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地毯及地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173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采暖地毯及地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采暖地毯及地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国严寒地区,由于冬天比较寒冷,人们居住的室内需要进行采暖,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大部分区域内采用城市供暖网管系统,该系统主要使用煤炭等作为热媒,使用煤炭等作为热媒,煤炭经常燃烧不充分,然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大气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并且该系统一般在室内使用普通挂式暖气片取暖,采用普通挂式暖气片,由于暖气片的金属壳比较厚,内部加热的水的热气很难散发出来,导致热损严重,散热效果差,室内温度达不到理想的状态,人们在室内就会比较寒冷,就会出现感冒等一些症状。并且挂式暖气占据室内空间,尤其对于住房面积比较小的住户来说,安装挂式暖气片后,室内使用面积更小;由于挂式暖气片是金属制品,很容易划伤人,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低温地板辐射采暖技术就在欧美、韩、日等地得到迅速发展,取代了上述的普通挂式暖气片取暖,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很多房地产商开发项目时也采用地热采暖,地热采暖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传统的挂式暖气片逐渐被取消。地热采暖是一种以热水、热气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而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导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人们不必在装修时因包暖气而浪费资金,同时也解决了供热效果差的问题。地热采暖将暖气管以盘管的形式铺在地下,然后在暖气管上面铺设地板,人们在室内直接从脚下感受热量,提高人体的舒适度,所以,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的采暖方式,地热采暖正以其节省空间、舒适度高、散热快等众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目前,地热采暖均采用整体式集中供热系统,其不足在于,由于暖气管道安装在室内的地板下,热能转换慢,地面的受热不均匀,使部分导热管正对的位置温度高,而其他位置的温度较低,导致室内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集中的供热系统无法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改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暖地毯,以解决现有地热采暖的导热管安装在室内的地板下,热能转换慢,地面的受热不均匀,影响使用者舒适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地暖装置,以解决现有地暖装置集中性集体性的采暖系统,无法根据个人的实际需求进行改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暖地毯,包括基材、导热管、均热层和受热层;

所述基材的一面与导热管的一面连接,所述导热管另一面连接所述受热层,使所述导热管设置在基材和受热层之间;

所述均热层连接在所述导热管另一面,所述均热层设置在所述导热管和所述受热层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均热层为铝箔层,或石墨膜层。

进一步的,所述均热层包括多个均热片,多个所述均热片均布平铺在所述导热管另一面。

进一步的,所述均热层的一面与所述导热管连接,所述均热层另一面设有使所述均热层与所述受热层之间连接的粘贴层。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的另一面与地面接触,并且所述基材的另一面设置有摩擦层。

进一步的,还包括包裹件,所述包裹件将所述基材、均热层和受热层的边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的一面设有容纳所述导热管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导热管包括第一缠绕管和第二缠绕管,所述第一缠绕管连接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缠绕管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所述第二缠绕管缠绕在所述第一缠绕管的缠绕区域内,并且所述第二缠绕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绕管的一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数量为两个,一个连接管将第一缠绕管的输入端和第二缠绕管的输入端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和第二缠绕管通过同一输入口输入液体,另一个连接管将所述第一缠绕管的输出端和第二缠绕管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和所述第二缠绕管通过同一个输出口输出液体。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暖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的采暖地毯;

多个所述采暖地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暖地毯,所述基材的一面与导热管的一面连接,所述导热管另一面连接所述受热层,使所述导热管设置在基材和受热层之间,导热管的下侧与基材连接,导热管的上侧是受热层,基材位于导热层的下侧,可以避免导热管的热量流失的过快,人脚踩踏在受热层上,导热管释放的热量传导到受热层上,热量释放更加快速,使用者身体也可以直接与受热层接触,满足使用者对温度的需求;所述均热层连接在所述导热管另一面,所述均热层设置在所述导热管和所述受热层之间,在导热管的上侧铺设有均热层,均热层使导热管释放出的热量均分分散,这样释放到位于均热层上侧的受热层的热量更加均匀,使用者的身体与受热层接触时,感觉更加舒适,避免导热管正对的上侧释放至受热层的热量高,释放至受热层其余位置温度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暖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的采暖地毯;多个所述采暖地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于大面积的空间需要采暖时,可以采用多个采暖地毯通过连接件连接进行采暖,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暖地毯的个数以及尺寸,更加方便快捷,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一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三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四种示意图。

图标:11-基材;12-导热管;13-均热层;14-受热层;15-包裹件;111-第一凹槽;112-第二凹槽;121-第一缠绕管;122-第二缠绕管;123-连接管;124-保护套;131-均热片;132-粘贴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采暖地毯,包括基材11、导热管12、均热层13和受热层14;所述基材11的一面与导热管12的一面连接,所述导热管12另一面连接所述受热层14,使所述导热管12设置在基材11和受热层14之间;所述均热层13连接在所述导热管12另一面,所述均热层13设置在所述导热管12和所述受热层14之间。

