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4144发布日期:2019-03-09 00:4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预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车辆预热器装置安装在车辆的加热器装置中,由于车辆预热器装置产生的热量很小,因此不能通过管道向乘客充分传热,导致散热效率降低,从而延长了车辆预热器装置的加热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用以提高车辆预热器装置的散热效率,并缩短车辆预热器装置的加热时间。

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包括:散热组件、ptc组件和壳体,

所述散热组件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为多个片状结构的散热片一一间隔排列形成,所述散热组件的顶部和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部和内底部连接,所述散热片之间的空隙为气体通道,

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应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气体通道一端连通所述进气口,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

所述pct组件设在所述气体通道内,所述ptc组件包括多个一一串联的ptc器件,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电源接口,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ptc组件电性连接。

为提高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组件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下方间隔连接所述ptc器件的顶部,

所述散热组件的底部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方间隔连接所述ptc器件的底部,

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内均嵌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用于电性连接所述ptc器件,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接口。

为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片内设有s型管道,所述散热片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s型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管,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管;

所述s型管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凸起的导流条,所述导流条盘旋分布在所述s型管道内壁,并形成间隔螺旋状结构;

所述壳体内设有空腔,所述壳体设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两部分,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内均设有空腔,

所述进水管远离所述s型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上壳体内的空腔,

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s型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下壳体内的空腔。

为便于所述壳体进行安装,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外侧均设有固定耳,所述固定耳供所述壳体固定在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

所述壳体远离所述电源接口的一端外侧间隔设有引流管和水泵,所述引流管连通下方壳体的空腔,所述水泵连通上方壳体的空腔。

为便于对所述空腔内的液体进行注入和排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水泵和所述引流管与所述空腔之间均一一设有液体电磁阀,所述液体电磁阀通过导线经电源接口引出,所述电源接口通过电源线束连通控制器。

为保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能够牢固的装配为一体,避免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出现松动造成所述散热片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壳体的四个对角均设有螺栓孔,所述下壳体的四个对角均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所述螺栓孔相互配合,并供紧固螺栓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进行紧固,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相邻的一面设有凸起块,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相邻的一面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和所述凸起块相互配合设置;

所述螺纹孔的底部设有吸附块,所述紧固螺栓下方设有磁块,所述吸附块和所述磁块用于将所述紧固螺栓吸附在所述螺纹孔内,所述磁块通过导线连通所述控制器,

所述下壳体的外侧设有横向固定栓,所述横向固定栓贯穿设在所述螺纹孔的内壁,所述紧固螺栓上也设有贯穿孔,供所述横向固定栓贯穿设置。

为保证所述散热片的热量不易通过壳体消耗,由此提高散热片通过气体通道进行散热的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空腔设有封闭阀门,所述封闭阀门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延伸至所述壳体的外侧,且所述气管远离所述封闭阀门的一端连接气泵。

为避免所述封闭阀门失效或闭合不严导致所述空腔出现漏气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管外侧设有连杆通道,所述连杆通道内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一端连接所述封闭阀门,另一端连接电机,所述连杆通道设在所述壳体的外侧,所述伸缩杆设为包括多个依次套合且卡接以及伸缩的设置的多节连杆单元,

