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387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在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挡风板,旨在降低空调器吹出的气流流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挡风板,用以安装于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沿左右向延伸,所述板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开口;多个百叶,安装于所述板本体,以供由所述开口吹出的气流导向,每个所述百叶上均贯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叶片、多个第二叶片,以及一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壁,所述第二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一孔面同向倾斜,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同向倾斜;所述多个百叶包括至少一第一百叶和至少一第二百叶;所述第一百叶用以将由其导出的气流与由所述第二百叶导出的气流相交汇。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交错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叶片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优选地,所述挡风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连接部中心的固定部,所述第二叶片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接部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上设有透风孔。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的倾斜角度和所述第二叶片的倾斜角度均大于0°且小于等于60°。优选地,所述开口沿左右向间隔排布于所述板本体上,每个所述百叶对应安装于所述开口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百叶和所述第二百叶均朝向所述板本体的中部倾斜延伸。优选地,相邻的两百叶之间的开口度由两端向中间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地,所述百叶的倾斜角度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优选地,所述多个百叶形成在左右向排布的多个百叶组,每个所述百叶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百叶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百叶,其中,所述第一百叶与所述第二百叶相对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百叶和所述第二百叶在左右向交替排布。优选地,每个所述百叶组包括两相邻的所述第一百叶,以及两相邻的所述第二百叶,两所述第一百叶与所述两第二百叶均相对延伸。优选地,所述第一百叶和/或所述第二百叶呈直线倾斜延伸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百叶和/或所述第二百叶呈弧线倾斜延伸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百叶和所述第二百叶在左右向的倾斜角度为10°~60°。优选地,所述百叶的材料为弹性材料;或者所述百叶与所述板本体柔性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以及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和多个百叶,所述板本体沿左右向延伸,所述板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多个百叶安装于所述板本体,以供由所述开口吹出的气流导向,每个所述百叶上均贯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叶片、多个第二叶片,以及一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壁,所述第二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一孔面同向倾斜,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同向倾斜;所述多个百叶包括至少一第一百叶和至少一第二百叶,所述第一百叶用以将由其导出的气流与由所述第二百叶导出的气流相交汇,所述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以及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包括板本体和多个百叶,所述板本体沿左右向延伸,所述板本体上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多个百叶安装于所述板本体,以供由所述开口吹出的气流导向,每个所述百叶上均贯