑车倒焰窑。



背景技术:

陶瓷器为一种悠久历史的工艺品,我国在古代也因为陶瓷而闻名于世,陶艺的制作工艺按顺序可分为原料加工(包括配泥和配釉)、泥坯塑制 、赋釉及煅烧四大工序,其中煅烧供需最为重要,也是最容易失败的工艺,由于古代技术水平的限制,对煅烧工序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控制不够准确,导致出现“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这就在煅烧过程中对窑体和操作人员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倒焰窑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窑体。

倒焰窑是由升焰窑、馒头窑发展而来的,是我国陶瓷工业中使用较久、较广的一种间歇式火焰窑,其特殊的烟气流动形式与工作流程非常适合陶瓷的烧制。

倒焰窑是根据窑内火焰的流动情况命名的,其工作流程为:燃料燃烧的火焰从燃烧室进入烧成窑室后向上冲向拱顶,受到拱顶的阻挡和窑底烟道的抽力而折向下运动,流经坯体或承载坯体的窑具的料垛,并将热能传递给坯体,使坯体在加热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最终烧结,火焰则通过窑底的吸火孔汇集到烟道,由烟囱排出。由于火焰在窑内流动过程是向上至拱顶后又向下流动,故称之为倒焰窑。

倒焰窑与直焰式的立窑(冲天炉)相比延长了火焰在窑内的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使窑内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有所改善。窑体尺寸可大可小,能适合大尺寸陶瓷坯体的烧成。所以在百余年的陶瓷生产中一直发挥着主要供热设备的作用。

如申请号为CN96203998.5的《鼓风倒焰窑》,采用的就是传统结构,倒焰窑包括炉体、炉盖、进风口、炉条、上风 道、垫砖、下风道、烟筒和隔墙,燃烧时火焰通过上风道进入炉膛,然后从下风道出来进入烟筒。

申请号为CN201010206297.9的《一种倒焰窑 》,“使用这种窑炉时,炉膛内装入物料,加热物料时,分前后两个半周期。前半周期工作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窑炉的工作过程是:窑炉内装入物料……”都是采用传统倒焰窑结构,装出窑非常不方便,烧制的陶瓷制品容易在装出窑的过程中因运输问题倒置损坏,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倒焰窑的虽说和直焰式的立窑(冲天炉)相比延长了火焰在窑内的流动的距离和停留时间,使窑内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有所改善,但是陶瓷制品只是上面单方向受热,也有可能因受热不均匀而导致残次品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倒焰窑装出窑不方便和窑内陶瓷制品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窑车倒焰窑。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窑车倒焰窑,包括同于烧制陶瓷的窑室,窑室的左右两侧或者一侧设置有燃烧室,窑室和燃烧室共用一个窑顶,燃烧室侧面设置有加火孔和观火孔,窑室和燃烧室之间设置有挡火墙,挡火墙顶部与窑顶留有距离供火焰从燃烧室进入窑室,窑室底部设置有吸火孔,吸火孔与烟道连通,烟道与窑室外部的烟囱连通,窑室前侧设置有窑门,窑室底部设置有轨道,使轨道上的窑车能够沿轨道进出窑室,窑车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上端面用于装载陶瓷的台面,以及设置在车体下端与轨道配合的车轮,车体中部开有与吸火孔相配合的窑车吸火孔。

进一步地,车体上端面为向中部倾斜的圆锥或者棱锥面,四周较高处与台面连接,中部最低处设置窑车吸火孔。

进一步地,车体下端面在窑车吸火孔周围设置有向下的凸沿,减少窑车吸火孔与窑室底部的吸火孔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车体左右两侧设置有凸起,挡火墙上设置有与之对应的凹陷。

进一步地,窑室的上部中央设置有内高外低的挡风板,窑室侧壁靠近窑车处设置有外高内低的收风板。

进一步地,挡风板高度低于挡火墙上端面。

进一步地,挡风板上开有透气孔。

进一步地,窑顶为拱形。

进一步地,燃烧室下方设置有集灰室。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窑车倒焰窑,采用窑车通过轨道进出窑的结构,使装出窑效率大大提高,节省人力物力,同时由于轨道的平稳性,也能够减少陶瓷制品在出窑过程中因运输颠簸造成的损坏;并且在窑室内设置有挡风板和收风板,使火焰在窑室内形成多条循环通道,对陶瓷制品的全方位进行加热,使其受热更均匀,能够大大提高陶瓷制品的成品率和品相,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删除窑车、挡风板和收风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窑室、

