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8053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风量控制末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变风量末端装置是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空调系统通过变风量末端装置调节一次风送风量,跟踪负荷变化,维持室温。现有的变风量控制末端主要包括非诱导型变风量控制末端、带辅助风机的变风量控制末端和诱导型变风量控制末端这三种,但是上述VAV变风量控制末端均存在有不足之处: (一)非诱导型变风量控制末端制冷时,直接输出一次风,不诱导室内风,当室内负荷减小时,一次风就在很小的风量下运行,由于出风口风速减小,冷风不贴着天花顶向四周扩散,经常会出现冷风直接下沉的现象,室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室内舒适度。而且,由于没有回收室内风,在低温系统中输送一次低温风时,末端控制装置的出风口很容易出现凝露现象,甚至出现滴水,从而降低了其灵活性,十分影响用户的使用。(二)带辅助风机的变风量控制末端制冷时,通过辅助风机吹出冷风,但是辅助风机鼓风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使用,而且装配辅助风机也增加了变风量控制末端的生产成本。(三)现有的诱导型变风量控制末端仅有一诱风口,诱导比相对偏低,诱导效率偏低,节能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诱导比高、高效、节能、噪音低、生产成本低的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包括箱体和控制装置,所述箱体内设有风道和诱风室,箱体外对应风道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箱体外对诱风室设有外诱风口、第一内诱风口、以及第二内诱风口,外诱风口与箱体外部连通,第一内诱风口、以及第二内诱风口与风道连通,其特征在于:第一诱风口处设有对其开度进行控制的第一阀片,第二诱风口处设有对其开度进行控制的第二阀片,第一、第二阀片均转动设置在箱体内,所述箱体上还设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阀片转动的阀片开合驱动装置,所述箱体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测量进风口内外侧风压的风量采集器,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与第一、第二阀片驱动连接,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和风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进一步改进。

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与第一连杆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第三连杆的内端、以及第四连杆的内端三者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杆的外端与第一阀片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外端与第二阀片转动连接,电机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驱动第一阀片、第二阀片同时打开或者闭合,从而使得第一内诱风口和第二内诱风口同时诱风,双诱风口相比现有单个诱风口,诱导比更高,诱导风量更大。

所述第一阀片的一端和第二阀片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分别与第一、第二阀片的另一端驱动连接同时活动连接,因此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的两端都是活动连接,从而保证第一、第二阀片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机械上的锁死、卡死等现象。

所述第一阀片和第二阀片位于进风口后方的中间位置,

所述进风口位于第一、第二阀片的前侧,所述诱风室和阀片开合驱动装置位于第一、第二阀片的后侧,诱风室和阀片开合驱动装置位置设计合理,诱风室和阀片开合驱动装置不会对一次风产生阻力,

所述风量采集器包括中心壳体和四根气压采集条,所述四根气压采集条的内端均与中心壳体连接以构成十字状,所述气压采集条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和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所述气压采集条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所述迎风侧气压采集孔与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连通,背风侧气压采集孔与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连通,所述中心壳体上设有迎风侧气压汇集腔和背风侧气压汇集腔,所述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内端与迎风侧气压汇集腔连通,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外端封闭,所述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内端与背风侧气压汇集腔连通,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外端封闭,所述迎风侧气压汇集腔和背风侧气压汇集腔上均设有气流输出口。

所述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沿着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气压采集条的前侧,所述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沿背风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气压采集条的后侧。迎风侧气压采集孔和背风侧气压采集孔的这种排布方式使得气压采集条采集范围广,采集全面。

所述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在气压采集条上呈由内往外逐渐密集状。由于管道一个截面上的气流风量经常呈中心往外逐渐缩小状分布,因此为了气压采集条全面、充分采集气流,气压采集条由内往外逐渐增加背风侧采集孔的数量。

所述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在气压采集条上呈由内往外逐渐密集状。由于管道一个截面上的气流风量经常呈中心往外逐渐缩小状分布,因此为了气压采集条全面、充分采集气流,气压采集条由内往外逐渐增加进风侧采集孔的数量。

所述四根气压采集条的外端设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密封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外端。本实用新型的四根气压采集条通过各自的安装脚安装于管道内,因此本实用新型安装方便,所述安装脚密封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外端,从而防止了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的气流泄露,影响气流的采集。

所述气压采集条是型材,型材质量轻、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型材开孔、以及冲通道工艺简单,相比现有的风量采集器,本实用新型的风量采集器的结构简单、牢靠、生产容易、生产工艺简单、安装方便。

所述气压采集条呈中部往上下两侧鼓起状,具体可以是椭圆形状或菱形状。这种结构设计放大了气压采集条前、后两侧的气压差,使压差测量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所述气压采集条的表面上设有挡流凸筋,挡流凸筋阻挡了迎风侧的气流,气压采集条的背风侧形成了更大的负压区域,从而更好地放大了气压采集条前、后两侧之间的气压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输送出一次风,一次风经过第一内诱风口、第二内诱风口时同时诱导室内回风进入箱体内,一次风与室内回风在风道内充分混合,混合后再通过排风口排出到室内,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两个内诱风口诱风,相比现有变风量控制末端,本实用新型的诱导比更高、诱导风量更大、更加高效节能,而且本实用新型无需辅助风机,本实用新型噪声低、生产成本低、节能。更有的是,本实用新型能通过改变第一阀片、第二阀片的开度,从而改变第一内诱风口、第二内诱风口的开度,进而实现调节一次风的风量,最终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出风量,本实用新型的风量调节范围大,约为100%-1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第一、第二内诱风口处于最小开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第二内诱风口处于最大开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风量采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为图3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风量采集器的气压采集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气压采集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三种气压采集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和图8所示,一种高效型诱导式变风量控制末端,包括箱体7和控制装置6,所述箱体7内设有风道73和诱风室74,箱体7外对应风道73设有进风口71和排风口72,箱体7外对诱风室74设有外诱风口75、第一内诱风口78、以及第二内诱风口79,外诱风口75与箱体7外部连通,第一内诱风口78、以及第二内诱风口79与风道73连通,第一内诱风口78处设有对其开度进行控制的第一阀片77,第二内诱风口79处设有对其开度进行控制的第二阀片76,第一、第二阀片77、76均转动设置在箱体7内,所述箱体7上还设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第二阀片77、76转动的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所述箱体7的进风口71处设置有用于测量进风口71内外侧风压的风量采集器9,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与第一、第二阀片77、76驱动连接,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和风量采集器9分别与控制装置6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以下进一步改进。

