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7053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在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挡风板,旨在降低空调器吹出的气流流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具有内板面和外板面,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两相对的出风区,每个所述出风区均开设有散风孔,其中任意一出风区中的散风孔的外端口均朝背向另一出风区倾斜设置。优选地,两所述出风区在所述挡风板的宽度方向上排布;或者两出风区在挡风板的长度方向上排布。优选地,所述散风孔在所述外板面的开口度自所述出风区的中部朝向两端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板本体的内板面呈弧形设置,而使所述板本体的厚度自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加。优选地,所述挡风板的材料为弹性材料。优选地,所述散风孔的开设方向呈弯曲延伸设置。优选地,两所述出风区之间还设置有降噪孔。优选地,所述散风孔自内向外呈渐缩设置。优选地,所述散风孔的内孔面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或正六边形设置,且相邻的任意两所述散风孔的内孔面的边缘相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板,所述室内机主体具有出风口,所述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具有内板面和外板面,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两相对的出风区,每个所述出风区均开设有散风孔,其中任意一出风区中的散风孔的外端口均朝背向另一出风区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其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板,所述室内机主体具有出风口,所述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出风口;其中,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具有内板面和外板面,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两相对的出风区,每个所述出风区均开设有散风孔,其中任意一出风区中的散风孔的外端口均朝背向另一出风区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挡风板上设置两相对的出风区,并且,每个出风区中的散风孔的外端口均背向另一出风区倾斜设置,当气流吹向挡风板的内板面时,通过两出风区可以将气流分成两股流向相反的气流,实现气流背吹,从而,吹出的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无风感效果较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挡风板沿M-M线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挡风板沿N-N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风孔在挡风板内板面的排布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风孔在挡风板内板面的排布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挡风板11板本体11a内板面11b外板面12散风孔13降噪孔X出风区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图1至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挡风板的优选实施例及变形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具有多重的改进;在具体描述中,针对其中的每个改进描述为一实施例,在没有结构干涉和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板、安装有该挡风板的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含有该室内机的空调器。在此,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是挂机,也可以是柜机,下述内容中,将具体以挂机为例进行阐述。参照图1和图2,所述挡风板10包括板本体11,所述板本体11具有内板面11a和外板面11b,所述板本体11上设置有两出风区X,两出风区X呈相对设置,每个所述出风区X均开设有散风孔12,其中任意一出风区X中的散风孔12的外端口均背向另一出风区X倾斜设置。具体而言,挡风板10是沿左右向(长度方向)延伸的,两出风区X在挡风板10上的布置方式可以是在左右向排布的(参照图3和图4),也可以是在上下向(宽度方向)排布的(参照图1和图2)。还可以是其中一出风区X位于挡风板10的左上方,另一出风区X位于挡风板10的右下方。对于两出风区X呈左右排布的实施例而言,可以理解的,挡风板10分为左板体和右板体,其中一出风区X位于左板体,另一出风区X位于右板体,左板体上的散风孔12的外端口朝左,右板体上的散风孔12的外端口朝右,气流吹向挡风板10的内板面11a时,在两出风区X的导向作用下,气流可以向左流动和向右流动,实现左右背吹(气流背向流动)。同样对于上下向排布的出风区X而言,气流吹向挡风板10的内板面11a时,在两出风区X的导向作用下,气流可以向上和向下流动,实现上下背吹。关于两出风区X的位置,只要是呈相对设置的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参照图2和图4,散风孔12的开设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呈直线状开设、曲线状开设,或者呈弯折状开设。