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6367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新风系统通常具有室外进风风机和室内回风风机,室外进风风机和室内回风风机通常包括蜗壳和设置在蜗壳内的风机马达,通常新风系统的风机蜗壳都是采用金属薄板制成,运行时震动和噪音较大,并且新风系统在酸性、碱性、油性等恶劣环境下工作时,室外进风风机和室内回风风机的蜗壳内容易吸纳污染物质,造成蜗壳内的风机马达等组件损坏,进而降低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且风机马达的电源线路暴露在蜗壳外侧,加速线路的老化或者线路保护皮脱落,进而发生风机马达线路短路起火,威胁用户的生命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稳定安全、使用寿命更长,外形更为美观的新风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壳体、设置在该壳体内的进风风机、回风风机、进风过滤器、回风过滤器、全热交换芯体,所述的壳体包括具有室外排风管和室外进风管的第一通风板以及具有室内新风管和室内回风管的第二通风板,所述的室外进风管、进风过滤器、全热交换芯体、进风风机、室内新风管形成新风风道,所述的室内回风管、回风过滤器、全热交换芯体、回风风机、室外排风管形成回风风道,所述的进风风机和回风风机均包括由EPP材料制成的蜗壳、设置在蜗壳内的风机马达,所述的蜗壳包括带有风口的蜗壳前盖、设置有马达仓的蜗壳基体,所述的蜗壳前盖扣合在蜗壳基体上,所述的蜗壳基体后侧上设置有走线槽,所述的走线槽外侧覆盖有线槽盖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风机马达设置在所述蜗壳基体的马达仓内,所述的风机马达包括一风机马达轴和电源连接线。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风机马达上固定装有叶轮,所述叶轮上具有若干个沿着一圆周方向均匀排布的叶片,单个所述叶片的一端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风机马达轴的一径向截面呈45°的夹角。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新风系统还包括一为所述的进风风机和回风风机供电的风机电源,所述的风机电源固定安装在第二通风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风机马达的电源连接线排布在所述的走线槽内,所述的走线槽内部设有一与马达仓相连通的走线孔、至少一个与所述走线槽相连通的走线通道,所述风机马达的电源连接线沿着所述走线通道伸出蜗壳基体外与所述第二通风板上的风机电源相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靠近所述的风机电源一侧的走线通道的宽度大于远离所述的风机电源一侧的走线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的蜗壳前盖或蜗壳基体中的一个上开设有沿着边缘延伸的嵌槽,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的嵌槽密封配合的凸条。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获得如下有益效果:本案中新风系统的进风风机和回风风机的蜗壳采用EPP材料制成,使得新风系统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并且不影响工作性能,此外进风风机和回风风机的马达线路设置在蜗壳上的走线槽内,并且通过由线槽盖板盖封,使得新风系统的整体外形更为美观、安全性更好、性能更稳定。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分解主视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第二通风板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进风风机立体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进风风机后视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系统的进风风机分解立体示意图;

其中1、风机座板;100、风机隔板; 2、第一通风板;3、第二通风板;31、夹层空间;32、折边; 4、第一隔板;41、室外排风管; 42、室外进风管;43、室内新风管;44、室内回风管;5、第二隔板; 51电源接口;52、风机电源;6、进风风机;7、回风风机; 8、进风过滤器;9、回风过滤器;10、全热交换芯体;11、风机马达;111、风机马达轴;112、叶轮;1121、叶片;12、蜗壳;121、蜗壳前盖;122、蜗壳基体;1221、马达仓;1222、走线槽;1223、走线孔;1224、走线通道;1225、嵌槽;1226、凸条;1227、排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如附图1、2所示,新风系统的壳体包括:风机座板1、风机隔板100以及位于风机座板1左右两侧的第一通风板2和第二通风板3;风机座板1上固定安装有进风风机6、回风风机7、进风过滤器8、回风过滤器9以及全热交换芯体10;进风风机6和回风风机7之间装有风机隔板100,进风过滤器8和回风过滤器9分别安装在全热交换芯体10的左右两侧;第一通风板2和第二通风板3均由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相互扣合锁紧构成;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之间形成夹层空间31;夹层空间31里可收纳进风风机6和回风风机7的电源线路;夹层空间31内填充有EPP阻燃材料;第一通风板2的第一隔板4上下两侧分别固定装有室外排风管41和室外进风管42;第二通风板3的第一隔板4上下两侧分别固定装有室内新风管43和室内回风管44;室外进风管42、进风过滤器8、全热交换芯体10、进风风机6及室内新风管43形成新风风道,室内回风管44、回风过滤器9、全热交换芯体10、回风风机7、室外排风管41形成回风风道。

如附图1、3所示,第二通风板3的第二隔板5上固定装有用于给进风风机6和回风风机7供电的风机电源52、用于连接风机电源52的电源接口51。

如附图3所示,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上均具有沿着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四周边缘方向向内延伸的折边32,第二隔板5的所有折边32对应地扣合在第一隔板4的所有折边32上,进而形成了内部呈中空的夹层空间31;第一隔板4内侧设有若干个与室外排风管41、室外进风管42、室内新风管43及室内回风管44对应的牙孔,室外排风管41、室外进风管42、室内新风管43及室内回风管44通过牙孔固定锁在第一隔板4上,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的所有折边32上均设有若干个牙孔,当第二隔板5通过折边32上的牙孔扣合锁紧在第一隔板4上时,第一隔板4内侧的牙孔恰好被隐藏在夹层空间31里,使得新风系统的整体外形更为美观。

如附图1、4、5、6所示,进风风机6和回风风机7均包括风机马达11和方形蜗壳12,为了延长新风系统的使用寿命,蜗壳12采用EPP(发泡聚丙烯)材料发泡成型制成,具有减震、降噪、绝缘、阻燃的优点;蜗壳12包括带有风口的蜗壳前盖121和设置有马达仓1221的蜗壳基体122,蜗壳基体122上带有排风通道1227;蜗壳基体122的前表面上且位于马达仓1221的四周边缘位置开设有嵌槽1225,蜗壳前盖121的后表面上设有与嵌槽1225相匹配的凸条1226,蜗壳前盖121通过凸条1226与嵌槽1225的配合扣合在蜗壳基体122上,风机马达11包括风机马达轴111和叶轮112,叶轮112固定装在风机马达轴11上,叶轮112上具有若干个沿着一圆周方向均匀排布的叶片1121,单个叶片1121一端面所在的平面与风机马达轴111的一径向截面呈45°的夹角;为了使风机马达11的线路排线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在蜗壳基体122后表面上开设有走线槽1222,走线槽1222底部设有一个与马达仓1221相连通的走线孔1223,走线槽1223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走线通道1224且靠近风机电源52一侧的走线通道的宽度大于远离风机电源52一侧的走线通道,风机马达11的线路排布在走线槽1223内,风机马达11的电源连接线穿过走线孔1223沿着走线通道1224伸出蜗壳基体122外与第二通风板3的第二隔板5上的风机电源52相电连接。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