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6809发布日期:2018-11-16 23:13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属于散热器以及强化散热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若不及时散出的话容易发生爆缸等现象,特别是在行驶至颠簸的路段,需要发动机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才可通过,对汽车的散热器急需更好的散热效果,目前技术公用的设备具有以下缺点:

1、旧有设备感应汽车的震动力只从三个方向,没有针对各个方向,有时汽车的振动力会感受不到,使散热加强的效率降低,散热的速度跟不上电机的放热速度。

2、只针对散热器与发动机的连接处进行散热,没有对散热器本身进行散热,长此以往散热器的外壳容易变脆,内部结构受损,可能出现热气倒流等现象。

3、冷凝水或者冷凝器需要定时更换,否则散热的效率会逐渐下降,只耗电不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以解决旧有设备感应汽车的震动力只从三个方向,没有针对各个方向,有时汽车的振动力会感受不到,使散热加强的效率降低,散热的速度跟不上电机的放热速度,只针对散热器与发动机的连接处进行散热,没有对散热器本身进行散热,长此以往散热器的外壳容易变脆,内部结构受损,可能出现热气倒流等现象,冷凝水或者冷凝器需要定时更换,否则散热的效率会逐渐下降,只耗电不散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其结构包括吊挂孔、安装板、内机体、外散热外壳、冷凝水进管、振动感应装置、连接管、翅片管、液体进管、导热室、一号风扇室、第一散热扇、二号风扇室、第二散热扇,所述吊挂孔穿过安装板表面的右端并且互相贯通,所述安装板通过铆钉固定在外散热外壳的上方,所述内机体镶嵌在外散热外壳的内侧并且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冷凝水进管螺纹连接在外散热外壳表面的下方并且互相贯通,所述液体进管插嵌在外散热外壳内部的右下角,所述振动感应装置底部的右端与液体进管的左端互相贯通,所述导热室嵌在外散热外壳内部的底部,所述一号风扇室电焊在导热室上方的右端,所述第一散热扇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一号风扇室内部的中心,所述二号风扇室水平固定在一号风扇室的左端,所述第二散热扇活动连接在二号风扇室内部的中心并且与第一散热扇互相平行,所述翅片管设有两个以上并且等距均匀的电焊在二号风扇室的左侧,所述翅片管与二号风扇室互相垂直,所述振动感应装置的左端紧贴在外散热外壳内部的左端,所述振动感应装置的顶部安设在外散热外壳内部的上方,所述振动感应装置位于一号风扇室、二号风扇室的上方。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采取的措施为:

根据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振动感应装置设有全方位振动器、储热管、循环装置、加压逆止装置,所述全方位振动器设有三个并且位于外散热外壳内部的顶部,所述储热管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左端的全方位振动器互相贯通,所述循环装置的左端与储热管的底部电焊在一起,所述循环装置的右端与液体进管的左端螺纹连接,所述全方位振动器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所述加压逆止装置铰接在储热管内侧的上方,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从内部下手,更好的处理了热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了物理与分子的特性,实现反复循环利用的同时,又不会发生其他变数。

根据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全方位振动器由压缩腔、振动辊、压紧弹簧、缓冲腔、弹性橡胶圈、环形球组成,所述环形球电焊在外散热外壳后侧的上方,所述缓冲腔镶嵌在环形球的内侧,所述弹性橡胶圈胶连接在缓冲腔的内侧,所述缓冲腔、弹性橡胶圈、环形球轴心共线,所述压紧弹簧设有八个并且等距均匀的嵌在缓冲腔的内侧,所述压缩腔设有八个并且一一对应在压紧弹簧的外侧,所述压紧弹簧与压缩腔轴心共线,所述振动辊插嵌在压缩腔的外侧并且采用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橡胶圈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在一起,所述弹性橡胶圈的左端与储热管的顶部互相贯通,所述储热管电焊在外散热外壳内部的左端,所述储热管的底部与循环装置的左端电焊在一起,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多个方位的振动感应,能源利用率更高,提高输出的机械效率。

根据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循环装置由均热板、吸液芯、冷凝层、开关块组成,所述均热板与储热管的底部互相贯通,所述吸液芯设有两个以上并且等距均匀的钉连接在均热板内部的底部,所述冷凝层笼罩在均热板的外表面并且与吸液芯互相贯通,所述开关块左端嵌在液体进管的内侧,提高了对液体的反复循环使用能力,不仅精简了加液加水的措施,降低了人力物力,并且少使用了制冷剂,降低了污染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散热效率。

根据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加压逆止装置由左固定胶柱、左铰链、楔形挡块、锯形挡块、右铰链、右固定胶柱组成,所述左固定胶柱垂直固定在储热管内部的左端,所述左铰链铰接在楔形挡块的内侧,所述左固定胶柱垂直插嵌在楔形挡块的左端,所述锯形挡块啮合在楔形挡块的右侧,所述右铰链活动连接在锯形挡块的内侧并且与左铰链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右固定胶柱垂直固定在锯形挡块的右侧并且与左固定胶柱互相对称,能防止热气流回流,只有单向的流通作用,使设备整体的密闭性提高。

