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58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挡风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挡风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鉴于此,现有技术中,在空调器的风道内设置一挡风组件,挡风组件上开设有微孔,当空调器工作时,吹出的冷气可以通过微孔扩散而出,进而可以大大降低气流的流速,用户不会感受到冷风直吹。当用户需要将无风感模式切换为正常出风模式时,就需要将该挡风组件收纳,通常,挡风组件会被收纳至出风口上方对应的壳体内,或者是收纳至出风口下方对应的壳体内。然而,由于挡风组件自身尺寸较大,其占据较大空间,另外,驱动挡风组件移动的驱动装置也较复杂,也会占用较大空间。由此可见,现有技术的这种挡风组件收纳方式极为不便。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挡风组件,旨在便于挡风组件的收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挡风组件,用以安装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包括:多个板本体,在同一方向上依次排布,且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活动连接,而使所述挡风组件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其中,每个所述板本体上均贯设有多个异形孔,每个所述异形孔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每个所述条形孔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条形孔的贯设方向与所述板本体厚度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等于60°。优选地,多个所述条形孔的延伸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优选地,相邻两所述条形孔之间夹角的范围为30°至90°。优选地,所述条形孔周围的板本体上还贯设有多个异形孔。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转动连接,而使多个所述板本体可折叠呈层叠设置。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通过柔性件转动连接。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通过弹性复位件转动相连。优选地,任意所述弹性复位件为金属弹片或橡胶件。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通过转轴铰接。优选地,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引脚分别对应与两所述板本体抵接。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滑动连接。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依次套接设置。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包括多个板本体,多个所述板本体在同一方向上依次排布,且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活动连接,而使所述挡风组件体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其中,每个所述板本体上均贯设有多个异形孔,每个所述异形孔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每个所述条形孔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所述挡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优选地,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内还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挡风组件,以驱动所述挡风组件在其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带轮和第一绳带,所述第一带轮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一绳带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一绳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风组件一端的第一板本体,所述挡风组件另一端的第二板本体连接所述室内机主体。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带轮和第二绳带,所述第二带轮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绳带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二绳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板本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包括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包括多个板本体,多个所述板本体在同一方向上依次排布,且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活动连接,而使所述挡风组件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其中,每个所述板本体上均贯设有多个异形孔,每个所述异形孔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每个所述条形孔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所述挡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挡风组件设置呈多个板本体,且相邻的两板本体活动连接,从而在空调器取消无风感模式时,可以很方便的将挡风组件收纳,且其空间占用率小,还不会与其他结构件发生干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挡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板本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图1板本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沿M-M线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处放大图;图7为图5中挡风组件处于部分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中挡风组件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中,在挡风组件的相对两端分别增加了连接板,连接板上开孔,便于绳带的连接);图9为图8的侧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挡风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挡风组件11板本体110异形孔111条形孔112散风孔12连接部121弹性复位件13a第一绳带13b第二绳带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图1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挡风组件的优选实施例及变形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具有多重的改进;在具体描述中,针对其中的每个改进描述为一实施例,在没有结构干涉和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组件,安装有该挡风组件的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含有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是挂机,也可以是柜机,下述内容中将具体以挂机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另外,挡风组件是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处的,具体可以安装在出风口,也可以安装在出风风道内(出风口内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挡风组件10包括多个板本体11,所述多个板本体11在同一方向上依次排布,且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11活动连接,而使所述挡风组件具有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其中,每个所述板本体11上均贯设有多个异形孔110,每个所述异形孔110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111,每个所述条形孔111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111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例如均沿顺时针方向倾斜,或者均沿逆时针方向倾斜)设置。