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0583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部分天气炎热的地区主要制造并销售的是单冷屋顶式空调器,特别寒冷的地区则是冷暖空调器,但由于部分市场客户的需求或一些市场的需要,需要配置电辅热装置(也叫辅助电加热器),以使得空调器具有制热效果或增强制热效果。

现有的电辅热装置的安装方法基本上是需要拆开空调器的送风口、回风口、回风管、送风管等,然后再在送风口处装入电辅热装置,拆装操作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或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便于拆装电辅热装置,操作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外壳体和向室内送风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在所述外壳体上形成有送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内还包括电辅热装置,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壳体安装口,所述送风风道的周壁上设有管壁安装口,所述电辅热装置依次穿过壳体安装口和管壁安装口安装于所述送风风道内。

优选地,所述送风口和所述壳体安装口均开设在所述外壳体的朝向室内的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的朝向室内的侧壁上还设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送风口的侧向,所述壳体安装口位于所述送风口的上方,所述管壁安装口设置在所述送风风道的顶壁上。

优选地,所述壳体安装口为矩形,所述电辅热装置为长方体,所述壳体安装口的长边和宽边相应地大于所述电辅热装置的长边和宽边。

优选地,所述管壁安装口为矩形,所述管壁安装口的长边长度和所述电辅热装置的长边长度相同,所述管壁安装口的宽边大于所述电辅热装置的宽边。

优选地,所述送风风道为矩形风道,所述电辅热装置从所述送风风道的顶壁插入所述送风风道中,且所述电辅热装置的顶部露出于所述送风风道的顶壁。

优选地,所述电辅热装置还包括L型盖板,该L型盖板的竖向板贴合连接于所述电辅热装置的宽边方向的侧壁上,所述电辅热装置插入所述送风风道时,所述L型盖板的横向板遮盖所述管壁安装口。

优选地,所述送风风道的内侧壁上设有竖向的电辅热滑槽,所述电辅热滑槽与所述管壁安装口位置相对,且所述电辅热滑槽的上部形成有Y型开口,穿过所述管壁安装口的所述电辅热装置沿所述电辅热滑槽插入所述送风风道内。

优选地,所述电辅热装置包括上部的电辅热电控盒、下部的电加热丝组件和电辅热安装框架,所述电辅热电控盒露出于所述送风风道的顶壁,所述电辅热装置的下部设有电加热丝固定导槽,所述电加热丝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电加热丝固定导槽中。

优选地,所述壳体安装口处设有可拆卸盖板。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空调器外壳体上设有壳体安装口,以及在送风风道的周壁上设有管壁安装口,从而操作人员可方便地将电辅热装置依次穿过壳体安装口和管壁安装口安装于送风风道内,而无需拆装送风口、回风口、回风管、送风管等,另外在电辅热装置的拆装维护时同样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空调器的整机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空调器的外壳体上设有壳体安装口,以及在送风风道的周壁上设有管壁安装口;

图2为送风风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在送风风道的周壁上设有管壁安装口;

图3为电辅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电辅热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安装有电辅热装置的送风风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为电辅热装置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壳体安装口 2 送风口

3 送风风道 4 电辅热滑槽

5 管壁安装口 6 回风口

7 L型盖板 8 电辅热装置

9 朝向室内的侧壁

81 电辅热电控盒 82 电辅热安装框架

83 电加热丝组件 84 电加热丝固定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外壳体和向室内送风的送风风道3,送风风道3在外壳体上形成有送风口2,空调器内还包括电辅热装置8,外壳体上设有壳体安装口1,送风风道3的周壁上设有管壁安装口5,电辅热装置8依次穿过壳体安装口1和管壁安装口5安装于送风风道3内。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另辟安装通道,从而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安装电辅热装置需要拆装送风口、回风口、回风管、送风管等造成拆装不便的问题,极大方便了电辅热装置8的拆装、维护操作。

其中,送风口2开设在外壳体的朝向室内的侧壁9上,因此壳体安装口1也优选为临近送风口2地设置在外壳体的朝向室内的侧壁9上,从而方便操作人员在室内操作,安装通道更短,可将电辅热装置8从外壳体的室内侧壁伸入空调器机身内。