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叶片、多个第二叶片,以及一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一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壁,所述第二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一孔面同向倾斜,多个所述第二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同向倾斜;所述多个百叶包括至少一第一百叶和至少一第二百叶,所述第一百叶用以将由其导出的气流与由所述第二百叶导出的气流相交汇,所述挡风板安装于所述室内机主体的出风风道,所述空调器室外机连接所述空调器室内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板本体上设置多个开口,并安装多个百叶,通过将部分百叶倾斜设置,可以将由多个开口吹出的气流相交汇,从而,部分气流被打散,最终由开口吹出的气流一方面流速较低,另一方面,气流的方向多样化,从而,吹出的气流无风感效果较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挡风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均在左右向延伸,第一百叶向下倾斜,第二百叶向上倾斜;图2-b为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均在上下向沿,第一百叶向左倾斜,第二百叶向右倾斜;图2-c为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百叶沿左右向延伸,第二百叶在上下向延伸,第一百叶向下倾斜,第二百叶向右倾斜;图2-d为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均沿上下向延伸,第一百叶向右倾斜,第二百叶也向右倾斜,第一百叶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百叶的倾斜角度;图2-e为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百叶和第二百叶均在左右向沿,第一百叶向下倾斜,第二百叶向上倾斜;图2-f为百叶在板本体上的排布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百叶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处放大图;图5为图1中挡风板沿M-M第一实施例的剖面图;图6为图1中挡风板沿M-M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图7为图1中挡风板沿M-M第三实施例的剖面图;图8为图1中挡风板沿M-M第四实施例的剖面图;图9为百叶与板本体的装配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百叶的材料为弹性材料;图10为百叶与板本体的装配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百叶与板本体通过弹性材料连接。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挡风板11板本体110开口12百叶12a第一百叶12b第二百叶120安装孔120a第一叶片120b第二叶片120c环形连接部120d固定部1201第一散风间隙1202第二散风间隙121一号百叶122二号百叶123三号百叶124四号百叶W交汇区I第一气流II第二气流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图1至图10示出了本发明挡风板的优选实施例及变形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具有多重的改进;在具体描述中,针对其中的每个改进描述为一实施例,在没有结构干涉和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板、安装有该挡风板的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含有该室内机的空调器。在此,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是挂机,也可以是柜机,为了便于表述,下述内容中,将具体以挂机为例进行阐述。挡风板10是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处的,具体可以安装在出风口,也可以安装在风道内(出风口内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挡风板10包括板本体11和多个百叶12。所述板本体11沿左右向延伸,所述板本体11上开设有多个开口110,所述百叶12安装于所述板本体11,以供由所述开口110吹出的气流导向,每个所述百叶12上均贯设有多个安装孔120,每个所述安装孔120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叶片120a、多个第二叶片120b,以及一环形连接部120c,所述第一叶片120a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120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120c的外壁,所述第二叶片120b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120c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120c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叶片120a均朝向所述安装孔120的一孔面同向倾斜,多个所述第二叶片120b均朝向所述安装孔120的另一孔面同向倾斜。