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3237发布日期:2018-07-24 22:5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涡流的原理对锅具进行加热,其外形结构一般由壳体和面板组成。壳体的内部则安装有电磁线盘和主控板等元器件,而这些元器件的总发热量较大,加之锅具向下传递的热量,如不采取有效散热,将导致元器件损坏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壳体内部还安装有散热风扇,并在壳体底面设置进风口,壳体侧面设置出风口。

目前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厂家通过在面板上增加花纹、发光装饰件、火力可视等手段来增加电磁炉的静态或动态外观,以获取烹饪者的青睐。然而当将电磁炉作为火锅加热装置时,进食者坐于餐桌边,更多观察到的则是电磁炉的侧面,而现有技术对于电磁炉侧面的结构设计千篇一律,特别是出风口对于视觉的影响较大,导致用户体验差。

因而,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炉,可改善用户体验,且不存在颜料在使用过程中被刮擦掉的缺点,使用寿命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安装于壳体上的面板,安装于壳体内的电磁线盘、控制电路板和散热风扇,壳体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风扇将进风口处的风抽入壳体并从出风口吹出,所述壳体具有装饰件,装饰件与壳体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

由于出风口由装饰件和壳体配合后形成,改善了用户从出风口侧观察到电磁炉时的用户体验。由于装饰件是出风口的构成部分,因此相比于直接在出风口处喷涂颜料的方式,其不存在颜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刮擦掉的缺点,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为栅格型出风口,栅格型出风口的部分结构形成于壳体而其它部分则形成于装饰件。

栅格型出风口是目前常用的出风口结构,采用该结构作为出风口,对于现有电磁炉结构改进变动小,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的周沿具有下侧边,下壳体的周沿具有上侧边,下侧边和上侧边围成所述侧面,其中,所述下侧边和上侧边的部分位置处具有第一间隙,所述装饰件设置于第一间隙处,所述装饰件与第一间隙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

该出风口的结构相比于现有常见的栅格型出风口,外形更简洁。然而为了满足散热要求,出风口的尺寸需满足出风量要求,出风口尺寸较大,如果设置装饰件,那么用户体验仍然不够理想。而将装饰件设计为出风口的一部分,则大大降低了较大尺寸出风口而带来的突兀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件具有朝外的外表面,所述外表面朝壳体内延伸形成以利于散热气流导出至出风口的导风面。

通过导风面将壳体内的散热气流导出,使得装饰件不仅不会对出风口处的散热气流造成影响,而且还利于散热气流的导出。且由于设置有导风面,因此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同时装饰件作为独立部件,其加工成型简单,将导风面形成于装饰件,具有成型工艺简单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面至少部分为弧形面或倾斜面。

导风面至少部分为弧形面或倾斜面,以将气流柔和的导出。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挡风筋,挡风筋位于靠近出风口的位置,所述导风面延伸至所述挡风筋处,所述挡风筋、导风面和壳体的内侧面构成通向所述出风口的通道。

通过挡风筋、导风面和壳体的内侧面构成通向所述出风口的通道,进一步利于散热气流的导出。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件设置有弹性卡扣,挡风筋设置卡块,装饰件借助弹性卡扣卡设于卡块而保持与挡风筋的相对位置。

通过限制装饰件和挡风筋之间的相对位置,防止装饰件和挡风筋之间发生漏风,而影响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处的下侧边或上侧边安装有所述装饰件,所述装饰件设置有插槽,下侧边或上侧边设置和插槽配合的凸缘,装饰件借助插槽插置于凸缘处而安装于下侧边或上侧边。

装饰件借助插槽插置于凸缘处而安装于下侧边或上侧边,从而限制住装饰件与下侧边或上侧边之间的相对位置,避免二者发生错位而影响外观。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侧边和上侧边之间还具有和第一间隙连接的第二间隙,所述装饰件还具有从第一间隙处延伸至第二间隙处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与上壳体或下壳体固定的固定结构。

