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7268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气灶,特别涉及一种安装在燃气灶上的防风节能罩,属于燃气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采用的燃烧器基本为大气式燃烧器,为了满足完全燃烧的要求,必须供给足够的二次空气,因此在设计上采用类似扩散式燃烧器,使其敞开燃烧,这种燃烧方式带来的缺点是烟气热损失和辐射损失大。市场上的燃气灶都会在炉头上设置用于放置锅具的金属炉架,这种装置没有聚火防风和增强火焰与锅壁换热的作用,并不能够减少热能的损耗和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市场上的部分燃气灶上安装有防风节能罩,该防风节能罩一般由圈体和支架构成,且多采用封闭或部分开孔形式。封闭形式结构容易造成二次空气供氧不足,造成燃气燃烧不完全;侧面开孔结构,仅能一定程度解决二次供氧不足问题,但进气量有限,而且火焰易从侧面开孔处喷出,不仅造成热量的损失,同时不利于燃气灶的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觖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增加二次供氧的进气量,使燃烧更加充分,大幅提高燃烧效率的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主要觖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既可保证聚火节能和二次供氧,同时又可保证燃烧火焰不外延的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包括环形的罩体、底座和锅支架,所述罩体套在燃烧器的外侧安装,所述锅支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罩体安装在锅支架上,所述罩体至少包括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在所述内层罩体、外层罩体和底座之间及在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

进一步,在所述内层罩体和/或外层罩体底部的内侧边缘处和/或顶部的外侧边缘处设置有向外折弯的凸出部。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包括环形的罩体、底座和锅支架,所述罩体套在燃烧器的外侧安装,所述锅支架固定在底座上,所述罩体安装在锅支架上,在所述罩体和底座之间形成有进气通道,在所述罩体的底部和/或顶部边缘处具有向外折弯的凸出部。

进一步,所述罩体包括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在所述内层罩体、外层罩体和底座之间及在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形成有所述进气通道。

更进一步,所述内层罩体和/或外层罩体的主体由中心至外侧边缘向上倾斜设置或垂直设置。

更进一步,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片呈环形的扰流挡板,多片扰流挡板之间相互套装。

更进一步,所述扰流挡板垂直安装在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之间。

更进一步,所述扰流挡板在垂直方向上为单层或多层,在多层扰流挡板的各层之间具有进气口。

更进一步,所述锅支架为由锅体支撑部和罩体支撑部组成的呈Z字形的结构,所述罩体支撑部设置在锅体支撑部的底部,在所述内层罩体上设置第一凹槽用于所述锅体支撑部穿过,在所述外层罩体上设置第二凹槽用于插入所述罩体支撑部上,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均支撑在所述罩体支撑部上。

更进一步,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的底部和顶部边缘处均设置有所述凸出部,所述内层罩体和外层罩体顶部边缘处的凸出部斜向上折弯设置,所述内层罩体底部边缘处的凸出部斜向下折弯设置,所述外层罩体底部边缘处的凸出部垂直向下折弯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用防风节能罩,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燃烧器的外侧安装具有聚火防风功能的罩体,可以使火焰集中在炒锅底处并减少燃烧时的烟气热损失和辐射损失。同时,罩体采用内外层分体设计,中间形成有二次风进气通道,增强了对大气式燃气灶的二次补氧,强化了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大幅提高燃烧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罩体上设置凸出部的结构,在聚火防风的同时,对火焰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有效防止火焰外延,同时凸出部的设置也改变了火焰传播路径,增强了燃烧区内扰动,利于提高燃烧效率。

(3)本实用新型在内外层罩体间的二次风进气中,还安装有垂直设置的扰流挡板,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聚火防风的效果,而且增强了燃气燃烧区域内的流场扰动,可以起到进一步强化燃烧的作用,增强烟气与锅壁换热,进一步提高了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风节能罩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内层罩体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外层罩体的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扰流挡板的结构图。