其中,所述多个百叶12包括至少一第一百叶12a和至少一第二百叶12b;所述第一百叶12a用以将由其导出的气流与由所述第二百叶12b导出的气流相交汇。具体的,在没有设置百叶12之前,当气流由开口110吹出时,气流没有受到导向作用,而直接由开口110吹出,其气流方向也不会改变。设置百叶12之后,气流可以沿着百叶12的延伸方向而吹出。百叶12在板本体11上的延伸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百叶12与板本体11的相交线延伸方向,第二个方向是百叶12背向板本体11的延伸方向。下述内容中提及到的延伸方向,在没有作特别说明情况下,均指代百叶12与板本体11相交线的延伸方向。百叶12是设置在开口110周边的,如果百叶12与板本体11垂直,那么由开口110吹出的气流可以沿着百叶12直接吹出;如果百叶12朝开口110倾斜一定角度,那么由开口110吹出的气流流向发生改变。在此,参照图2-a,百叶12在板本体11上的连接处的延伸方向是沿左右向延伸的,此时百叶12可以向上倾斜,也可以向下倾斜。参照图2-b,百叶12在板本体11上的延伸方向可以是沿上下向延伸的,此时百叶12可以向左倾斜,也可以向右倾斜。百叶12在板本体11上延伸方向还可以是向左下方延伸的,此时,百叶12可以向左上方倾斜,也可以向左下方倾斜。由第一百叶12a导出的气流,同由第二百叶12b导出的气流相交汇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下述内容将以多个实施例详细介绍。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b,第一百叶12a沿上下向延伸,并向右倾斜,第二百叶12b位于第一百叶12a的右边,第二百叶12b大致沿上下延伸,并朝左倾斜。此时,由两种百叶12导出的气流交汇于板本体11附近(如图所示的交汇区w),风能损耗较大,无风感效果最佳,但是同时,制冷效果一般。另外,由于空调器的出风口处空间有限,气流易形成涡流,从而会导致噪音较大,气流吹出量也较少。当然,参照图2-d和图2-e,第二百叶12b可以与板本体11垂直,或者朝右稍微倾斜(只要其倾斜角度不大于第一百叶12a倾斜角度即可),此时,由两种百叶12导出的气流交汇于板本体11前侧,气流在板本体11前侧被打散,由于气流吹出后与室内常温气流混合,风感较柔和,无风感效果较好,制冷效果也较佳。在上一实施例基础上,参照图2-f,为了使无风感效果更佳,且制冷效果也较佳,噪音同时较低,多个百叶12可以组成在左右向排布的多个百叶组。其中,每个百叶组包括自左向右,沿上下向延伸且向左倾斜的一号百叶121、沿上下向延伸且与板本体11垂直的二号百叶122、沿上下向延伸且与板本体11垂直的三号百叶123,以及沿上下向延伸且向右倾斜的四号百叶124。其中,一号百叶121与二号百叶122导出的气流交汇后,其混合气流中,一部分被打散,剩余部分气流为第一气流I。三号百叶123与四号百叶124导出的气流交汇后,其混合气流中,一部分被打散,剩余部分气流为第二气流II。此时,第一气流I和第二气流II会在离挡风板10距离较远处再次交汇。由于气流的二次交汇,由每个这种百叶组导出的气流,不仅风能损失较小,制冷效果较佳,噪音也较小,无风感体验极佳。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a,第一百叶12a沿左右向延伸,并向下倾斜,此时,第二百叶12b可以位于第一百叶12a的下方,第二百叶12b可以大致沿左右向延伸,第二百叶12b此时可以不在上下向倾斜,也可以向上倾斜,也可以稍微向下倾斜(只要其倾斜角度不大于第一百叶12a倾斜角度即可),此时,由二者导出的气流也可交汇。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c,第一百叶12a沿延左右向延伸,并向下倾斜,第二百叶12b位于第一百叶12a的左下侧,第二百叶12b沿上下向延伸,并向右倾斜;或者第二百叶12b位于第一百叶12a的右下侧,第二百叶12b沿上下向延伸,并向左倾斜。此时,由二者导出的气流可交汇。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百叶12a导出的气流有两个分量,其中一个分量是向前的,另一分量是向下的;由第二百叶12b导出的气流有两个分量,其中一个分量是向右(左)的,另一个分量是向前的。所以,两个向前的分量可以叠加吹出,向下的分量和向右(左)的分量交汇后,气流向右(左)下方倾斜。在此,由于第一百叶12a导出的气流与第二百叶12b导出的气流交汇方式不是正对(正对是指方向大致相反)交汇,二者交汇后,一部分气流被打散,一部分气流可吹向用户,风能损失较小,无风感效果也较佳。另外,由于百叶12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20,安装孔120内设置有第一叶片120a和第二叶片120b,在第一叶片120a和第二叶片120b的作用下,这种挡风板10还可以实现无风感效果。首先,相邻两第一叶片120a之间形成有第一散风间隙1201,相邻两第二叶片120b之间形成有第二散风间隙1202,由于多个第一叶片120a和多个第二叶片120b的倾斜方向相反,因此,第一散风间隙1201和第二散风间隙1202的倾斜方向相反,经过第一散风间隙1201和第二散风间隙1202流出的气流能够相互碰撞,形成紊流,降低正面吹出的风感。