所述连杆通道供所述伸缩杆在其通道内上下来回活动,所述连杆通道还连通有气管,所述远离所述连杆通道的一端连接气泵。

为保证所述散热片的热量不易通过壳体消耗,由此提高散热片通过气体通道进行散热的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封闭阀门设在所述空腔与所述气管连通的位置。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将相邻一组散热片之间的空隙设为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一端设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其进气口对应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口,出气口对应车辆空调系统的出风口;同时,在气体通道内嵌设ptc器件,所述ptc器件通过电源接口进行供电并工作,当需要加热时,所述电源接口通过连接电源线束并通电,使所述ptc器件进行加热,加热后的ptc器件由于设在所述气体通道内,当进风口将空气送入所述气体通道后,通过ptc器件进行加热,并通过出气口将热风送出所述气体通道,送出所述气体通道的热风通过车轮空调系统的出风口送出,即可对车内进行升温,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空腔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吸附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连杆通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横向固定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气泵,2-气管,3-壳体,4-散热片,5-气体通道,6-进气口,7-出气口,8-ptc器件,9-电源接口,10-第一凹槽,11-第一固定板,12-第二凹槽,13-第二固定板,14-s型管道,15-进水管,16-出水管,17-导流条,18-空腔,19-固定耳,20-进风口,21-出风口,22-引流管,23-水泵,24-液体电磁阀,25-上壳体,26-下壳体,27-螺栓孔,28-紧固螺栓,29-螺纹孔,30-吸附块,31-磁块,32-横向固定栓,33-封闭阀门,34-连杆通道,35-伸缩杆,36-电机,37-下凹槽,38-凸起块,39-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根据图1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散热鳍片的空气预热器,包括:散热组件、ptc组件和壳体3,

所述散热组件设在所述壳体3内,所述散热组件为多个片状结构的散热片4一一间隔排列形成,所述散热组件的顶部和底部与所述壳体3的内顶部和内底部连接,所述散热片4之间的空隙为气体通道5,

所述壳体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对应的进气口6和出气口7,所述气体通道5一端连通所述进气口6,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气口7;

所述pct组件设在所述气体通道5内,所述ptc组件包括多个一一串联的ptc器件8,所述壳体3的顶部设有电源接口9,所述电源接口9与所述ptc组件电性连接。

通过将相邻一组散热片之间的空隙设为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一端设为进气口,另一端为出气口,其进气口对应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口,出气口对应车辆空调系统的出风口;同时,在气体通道内嵌设ptc器件,所述ptc器件通过电源接口进行供电并工作,当需要加热时,所述电源接口通过连接电源线束并通电,使所述ptc器件进行加热,加热后的ptc器件由于设在所述气体通道内,当进风口将空气送入所述气体通道后,通过ptc器件进行加热,并通过出气口将热风送出所述气体通道,送出所述气体通道的热风通过车轮空调系统的出风口送出,即可对车内进行升温,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根据图2所示,为提高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组件的顶部设有第一凹槽10,所述第一凹槽10内设有第一固定板11,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下方间隔连接所述ptc器件8的顶部,

所述散热组件的底部设有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内设有第二固定板13,所述第二固定板13的上方间隔连接所述ptc器件8的底部,

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3内均嵌设有导线,所述导线用于电性连接所述ptc器件8,且所述导线的两端均电性连接所述电源接口9。

使用时,所述壳体将所述散热组件进行固定,所述散热组件的顶部与所述壳体的内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底部与所述散热组件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组件上方和下方均分别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供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所述pct器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方和第二固定板的上方,由此即可保证所述ptc器件的稳定性,减少使用过程中所述ptc器件因振动或撞击导致所述ptc器件脱离所述气体通道,从而造成该气体通道加热效率减小或是失效的情况。

根据图3和图8所示,为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散热片4内设有s型管道14,所述散热片4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进水管15和出水管16,所述s型管道14的一端连通所述进水管15,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管16;

所述s型管道14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凸起的导流条17,所述导流条17盘旋分布在所述s型管道14内壁,并形成间隔螺旋状结构;

所述壳体3内设有空腔18,所述壳体3设为上壳体25和下壳体26两部分,所述上壳体25和下壳体26内均设有空腔18,

所述进水管15远离所述s型管道14的一端连通所述上壳体25内的空腔18,

所述出水管16远离所述s型管道14的一端连通所述下壳体26内的空腔18。

根据图4所示,为便于所述壳体进行安装,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壳体3上下两端外侧均设有固定耳19,所述固定耳19供所述壳体3固定在车辆空调系统的进风口20和出风口21之间,

所述壳体3远离所述电源接口9的一端外侧间隔设有引流管22和水泵23,所述引流管22连通下方壳体3的空腔18,所述水泵23连通上方壳体3的空腔18。

为便于对所述空腔内的液体进行注入和排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水泵23和所述引流管22与所述空腔18之间均一一设有液体电磁阀24,所述液体电磁阀24通过导线经电源接口9引出,所述电源接口9通过电源线束连通控制器。

