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504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分为落地式和壁挂式。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常被放置在房间的角落里,然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相对占地面积较大。一种常见的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通常被水平安装在墙壁靠近天花板的位置处。水平安装的壁挂式室内机尺寸较小,然而,水平安装壁挂式室内机占居墙面中间的一块面积,美观度较差。

另外,在现有的这些空调设备中,对于电装品箱的防水结构,也未曾进行优化设计,存在水(或冷凝水)进入所述电装品箱而导致发生电气故障及危险。

因此,如何在新近研发出的安装在墙角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中实现电装品箱的防水性能便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电装品箱的防水性能的空调室内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底板的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布置有风扇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电装品箱,所述热交换器环绕设置在所述风扇组件周围,所述电装品箱设置所述壳体下部的、位于所述风扇组件下方的位置处,其特征是,在所述风扇组件的下方,沿横向设置有一块隔板,所述电装品箱安装在所述隔板的下方,在所述隔板上的位于所述电装品箱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电装品箱过线口,所述壳体内部的管线穿过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而连接到所述电装品箱,在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上的、靠所述电装品箱一侧且接近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水构件,所述防水构件能够防止水进入所述电装品箱。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通过在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上的、靠所述电装品箱一侧且接近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水构件,从而能够防止水进入电装品箱。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防水构件是用于防止水顺着所述管线进入所述电装品箱的管线定位部、或者是用于防止由所述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在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弥漫的挡水部,其中,所述管线定位部具有对经由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而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所述管线进行定位的定位槽口,所述定位槽口将所述管线定位成所述管线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管线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位置,所述挡水部具有对水进行阻挡的挡水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防水构件包括用于防止水顺着所述管线进入所述电装品箱的管线定位部和用于防止由所述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在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弥漫的挡水部,其中,所述管线定位部具有对经由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而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所述管线进行定位的定位槽口,所述定位槽口将所述管线定位成所述管线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管线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位置,所述挡水部具有对水进行阻挡的挡水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结构,能够采用管线定位部和/或挡水部,来作为防止水进入电装品箱的防水构件。

更具体来说,管线定位部具有定位槽口,所述定位槽口将所述管线定位成所述管线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所述管线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位置,藉此,能够防止水顺着所述管线进入所述电装品箱。另一方面,挡水部具有对水进行阻挡的挡水翻边,在位于隔板上方的排水盘内的由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溢出而滴到隔板上时,所述挡水翻边能够防止冷凝水在隔板的下板面侧弥漫,从而能避免冷凝水进入电装品箱。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管线定位部设置在比所述挡水部更靠近所述管线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部位处。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当同时采用管线定位部和挡水部作为防水构件时,通过使所述管线定位部设置在比所述挡水部更靠近所述管线与所述电装品箱连接的部位处,即使存在没有被挡水部完全阻挡的冷凝水,也能利用管线定位部使冷凝水回流,藉此,能进一步确保电装品箱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管线定位部相对于所述隔板的板面朝下方侧伸出的高度大于所述挡水部相对于所述隔板的板面朝下方侧伸出的高度。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冷凝水)进入电装品箱,从而使得电装品箱的可靠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管线定位部和/或所述挡水部与所述隔板一体成型。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一体成型,来实现防止水进入电装品箱的防水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所述管线定位部是由从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朝下方侧呈延伸设置的隔水板和开设于所述隔水板的、作为所述定位槽口的穿线孔构成的回水弯。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的基础上,在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供由所述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流过的开口部,所述挡水部的所述挡水翻边从所述隔板的下方侧的板面朝下方侧伸出设置,并包围所述开口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面和第八方面的结构,能够采用简单的结构,实现管线定位部和/或挡水部。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从前板侧观察的视图,图1(B)是从与前板侧相反的一侧观察的视图。

图2是表示从一个视角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的下部(包括电装品箱、隔板)进行观察的示意立体图,其具体示出了位于隔板的安装有电装品箱一侧的防水构件(管线定位部和挡水部)的细节。

图3(A)和图3(B)是用于对在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下和不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下,能否防止水顺着管线进入电装品箱的效果进行示意说明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图3(B)是不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

1 空调室内机

10 壳体

11 顶板

12 底板

15 第一侧板

16 第二侧板

17 前板

18 连接板

20 电装品箱

21 电装品箱本体

22 电装品箱盖

23 进线口

30 隔板

31 电装品箱过线口

32 管线定位部

32a 隔水板

32b 穿线孔

33 挡水部

33a 挡水翻边

34 开口部

P 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图1(B)、图2、图3(A)和图3(B),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在墙角的立式空调室内机(以下,有时也简称“空调室内机1”)进行说明。

(空调室内机1整体的示意结构)

图1(A)和图1(B)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的立体图,其中,图1(A)是从前板侧观察的视图,图1(B)是从与前板侧相反的一侧观察的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是一种利用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适于布置在房间的角落中。所谓“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是指流体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利用附壁效应或康达效应,气流能够更均匀,使用者能够有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包括顶板11、底板12、具有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的侧围板以及前板17。前板17分别连接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顶板11和底板12彼此相对设置,分别连接到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和前板17的两端,从而围设形成一个中空内腔。室内机1的中空内腔中布置有风扇组件(未图示)、热交换器(未图示)以及控制装置(未图示)。

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可以直接相连,从而使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大致成直角连接。当然,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也可以通过大致平行于前板17的未图示的连接板彼此相连。连接板18可以大致平坦或者弯曲。

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吸风面。较为理想的是,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两者均形成有吸风面。吸风面由第一侧板15、第二侧板16上的敞开部形成,敞开部上通常设置有滤网(未图示)以过滤进入的气流。出风口设置在前板17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出风口大致呈矩形。