在图1所示的空调器中,外壳体的朝向室内的侧壁9上还特别地设有回风口6,该回风口6通常位于送风口2的侧向。回风口是回风用的,开设在朝向室内侧壁9的一侧,是因为室内负荷一定时,需要给室内送的冷风量是一定的。室内风相对于新风来说,例如夏季温度一般较低,所以利用回风道回一些风进空调箱,跟少量新风混后,制成冷风送入室内。相对于全部用新风制冷风来说,可以有效地节能。

此时,壳体安装口1优选地位于送风口2的上方。由于送风口2即送风风道3靠近室内的一侧出口,壳体安装口1位于送风风道3的上方,管壁安装口5设置在送风风道3的顶壁上,这样,当向送风风道3内安装电辅热装置8时,可以直接从送风口2上方的壳体安装口1进入机身内部并到达送风风道3的上方,如图6所示,而后再穿过管壁安装口5进入送风风道3内部,如图7所示,从而可完成电辅热装置8的安装。

优选地,壳体安装口1为矩形,电辅热装置8为长方体,壳体安装口1的长边和宽边相应地大于电辅热装置8的长边和宽边,以便于电辅热装置8能顺利通过壳体安装口1进入机身内,到达送风风道3的上方。

优选地,管壁安装口5为矩形,管壁安装口5的长边长度和电辅热装置8的长边长度相同,管壁安装口5的宽边大于电辅热装置8的宽边。由于电辅热装置8是倾斜进入的,所以管壁安装口5的宽边需要大于电辅热装置8的宽边,管壁安装口5的长边长度和电辅热装置8的长边长度相同,则便于控制电辅热装置8的安装位置,从而电辅热装置8不仅能顺利通过管壁安装口5进入送风风道3内,也能通过长边方向上限定电辅热装置8的安装位置。

送风风道3优选为矩形风道,电辅热装置8从送风风道3的顶壁插入送风风道3中,且电辅热装置8的顶部露出于送风风道3的顶壁。露出的送风风道3顶壁外的部分为电辅热装置8的控制温度的部分,插入送风风道3的部分为可以加热送风的温度的部分,以下将进一步阐述电辅热装置8的结构和组成。

另外,电辅热装置8还包括L型盖板7,如图5所示,该L型盖板7的竖向板贴合连接于电辅热装置8的宽边方向的侧壁上,具体地,图5中L型盖板7的竖向板通过多个边角螺钉或卡扣等固定在侧壁上。电辅热装置8插入送风风道3时,L型盖板7的横向板可遮盖管壁安装口5。L型盖板7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管壁安装口5处的漏风问题,可根据电辅热装置8的结构以及管壁安装口5的大小配置L型盖板7的数量、尺寸,L型盖板7的安装结构优选为可拆卸的。

与此同时,送风风道3的内侧壁上设有竖向的电辅热滑槽4,电辅热滑槽4与管壁安装口5位置相对,电辅热滑槽4的上部形成有Y型开口,如图4。当电辅热装置8穿过壳体安装口1和管壁安装口5进入送风风道3内时,通过扩张的Y型开口,方便电辅热装置8滑入送风风道3,借助重力作用,可顺利地沿电辅热滑槽4下滑。此处的扩张开口不限于Y型开口,目的是为了电辅热装置8更好的被送到电辅热滑槽4上以便顺利的安装在送风风道3内。

一般地,电辅热装置8包括上部的电辅热电控盒81、下部的电加热丝组件83和电辅热安装框架82,同上文提到的,电辅热电控盒81露出于送风风道3的顶壁,下部的电加热丝组件83安装在送风风道3内,由于电辅热装置8的下部设有电加热丝固定导槽84,电加热丝组件83可拆卸地安装于电加热丝固定导槽84中,如图3所示。电加热丝组件83在工作时能加热送风口2的送风,这样在带有电辅热功能的空调器中,由于电辅热装置8对空调器发热量的调节、辅助作用,达到迅速、强劲制热的目的,因而特别适合对单冷空调器提供制热的效果,以及十分适合严寒地区使用的冷暖空调器制热不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其壳体安装口1处一般还设有可拆卸盖板,这样不仅能防止灰尘等进入和污染,而且整体外观更完整。

另外,当空调器没有安装电辅热装置8时,送风风道3顶壁上的管壁安装口5同样也可以封上合适大小的可拆卸的盖板,以便空调器正常的送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例如电辅热滑槽上部的扩口方式还可以为依次递减的2级阶梯式开口等等,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