使用时,通过所述上壳体顶部连接水泵,将所述水泵与所述上壳体的空腔进行连通,使所述水泵给所述上壳体内的空腔进行注水,所述上壳体内的空腔注水后,水经所述进水管流入所述s型管道内,所述s型管道内由于设有螺旋状结构的导流条,所述导流条间隔并呈s型分布在所述s型管道内壁上,即可保证所述s型管道的整体稳定性,同时还能保证水由所述s型管道的入口顺利的流向出口,当水流经所述s型管道,并到达所述s型管道的出口端,再经所述出水管16流向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用于储存所述s型管道流出的水,当不需要储存所述s型管道流出的水时,所述下壳体的空腔下方所设置的导流管再将水排出。

当不需要对所述上壳体的空腔内进行注水时,可通过控制器对所述水泵与所述上壳体的空腔之间连接的液体电磁阀进行关闭,即可封闭所述上壳体的空腔注水口,当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内的水排完后,且需要关闭所述下壳体的空腔所连接的引流管时,通过控制器对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和所连接的引流管之间的液体电磁阀进行关闭,即可封闭所述下壳体的空腔开口端。

所述上壳体的外顶部还设有水箱,所述水泵一端连通所述水箱,另一端连通所述s型管道。所述s型管道的内壁还嵌设有加热丝,所述加热丝通过导线引出所述s型管道的外侧,并通过所述电源接口连接电源,当需要加热时,所述s型管道内通过注水,并将所述加热丝通电即可实现加热功能,所述s型管道内的水通过电热丝加热后,其热量通过所述散热片传导至所述气体通道,并将热量引流至出风口,则实现了快速加热的目的。当不需要加速加热时,则不需要对所述加热丝进行通电加热。当需要降温时,通过断开所述加热丝的电源,同时将所述s型管道内的热水通过水泵抽出,并将所述水箱的冷水重新注入所述s型管道内,即可实现快速冷却降温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水泵之间连通其车辆内的水箱,由于车辆上的水箱在车辆启动后则会逐渐加热,还可将车辆上的水箱内的热水进行抽取利用,由此即可不需要利用电加热丝进行加热取热的目的。

根据图5和图7所示,为保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能够牢固的装配为一体,避免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出现松动造成所述散热片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上壳体25的四个对角均设有螺栓孔27,所述下壳体26的四个对角均设有螺纹孔29,所述螺纹孔29与所述螺栓孔27相互配合,并供紧固螺栓28将所述上壳体25和所述下壳体26进行紧固,所述上壳体25与所述下壳体26相邻的一面设有凸起块38,所述下壳体26与所述上壳体25相邻的一面设有下凹槽37,所述下凹槽37和所述凸起块38相互配合设置;

所述螺纹孔29的底部设有吸附块30,所述紧固螺栓28下方设有磁块31,所述吸附块30和所述磁块31用于将所述紧固螺栓28吸附在所述螺纹孔29内,所述磁块31通过导线连通所述控制器39,

所述下壳体26的外侧设有横向固定栓32,所述横向固定栓32贯穿设在所述螺纹孔29的内壁,所述紧固螺栓28上也设有贯穿孔,供所述横向固定栓32贯穿设置。

使用时,通过将所述上壳体的凸起块38嵌在所述下凹槽37内,由此保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接触面不会因为两者之间的移动造成移位的情况,由此可保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能够很好的固定为一体;同时,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还设有密封保温材料,其密封保温材料为聚氨酯硬泡,可有效保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装配缝隙密封保温的目的;通过利用紧固螺栓贯穿所述上壳体的螺栓孔,并螺纹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孔29内,保证所述上下壳体能够很好的固定为一体,同时,在所述螺纹孔靠近所述下壳体外侧还设有横向固定栓,所述横向固定栓由所述下壳体的外侧壁贯穿至所述螺纹孔内,同时贯穿所述紧固螺栓靠近所述螺纹孔底部的一端,并延伸贯穿所述螺纹孔的另一侧壁,且通过螺纹固定在所述螺纹孔的另一侧壁上,由此减少所述紧固螺栓因螺丝滑脱造成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脱开的情况。

