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271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在常规运行的过程中,制冷模式中吹出的冷风或制热模式中吹出的热风的风速及气流量较大。当冷风或热风以较大的速度和较强的湍流度直吹人体时,会引起人体的不舒服感,以有可能导致用户患上空调病,进而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舒适度体验。所以,提供一种具有无风感出风模式的空调器是丞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旨在解决提高空调器的出风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一出风风道;第一挡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一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第二挡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二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与所述第二挡风板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位于所述第二挡风板的内侧,所述第一散风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风孔的横截面积。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与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呈交叉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和/或所述第二散风孔为圆孔、方孔、三角形孔、多边形孔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与所述第二散风孔均为圆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孔径为2mm~5mm,所述第二散风孔的孔径为1mm~3mm。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一挡风板的面积的比值为1/3~2/3。优选地,所述第一挡风板的中部的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孔径,较所述第一挡风板的两端部的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孔径小。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散风孔的密度自所述第一挡风板的中部向所述第一挡风板的两端部呈递增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自内向外呈渐缩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二散风孔沿贯设方向呈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转动。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单独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以独立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一出风风道;第一挡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一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第二挡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二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与所述第二挡风板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位于所述第二挡风板的内侧,所述第一散风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风孔的横截面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挡风板和第二挡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一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所述第二挡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并且,所述第一散风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风孔的横截面积。当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经过所述第一散风孔及所述第二散风孔两级散风后,该出风的风速会降低,且该出风会被疏散成众多细丝状的气流,从而达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处于常规出风模式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处于无风感出风模式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一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与第二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室内机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挡风板与第二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空调器室内机20壳体21前面板22出风口30第一挡风板31第一散风孔40第二挡风板41第二散风孔50挡风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10及具有该空调器室内机10的空调器。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内机10和空调器室外机。空调器可以为分体挂壁式空调器,且空调器可以为单冷机或者冷暖机。空调器室内机10通常包括无风感模式、制冷风感模式和制热风感模式。具体地,空调器室内机10包括壳体20、第一挡风板30和第二挡风板40。所述壳体20内具有一出风风道。所述第一挡风板30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一挡风板30上贯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31。所述第二挡风板40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二挡风板40上贯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41。所述第一挡风板30与所述第二挡风板40呈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30位于所述第二挡风板40的内侧,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风孔41的横截面积。其中,空调器室内机10的壳体20开设有一与所述出风风道对应的出风口22。具体地,所述壳体20具有一前面板21,出风口22开设在该前面板21上。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挡风件50,所述挡风件50活动安装于所述壳体20上,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出风口22。可以理解的,当空调器室内机10关闭时,挡风件50转动至将出风口22关闭;当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时,挡风件50转动至将出风口22打开,从而便于空调器室内机10向室内送风。挡风件50可以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20上,也可以是滑动连接于所述壳体20上。例如,为转动连接时,挡风件50的一端与电机的转轴连接,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挡风件50围绕转轴进行转动;或者是,挡风件50连接有摇杆,摇杆通过电机驱动,当启动电机时,摇杆会进行转动以同步将挡风件50朝向空调器室内机10的外侧推离出风口22,或朝向空调器室内机10的内部移动以盖合出风口22。为滑动连接时,挡风件50的两端部安装有滑槽(凸轨),壳体20的两端部对应设置有凸轨(滑槽),进而通过滑槽(凸轨)与凸轨(滑槽)配合以实现挡风件50在出风口22与前面板21之间的来回滑动;或者是,挡风件50的端部设置有啮合齿轮,啮合齿轮通过传动齿轮或传动齿条与电机连接,进而通过电机驱动以带动挡风件50进行上下滑动。所述第一挡风板30与所述第二挡风板40可大致呈矩形设置,所述第一挡风板30与所述第二挡风板40均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的内侧壁上,具体而言,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30转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用以驱动所述第二挡风板40转动。进一步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10还包括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单独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以独立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如此,所述控制器可以独立地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工作,进而控制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转动;或者,可以独立地控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工作,进而控制所述第二挡风板40的转动。可以理解的是,当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常规出风模式时(即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制冷风感模式或制热风感模式时),如图1所示,挡风件50打开出风口22,第一挡风板30转动至与出风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第二挡风板40也转动至与出风方向大致平行的位置,由此,壳体20内的风直接从出风口22吹出,出风口22处具有较大的风量,从而便于快速调节室内温度。当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如图2所示,挡风件50打开出风口22,第一挡风板30和第二挡风板40分别转动至与出风方向大体垂直的位置,壳体20内的风先穿过第一挡风板30的第一散风孔31后流向第二挡风板40,其中,从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一部分风从第二挡风板40的第二散风孔41吹向室内,从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另一部分风直接吹向室内,从而降低了风速,且有部分的风依次经过第一挡风板30和第二挡风板40,进而从出风口22吹出的风的速度较低,且风量较小,趋于无风。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风孔41的横截面积,是为了使从所述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风,在经过所述第二散风孔41时被进一步疏散成众多细丝状的气流,以此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所述第一散风孔31和/或所述第二散风孔4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三角形或者多边形,在此不做具体限制。优选地,所述第一散风孔31与所述第二散风孔41均为圆孔。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孔径为2mm-5mm,所述第二散风孔41的孔径也为1mm-3mm。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挡风板30和第二挡风板40转动安装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所述第一挡风板30位于所述第二挡风板40的内侧,其中,所述第一挡风板30上贯设有多个第一散风孔31,所述第二挡风板40上贯设有多个第二散风孔41。当空调器室内机10开启无风感模式时,空调器室内机10的出风经过所述第一散风孔31及所述第二散风孔41两级散风后,风速会降低,且该出风会被所述第二散风孔41疏散成众多细丝状的气流,从而达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可以将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31与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41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呈交叉设置(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若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31与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41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呈一一对应设置,这样从所述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风可以沿直线运动至所述第二散风孔41,经所述第二散风孔41吹至室内;若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31与多个所述第二散风孔41在由内向外的方向上呈交叉设置,则从所述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风沿直线运动时会撞到所述第二挡风板40的侧壁,这样会使进入所述第二散风孔41的风速减小,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无风感的出风效果。进一步地,为了确保空调器室内机10具有较好的制冷效果或者制热效果,必须保证空调器室内机10保持一定的出风量,可以使多个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面积之和与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面积的比值为1/3~2/3。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密度自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中部向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两端部呈递增分布。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空调器室内机10的出风集中于出风口22的中部,并且出风的强度自出风口22的中部向其两侧逐渐减弱。并且,用户通常会位于空调器室内机10的前下方,也即是位于第一挡风板30与第二挡风板40的中部位置(此时,空调器室内机10处于无风感模式)。所以,使第一挡风板30的中部的第一散风孔31的密度小于第一挡风板30的两端部的第一散风孔31的密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中部的出风强度,以实现无风感出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更多地气体向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两端部分流,然后从第一挡风板30的两端部的第一散风孔31排出,从而可以避免空调器室内机10的出风直接吹向用户。进一步地,为了减少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中部的出风强度,以实现无风感出风,还可以使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中部的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孔径,较所述第一挡风板30的两端部的所述第一散风孔31的孔径小。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风孔31自内向外呈渐缩设置。可以理解,所述第一散风孔31自内向外呈减缩设置,可以大幅度地减小从所述第一散风孔31吹出的风的风速和风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空调器室内机10的无风感的出风效果。此外,还可使所述第二散风孔41沿贯设方向呈倾斜设置,如此,可以避免从所述第二散风孔41吹出的风直接吹向用户。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