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风道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7432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风道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实现二级增压效果的单风道新风机。



背景技术:

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带来的是科技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装修时会更多的考虑空间私密性和密闭性的要求,封闭、半封闭空间内的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现在的空调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密闭空间内的空气过滤净化的功能,但由于空调控制系统的限制,适用范围小,成本高,因此,新风机成了人们的另一种选择,现有的风机,需要通过不同的风道系统实现内、外循环,整体体积较大,也同进造成风机体积较大,风机在调整运转的情况下,噪音较大,降低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单风道新风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单风道新风机,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壁、初效滤网、高效滤筒组件、吸风组件、排风组件、室外风进风口、室内新风出风口及开设在所述风道壁上的室内风回风口,所述风道分为相互贯通的吸风新风风道及出风风道,所述吸风组件固定在所述吸风新风风道内,所述初效滤网及高效滤筒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排风组件固定在所述初效滤网及高效滤筒组件之间,所述室外风进风口、室内新风出风口及开设在所述风道壁上的室内风回风口两两组合,形成所述新风机的室外新风进风、室内风循环、室内风排风的三种导风风路。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还包括实现内外循环导风切换的导风支架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支架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风道壁上的导风支架,以及固定在所述导风支架上的导风板及导风电机,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风道壁与所述导风支架之间,所述导风支架上开设有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相通的通孔,所述风道壁上设有室内风回风口,所述导风板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运转,使所述通孔与所述进风口相通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支架的底部设有第一密封条,所述风道壁上设有第二密封条,当所述导风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相抵靠时,所述通孔与所述室内风回风口不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支架的底部,设有三块首尾连接形成半包装结构的侧密封板。

进一步的,设置在所述导风支架底部的两端侧密封板上分别设有导风板安装支架及导风板安装孔,所述导风板安装孔包括两段不同直径的圆弧,相应侧的导风板的端部的安装轴上设有凸出的筋条。

进一步的,所述排风组件包括混流风叶及电机,所述混流风叶在所述电机的带动下正向转动向室外排风,反向转动并配合所述吸风组件以二级增压的模式向室内吸风。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组件包括由电机带动的吸风风扇,向室内送风。

进一步的,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穿墙段组件,所述穿墙组件可为一段或多段串接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组件固定在所述吸风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的连接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排风系统,可实现对吸风系统的一次二级增压,降低吸风系统的风阻,降低吸风系统的一定转速,降低整机噪音,同时避免吸风系统发热、掉速;

2)单风道设计,减小体积,从而减少室内占用面积;

3)结构简单,通过导风组件、实现单风道下的内、外循环和排风模式的转换。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中导风支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中导风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4:图3中Ⅰ部放大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中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中导风板结构示意图;

图7:图6中Ⅱ部放大图;

图8: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外循环导风板状态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一种单风道新风机内循环导风板状态示意图

其中:左端盖出风口1,左前面板2,右前面板3,高效滤筒组件4,排风组件5,端盖护网6,穿墙段组件7,初效滤网8,底座9,导风支架组件10,吸风组件11,通风格栅9-1,第二密封条9-2,导风支架10-1,导风电机10-2,导风板10-3,通孔10-1-1,第一密封条10-1-2,导风板安装孔10-1-3,导风板安装支架10-1-4,第一导风板安装轴10-3-1,第二导风板安装轴10-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单风道新风机,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包括风道壁、初效滤网、高效滤筒组件、吸风组件、排风组件、室外风进风口、室内新风出风口及开设在所述风道壁上的室内风回风口,所述风道分为相互贯通的吸风新风风道及出风风道,所述吸风组件固定在所述吸风新风风道内,所述初效滤网及高效滤筒组件设置在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排风组件固定在所述初效滤网及高效滤筒组件之间,所述室外风进风口、室内新风出风口及开设在所述风道壁上的室内风回风口两两组合,形成新风机的室外新风进风、室内风循环、室内风排风的三种导风风路。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风道新风机,包括室内侧和室外侧,穿墙段为室外侧,其余为室内侧。在室内侧,包括底座9与左、右前面板2、3均为半圆形的壳体,内部由吸风组件11和排放组件5提供动力,壳体内部分成吸风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两风道相互贯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单风道。左、右前面板2、3之间、左、右前面板2、3与底座9之间、左端盖出风口与左前面板2及底座9之间、端盖护网3与右前面板3及底座9之间,可分别通过插接的方式固定,形成单风道新风机的室内侧,并形成相对密闭的风道空间,或采用现有固定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来实现这几个相关联的部件之间的固定,在此不做要求和限制。内部风道可分为吸风新风风道和出风风道,在本实用新型中,从室外向室内方向,端盖护网6、初效滤网、排风组件5、高效滤筒组件4依次设置,端盖护网6密封住右前面板3与底座9围成密封壳体的右侧,并与穿墙段组件7连通。穿墙段组件7可为一整段结构或为多个单件筒体结构相互串接形成,首尾段结构因需与不同结构配合而与中间段有所区别。穿墙段组件7非本实用新型的改进重点,可采用现有结构实现,在此不做介绍和强制要求。