具体而言,相邻的两板本体11的活动连接方式可以是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对于转动连接的方式而言,相邻的两板本体11首尾相连,其连接方式采用铰接,而使挡风组件10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参照图7和图8)。参照图8,当挡风组件10处于收缩状态时,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为0°或接近0°,多个板本体11呈层叠设置。参照图7,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展开时,可以扩大相邻的两板本体11的角度。例如,通过拉伸的方式,将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调整至90°至180°。当然,挡风组件10处于伸展状态时,相邻两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而定。如果用户只需要降低空调器吹出气流的流速,挡风组件10的板本体11数量可以相对较少,挡风组件10展开时,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接近180°即可将出风口封堵。如果用户需要极大程度的降低空调器吹出的气流流速,挡风组件10的板本体11数量可以相对较多。如此,挡风组件10展开时,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只需要90°至150°即可将出风口封堵,此时,由于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是具有一定夹角的,所以,由相邻的两板本体11的异形孔110吹出的气流会交汇,从而发生对消现象(气流相对流动),进而可大大提升无风感效果。另外,参照图7和图10,挡风组件10的展开方式可以是横向展开(左右向),也可以是纵向展开(上下向)。壁挂式空调器(挂机)的出风口一般是沿左右向延伸的,其长度远大于其宽度。对于这种出风口的挂机而言,挡风组件10的展开方式可以是沿左右向展开,此时,每个板本体11的在左右向的长度较短,而需要板本体11的数量较多。挡风组件10的展开方式也可以是沿上下向展开,此时,每个板本体11在左右向的长度较长,所需要的板本体11数量相对较少。对于相邻两板本体11通过滑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滑槽与滑轨的配合(例如,其中一者设置燕尾槽,另一者设置梯形凸起),也可以是套接的(图中未示出)。对于滑槽滑轨的配合方式,由于沿横向展开的挡风组件10具有较多的板本体11,所以,挡风组件10整体展开后,在出风口处,其自身存在较明显的高度差。另外,也是由于这种沿横向展开的挡风组件10具有较多的板本体11,所以,每个板本体11的厚度也要控制,但是板本体11的厚度较薄时,不便于布置滑槽和滑轨。鉴于此,槽轨配合方式较适用于呈上下向展开的挡风组件10。对于相邻的两板本体11呈套接设置,也就是,板本体11是呈中空设置的(最后一个板本体11不必采用中空设置)。对于板本体11的结构,可以是每个板本体11的一端敞口,另一端设置止挡件。当挡风组件10展开时,体积较小的板本体11从体积较大的板本体11的敞口处伸出,止挡件可以限定体积较小的板本体11不会从体积较大的板本体11的敞口处脱出。对于板本体11的结构,还可以是每个板本体11均具有两端,板本体11较小的一端敞口。如此,当挡风组件10展开时,体积较小的板本体11从体积较大的板本体11的敞口处伸出,由于板本体11呈梯形设置,所以,体积较小板本体11自身也不会从体积较大的板本体11的敞口处脱出。对于相邻的两板本体11呈套接设置的挡风组件10而言,也是主要适用于沿上下展开的挡风组件10。这是因为,这种挡风组件10的板本体11数量少,当挡风组件10收缩后,最大体积的板本体11可以将其他板本体11全部收容,挡风组件10整体体积也不会太大。另外,由于板本体11上设置有多个异形孔110,这种挡风组件10还可以实现无风感效果。在此,挡风组件10实现无风感的原理主要如下:首先,由于条形孔111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因此,相较于垂直贯穿板本体11的条形孔111而言,气体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条形孔111时,气体流动距离更长,气流的动能损耗更多,无风感效果更好。其次,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条形孔111流出的气体,其气体流向会发生改变,如此,使得挡风组件10吹出气流的强度有所减弱,从而改善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最后,经异形孔110流出的气体能够形成旋转气流,多个旋转气流之间相互作用,互相打散,因此,当气流经过本专利提出的挡风组件10吹至人体时,气流强度减弱,气流舒适度更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挡风组件10设置呈多个板本体11,且相邻的两板本体11活动连接,从而在空调器取消无风感模式时,可以很方便的将挡风组件10收纳,且其空间占用率小,还不会与其他结构件发生干涉。参照图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孔111的贯设方向与所述板本体11厚度方向的夹角为α,α大于0°且小于等于60°。具体地,当α在(0°,60°]时,气体流过条形孔111后,气流的偏转程度适中,从而能够使得不同条形孔111流出的气流实现较好的相互作用,改善混风效果、最终实现空调室内机出风气流的无风感。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风感是指出风气流的强度适中,能够使得用户感觉舒适。(0°,60°]是经多个条形孔111流出的气流够现良好相互作用时倾斜角度的最大范围,在本专利另一实施例中,条形孔111倾斜角度的范围优选为(0°,45°],当且仅当条形孔111与板本体11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时,无风感效果最好。继续参照图3,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条形孔111的延伸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对于挡风组件10而言,其挡风效果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小。挡风效果过强会导致送风效果较差,从而会影响室内制冷效果(空调器的冷气只是在空调器周围扩散,难以扩散至室内各个区域)。条形孔111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沿上述圆形轨迹的径向延伸的,对于沿径向延伸的条形孔111而言,多个条形孔111最终形成的气流涡旋效果一般,涡旋半径也较大,从而由相邻的异形孔110吹出的气流相互作用效果较强,最终,会导致空调器的送风效果一般,无风感效果也一般(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无风感是指用户感受到的风感较小,而不是没有)。在本实施例中,将条形孔111的延伸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作同向倾斜设置,如此,由每个条形孔111流出的气流具有朝向该圆形轨迹中心流动的趋势,也可以减小旋转气流的旋转半径。从而,旋转气流自身涡旋效果更佳,其送风距离相对于沿径向延伸的条形孔111而言要远。另外,由于气流是以涡旋形式流出的,所以气流吹向用户时,具有朝向用户流动的一个维度,以及旋转维度,从而,用户的体验效果极佳。再者,涡旋气流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用户感受到的气流也较柔和。继续参照图3,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空调室内机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每个异形孔110均包括3至12个条形孔111,相邻两所述条形孔111的夹角范围为30°至90°,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相邻两条形孔111的夹角约为60°、每个异行孔包括条形孔111的数量为6个,此时既能够获得较好的无风感效果,又能够避免出风气流被大量损耗。