对于散风孔12呈直线状开设的实施例而言,其开设方向是自板本体11的内板面11a向外板面11b倾斜延伸的。对于散风孔12呈曲线状和弯折状开设的实施例而言,散风孔12的延伸方式可以是呈L状、S状、或者弧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挡风板10上设置两相对的出风区X,并且,每个出风区X中的散风孔12的外端口均背向另一出风区X倾斜设置,当气流吹向挡风板10的内板面11a时,通过两出风区X可以将气流分成两股流向相反的气流,实现气流背吹,从而,吹出的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无风感效果较佳。上述实施例中,两出风区X呈左右排布时,吹出的气流朝向挡风板10的左向流动和右向流动,从而,在室内,气流不仅不会直吹用户,还可以实现空调器的怀抱送风,用户体验效果较佳。对于两出风区X呈上下排布时,气流一部分向上流动,一部分向下流动,气流不会直吹用户,而且还可以实现天幕制冷(冷气从上向下流动)。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述散风孔12在所述外板面11b的开口度自所述出风区X的中部朝向两端逐渐增大。贯流风轮在运转时,挂机风道左右两侧壁对气流具有滞后作用力,所以,出风口中部的气流量最大。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孔12的开口度由所述板本体11的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在此,开口度指代外端口的面积)。如此,在贯流风轮运行时,中部的气流,一部分可以从挡风板10中部的散风孔12吹出,另一部分气流可以流向挡风板10的左右两端,从而,挡风板10出风更均匀。对于散风孔12的开口度,可以是中部散风孔12的开口度,从中间向两侧逐个增加5%~10%。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参照图2和图4,为了使安装有该挡风板10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出风更均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本体11的内板面11a呈弧形设置,而使所述板本体11的厚度自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加。当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在吹至挡风板10内板面11a时,会有部分气体朝向挡风板10的两端部流动。因此,分流的空气可以由挡风板10的两端流出,进而,由整个挡风板10流出的气流更均匀。另外,内板面11a的这种弧形设置也可以降低气流冲击内板面11a的阻力。这是因为,内板面11a作弧形设置之后,气流的冲击方向与内板面11a呈夹角设置(未作弧形设置之前,气流冲击方向与内板面11a的夹角为90°),从而便于气流沿着内板面11a流动。受到挡风板10的阻挡,出风风道内的气压较大,尤其是当用户调高空调器的送风功率时,出风风道内的气压更大,同时噪音也会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缓解出风风道内气压过大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10的材料为弹性材料。也就是,当出风风道内的气压较大时,气流穿过散风孔12时会对散风孔12孔壁产生压力,散风孔12可以适当扩张,从而达到泄压的目的。当出风风道内的气压降低时,散风孔12恢复原状。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孔12的开设方向呈弯曲延伸设置。如此,当空气流经散风孔12的内壁时,一方面,气流与散风孔12的内壁接触面积增大了,气流穿过散风孔12受到的阻力变大,从而,流速减缓。另一方面,散风孔12的长度增加了,气流与散风孔12内壁的作用时间延长了,由散风孔12流出的气流流速也会降低;再一方面,气流在散风孔12内的方向被改变,气流的动能也会降低。上述实施例中,考虑到没有开设散风孔12的区域受到气流冲击时,气流会直接冲击板本体11,会产生较大噪音。鉴于此,参照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板本体11上还贯设有降噪孔13,且降噪孔13设置在两所述出风区X之间。所述降噪孔13布置于整个所述板本体11。出风区X的有效出风面积是有限的,设置降噪孔13后,一方面,降噪孔13可以吸收部分噪音;另一方面,气流还可以通过降噪孔13流出,进而可以降低出风风道内的气压。再一方面,降噪孔13的设置,增大了内板面11a的开孔面积,减缓了气流对板本体11内表面的冲击力;最后,由于气流的背吹,两出风区X之间对于的出风面上可能会形成冷凝水,降噪孔13的设置可以避免冷凝水形成。考虑到板本体11上即便是开设有散风孔12和降噪孔13,散风孔12与降噪孔13之间,以及降噪孔13与降噪孔13之间的部分,依然对气流产生较大阻力,从而会产生较大噪音。为了使降噪孔13的降噪效果更佳,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孔12自内向外呈渐缩设置,如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板本体11的内板面11a与气流的直接接触面积。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7和图8,为了进一步降低内板面11a对气流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风孔12的内孔面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或正六边形设置,且相邻的任意两所述散风孔12的内孔面的边缘相接。对于正三角形而言,由于其相邻的两边的夹角为60°,所以六个正三角形即可无缝拼接。对于正方形而言,由于其相邻的两边的夹角为90°,所以四个正方形即可无缝拼接。对于正六变形而言,由于其相邻的两边的夹角为120°,所以三个正六边形即可无缝拼接。如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内板面11a对气流的阻力,从而,可以将噪音降至最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