根据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外散热外壳为方形结构,内部为开孔结构,孔洞之间互相贯通,能将散到设备内的空气快速无碍的散到设备的外部,热导率高、均温性良好,增加了流体和金属骨架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外壳的寿命。

工作原理:将吊挂孔、安装板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的下方进行散热,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较为颠簸的路段时,汽车底盘首当其冲,底盘震动时会对振动辊形成压力,让振动辊沿着压缩腔压缩压紧弹簧、缓冲腔、弹性橡胶圈,不断对缓冲腔、弹性橡胶圈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引起分子摩擦碰撞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内能越来愈大,会冲开加压逆止装置,通过储热管进入均热板,对均热板内的特殊工作液体进行加热,使其发生液相到气相的相变过程,通过热传递迅速吸收外散热外壳内大量的热量,将特殊工作气体汽化,使外散热外壳内的温度下降,然后蒸汽通过吸液芯进入冷凝层,又迅速降温冷凝,通过吸液芯,流回均热板,等待下一次的加热,以此循环对外散热外壳进行降温。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通过本发明之后能实现以下优点:

1、通过全方位振动器上多个的振动辊,灵活感应到汽车底盘受到的震动,并且以此作为动力为整个设备供能,提高设备的散热效率,使散热速度与汽车受到的振动量同步。

2、在散热器对发动机散热的同时,其自身外散热外壳也会将壳体内部的热量散出,使热量不会长时间堆积在壳体的内部,降低壳体的温度,使壳体能够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不会对外散热外壳造成损坏。

3、设备内部的液体在均热板汽化之后会在冷凝层再次冷凝,冷凝后会再次汽化,可循环往复使用,无需人工干预换料,更加的便捷,并且不会影响到散热的效率,使散热一直处于较佳的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的附图作详细地介绍,以此让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侧视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全方位振动器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循环装置详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加压逆止装置放大详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吊挂孔-1、安装板-2、内机体-3、外散热外壳-4、冷凝水进管-5、振动感应装置-6、连接管-7、翅片管-8、液体进管-9、导热室-10、一号风扇室-11、第一散热扇-12、二号风扇室-13、第二散热扇-14、全方位振动器-61、储热管-62、循环装置-63、加压逆止装置-64、压缩腔-611、振动辊-612、压紧弹簧-613、缓冲腔-614、弹性橡胶圈-615、环形球-616、均热板-631、吸液芯-632、冷凝层-633、开关块-634、左固定胶柱-641、左铰链-642、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右铰链-645、右固定胶柱-64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全方位振动感应强化传热装置:,其结构包括吊挂孔1、安装板2、内机体3、外散热外壳4、冷凝水进管5、振动感应装置6、连接管7、翅片管8、液体进管9、导热室10、一号风扇室11、第一散热扇12、二号风扇室13、第二散热扇14,所述吊挂孔1穿过安装板2表面的右端并且互相贯通,所述安装板2通过铆钉固定在外散热外壳4的上方,所述内机体3镶嵌在外散热外壳4的内侧并且焊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冷凝水进管5螺纹连接在外散热外壳4表面的下方并且互相贯通,所述液体进管9插嵌在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右下角,所述振动感应装置6底部的右端与液体进管9的左端互相贯通,所述导热室10嵌在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底部,所述一号风扇室11电焊在导热室10上方的右端,所述第一散热扇12通过轴承活动连接在一号风扇室11内部的中心,所述二号风扇室13水平固定在一号风扇室11的左端,所述第二散热扇14活动连接在二号风扇室13内部的中心并且与第一散热扇12互相平行,所述翅片管8设有两个以上并且等距均匀的电焊在二号风扇室13的左侧,所述翅片管8与二号风扇室13互相垂直,所述振动感应装置6的左端紧贴在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左端,所述振动感应装置6的顶部安设在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上方,所述振动感应装置6位于一号风扇室11、二号风扇室13的上方,所述振动感应装置6设有全方位振动器61、储热管62、循环装置63、加压逆止装置64,所述全方位振动器61设有三个并且位于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顶部,所述储热管62的顶部通过管道与左端的全方位振动器61互相贯通,所述循环装置63的左端与储热管62的底部电焊在一起,所述循环装置63的右端与液体进管9的左端螺纹连接,所述全方位振动器61之间通过连接管7连接在一起,所述加压逆止装置64铰接在储热管62内侧的上方,提高了整体的散热效率,从内部下手,更好的处理了热量之间的关系,利用了物理与分子的特性,实现反复循环利用的同时,又不会发生其他变数,所述全方位振动器61由压缩腔611、振动辊612、压紧弹簧613、缓冲腔614、弹性橡胶圈615、环形球616组成,所述环形球616电焊在外散热外壳4后侧的上方,所述缓冲腔614镶嵌在环形球616的内侧,所述弹性橡胶圈615胶连接在缓冲腔614的内侧,所述缓冲腔614、弹性橡胶圈615、环形球616轴心共线,所述压紧弹簧613设有八个并且等距均匀的嵌在缓冲腔614的内侧,所述压缩腔611设有八个并且一一对应在压紧弹簧613的外侧,所述压紧弹簧613与压缩腔611轴心共线,所述振动辊612插嵌在压缩腔611的外侧并且采用滑动连接,所述弹性橡胶圈615之间通过连接管7连接在一起,所述弹性橡胶圈615的左端与储热管62的顶部互相贯通,所述储热管62电焊在外散热外壳4内部的左端,所述储热管62的底部与循环装置63的左端电焊在一起,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加了多个方位的振动感应,能源利用率更高,提高输出的机械效率,所述循环装置63由均热板631、吸液芯632、冷凝层633、开关块634组成,所述均热板631与储热管62的底部互相贯通,所述吸液芯632设有两个以上并且等距均匀的钉连接在均热板631内部的底部,所述冷凝层633笼罩在均热板631的外表面并且与吸液芯632互相贯通,所述开关块634左端嵌在液体进管9的内侧,提高了对液体的反复循环使用能力,不仅精简了加液加水的措施,降低了人力物力,并且少使用了制冷剂,降低了污染的同时不会影响到散热效率,所述加压逆止装置64由左固定胶柱641、左铰链642、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右铰链645、右固定胶柱646组成,所述左固定胶柱641垂直固定在储热管62内部的左端,所述左铰链642铰接在楔形挡块643的内侧,所述左固定胶柱641垂直插嵌在楔形挡块643的左端,所述锯形挡块644啮合在楔形挡块643的右侧,所述右铰链645活动连接在锯形挡块644的内侧并且与左铰链642处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右固定胶柱646垂直固定在锯形挡块644的右侧并且与左固定胶柱641互相对称,在热气流要流入储热管62时,会在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之间不断被加压,等到分子间的内能达到能撞开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时,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沿着左铰链642、与右铰链645转动,使热气流入,当设备的热流先要回流时,会压迫到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但是楔形挡块643、锯形挡块644会被连接的管道卡住,使其不会打开,能防止热气流回流,只有单向的流通作用,使设备整体的密闭性提高,所述外散热外壳4为方形结构,内部为开孔结构,孔洞之间互相贯通,能将散到设备内的空气快速无碍的散到设备的外部,热导率高、均温性良好,增加了流体和金属骨架的换热面积,提高了外壳的寿命,具有高强度、高韧性且质量轻等特点。