导热管12的下侧与基材11的上面连接,导热管12的上侧是受热层14,基材11位于导热层的下侧,可以避免导热管12的热量流失的过快,人们踩踏在受热层14上,导热管12释放的热量传导到受热层14上,热量释放的更加快速完全,使用者身体也可以直接与受热层14接触,满足使用者对温度的需求;在导热管12的上侧铺设有均热层13,均热层13的上侧与受热层14连接,均热层13使导热管12释放出的热量均分分散,释放到位于均热层13上侧的受热层14的热量更加均匀,使用者的身体与受热层14接触时,感觉更加舒适,避免导热管12正对的上侧释放至受热层14的热量高,释放至受热层14其余位置温度低的问题。

其中,导热管12可以选用PVC(聚氯乙烯)材料;导热管12为PVC管耐腐蚀性强,具有优异的耐酸、耐碱、耐腐蚀,作为管道铺设时不需要任何防腐处理;PVC管的管壁非常光滑,对流体的阻力很小;PVC管具有很好的抗拉、抗压强度,具有良好的水密性。而且导热管12的材料也可以选用UPVC,是一种以PVC为原料,不增加增塑剂的塑料材料。UPVC管还具有比PVC管更加有益的性能,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柔软性,在载荷作用下能产生屈服而不发生破裂,避免使用者的重力长时间作用在导热管12上侧的受热层14上,对导热管12造成损坏的问题。而且UPVC管的质量轻,较少整体采暖地毯的重量,在进行移动采暖地毯时,较小劳动量,更加方便。导热管12的材料也可以选用其他的金属材料,只要满足作为导热管12的基本性能即可。

基材11的材料可以是XPE(发泡材料),即化学交联聚乙烯发泡材料,使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加交联剂和发泡剂经过高温连续发泡而成,抗拉强度高,泡孔更细;发泡材料具有保温、隔水防潮、可塑性能佳、韧性强等诸多优点。值得一提的是,基材11的厚度可以选用14mm左右,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

受热层14的材料可以选用地板革,地板革的价格便宜,且易于清洗,也可以用水擦洗,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受热层14的材料也可以是纺织布,纺织布材料比较柔软,可以更好的保温,使用者的身体直接与受热层14接触时,可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感。

进一步的,所述均热层13为铝箔层,或石墨膜层。

均热层13位于所述导热管12的上侧,位于所述受热层14的下侧,导热管12内流动的热水释放出热量,经过均热层13将热量均匀释放并保存在受热层14,避免热量流失,使热量更好的传输到受热层14,当人体直接接触受热层14时,温度更加适合人体,舒适感更好。其中均热层13可以为铝箔层,铝箔层即在导热管12的上侧平铺一层铝箔,铝箔面朝向受热管,铝箔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将导热管12释放出的热量更加均匀以及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温度传输到受热层14,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取暖方式。而且所述均热层13也可以是石墨膜层,石墨膜是一种新型的导热散热材料,导热散热效果非常好,即在所述导热管12上侧平铺一层具有石墨膜的纸,平铺在所述导热管12的上侧,能先将导热管12释放的热量均匀分布,再传递到位于石墨膜层上侧的受热层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一种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均热层13包括多个均热片131,多个所述均热片131均布平铺在所述导热管12另一面。

均热层13平铺在所述导热管12上时,当导热管12盘设的面积较大时,平铺整个均热层13时铺设工作较为复杂,可以通过多个均热片131对整个导热管12的上侧进行铺设,方便快捷。均热片131采用铝箔片,铝箔片的宽度尺寸可以包括600mm或300mm,长度可以根据基材11的长度保持一致,在导热管12上侧铺设多个铝箔片时,可以将多个铝箔片按一定的顺序依次铺设,铺设方式方便。

所述均热层13的一面与所述导热管12连接,所述均热层13另一面设有使所述均热层13与所述受热层14之间连接的粘贴层132。

均热层13的下面为导热管12,均热层13的上面为受热层14,为了将受热层14与均热层13连接在一起,在均热层13上面设置有粘贴层132,粘贴层132可以位于所述均热层13上面的四周边缘处,可以是双面胶,将均热层13与受热层14连接在一起,当然粘贴层132也可以既在均热层13上面的四周边缘也可以在其他位置,使受热层14和均热层13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当然,粘贴层132也可以是通过涂抹胶水使受热层14与均热层13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11的另一面与地面接触,并且所述基材11的另一面设置有摩擦层。

采暖地毯放置在地面上,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位置的移动,但是如果地面有水或者是光滑的地面时,使用者踩踏在采暖地毯时会发生滑倒情况,因此在基材11的下面设置有摩擦层,可以避免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发生危险的情况。摩擦层可以是通过在基材11的下侧设置有凸凹部,增加基材11下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凸凹部的形状可以是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形状,只要可以增加基材11下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即可。