2-燃烧室、

3-窑顶、

4-加火孔、

5-观火孔、

6-挡火墙、

7-吸火孔、

8-烟道、

9-烟囱、

10-窑门、

11-轨道、

12-窑车、1201-车体、1202-台面、1203-车轮、1204-窑车吸火孔、

13-挡风板、

14-收风板、

15-集灰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具体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窑车倒焰窑,包括同于烧制陶瓷的窑室1,窑室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燃烧室2,两个燃烧室2供热更快燃烧更充分,窑室1和燃烧室2共用一个窑顶3,燃烧室3侧面设置有加火孔4和观火孔5,窑室1和燃烧室2之间设置有挡火墙6,挡火墙6顶部与窑顶3留有距离供火焰从燃烧室2进入窑室1,窑室1底部设置有吸火孔7,吸火孔7与烟道8连通,烟道8与窑室1外部的烟囱9连通,窑室1前侧设置有窑门10,窑室1底部设置有轨道11,使轨道11上的窑车12能够沿轨道11进出窑室1,窑车12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1201上端面用于装载陶瓷的台面1202,以及设置在车体1201下端与轨道11配合的车轮1202,车体1201中部开有与吸火孔7相配合的窑车吸火孔1204,使窑室1内的火焰可以通过窑车吸火孔1204进入到吸火孔7,不会因为窑车12的阻碍导致火焰无法从上往下流动。

进一步地,车体1201上端面为向中部倾斜的圆锥或者棱锥面,四周较高处与台面1202连接,中部最低处设置窑车吸火孔1204,圆锥或者棱锥面的设计使火焰能够从四周聚集到中间,然后从中间的窑车吸火孔1204向下流动。

进一步地,车体1201下端面在窑车吸火孔1204周围设置有向下的凸沿,减少窑车吸火孔1204与窑室1底部的吸火孔7之间的间隙,能够保证烟囱9产生的负压都传递到窑室1内。

进一步地,车体1201左右两侧设置有凸起,挡火墙6上设置有与之对应的凹陷,加强窑室1的密封效果,减少火焰从车体1201侧面的泄漏,将热量都聚集于中间对陶瓷制品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窑室1的上部中央设置有内高外低的挡风板13,窑室1侧壁靠近窑车12处设置有外高内低的收风板14,如图1所示的曲线为火焰流动方向,挡风板13将向下流动的火焰一部分分散到四周,然后再由四周的收风板14将火焰聚拢回来,从四周对陶瓷制品进行加热,而不单单是从上面进行加热,使陶瓷制品的受热更均匀,能够大大提高陶瓷制品的成品率和品相;同时挡风板13高度低于挡火墙6上端面,有利于加热回路的形成。

进一步地,挡风板13上开有透气孔,透气孔的大小能够控制向下的火焰和向四周火焰的比例,从而可以针对不同的陶瓷制品的不同需求,设定不同规格的挡风板13,使其烧制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窑顶3为拱形,有利于火焰从燃烧室2向上升期后,在窑顶3中央聚集后向窑室1下沉。

进一步地,燃烧室2下方设置有集灰室15,对燃烧室2燃烧产生的灰尘进行收集,方便后期打扫。

工作时,打开窑门10,将窑车12拉出,在台面1202上放置需要烧制的陶胚,然后将窑车12沿轨道11推入窑室1,然后锁上窑门10,从加火孔4向燃烧室2内加入燃料,如木材、煤炭等,然后点燃产生火焰,火焰沿如图1所示的曲线和箭头方向,从燃烧室2上升受到窑顶3的阻挡和窑底吸火孔7的抽力而折向下运动,越过挡火墙6进入窑室1,一部分火焰直接向下加热陶瓷制品,另一部分火焰经挡风板13阻挡向四周运动,再经收风板14把火焰从四周聚回中央,从四周对陶瓷制品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的火焰从窑车吸火孔1204进入到吸火孔7中,沿如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经烟道8后从烟囱9排出;烧制完成后,待陶瓷制品冷却后打开窑门10,拉出窑车12完成整个烧制过程。

以上所举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仅用来方便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发明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改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