将吊挂孔1、安装板2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的下方进行散热,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较为颠簸的路段时,汽车底盘首当其冲,底盘震动时会对振动辊612形成压力,让振动辊612沿着压缩腔611压缩压紧弹簧613、缓冲腔614、弹性橡胶圈615,不断对缓冲腔614、弹性橡胶圈615内腔的空气进行加热,引起分子摩擦碰撞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内能越来愈大,会冲开加压逆止装置64,通过储热管62进入均热板631,对均热板631内的特殊工作液体进行加热,使其发生液相到气相的相变过程,通过热传递迅速吸收外散热外壳4内大量的热量,将特殊工作气体汽化,使外散热外壳4内的温度下降,然后蒸汽通过吸液芯632进入冷凝层633,又迅速降温冷凝,通过吸液芯632,流回均热板631,等待下一次的加热,以此循环对外散热外壳4进行降温。

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通过全方位振动器61上多个的振动辊612,灵活感应到汽车底盘受到的震动,并且以此作为动力为整个设备供能,提高设备的散热效率,使散热速度与汽车受到的振动量同步,在散热器对发动机散热的同时,其自身外散热外壳4也会将壳体内部的热量散出,使热量不会长时间堆积在壳体的内部,降低壳体的温度,使壳体能够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不会对外散热外壳4造成损坏,设备内部的液体在均热板631汽化之后会在冷凝层633再次冷凝,冷凝后会再次汽化,可循环往复使用,无需人工干预换料,更加的便捷,并且不会影响到散热的效率,使散热一直处于较佳的状态,以此来解决旧有设备感应汽车的震动力只从三个方向,没有针对各个方向,有时汽车的振动力会感受不到,使散热加强的效率降低,散热的速度跟不上电机的放热速度,只针对散热器与发动机的连接处进行散热,没有对散热器本身进行散热,长此以往散热器的外壳容易变脆,内部结构受损,可能出现热气倒流等现象,冷凝水或者冷凝器需要定时更换,否则散热的效率会逐渐下降,只耗电不散热的问题。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