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及无烟火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2184发布日期:2018-08-31 22:0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无烟火锅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火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人们围坐在火锅旁,边煮边吃,边吃边谈,成为人们欢聚、喜庆、洽谈、交流的好方式、好场所。

然而,在煮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油烟、水汽,造成店堂内弥漫大量的“火锅味”,不仅污染空气,造成餐环境不佳,而且还会在消费者的衣服上留下久久不能消退的“火锅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锅的推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申请人之前申请了大量无烟火锅装置,均是将锅上方的油烟采用引风装置(引风机)抽到油烟净化装置中进行净化,达到降温、油、水和气体分离的目的,然后洁净的气体排出。现有的引风机,包括一引风机壳体,用于安放引风机本体且形成引风通道,该引风机壳体具有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

目前净化的方式主要有水净化和物理净化,水净化就是在引风机的出风口安装喷淋装置,对出风口出来的油烟进行喷淋,达到降温以及油、水和气体分离的目的,喷淋后的气体从排风口排出。这样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要有大量净化水,并且需要定期更换水箱内的水,势必会产生大量的油水混合物,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物理净化则是采用碰撞的方式,达到降温、油、水和气体分离的目的。一般为在底桶内安装隔板,隔板上方安装电磁炉支架、导风罩等,油烟通过隔板上安装的引风机引至隔板下方的底桶内,撞击底桶的桶底等,达到分离的目的,然后再排出。这样只需要在底桶内装入少量的水或者是不装水。减少废水的排放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排放的质量,也有在排风口上设置活性炭棉的。

目前这种方式的火锅油烟净化装置已经广泛使用,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油烟净化、冷却、分离的效果。简化结构,使得安装拆卸变得更简单。

其次,目前的无烟火锅装置,电磁炉支架都是装在密封桶内,也就是说电磁炉也是装在密封桶内,电磁炉散热问题是我们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能进一步的提高物理净化的分离效果。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烟火锅装置,提高电磁炉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包括底桶,在所述底桶内的中下部设置有隔板,用于将底桶分割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空间,所述隔板上安装引风机,用于将隔板上部空间的油烟引到隔板下部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桶位于隔板下方的周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气孔,所述底桶的下部内套有环形内分离圈,所述环形内分离圈上也分布有若干排气孔,所述环形内分离圈与底桶的下部周壁之间夹设环形活性炭棉,从所述引风机出来的油烟经环形内分离圈的排气孔、环形活性炭棉、最后从底桶周壁上的排气孔排出。

采用上述方案,桌面直接放置在底桶上端桶口上,使用时,可以在底桶的桶底装少量的水,当油烟从引风机引入下部空间后,首先与底桶的少量的水接触,达到冷却的效果,然后通过环形内分离圈达到第一次油、水、气分离,再经过活性炭棉的进一步吸附分离,最后排出,油烟分离效果大大提高。并且活性炭棉直接夹在环形内分离圈和底桶周壁之间,安装更换方便。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内分离圈的上端口上分布有支撑杆用于支撑隔板。安装和拆卸方便。

上述方案中:所述环形内分离圈包括上、下侧的口边圈和连接在上、下侧的口边圈之间的环形板,排气孔分布在环形板上,所述支撑杆设置在上端的口边圈上。提高环形内分离圈的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桶的周壁的下部设有小门,所述环形内分离圈的环形挡板在该小门处设置有开孔,所述环形活性炭棉在该小门处断环。方便更换活性炭棉,观察底桶内的水的情况,加水换水方便,清洗方便。

上述方案中:所述隔板包括隔板本体,所述隔板本体的截面呈[形,开口向上,其下表面设置有加强筋。提高隔板的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引风机包括一引风机壳体,用于安放引风机本体且形成引风通道,该引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所述引风机壳体的出风口上设置有锥形斗,该锥形斗通过大口径端安装在引风机壳体上,其小口径端封闭,所述锥形斗的周壁上分布有若干的排风小孔。在引风机将油烟引入的时候,油烟从引风机壳体的出风口排出,在进入锥形斗后,由于锥形斗口径逐渐减小,油烟快速撞击在锥形斗的小口径端的封口板上,然后四处扩散,从周壁的排风小孔排出,进入下一步的物理净化,在这个过程中,经过封口板的碰撞以及周壁的碰撞达到较好的油、水、气分离的目的。油水留在锥形斗内或挂在侧壁上,大大提高了采用物理净化的方式的油烟分离效果。

上述方案中:所述锥形斗可拆卸的安装在引风机壳体上。优选所述锥形斗的大口径端的端口上周向分布有连接片,所述锥形斗通过这些连接片铆接在引风机壳体上。方便拆卸清洗。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烟火锅油烟装置,包括一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一电磁炉支架,用于安放电磁炉,一导风罩,用于罩在锅上方,所述导风罩上设置有导风孔,用于将锅上方的油烟引入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为上述的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所述电磁炉支架包括一盆形本体,该盆形本体的周壁上设置有延伸至周壁下方的电磁炉支架支撑杆,所述电磁炉支架通过这些电磁炉支架支撑杆支撑在隔板上,所述盆形本体将隔板上方的空间再次隔成上下两个空间,在该盆形本体的翻边上分布有若干通孔,油烟穿过这些通孔到达电磁炉支架下方的空间内,所述电磁炉支架的周壁上开有电磁炉散热孔,在所述电磁炉散热孔的外侧孔口上设置连接筒,所述底桶的侧壁上对应电磁炉散热孔分布有散热孔,连接筒联通散热孔和电磁炉散热孔,阻隔引风机直接从散热孔吸入外界空气。