高效滤筒组件4一端与排风组件5连通,另一端为与吸风新风风道连通。在吸风新风风道内,设置有吸风组件11,在本实用新型中,吸风组件11位于吸风新风风道内,且位于吸风新风风道与排风风道的连接处。吸风组件11配合排风组件5,为整体风道提供动力,正常运转情况下,吸风组件11运转,当风阻增加到某一限值时,排风组件5开始反转启动。与吸风组件8同时工作,增加新风风压,在保证吸风组件11的风量前提下,可降低吸风组件8一部分转速,所引起的风压降低,由排风组件5反转启动来提供,从而满足了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降低了整体的转速,以此也降低了整机的噪音。

在底座9与高效滤筒组件4之间,设置有可实现内外循环导风切换的导风支架组件10,如图2至图4所示,在导风支架组件包括导风支架10-1、电机10-2和导风板10-3,导风板10-3在电机的带动下可沿轨迹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从而实现导风板10-3的开合状态。在导风支架10-1中间弧面上局部开有通风孔10-1-1,导风支架10-1的背面有可与导风板10-3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条10-1-2,导风支架10-1的底部三个侧面均有侧密封面,其中两个面上分别设有和导风板安装支架10-1-4,和导风板安装孔10-1-3,导风板安装孔10-1-3由两段不同直径的圆孔组成,导风板安装支架为具有通孔的圆柱体,相应的,如图6所示,导风板10-3两端的安装轴,第一导风板安装轴10-3-1,与导风板安装孔10-1-3配合安装,第二导风板安装轴10-3-2与导风板安装支架10-1-4配合安装,且可自由旋转,如图7所示,第一导风板安装轴10-3-1上设有凸出的筋条,与导风板安装孔10-1-3配合安装,并形成旋转限位作用。

如图5所示,底座9为半圆弧形壳体,为整机的主要支撑、装配、风道的重要组成部件。在底座一侧侧面局部有多个方形的通风格栅9-1,通风格栅9-1作为内循环和排风模式的进风口。在底座9底部内侧有第二密封条9-2,当导风板10-3转到一定角度靠上时,即可实现密封作用,相反情况下,实现通风格栅9-1与通风孔10-1-1之间的连通。如图2至图7所示,导风支架组件10为内外循环进风口切换的机构,起到阀门的作用,与第一密封条10-1-2和第二密封条9-2之间在转动过程中可形成开、合状态,在导风板9的运转过程中,第二密封条9-2还可起到导风板9的运转限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风道新风机,包括内循环、外循环及排风模式,由导风支架组件来改变风道的进风口位置实现不同的循环方式,由过滤系统进行空气净化。其中:

外循环风的流向:穿墙段组件7——端盖护网6——初效滤网8——排风组件5——高效滤筒组件4——引风圈(图中未示出)——吸风组件11——左端盖出风口1——室内;

内循环风流向:通风格栅9-1——通风孔10-1-1——高效滤筒组件4——引风圈(图中未示出)——吸风组件11——左端盖出风口1——室内;

排风模式风流向:通风格栅9-1——排风组件5——初效滤网8——端盖护网6——穿墙段组件7——室外

当单风道新风机处于外循环时,如图8所示,导风板10-3处于垂直状态,此时底座9上通风格栅9-1与风道隔绝,无法通风,新风只能从室外通过穿墙段组件7通过风道系统送入室内侧,此时吸风组件11首先工作,将室外的风吸入到室内,当风阻增加到某一限值时,排风组件5反向启动,实现风压的二次增压;当单风道新风机处于内循环时,如图9所示,导风板10-3处于水平状态,此时底座9上的通风格栅9-1与风道系统相通,当吸风组件11工作时,在靠近吸风组件11一端的负压大于远端,因此风首先从底座9上的通风格栅9-1经吸风新风风道,再经高效滤筒组件4后送入室内侧,此时排风组件5停止工作;排风模式,如图8所示,导风板10-3所处状态与内循环一致,投入工作的电机为排风组件5,吸风组件11停止工作。

排风组件5主要由混流风叶、排风电机、电机安装座,电机安装盖等组成。混流风叶可实现在正、反转情况下,叶面均可做功,实现送风目的,正向向室外排风,反向向室内吸风;电机安装座和引风罩的端面为法兰镂空状,风可以无阻力通过;吸风组件11,为室内送风模式提供动力,主要由支架、吸风电机、风扇、引流圈等组成;同时吸风系统采用的是非轴流风叶实现流体的直线加速增压。当排风电机反转向室内吸风模式下,可降低吸风系统阻力,同吸风组件共同提供吸风口的负压,可以降低单独由吸风电机提供负压时的电机转速,即实现二级增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中,其中左、右前面板2、3和底座9构成了风道壁,左端盖出风口1为室内新风出风口,穿墙段组件7的最外侧为室外风进风口,通风格栅9-1为室内风回风口,在实际应用中,新风机可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风道壁,相应的,壳体上分别具有与风道壁上各风口相通且不会导致串风的通口,其他结构相应设置在风道壁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单风道新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排风系统,可实现对吸风系统的一次二级增压,降低吸风系统的风阻,

降低吸风系统的一定转速,降低整机噪音,同时避免吸风系统发热、掉速;

2.单风道设计,减小体积,从而减少室内占用面积;

3.结构简单,通过导风组件、实现单风道下的内、外循环的模式转换。

如上所述,结合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