(空调室内机1的电装品箱20周围的结构)

图2是表示从一个视角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的下部(包括电装品箱20、隔板30)进行观察的示意立体图,其具体示出了位于隔板的安装有电装品箱一侧的防水构件(管线定位部32和挡水部33)的细节。

电装品箱20是用于放置对空调室内机的运转进行控制的电装品的构件,其具有电装品箱本体21和位于电装品箱本体21下方的电装品箱盖22。

电装品被放置在上述电装品箱本体21内,并盖上电装品箱盖22,以对其中的电装品进行保护。

电装品箱20设置在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下部的、位于风扇组件下方的位置处。

在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内的风扇组件的下方,沿横向(或是安装状态下的水平方向)设置有一块隔板30,电装品箱20安装在上述隔板30的下方。

如图2所示,在隔板30的位于电装品箱20的外侧壁与壳体10的内侧面之间的位置处,开设有电装品箱过线口31,配置于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内部的管线P(参见图3)穿过上述电装品箱过线口31而连接到电装品箱20。

如图2所示,在隔板30的下方侧的板面上的、靠所述电装品箱20一侧且接近所述电装品箱过线口31的位置处,设置有作为防水构件的管线定位部32。

上述管线定位部32具有对经由电装品箱过线口31而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管线P进行定位的定位槽口,该定位槽口将管线P定位成管线P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管线P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位置(参见图3(A)),藉此,能防止水顺着管线P流入电装品箱20。

作为一个实例,上述管线定位部32例如是回水弯,其由从隔板30的电装品箱20安装一侧(下方侧)的板面朝下方侧呈延伸设置的隔水板32a和开设于隔水板32a的、作为定位槽口的穿线孔32b构成。上述穿线孔32的孔径与上述管线P的外径相当。

由此,上述管线定位部32不仅能够起到对经由电装品箱过线口31而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管线P进行定位的定位部的作用,还能起到防止水顺着管线P流入电装品箱20的作用。

另外,如图2所示,上述定位槽口(或穿线孔32b)与管线P接触的部分呈弧状,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能将管线P定位成管线P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管线P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位置,则定位槽口(或穿线孔32b)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开口朝下方的V形的倒置撑衣叉的结构。

(管线定位部32的防水效果)

图3(A)和图3(B)是用于对在具有管线定位部32的情况下和不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下,能否防止水顺着管线P进入电装品箱20的效果进行示意说明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图3(B)是不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

如图3(B)所示,在不具有管线定位部的情况下,从隔板30上方经由电装品箱过线口31穿出的管线P以自然状态直接连接到电装品箱20的进线口23,此时,在使用状态下,管线P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位置位于相对下方的位置。在管线P上结露的水滴可能会顺着管线P向下方流动,最终进入到电装品箱20的进线口23,存在引发短路、触电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A)所示,由于具有管线定位部32,并且上述管线定位部32的定位槽口将管线P定位成管线P在使用状态下的最低点低于管线P与电装品箱20连接的位置(即电装品箱20的进线口23),因此,顺着管线P向下方流动的结露的水滴会在使用状态下的管线P的最低点(不是电装品箱20的进线口23处)滴下,从而能防止水顺着管线P流入电装品箱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隔板30的下侧板面上,还设置有作为防水构件的一个或多个挡水部33。所述挡水部具有对水进行阻挡的挡水翻边33a。

设置于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内部的热交换器会有冷凝水流下并滴到未图示的排水盘(也设置在位于隔板30上方的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内部)内。万一位于隔板30上方的排水盘内的冷凝水溢出而滴到隔板30上,能够利用上述挡水部33的挡水翻边33a,防止冷凝水在隔板30的下板面侧弥漫,从而能避免冷凝水进入电装品箱20内而导致发生电气故障及危险。

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在隔板30上设置有供由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流过的开口部34,挡水部33的挡水翻边33a从上述隔板30的下方侧的板面朝电装品箱20安装一侧(下方侧)侧伸出设置,并包围上述开口部34。当位于隔板30上方的排水盘内的冷凝水溢出而滴到隔板30上时,能使冷凝水经由开口部34并顺着挡水翻边33a滴下,藉此,能够防止冷凝水在隔板30的下板面侧弥漫。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管线定位部32设置在比上述挡水部33更靠近管线与上述电装品箱20连接的部位处。另外,更为理想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管线定位部32相对于隔板30的板面伸出的高度大于上述挡水部33(或上述挡水翻边33a)相对于隔板30的板面伸出的高度。通过这样,即使存在没有被挡水部33完全阻挡的冷凝水,也能利用上述管线定位部32使冷凝水回流,藉此,能进一步确保电装品箱20的可靠性。

较为理想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管线定位部32(回水弯)和上述挡水部33(挡水翻边33a)与上述隔板30一体成型。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以上公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多种修改,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示出了在隔板30上同时设置有作为防水构件的管线定位部32和挡水部33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作为防水构件,也可以仅设置管线定位部32或挡水部3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回水弯为例对管线定位部32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采用能对配管P进行定位以防止水顺着管线进入电装品箱20的其它任意合适结构的结构来作为管线定位部3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挡水部33仅具有挡水翻边33a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结合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采用除了具有挡水翻边33a之外,还具有其它组件的挡水结构来作为挡水部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整体呈近似三棱柱状,包括顶板11、底板12、具有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的侧围板以及分别连接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的前板17,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整体也可以呈包括棱柱(例如四棱柱、五棱柱等多棱柱)及非棱柱(例如圆柱、椭圆柱等)在内的柱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吸风面,出风口设置在前板17上,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在前板17上形成吸风面,出风口设置在第一侧板15和第二侧板16中的至少一个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