电磁炉通过电磁炉电磁炉散热孔、连接筒、底桶的散热孔散热,散热效果好。

上述方案中:所述底桶的内壁上设置有吹风筒,所述吹风筒的下端进风端伸到隔板的下方,上端穿过隔板以及电磁炉支架延伸至底桶的顶端,所述吹风筒的顶端封闭,从侧壁上端的吹风口吹风。采用抽吸油烟的方式,效果更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无烟火锅油烟净化分离装置,对油烟的分离效果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引风机壳体的改进,增加锥形斗,对油烟进行初步的冷却、分离,更进一步提高无烟火锅净化装置的油烟分离冷却效果,能更好的服务广大消费者。同时电磁炉散热效果好,大大提高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底桶的主视图。

图3为环形内分离圈的主视图。

图4为隔板的仰视图。

图5为引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磁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导风罩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无烟火锅装置由底桶1、隔板2、环形内分离圈3、环形活性炭棉4、引风机、小门6、支撑杆7、吹风筒8、导风罩9、电磁炉支架10组成。

底桶1的结构为圆筒形或方形均可,底桶的上端安放桌面,桌面中心开孔。

在底桶1内的中下部设置有隔板2,用于将底桶1分割成上下两个独立的空间,隔板2包括隔板本体,隔板本体的截面呈[形,开口向上,其下表面设置有加强筋201。

隔板2上安装引风机,图1中未画出引风机,引风机包括一引风机壳体501,用于安放引风机本体且形成引风通道,引风机本体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该引风机壳体具有至少一进风口和一出风口,目前有双进风引风机。图中为单进风的引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上下贯通,在进风口上设置外翻边505用于悬挂安装引风机壳体501,通过外翻边505悬挂安装在底桶内的隔板中间的安装孔中,安装好后,进风口位于隔板2上方,出风口位于隔板2下方。

引风机壳体501的出风口上设置有锥形斗502,该锥形斗502通过大口径端安装在引风机壳体501上,其小口径端封闭,引风机壳体501与锥形斗502上下同轴安装。锥形斗502的周壁上分布有若干的排风小孔503。为了便于拆卸锥形斗,对锥形斗进行必要的清洗,锥形斗502可拆卸的安装在引风机壳体501上。如:锥形斗502的大口径端的端口上周向分布有连接片504,锥形斗502通过这些连接片铆接在引风机壳体501上。当然还能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如通过螺栓连接等。

底桶1的位于隔板2下方的周壁上分布有若干排气孔,底桶1的下部内套有环形内分离圈3,环形内分离圈3上也分布有若干排气孔,环形内分离圈3与底桶1的下部周壁之间夹设环形活性炭棉4,环形活性炭棉4上自然形成供气体穿过的微孔。从引风机出来的油烟经环形内分离圈3的排气孔、环形活性炭棉4吸附,最后从底桶1周壁上的排气孔排出。

优选:环形内分离圈3的上端口上分布有支撑杆7用于支撑隔板2,安装和拆卸均方便。

优选环形内分离圈3包括上、下侧的口边圈301和连接在上、下侧的口边圈301之间的环形板302,排气孔分布在环形板302上,支撑杆7设置在上端的口边圈301上。

底桶1的周壁的下部设有小门6,环形内分离圈3的环形板302在该小门6处设置有开孔A,该开孔的孔径远大于排气孔,主要是为了方便清洗和更换水。环形活性炭棉4在该小门处断环,方便环形活性炭棉4的更换。

电磁炉支架10包括一盆形本体,将隔板2上方的空间再次隔成上下两个空间,盆形本体的翻边上设置有一个缺口,为了给吹风筒让位。该盆形本体的周壁上设置有延伸至周壁下方的电磁炉支架支撑杆1001,电磁炉支架10通过这些电磁炉支架支撑杆1001支撑在隔板2上,在该盆形本体的翻边(向外)上分布有若干通孔1002,油烟穿过这些通孔1002到达电磁炉支架10下方的空间内,电磁炉支架10的周壁上开有电磁炉散热孔1003,优选设置两个散热孔1003,在电磁炉散热孔1003的外侧孔口上设置连接筒1004,底桶1的侧壁上对应电磁炉散热孔1003分布有散热孔101,连接筒1004联通散热孔101和电磁炉散热孔1004,阻隔引风机直接从散热孔101吸入外界空气,也就是说,连接筒1004要延伸到与盆形本体的翻边的外端齐平,引风机不能从散热孔吸入空气。

使用时,电磁炉放置在电磁炉支架10上,锅放置在电磁炉上。锅上方罩有导风罩9,导风罩同时罩在桌面中心孔上。导风罩9上设置有导风孔,用于将锅上方的油烟引入底桶1内,导风罩9的结构如图6所示,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底桶1的内壁上设置有吹风筒8,此为现有结构,虽然在图2中仅画出吹风筒的虚线,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位置描述确定隔板、电磁炉支架10与吹风筒8的装配关系,吹风筒8的下端进风端伸到隔板2的下方,上端穿过隔板2以及电磁炉支架10延伸至底桶1的顶端,吹风筒8的顶端封闭,从侧壁上端的吹风口向底桶的中心方向吹风。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总之,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