在另一实施例中,为避免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因螺丝滑脱出现壳体脱开的情况,还可通过将所述紧固螺栓靠近所述螺纹孔底部的一端设置吸附块,在所述螺纹孔的底部设置磁块,所述紧固螺栓在进入所述螺纹孔后,其端部的吸附块被所述螺纹孔底部的磁块吸附,由此可减少在使用过程中,因振动造成螺纹松动的情况,进一步加强了所述紧固螺栓与所述螺纹孔的紧固的目的,由此加强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紧固。

根据图6所示,为保证所述散热片的热量不易通过壳体消耗,由此提高散热片通过气体通道进行散热的效率,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空腔18设有封闭阀门33,所述封闭阀门33连通有气管2,所述气管2延伸至所述壳体3的外侧,且所述气管2远离所述封闭阀门33的一端连接气泵1。所述封闭阀门33设在所述空腔18与所述气管2连通的位置。

根据图6所示,为避免所述封闭阀门失效或闭合不严导致所述空腔出现漏气情况,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气管2外侧设有连杆通道34,所述连杆通道34内设有伸缩杆35,所述伸缩杆35一端连接所述封闭阀门33,另一端连接电机36,所述连杆通道34设在所述壳体3的外侧,所述伸缩杆35设为包括多个依次套合且卡接以及伸缩的设置的多节连杆单元,

所述连杆通道34供所述伸缩杆35在其通道内上下来回活动,所述连杆通道34还连通有气管2,所述远离所述连杆通道34的一端连接气泵1。

使用时,通过利用气泵将所述空腔内的空气进行抽吸,使所述空腔变为真空状态,同时,利用所述封闭阀门将所述空腔与所述气管进行隔离,避免所述空腔在真空状态时出现漏气情况,通过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空腔设置为真空状态,由此可保证所述壳体内的散热片和ptc器件在加热过程中对所述壳体内的温度进行保温,所述空腔的内壁上还设有金属反射层,所述金属反射层设为镀银层,由于温度在真空中无法进行热传导和对流,而镀上的金属反射层可以反射热辐射,由此可保证所述壳体内的散热片和ptc器件在加热过程中对所述壳体内的温度消耗减少,即可达到保温降耗的目的。所述封闭阀门设为电磁阀,所述封闭阀门通过导线与所述控制器连接,当所述空腔内的空气被所述气泵抽走口,所述封闭阀门通过所述控制器进行密闭,即可实现所述空腔封闭的目的。当不需要利用所述空腔进行保温时,通过将所述封闭阀门打开,并利用气泵对所述空腔进行空腔注入,即可实现所述空腔的真空状态切换为非真空状态的目的。或是通过水泵为所述空腔内进行注水,也可对所述空腔的真空状态进行切换。

为避免所述封闭阀门的电磁出现失效情况,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气管与所述空腔之间设置连杆通道,所述连杆通道用于放置伸缩杆,所述伸缩杆一端连接电机,当需要将所述空腔设为真空状态时,通过气泵进行抽气,所述空腔内的气体通过连杆通道和所述气管将气体排出所述空腔内,当气体排尽后,所述电机将所述伸缩杆向上抬起,所述封闭阀门的顶面则和所述空腔的开口端进行贴合,由此即可实现所述空腔的封闭。当需要切换为非真空状态时,利用所述电机将所述伸缩杆向下拉伸,所述封闭阀门的顶面离开所述空腔的开口端,所述空腔的开口端打开,气体则通过所述空腔的开口端进入所述空腔内,则完成所述空腔的非真空状态的切换,或是通过水泵对所述空腔内进行注水,实现所述空腔的非真空状态的切换,由于在注水过程中,水中存在空气或氧气,因此,所述空腔则会处于非真空状态。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