由于出风口的位置有限,如果在出风口处设置与上壳体或下壳体固定的固定结构,那么将影响出风口处的出风量,为此设置第二部分,通过第二部分上设置的固定结构,将整个装饰条固定。同时延长了装饰条的长度,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位于壳体侧面的第一侧,所述第二间隙位于或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相邻侧,所述壳体内靠近第二间隙的位置处设置有将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导向出风口的导风筋。

将第一间隙位于壳体侧面的第一侧,将第二间隙设置为位于或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侧相邻的相邻侧,改善了用户从出风口相邻侧观察到电磁炉时的用户体验。为了防止电磁炉内部的散热气流从第二间隙处漏出,而影响散热效果,特借助在壳体内靠近第二间隙的位置处设置所述导风筋,将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导向出风口,防止其从第二间隙处漏出,以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去除面板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A-A向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去除装饰件后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下壳体和装饰件安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侧面101,第一侧1011,相邻侧1012,第一间隙102,第二间隙103,内侧面104,进风口20,出风口30,装饰件1,插槽11,外表面12,导风面13,弹性卡扣14,第二部分15,螺钉安装孔151,上壳体2,下侧边21,凸缘211,下壳体3,上侧边31,螺钉安装柱32,挡风筋4,卡块41,通道5,导风筋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至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炉实施例一的图示。

一种电磁炉,包括壳体10,安装于壳体上的面板,安装于壳体10内的电磁线盘、控制电路板和散热风扇,壳体10设置进风口20和出风口30,出风口30一般设置于壳体10的侧面。面板用于放置被加热的锅具,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电磁线盘工作以对锅具进行感应加热,散热风扇将进风口20处的风抽入壳体10并从出风口30吹出,从而对电磁炉内部进行散热,以保证电磁炉正常工作,上述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具体连接关系不在赘述。

其中,所述壳体10还具有装饰件1,装饰件1与壳体10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30。由于出风口30由装饰件1和壳体10配合后形成,改善了用户从出风口30侧观察到电磁炉时的用户体验。由于装饰件1至少是出风口30的构成部分,因此相比于直接在出风口30处喷涂颜料的方式,其不存在颜料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刮擦掉的缺点,使用寿命长。其中,所述装饰件1与壳体10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30,应当理解为:可以为壳体10与装饰件1之间共同形成出风口30;也可以为装饰件1单独形成出风口30,而壳体10在所述配合中的作用在于支撑所述装饰件1。

其中出风口30的结构有很多,本实施例优选采用的结构为:所述壳体10包括上壳体2和下壳体3,上壳体2的周沿具有下侧边21,下壳体3的周沿具有上侧边31,下侧边21和上侧边31围成所述侧面101,其中,所述下侧边21和上侧边31的部分位置处具有第一间隙102,所述装饰件1设置于第一间隙102处,所述装饰件1与第一间隙102配合形成所述出风口30。该出风口30的结构相比于现有常见的栅格型出风口,外形更简洁。然而为了满足散热要求,出风口30的尺寸需满足出风量要求,出风口30尺寸较大,如果设置装饰件1,那么用户体验仍然不够理想。而将装饰件1设计为出风口的一部分,则大大降低了较大尺寸出风口30而带来的突兀感,提高了用户体验。

其中上壳体或者下壳体应当理解为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比如,当上壳体的侧边向下延伸的距离较长时,为了制造方便,侧边即可设计为和上壳体的上部结构分离。

参照图3所示,优选的,在所述出风口30的下侧边21安装所述装饰件1,所述装饰件1设置有插槽11,下侧边21则设置和插槽11配合的凸缘211,装饰件1借助插槽11插置于凸缘211处而安装于下侧边21,从而限制住装饰件1与下侧边21之间的相对位置,避免二者发生错位而影响外观。

装饰件1具有朝外的外表面12,外表面12朝壳体10内延伸形成以利于散热气流导出至出风口30的导风面13。导风面13至少部分为弧形面或倾斜面,以将气流柔和的导出。

通过导风面13将壳体10内的散热气流导出,使得装饰件1不仅不会对出风口30处的散热气流造成影响,而且还利于散热气流的导出。且,由于设置有导风面13,因此出风口30的位置设置更加灵活,比如可设置在壳体10侧面101下部、中部或者上部均可。同时装饰件1作为独立部件,其加工成型简单,将导风面13形成于装饰件1,具有成型工艺简单的特点。