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包括电机80、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83以及第四连杆84,所述电机80的电机80轴与第一连杆81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8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8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82的另一端、第三连杆83的内端、以及第四连杆84的内端三者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三连杆83的外端与第一阀片77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杆84的外端与第二阀片76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阀片77的一端和第二阀片76的一端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分别与第一、第二阀片77、76的另一端驱动连接。

所述第一阀片77和第二阀片76位于进风口71后方的中间位置。

所述进风口71位于第一、第二阀片77、76的前侧,所述诱风室74和阀片开合驱动装置8位于第一、第二阀片77、76的后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具体的技术方案。

所述风量采集器9包括中心壳体1和四根气压采集条2,所述四根气压采集条2、3、4、5的内端均与中心壳体1连接以构成十字状,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21和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22,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4,所述迎风侧气压采集孔与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连通,背风侧气压采集孔与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连通,所述中心壳体1上设有迎风侧气压汇集腔10和背风侧气压汇集腔11,所述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的内端与迎风侧气压汇集腔10连通,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的外端封闭,所述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4的内端与背风侧气压汇集腔11连通,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4的外端封闭,所述迎风侧气压汇集腔10和背风侧气压汇集腔11上均设有气流输出口13, 所述四根气压采集条2、3、4、5的外端设有安装脚25。

本实用新型风量采集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四根气压采集条的安装脚25安装于管道的进风口71处,气压采集条前侧的气流通过迎风侧气压采集孔2进入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气压采集条后侧的气流通过背风侧气压采集孔22进入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4,四根气压采集条能够采集到管道的一个横截面上多个位置的气流,四条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的气流再汇集到迎风侧气压汇集腔10,同时四条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4的气流再汇集到背风侧气压汇集腔11,迎风侧气压汇集腔10和背风侧气压汇集腔11再分别通过各自的气流输出口 13输送给风压测量器,本实用新型和风压测量器连接构成一个压差传感器,风压测量器将风量采集器9采集的前、后两侧的气流直接测量出气压差(即全压和静压的压差)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输送给控制处理器,控制处理器计算出出风量,控制处理器根据该风量信号控制电机的转动角度,电机通过驱动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83、第四连杆84转动,进而同时带动第一、第二阀片77、76转动,进而控制空调末端控制装置的阀片的开度的第一、第二阀片77、76的开度,从而实现调节出风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具体的技术方案。

所述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21沿着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23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气压采集条2、3、4、5的前侧,所述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22沿背风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气压采集条2、3、4、5的后侧。

所述多个背风侧气压采集孔22在气压采集条2、3、4、5上呈由内往外逐渐密集状。由于管道一个截面上的气流风量经常呈中心往外逐渐缩小状分布,因此为了气压采集条全面、充分采集气流,气压采集条由内往外逐渐增加背风侧采集孔的数量。

所述多个迎风侧气压采集孔21在气压采集条2、3、4、5上呈由内往外逐渐密集状。由于管道一个截面上的气流风量经常呈中心往外逐渐缩小状分布,因此为了气压采集条全面、充分采集气流,气压采集条由内往外逐渐增加进风侧采集孔的数量。

所述迎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和背风侧气压采集通道分别位于气压采集条的前、后两侧。

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是型材,型材质量轻、强度高、经久耐用,而且型材开孔、以及冲通道工艺简单,相比现有的风量采集器,本实用新型的风量采集器的结构简单、牢靠、生产容易、生产工艺简单、安装方便。

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呈中部往上下两侧鼓起状。这种结构设计放大了气压采集条前、后两侧的气压差,使压差测量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呈椭圆形状或菱形状。

所述气压采集条2、3、4、5的表面上设有挡流凸筋26,挡流凸筋能起到压差放大作用,使压差测量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本实用新型处于制冷模式时,低温的一次风吹过箱体内的风道73,使得箱体7内产生负压,箱体7外的气压大于箱体7内的气压,箱体7外的室内回风被诱导入箱体7内,箱体7外的室内回风依次通过外诱导风口75、诱风室74,然后再分别从第一、第二内诱风口78、79进入到风道73内,室内回风再与一次风混合,混合后再通过排风口72输送到室内,上述过程中,室内空气一直在循环,因此室内环境舒适。当室内回风与一次风(温度低)混合后,混合风的温度提高,不会产生结露现象,吹出的混合风的温度舒适。当用户需要调节出风量时,控制装置根据该气压差信号控制电机的转动角度,电机通过带动第一连杆81、第二连杆82、第三连杆83、第四连杆84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第二阀片77、76转动,进而控制第一、第二内诱风口78、79的开度,从而实现调节一次风的风量,最终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出风量。

而且,本实用新型无需特殊的散流器和辅助风机,因此噪声低、生产成本低、排风口不会结露、节能高效。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第一、第二阀片的开度,从而实现调节一次风的风量。更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风量调节范围为100%-1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