参照图4,为了增加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风量,也为了降低风阻,所述条形孔111周围的板本体11上还贯设有多个散风孔112,所述散风孔112可以被配置为圆形、长条形、椭圆形等,由于圆形的散风孔112便于加工成型,因此,本实施例中,该散风孔112呈圆形设置。由于本实施例在设置了多个条形孔111的同时还设有多个圆形散风孔112,因此,本专利能够在实现无风感的同时,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风量,降低了风阻和噪音,改善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效果。此外,由于经过异形孔110流出的气流能够与经过散风孔112流出的气流实现相互作用,从而将气流混合,实现更好的无风感效果。参照图5和图6,对于相邻两板本体11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是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11通过柔性件转动连接。例如,通过绳带连接。在此,为了避免挡风组件10展开时,相邻两板本体11之间的缝隙偏大,可以将绳带的长度设置呈略大于一个板本体11的板厚。参照图7和图8,对于相邻两板本体11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是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11通过弹性复位件121转动相连。通过弹性复位件121连接的板本体11,其自然状态可以是收缩状态(层叠设置),也可以是伸展状态。对于自然状态呈层叠设置的挡风组件10而言,在外力作用下,挡风组件10可以展开,在撤销外力后,在弹性复位件121的作用下,挡风组件10可以复位至层叠状态。对于自然状态为伸展状态的挡风组件10而言,在外力作用下,挡风组件10可以折叠成层叠状;在撤销外力后,在弹性复位件121的作用下,挡风组件10可以复位至伸展状态。在此,该弹性复位件121可以为金属弹片或橡胶件。考虑到空调器出风时,一般用户需要的正常出风模式的时间远远大于无风感模式的时间。鉴于此,挡风组件10在常态时,最好处于收缩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121呈U形设置。该U形弹性复位件121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相邻的两板本体11的侧边。继续参照图7至图9考虑到上述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板本体11之间采用的连接部12在多次容易疲劳受损,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所述板本体11通过转轴铰接。例如,其中一板本体11上凸设所述转轴,另一板本体11上设置与该转轴配合的轴槽。对于通过轴转动连接的方式,挡风组件10转动顺畅,寿命长,不易受损。同样考虑到一般用户需要的正常出风模式的时间远远大于无风感模式的时间。挡风组件10的常态最好处于收缩状态。鉴于此,所述转轴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引脚分别对应与两所述板本体11抵接。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以及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在此,上述实施例的挡风组件具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收缩状态为常态;对于此,当该挡风组件安装在出风口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将挡风组件拉伸至展开状态,然后将挡风组件的自由端定位即可(例如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主体的壳体内测)。第二种形态是伸展状态为常态;对于此,当该挡风组件安装在出风口时,用户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将挡风组件压缩至收缩状态,然后将挡风组件的自由端定位即可(例如通过卡扣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主体的壳体内测)。第三种是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都可为常态(通过绳带连接或转轴连接的实施例)。对于此,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整挡风组件的收缩状态和伸展状态。上一实施例中,用户需要手动调节挡风组件,以切换正常模式和无风感模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内还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挡风组件,以驱动所述挡风组件在其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切换。上一实施例中三种形态的挡风组件10均可以采用驱动装置驱动。驱动装置驱动挡风组件在伸展状态和收缩状态之间的切换方式可以是,齿轮齿条传动配合;还可以是在每个板本体11上安装电磁铁,通过给电磁铁通电,使电磁铁产生磁吸力或排斥力,以使挡风组件收缩或伸展。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带轮和第一绳带13a,所述第一带轮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一绳带13a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一绳带13a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挡风组件10一端的第一板本体11,所述挡风组件10另一端的第二板本体11连接所述室内机主体。对于常态为收缩状态的挡风组件10而言,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展开时,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第一绳带13a缠绕第一带轮而牵引挡风组件10逐渐伸展;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收缩时,控制第一电机断电,或者控制第一电机反转,挡风组件10自然收缩。对于常态为伸展状态的挡风组件10而言,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收缩时,在第一电机带动下,第一绳带13a缠绕第一带轮而牵引挡风组件10收缩;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伸展时,控制第一电机断电,或控制第一电机反转,挡风组件10自然伸展。对于上述第三种形态的挡风组件10而言,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展开时,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第一绳带13a缠绕第一带轮而牵引挡风组件10逐渐伸展。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收缩时,控制第一电机断电,或者控制第一电机反转,然后可以手动将挡风组件10压缩。也可以是,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收缩时,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第一绳带13a缠绕第一带轮而牵引挡风组件10逐渐收缩。当需要将挡风组件10伸展时,控制第一电机断电,或者控制第一电机反转,然后可以手动将挡风组件10伸展开。上述实施例中,无论是第一种形态和第二种形态的挡风组件10,挡风组件10在使用时间较长之后,连接部12(柔性件、弹性复位件121,以及转轴加扭簧的组合),都难免因疲劳受损。最终,挡风组件10的伸展和收缩状态都不佳。对于第三种形态的挡风组件10而言,用户还需要手动展开或压缩挡风组价,这种方式对用户而言,显然,体验一般。鉴于此,继续参照图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带轮和第二绳带13b,所述第二带轮安装于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所述第二绳带13b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带轮,所述第二绳带13b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板本体11。如此,无论是挡风组件10需要展开还是收缩,都可以通过电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驱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