其次,由于多个第一叶片120a沿圆形轨迹排布,多个第二叶片120b沿圆形轨迹排布,且,第一散风间隙1201和第二散风间隙1202均与安装孔的轴向呈倾斜设置,经过倾斜设置的第一散风间隙1201和第二散风间隙1202流出的气体,其气体流向会发生改变,如此,挡风板10正面吹出气流的强度有所减弱,从而能够改善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因此,当气流经过本专利提出的挡风板10吹至人体时,气流强度减弱,气流舒适度更高,能够避免用户患空调病。最后,由于本专利提出的挡风板上同心设有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两组叶片组的倾斜方向相反,因此,经过第一散风间隙1201和第二散风间隙1202流出的气流具有不同的旋转方向,如此第一叶片组和第二叶片组会形成方向相反的两股旋转气流,每股旋转气流自身可以进行一次旋转打散,两股旋转气流交汇后能够进一步将气流打乱,形成紊流,实现无风感。因此,本专利在改善空调室内机出风气流无风感的同时,不需要降低挡风板10的开孔率,即:不需要提高挡风板10的挡风面积,因此,本专利提出的挡风板10能够避免送风气流大量损耗,从而能够改善空调室内机的送风效果。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在板本体11上设置多个开口110,并安装多个百叶12,一方面通过将部分百叶12倾斜设置,可以将由多个开口110吹出的气流相交汇;从而,部分气流被打散;另一方面,部分气流还可以从异形孔流出,最终由挡风板10吹出的气流流速较低,气流的方向多样化,从而,吹出的气流无风感效果较佳。参照图4,为了强化第一叶片120a和第二叶片120b对环形连接部120c的作用力,多个所述第一叶片120a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120b沿所述安装孔120的径向交错分布。如此,环形连接部120c的内外两侧均存在固定结构,使得环形连接部120c周向一圈均能够抵抗较强的出风气流,如此,能够显著提高环形连接部120c的结构强度,避免环形连接部120c发生断裂。由于弧形叶片相较于平直叶片的材料使用量更多,因此能够提高弧形叶片的结构强度,弧形叶片也不易变形,进而提高弧形叶片的使用寿命。另外,对于挡风板10而言,其挡风效果不能过强,也不能过小。挡风效果过强会导致送风效果较差,从而会影响室内制冷效果(空调器的冷气只是在空调器周围扩散,难以扩散至室内各个区域)。对于平直叶片而言,多个平直叶片最终形成的气流涡旋效果一般,从而由相邻的叶片吹出的气流相互作用效果较强,最终,会导致空调器的送风效果一般,无风感效果也一般(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无风感是指用户感受到的风感较小,而不是没有)。在本实施例中,将叶片作弧形设置,即:所述第一叶片120a于所述安装孔120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叶片120b于所述安装孔120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如此,弧形叶片(第一叶片120a或/及第二叶片120b)对流出的气流具有聚拢作用,从而减小旋转气流的旋转半径。进而,旋转气流自身涡旋效果更佳,其送风距离相对于平直叶片而言要远。另外,由于气流是以涡旋形式流出的,所以气流吹向用户时,具有朝向用户流动的一个维度,以及旋转维度,从而,用户的体验效果极佳。再者,涡旋气流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用户感受到的气流也较柔和。继续参照图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挡风板10还包括设于所述环形连接部120c中心的固定部120d,所述第二叶片120b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120d连接,且所述固定部120d上设有透风孔。考虑到多个第二叶片120b的内端固定在一起,为了增大第二叶片120b固定连接的面积,进而提高多个第二叶片120b之间的结合强度,所述挡风板10还包括设于所述安装孔120中部的固定部120d,所述第二叶片120b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120d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固定部120d呈圆形,多个所述第二叶片120b的内端间隔固定于所述固定部120d的周侧壁,由于固定部120d周侧壁的面积远大于第二叶片120b内端的面积,因此,多个第二叶片120b内端分别与固定部120d固定的结构强度大于多个第二叶片120b的内端相互固定连接的结构强度。继续参照图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120a的倾斜角度和所述第二叶片120b的倾斜角度均大于0°且小于等于60°。具体地,当α在(0°,60°]时,气体流过叶片(第一叶片120a和第二叶片120b)后,气流的偏转程度适中,从而能够使得不同叶片流出的气流实现较好的相互作用,改善混风效果、最终实现空调室内机出风气流的无风感。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风感是指出风气流的强度适中,能够使得用户感觉舒适。(0°,60°]是经多个叶片流出的气流够现良好相互作用时倾斜角度的最大范围,在本专利另一实施例中,叶片倾斜角度的范围优选为(0°,45°],当且仅当叶片的倾斜角度为20°时,无风感效果最好。对于挂机而言,其出风口一般是长方形设置的,挂机内部的风轮一般是贯流风轮。鉴于此,为了与贯流风轮相对应,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开口110沿左右向间隔排布于所述板本体11上,每个所述百叶12对应安装于所述开口110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侧。