装饰件1可以整体朝壳体10内延伸,从而形成所述的导风面13,以减少材料用量。对于本实施例安装于下侧边21的装饰件1来说,如果出风口30处于壳体10侧面101的下部,那么导风面13开始可以为斜向上延伸的弧形面。

其中,壳体10内还设置有挡风筋4,挡风筋4位于靠近出风口30的位置,所述导风面13延伸至所述挡风筋4处,所述挡风筋4、导风面13和壳体10的内侧面104构成通向所述出风口30的通道5,通过该通道5将电磁炉内部的散热气流的导出。对于本实施例装饰件1安装于下壳体3的下侧边21上来说,挡风筋4形成于下壳体3,其高度最好高于导风面13,如此在安装时,即使导风面13和挡风筋4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气流进入时由于速度的原因也不会从间隙处漏出,并不影响散热气流通过。

为了防止装饰件1和挡风筋4之间的位置,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所述装饰件1设置有弹性卡扣14,挡风筋4设置卡块41,装饰件1借助弹性卡扣14卡设于卡块41而保持与挡风筋4的相对位置。对于本实施例装饰件1安装于下壳体3的下侧边21上来说,挡风筋4形成于下壳体3,其可防止装饰件1上翘而导致外表面12凸出挡风筋4,那么从挡风筋4处吹入的风即可沿着装饰件1和挡风筋4之间的间隙而漏出,而回到电磁炉内,从而影响散热效果。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7,其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炉实施例二图示。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所述下侧边21和上侧边31之间还具有和第一间隙102连接的第二间隙103,所述装饰件1还具有从第一间隙102处延伸至第二间隙103处的第二部分15,所述第二部分15具有与上壳体2或下壳体3固定的固定结构。

由于出风口30的位置有限,如果在出风口30处设置与上壳体2或下壳体3固定的固定结构,那么将影响出风口30处的出风量,为此设置第二部分15,通过第二部分15上设置的固定结构,将整个装饰条固定。同时延长了装饰条的长度,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参照图4和图7所示,固定结构可以为第二部分15上形成的螺钉安装孔151,相应的上壳体2或者下壳体3可形成和螺钉安装孔151配合的螺钉安装柱32,装饰件1通过螺钉固定在上壳体2或下壳体3上。

其中,参照图6所示,第一间隙102位于壳体10侧面101的第一侧1011,第一间隙102贯穿第一侧1011,所述第二间隙103位于所述第一侧1011相邻的相邻侧1012,以改善了用户从出风口30相邻侧1012观察到电磁炉时的用户体验,其中相邻侧1012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侧也可以为两侧都是。当然,第一间隙102也可以不贯穿第一侧1011,该种情况下,第二间隙103则需先从第一间隙102处先朝相邻侧1012延伸,然后再在相邻侧1012继续延伸。

再参照图4所示,壳体10内靠近第二间隙103的位置处设置有,将散热风扇吹出的气流导向出风口30的导风筋6。通过导风筋6防止电磁炉内部的散热气流从第二间隙103处漏出,而影响散热效果。其中导风筋6最好与所述的挡风筋4接触而闭合,或者导风筋6和挡风筋4一体成型,最好的导风筋6的高度高于挡风筋4的高度。

除上述实施例给出的出风口30结构外,出风口也可以为目前常用的栅格型出风口(未另作附图示出),栅格型出风口的部分结构形成于壳体而其它部分则形成于装饰件。以减少对于现有电磁炉结构的改进变动,以降低研发成本。比如,栅格型出风口中的部分筋条可由装饰件形成,其它筋条则可以由壳体形成。

上述各实施例之间的结构特征,在不产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可相互组合以得到其他实施例,得到的新的实施例,也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精神,也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存在术语“中心”、“横向”、“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因理解为,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文中如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那么其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如存在“多个”,那么其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文中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文中如存在“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文中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文中如存在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的描述,可以理解为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