如图1至图6所示,罩体1,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底座2,锅支架3,锅体支撑部3a,罩体支撑部3b,进气通道4,第一凸出部6,第二凸出部7,第一凹槽8,扰流挡板9,进气口10,第三凹槽11,第二凹槽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燃气灶防风扰流节能罩,包括罩体1、底座2和锅支架3。其中,罩体1和底座2均为环形的结构。锅支架3为多个,用于支撑锅具,锅支架3优选设置三个或四个,多个锅支架3沿周向均匀焊接固定在底座2上。罩体1安装在锅支架3上,罩体1套在燃烧器(图中未示出)的外侧安装,在罩体1的底部与底座2之间形成进气通道4,二次燃烧所需的空气从进气通道4进入罩体1的内部。

本实施例中,优选罩体1采用分体的结构,包括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内层罩体1a套装在燃烧器的外侧,外层罩体1b套装在内层罩体1a的外侧。其中,内层罩体1a的内径大于燃烧器的外径约2~3cm,不但便于安装,也可保证燃烧器所需的燃烧空间。本实施例中,在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和底座2之间,以及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之间均形成有进气通道4,大幅增加了进气量,进而增强了对大气式燃气灶的二次补氧,进一步强化了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有利于大幅提高燃烧效率。

外层罩体1b的安装位置整体高于内层罩体1a,内层罩体1a的顶部边缘的位置在外层罩体1b底部边缘的上方,这样不但以利于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之间形成扰流,也有利于增加进气通道4的进气量,保证二次供氧量。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的设置还可以使火焰集中在锅具底部并减少燃烧时的烟气热损失和辐射损失。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的主体由中心至外侧边缘向上倾斜,形成斜面,更优选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的主体均采用向上倾斜的结构,且优选内层罩体1a的斜面和外层罩体1b向上倾斜的角度相同,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45°之间,保证火焰燃烧时所需的燃烧空间,也利于烟气的流动,提高烟气与锅具之间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如图3所示,锅支架3整体呈Z字形的结构,由上方的锅体支撑部3a和下方的罩体支撑部3b组成。其中,上方的锅体支撑部3a为“7”字形结构,下方的罩体支撑部3b 为“一”字形结构,罩体支撑部3b设置在锅体支撑部3a的底部。锅体支撑部3a用于支撑上方的锅具,罩体支撑部3b用于支撑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

本实施例中,优选罩体支撑部3b向上倾斜设置,以利于支撑不同安装高度的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同时也可以限定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与底座2之间的进气通道4的高度,进而保证由进气通道4进入的空气量,使燃烧更加充分。为了使支撑更加稳定,罩体支撑部3b向下倾斜的角度与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主体的倾斜角度相同。

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与锅支架3之间采用插接的结构固定连接,以便于拆卸和安装。在内层罩体1a上对应多个锅支架3开有多个第一凹槽8,第一凹槽8开在内层罩体1a的内侧,多个锅支架3的锅体支撑部3a对应穿过内层罩体1a上的多个第一凹槽 8,内层罩体1a套在锅支架3上后支撑在罩体支撑部3b上。

在外层罩体1b的底部上开有多个第二凹槽12,多个第二凹槽12分别从上向下对应插入多个罩体支撑部3b上,外层罩体1b支撑在罩体支撑部3b上。为保证安装稳定性,第一凹槽8、第二凹槽12的槽深不低于5mm,最大不超过固定处锅体支撑部3a和罩体支撑部3b的厚度。

如图1和图6所示,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之间中设置有至少一片呈环形的扰流挡板9,多片扰流挡板9之间相互套装。本实施例中,优选扰流挡板9垂直安装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之间的进气通道4中,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聚火防风的效果,而且增强了燃气燃烧区域内的流场扰动,可以起到进一步强化燃烧的作用,增强烟气与锅壁换热,大幅提高燃气灶的效率。