也就是,百叶12均沿上下向延伸,而其倾斜方式主要是在左右向倾斜,其排布组合方式有多种。第一种排布方式:参照图5和图8,所述第一百叶12a和所述第二百叶12b均朝向所述板本体11的中部倾斜延伸。也就是,第一百叶12a位于板本体11的左侧且向右倾斜,第二百叶12b位于板本体11的右侧且向左倾斜。当气流从板本体11左侧开口110吹出后,在多个第一百叶12a共同导向作用下下,气流向右吹。当气流从板本体11右侧开口110吹出后,在多个第二百叶12b共同导向作用下,气流向左吹,两股气流最终大致交汇于板本体11中部前方位置,并被打散为多个方向的气流,无风感效果较好。继续参照图5,贯流风轮在运转时,挂机风道左右两侧壁对气流具有滞后作用力,所以,出风口中部的气流量最大。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百叶12之间的开口度由两端向中间的方向逐渐减小(在此,开口度指代相邻两板百叶之间的最小间距)。风道内,中部气流流速虽然较大,左右两侧较小,但是挡风板10中部的两百叶12之间的开口度较小,左右两侧的开口度较大,所以,在贯流风轮运行时,中部的气流,一部分可以从挡风板10中部的开口110吹出,另一部分分流至挡风板10的左右两侧,而由两侧的开口110吹出。最终,由挡风板10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均匀。例如,相邻两挡风板10之间的开口度,从中间向两侧逐个递增5%~10%。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为了使挡风板10吹出的气流在左右向更均匀,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百叶12的倾斜角度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例如,百叶12的倾斜角度自板本体11的两侧向中间逐个增加5°~10°。第二种排布方式:参照图6和图7,所述多个百叶12形成在左右向排布的多个百叶组,每个所述百叶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百叶12a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百叶12b,其中,所述第一百叶12a与所述第二百叶12b相对延伸。例如,每个百叶组可以包括一个第一百叶12a和一个第二百叶12b,第一百叶12a和第二百叶12b在左右向交替排布。也可以是每个所述百叶组包括两相邻的所述第一百叶12a,以及两相邻的所述第二百叶12b,两所述第一百叶12a与两所述第二百叶12b均相对延伸。当然,还可以是每个百叶组包括一个第一百叶12a和两个或以上第二百叶12b,还可以是包括两个以上第一百叶12a和两个以上第二百叶12b。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8,所述第一百叶12a和/或所述第二百叶12b呈直线倾斜延伸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百叶12a和/或所述第二百叶12b呈弧线倾斜延伸设置(参照图5至图7)。对于沿直线延伸的百叶12而言,由其导出的气流流速较急凑,噪音相对较大;另外,其与板本体11连接处的拐角较大,吹出的气流对百叶12的冲击力较大,噪音也会偏大。对于弧线延伸的百叶12而言,气流由开口110流向百叶12时,可以沿百叶12的弧线流动,气流流速相对较缓慢,风损较小,噪音也较小,对流效果也较佳。当然,为了使由开口110吹出的气流流速不至于急凑,还可以将百叶12设置呈波浪形设置,如此,加长了气流在百叶12上的流动路径和接触面积,由百叶12导出的气流流速更缓和,噪音也会有所降低。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8,百叶12倾斜的角度不能过大(倾斜角度是指百叶自其与板本体垂直时的位置,朝向一侧倾斜或弯曲而形成的夹角;对于弯曲的百叶而言,其倾斜角度指代百叶末端的切线与百叶垂直于板本体时的夹角),也不能过小。如果百叶12倾斜角度过大,例如,倾斜角度大于60°,那么,由百叶12导出的气流将主要聚集在板本体11附近,如此,挡风板10的阻力过大,严重影响制冷效率,且还会导致噪音较大。当然,倾斜角度不能过小,例如,倾斜角度小于10°,如此,气流难以交汇,或者交汇的气流量较少,无风感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百叶12a和所述第二百叶12b在左右向的倾斜角度为10°~60°,例如30°、45°等。空调器室内机有多个送风模式,当贯流风轮转动较快时,气流吹向挡风板10后,受到挡风板10的止挡作用,风道内的气压较大,气流难以送出。如此,一方面,室内机的内的换热器很快结霜,严重影响制冷效率。另一方面,风道内涡流严重,噪音较大,影响用户体验。鉴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9,所述百叶12的材料为弹性材料。如此,当高压气流吹向百叶12时,百叶12可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可以增大两相邻百叶12之间的开口度,从而达到泄压的目的。另外,为了使百叶12的泄压效果更佳,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所述百叶12与所述板本体11柔性连接(如图10中,百叶与板本体的连接处L,其厚度小于百叶自身的厚度)。如此,一旦百叶12受到较大的气流推力时,百叶12可以相对于板本体11转动,从而扩大开口度。当然,如果在百叶12与所述板本体11柔性连接的基础上,百叶12自身的材料为弹性材料,那么其泄压效果将更佳。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