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4900发布日期:2019-04-29 15:1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室内机送风噪音一直受到消费者关注,因此空调设备生产厂家为此不断在提出技术改进方案。

现有商用空调室内机(四方向/两方向/一方向系列)均使用后向离心风扇01作为送风风扇,优势在于后向离心风扇01在较低的转速及没有蜗壳的状态下比较容易的获得较大的风量和较低的噪音,但由于这系列机型均使用换热器02包围风扇的设计(参照图1和图2),这种设计会导致风扇旋转至换热器02最近点时,通过换热器02内表面的气流切线速度接近最大值,气流与换热器02的翅片相互作用导致换热器02产生翅片音(高频的啸叫声3000hz~5000hz)。

翅片音处于高频频率段能量较低,相对于噪音的贡献值较低或可以忽略,但是翅片音会给用户的舒适体验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行业内产品通用设计会增加导流板03来改变风向消除翅片音,但使用该设计相当于对风扇增加涡舌结构,由于类似涡舌的导流板03存在,风扇与导流板03相互作用又会产生非常明显的bpf(风扇倍频音/旋转噪音)噪声(参照图3),旋转噪声也是空调室内机工作时最主要的噪声源。为了尽可能消除或降低该噪声,本发明进行了全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可消除翅片音,同时削弱bpf噪声。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离心风扇和围设于所述离心风扇外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内表面靠近所述离心风扇的位置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离心风扇底部相对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扇的方向凹陷和/或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离心风扇和围设于所述离心风扇外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内表面靠近所述离心风扇的位置设有导流板,以改变风向消除翅片音;在此基础上,由于离心风扇的做功区域集中于风扇底部,使得离心风扇的流场分布处于风扇底部的流速最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离心风扇底部相对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扇的方向凹陷和/或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当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离心风扇底部相对的位置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扇的方向凹陷时,即在来流速度较大的区域增大了导流板与离心风扇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吹到导流板上的气流减少,进而减小了来流对导流板的能量,也就减小了bpf噪声;当所述导流板上与所述离心风扇底部相对的位置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时,即在来流速度较大的区域使来流到达导流板上的时间延迟,从而降低了到达导流板上的来流的能量集中度,进而减小了bpf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产生的bpf噪声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中换热器和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中离心风扇和导流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中导流板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中导流板的示意图之二;

图9为离心风扇的流场速度分布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产生的bpf噪声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段分实施例,而不是全段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4至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包括离心风扇1和围设于离心风扇1外的换热器2,换热器2的内表面靠近离心风扇1的位置设有导流板3(导流板3通过卡爪32卡接于换热器2上),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离心风扇1上远离进风口11的位置)相对的位置a向远离离心风扇1的方向凹陷和/或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离心风扇1和围设于离心风扇1外的换热器2,换热器2的内表面靠近离心风扇1的位置设有导流板3,以改变风向消除翅片音;在此基础上,由于离心风扇1的做功区域集中于风扇底部,使得离心风扇1的流场分布处于风扇底部的流速最高(参照图9),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向远离离心风扇1的方向凹陷和/或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当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向远离离心风扇1的方向凹陷时(参照图6),即在来流速度较大的区域增大了导流板3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吹到导流板3上的气流减少,进而减小了来流对导流板3的能量,也就减小了bpf噪声;当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向远离来流的方向偏移时(参照图5),即在来流速度较大的区域使来流到达导流板3上的时间延迟,从而降低了到达导流板3上的来流的能量集中度,进而减小了bpf噪声。参照图10,本发明将现有技术中具有峰值频率的噪声变为相对不具有峰值频率的宽频噪声。

进一步的,参照图6,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由上至下向远离离心风扇1的方向凹陷的程度逐渐增大,由此可使来流速度越大的位置导流板3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越大,来流速度稍小的位置导流板3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稍小,这样可在减小bpf噪声的同时避免影响导流板3消除翅片音的效果。

参照图5,导流板3为直板,且相对于离心风扇1的中心轴线倾斜设置,由此可使由风扇顶部速度较低的气流到风扇底部速度较高的气流依次到达导流板3,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到达导流板3上的来流的能量集中度,进而进一步降低了bpf噪声。

参照图8,导流板3靠近离心风扇1的侧边上设有波浪齿槽31,这样可使吹到导流板3上的气流减少,同时也能降低到达导流板3上的来流的能量集中度,均有利于减小bpf噪声。

导流板3上靠近离心风扇1顶部的位置b向远离离心风扇1的方向凹陷,这样可使气流更顺畅的从叶片顶部流出,防止回流,从而确保了风扇能力不衰减。

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x过小会导致削弱bpf噪声的效果不明显,该间隙x过大又会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该间隙x优选为12~50mm,一方面可保证削弱bpf噪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

导流板3两端之间的水平距离y越大,到达导流板3上的来流的能量集中度就越小,削弱bpf噪声的效果则越好,但导流板3两端之间的水平距离y过大又会导致导流板3结构过长,也会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导流板3两端之间的水平距离y优选为20~50mm,一方面可保证削弱bpf噪声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导流板3结构过长,同时避免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

导流板3上靠近离心风扇1顶部的位置b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z过小会导致防止回流的效果不明显,该间隙z过大又会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该间隙z优选为10~45mm,一方面可保证防止回流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

设离心风扇1的叶片高度为h,导流板3的高度为h~2h,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导流板3的高度过小,从而使导流板3的作用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可避免导流板3的高度过大,从而避免了导流板3的结构过长,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的高度为0.25h~0.5h,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的高度过小而导致削弱bpf噪声的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可避免导流板3上与离心风扇1底部相对的位置a的高度过大而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

导流板3上靠近离心风扇1顶部的位置b的高度过小会导致防止回流的效果不明显,该高度过大又会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因此本实施例中该高度优选为10~40mm,一方面可保证防止回流的效果,另一方面可避免影响消除翅片音的效果。导流板3的中间位置c与离心风扇1之间的间隙m为7~40mm。

导流板3的具体安装位置d如图4所示,导流板3的数量可为1至10中的任意数量,导流板3的位置亦可在图示对称位置e处于风扇旋转方向前端(图4中风扇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导流板3的顶端与换热器2上最靠近离心风扇1的位置之间的距离f为10~60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