进一步的,还包括包裹件15,所述包裹件15将所述基材11、均热层13和受热层14的边缘连接。

采暖地毯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连接的基材11、导热管12、均热层13、受热层14,为了避免连接在一起的各个部件之间在边缘处分离,造成采暖地毯的损坏,采用包裹件15将基材11、均热层13、受热层14的边缘处包裹连接,包裹件15可以是布制品,对边缘处用机器缝制进行包边工作。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二种示意图。

如图3所示,所述基材11的一面设有容纳所述导热管12的凹槽,所述凹槽包括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12,所述导热管12包括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所述第一缠绕管121连接所述第一凹槽111内,所述第二缠绕管122连接在所述第二凹槽112内;所述第二缠绕管122缠绕在所述第一缠绕管121的缠绕区域内,并且所述第二缠绕管122设置在所述第一缠绕管121的一侧。

基材11的上面设置有凹槽,第一缠绕管121位于第一凹槽111内,第二缠绕管122位于第二凹槽112内,避免将导热管12直接放置在所述基材11上面,导热管12长时间支撑使用者的重量,造成压迫损害。并且第一缠绕管121位于所述第一缠绕管121的缠绕区域内,第二缠绕管122位于第一缠绕管121的左侧,在向导热管12内通入热水时,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起始端均在右侧,第一缠绕管121自基材11的中部向右侧进行缠绕,第二缠绕管122自基材11的左侧向右侧进行缠绕,即热水可以同时进入左右两侧的导热管12,如果采暖地毯的面积过大时,可以避免导热管12自一端向另一端传输热量,导致传输速度慢,热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其中,第一缠绕管121自中间向右侧缠绕,再从右侧向中部绕出,双层缠绕,使采暖地毯释放热量更加充分;第二缠绕管122自最右侧绕到最左侧,自最左侧向中部绕,自中部蛇形缠绕到最左侧,自最左侧绕出至中部,与第一缠绕管121均在基材11的右侧输出,双层缠绕,使采暖地毯释放的热量更加充足。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三种示意图。

如图4所示,还包括连接管123,所述连接管123的数量为两个,一个连接管123将第一缠绕管121的输入端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入端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通过同一输入口输入液体,另一个连接管123将所述第一缠绕管121的输出端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出端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121和所述第二缠绕管122通过同一个输出口输出液体。

第一缠绕管121的输入端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入端通过一个连接管123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具有同一输入口,在向导热管12内输送热水时,可以只向连接管123的输入口进行输送即可,无须分别向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入口输送,操作更加简单快捷;第一缠绕管121的输出端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出端通过另一个连接管123连接,使所述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具有同一输出口,在进行导热管12内的热水置换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其中连接管123为Y型变径三通,可以达到更快的将热水输送至导热管12内并且进行置换。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第四种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管123的外侧套设有保护套124。

两个连接管123穿过基材11的侧边,位于所述采暖地毯的外侧,避免连接管123处于外侧时被损坏,可以将两个连接管123用一个夹线板固定,并且再将两个连接管123的外侧套设一个保护套124,保护套124的材料可以是具有弹性、较软、耐腐蚀、延展性好的塑料,也可以是其他的材料,只要能起到保护连接管123的作用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地暖装置,包括连接件和多个所述的采暖地毯;多个所述采暖地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为了更好的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于大面积的空间需要采暖时,可以采用多个采暖地毯通过连接件连接进行采暖,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暖地毯的个数以及尺寸,更加方便快捷,实用性更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加工方式步骤主要为:技术人员首选根据导热管12放置的位置,确定在基材11上开凹槽的走刀路线,在自动化机床上输入数据,进行开凹槽,其中凹槽的槽宽可以为10mm,槽深8.5mm;在自动机床开完凹槽后,将导热管12完全放置在凹槽内,将多余的长度的导热管12切除,并且在第一缠绕管121和第二缠绕管12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连接上Y形变径三通;在将导热管12放置好后,在基材11的上表面平铺铝箔,多个第一铝箔分别平整的粘贴到基材11的上侧,避免有褶皱和异物引起的凸起;在平铺完铝箔后,在铝箔的四周的边缘粘贴双面胶,再将受热层14平铺在具有双面胶的铝箔的上侧;平整受热面,然后进行修编以及倒角,倒角的角度可以为半径为80mm,然后,对整体的边缘处进行包边,可以通过纺织布进行包边,然后对纺织布进行缝制;最后将两个连接管123通过夹线板固定,再在两个连接管123的外侧套上保护套124即可完成采暖地毯的生产过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暖地毯的导热管12的下侧与基材11连接,导热管12的上侧是受热层14,基材11位于导热层的下侧,可以避免导热管12的热量流失的过快,人们踩踏在受热层14上时,导热管12释放的热量传导到受热层14上,热量释放更加快速,使用者身体也可以直接与受热层14接触,满足使用者对温度的需求;在导热管12的上侧铺设有均热层13,均热层13使导热管12释放出的热量均分分散,这样释放到位于均热层13上侧的受热层14的热量更加均匀,使用者的身体与受热层14接触时,感觉更加舒适,避免导热管12正对的上侧释放至受热层14的热量高,释放至受热层14其余位置温度低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