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2427阅读:500来源:国知局
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



背景技术:

为了给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现有的办公大楼内一般都设有中央空调。中央空调一般具有空调组件以及出风机构。办公大楼的每个房间都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机构设置于所述出风口中,从而将所述空调组件的风流引入房间内,以对房间内的空气温度进行调控。所述出风机构包括出风螺旋管以及出风组件,所述出风组件的出风板安装于天花板上并开设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出风螺旋管用于向所述多个出风口输送风流。然而,由于所述多个出风口的尺寸是固定的,因此不便于调整风流的流量。而且由于所述出风组件固定于天花板上,因此,也使得所述出风组件的维修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调整风流的流量且维修较为方便的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

一种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包括出风箱体、衔接框以及出风板。所述出风箱体中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用于与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螺旋管连通,所述出风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槽且围绕所述出风槽凸设有多个定位凸柱,所述出风槽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多个定位凸柱用于支撑并定位于天花板的顶部,所述多个定位凸柱包括两个第一定位凸柱以及两个第二定位凸柱。所述衔接框围绕所述出风槽设置,并用于穿设于天花板的开口中,所述衔接框上横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的一侧,所述两个第二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远离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的一侧。所述出风板位于天花板的底部,所述出风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槽中并挡设所述出风槽,所述出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多个出风孔与所述出风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箱体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凸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均为圆柱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衔接框中形成有衔接口,所述衔接口连通所述出风槽与所述多个出风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槽开设于所述衔接框的侧壁上并与所述衔接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槽包括出口子槽与两个导向子槽,所述两个导向子槽凹设于所述衔接口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出口子槽贯通所述衔接框并与所述两个导向子槽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出风孔包括多个矩形孔与多个圆形孔。

当需要调节风流的流量时,可以移动所述出风板以暴露所述出风槽,增大所述出风组件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风流的流量,从而使得所述风流的流量调节较为方便。另外,当需要维修所述出风组件时,仅需要向上举升所述出风箱体,使得所述出风箱体的多个定位凸柱脱离所述天花板即可将所述出风组件从所述天花板上拆卸下来,从而使得所述出风组件的维修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I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所述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包括出风箱体、衔接框以及出风板。所述出风箱体中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用于与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螺旋管连通。例如,所述出风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槽且围绕所述出风槽凸设有多个定位凸柱,所述出风槽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多个定位凸柱用于支撑并定位于天花板的顶部,所述多个定位凸柱包括两个第一定位凸柱以及两个第二定位凸柱。例如,所述衔接框围绕所述出风槽设置,并用于穿设于天花板的开口中,所述衔接框上横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的一侧,所述两个第二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远离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的一侧。例如,所述出风板位于天花板的底部,所述出风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槽中并挡设所述出风槽。例如,所述出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所述多个出风孔与所述出风槽连通。

请参阅图1及图2,一种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100,包括出风箱体10、衔接框20以及出风板30。例如,所述出风箱体中形成有出风通道11,又如,所述出风箱体中设置有出风通道11,所述出风通道用于与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螺旋管连通。例如,所述出风通道沿所述出风箱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出风箱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槽12且围绕所述出风槽凸设有多个定位凸柱13。例如,所述出风箱体的底部朝向天花板。所述出风槽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例如,所述多个定位凸柱用于支撑并定位于天花板的顶部,例如,所述多个定位凸柱用于支撑并定位于固定所述出风箱体的位置处;例如,所述多个定位凸柱包括两个第一定位凸柱131以及两个第二定位凸柱132。所述衔接框围绕所述出风槽设置,并用于穿设于天花板的开口中,所述衔接框上横向开设有滑动槽21,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的一侧,所述两个第二定位凸柱设置于所述衔接框远离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的一侧,即所述两个第一定位凸柱与所述两个第二定位凸柱两两一组,分别设置于所述衔接框的两侧。所述出风板位于天花板的底部,所述出风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动槽中并挡设所述出风槽,所述出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孔31,所述多个出风孔与所述出风槽连通。例如,天花板为顶部的楼板或墙板。

例如,所述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组装过程具体如下:将所述出风箱体支撑于天花板的顶部,例如,将所述多个定位凸柱卡入天花板顶部的定位孔中,从而定位所述出风箱体,将出风螺旋管与所述出风箱体的出风通道连通,具体地,例如,将出风螺旋管卡入所述出风箱体中,或者所述出风螺旋管的端部形成矩形连接部,再将所述矩形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出风箱体上。将所述衔接框安装于所述出风箱体上,例如,所述衔接框也可以一体成型于所述出风箱体上,所述衔接框穿设于所述天花板的开口中,且所述衔接框的周缘刚好贴合所述天花板的开口侧壁。然后,将所述出风板滑动地插入所述滑动槽中,从而挡设所述出风箱体的出风槽。所述出风板凸设于所述天花板的底部,因此在抽出所述出风板时,可以不受所述天花板的阻挡。

例如,所述中央空调机组的出风组件的使用过程具体如下:中央空调通过出风螺旋管向所述出风箱体中输入风流,例如暖风或者冷风,所述风流通过所述出风箱体的出风槽以及所述出风板的多个出风孔流出,并流向房间内,从而为房间供暖/制冷。当需要调节所述风流的流量时,可以移动所述出风板以暴露所述出风槽,增大所述出风组件的出风面积,进而增加风流的流量,从而使得所述风流的流量调节较为方便。另外,当需要维修所述出风组件时,仅需要向上举升所述出风箱体,使得所述出风箱体的多个定位凸柱脱离所述天花板即可将所述出风组件从所述天花板上拆卸下来,从而使得所述出风组件的维修较为方便。

请再次参阅图1,例如,为了便于定位所述出风箱体,所述出风箱体的一侧开设有连通口14,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连通口用于与所述出风螺旋管连接。所述出风通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定位凸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均为圆柱形。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直径。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高度。由于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直径不同,所述第一定位凸柱的高度与所述第二定位凸柱的高度相异设置,因此可以提高所述出风箱体的定位稳定性。请一并参阅图2及3,例如,为了便于所述出风板的移动,所述衔接框中形成有衔接口22,所述衔接口连通所述出风槽与所述多个出风孔。所述滑动槽开设于所述衔接框的侧壁上并与所述衔接口连通。所述滑动槽包括两个导向子槽211与出口子槽212,所述两个导向子槽凹设于所述衔接口相对的两个侧壁上,所述出口子槽贯通所述衔接框并与所述两个导向子槽连通。所述多个出风孔包括多个矩形孔311与多个圆形孔312。通过所述导向子槽与所述出口子槽的设置,使得所述出风板可以穿设于所述出口子槽中,并滑动支撑于所述两个出口子槽中,因此使得所述出风板的滑动较易且所述出风板不会从所述衔接框中掉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