各片扰流挡板9之间的间距及扰流挡板9与相邻的内层罩体1a或外层罩体1b之间的间距大约为5~10mm,该间距的设置利于在各层之间形成扰流效果,提高烟气与锅具之间的换热效率。在安装后,保证扰流挡板9下边低于内层罩体1a外侧边缘10mm以上,且高度不低于外层罩体1b的内侧边缘的高度,且最高不得超过锅支架3高度的 2/3,用以进一步保证扰流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各片扰流挡板9与锅支架3的罩体支撑部3b之间也同样采用易于拆卸和安装的插接结构,在扰流挡板9的底部对应多个罩体支撑部3b设置有多个第三凹槽11,第三凹槽11从上至下插入罩体支撑部3b上实现安装固定。为保证安装稳定性,第三凹槽11 的槽深不低于5mm,最大不超过固定处罩体支撑部3b的厚度。

扰流挡板9在垂直方向上可以为单层,也可以包括多层,各层扰流挡板9之间具有进气口10,进气口10采用长条状的结构,以保证烟气的流动。扰流挡板9的片数及每片扰流挡板9的层数可根据燃烧情况及燃气灶功率的大小灵活调节,扰流挡板9中每层的高度视扰流挡板9的片数多少以及燃烧情况调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之间设置有两片扰流挡板9,位于内侧的扰流挡板9为上下两层结构,位于外侧的扰流挡板9采用单层结构,内侧的扰流挡板9总高度大于外侧的扰流挡板9的高度,利于在燃烧区域内形成扰流,提高换热效率。

燃烧器在燃烧时产生的高温烟气在被聚拢在由内层罩体1a、两层扰流挡板9、外层罩体1b围成的空间内的同时,也在内层罩体1a、两层扰流挡板9、外层罩体1b的作用下形成扰动,进一步强化了聚火防风的效果,而且增强了燃气燃烧区域内的流场扰动,起到进一步强化燃烧的作用,增强烟气与锅具之间的换热,大幅提高了燃气灶的效率。

同时,高温烟气在流动过程中,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及两层扰流挡板9均被加热,外界空气在流入中间的燃烧区域时,会被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及两层扰流挡板9进行预先加热,这样更利于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热损失。

本实用新型中,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和扰流挡板9均采用熟铁或不锈钢制成,且在迎火面上涂有绝热反射涂层,以进一步提高聚火节能的作用。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罩体1包括内层罩体 1a和外层罩体1b,在所述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的底部和/或顶部边缘处具有向外折弯的凸出部。

具体地,在内层罩体1a、外层罩体1b底部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向下折弯的第一凸出部6,并优选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的底部均设置第一凸出部6。第一凸出部6为连续环形结构,其中,优选外层罩体1b底部的第一凸出部6垂直向下延伸,内层罩体1a底部的第一凸出部6向下倾斜设置。内层罩体1a底部的第一凸出部6向下倾斜的角度与内层罩体1a主体的斜面之间的夹角为10-20°,更优选第一凸出部6的高度在5~10mm之间,这样,在保证进气量的同时,可以保证火焰不会从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底部的进气通道4喷出,避免造成热量的损失,同时也保证燃器灶使用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在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顶部的外侧边缘处还均设置有向上折弯的第二凸出部7。第二凸出部7向上倾斜,其向上的倾角相对于内层罩体1a和外层罩体1b主体的斜面为10-20°,且优选第二凸出部7的长度为5~10mm,且外层罩体1b 的外径最大处不超过额定负荷上限锅外径。第二凸出部7的设置进一步起到收拢烟气的作用,利于烟气与锅具进行热交换,避免造成热量损失,提高换热效率,同时也可以起到火焰不外延的作用。第二凸出部7的设置也改变了烟气的传播路径,增强了燃烧区内的扰动,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一和二不同之处在于,内层罩体1a的主体采用垂直设置的结构,外层罩体1b的主体采用向上倾斜设置的结构,此时,内层罩体1a与扰流挡板9的作用相同,在垂直的内层罩体1a和倾斜的外层罩体1b之间还可以再设置一片垂直设置的扰流挡板9。内层罩体1a的底部边缘处和顶部边缘处无需设置向外折弯的第一凸出部6和第二凸出部7,在外层罩体1b的底部边缘处和顶部边缘处分别设置第一凸出部6和第二凸出部7。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