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7287发布日期:2018-08-21 17:00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



背景技术:

集成吊顶电器从广义上说是包括照明电器、换气扇以及取暖器等三大模块的组合式电器,可实现照明、取暖、换气等多种功能,在安装时往往与扣板组合形成整体的集成吊顶结构,造型美观。

如今市场上的取暖器各式各样,最常见的还是电取暖器,主要采用传导以及辐射的传热方式,分为电热汀取暖器、远红外取暖器、石英管电暖器、PTC暖风机等。暖风取暖器的换气取暖功能中采用的是基本都是通过开设进风槽实现进风功能,但进风空间相对较小,工作时声音较大,且不利于内部空气充分加热,取暖效果不理想。

市面上的取暖器有出现采用打开进风口的方式进行进风,通过在进风口的中心位置旋转打开进风口,但打开进风口的面积最多只能打开原进风口面积的一半,造成进风面积不足,影响产品的性能。

综上所述,为解决现有取暖器进风结构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设计合理、进风效果好的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设计合理、进风效果好的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包括:

壳体,两端分别开设有换气孔、进气孔;

集风板,扣合在壳体上,所述集风板与壳体合围形成容置空间,集风板中部开设有进风口且在进风口上覆盖有盖板,容置空间内设有与集风板固连的步进电机,所述步进电机通过输出轴与盖板固连,且步进电机能够带动盖板沿着渐开线轨迹向外偏离进风口,所述进气孔、换气孔分别与容置空间联通;

驱动电机,固设在容置空间内,在驱动电机上连接有离心轮且环绕离心轮设有与换气孔联通的螺旋风道,驱动电机能带动离心轮转动并将由进风口输入的空气经螺旋风道朝着换气孔向外输送;

上盖,扣合在集风板上方,且上盖与集风板之间留有间隙。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集风板面部固设有弧形条,弧形条一端弯折形成第一限位块,集风板上远离第一限位块处固设有第二限位块,盖板上固设有与两限位块对应设置的两卡块,且当盖板转动时,其中一个卡块沿着弧形条来回移动。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所述输出轴靠近盖板边沿设置,且输出轴靠近盖板一端具有对称设置的两平面。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容置空间内设有与换气孔联通的出风腔,出风腔位于螺旋风道与换气孔之间,在出风腔内转动设置有第一挡板,且当第一挡板转动时能够控制出风腔与换气孔联通或隔断。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容置空间内还设有与进气孔联通的进风腔,进风腔位于螺旋风道与进气孔之间,在进风腔内转动设置由第二挡板,且当第二挡板转动时能够控制进风腔与进气孔联通或隔断。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集风板两端分别开设有与进风腔、出风腔对应设置的进风槽、出风槽,且进风槽、出风槽分列在进风口两侧。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上盖上对称开设有与进风槽、出风槽对应设置的两通孔,每个通孔内均穿设有集风罩,两集风罩分别覆盖在对应的进风槽、出风槽上。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集风罩上均铰接连接有转换架,且转换架上贯穿开设有若干通道。

作为本案的又一步改进,在出风腔与螺旋风道之间安装有发热块,发热块面朝出风腔一侧固设有格栅板。

作为本案的进一步改进,在进风腔与螺旋风道之间并列设置有净化板、导风板,且导风板靠近螺旋风道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步进电机以及盖板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偏心式旋转开启进风口的目的,增大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增加进风风量,改善空气性能;换气孔、进气孔配合离心轮以及螺旋风道的设置能够实现取暖器的换气以及输送空气的功能;净化板的设置便于净化输入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发热块的设置则是为实现暖风功能,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集风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集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转换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壳体;11、换气孔;12、进气孔;20、上盖;21、通孔;30、集风板;31、进风口;32、盖板;321、卡块;33、出风槽;34、进风槽;35、弧形条;351、第一限位块;352、第二限位块;41、步进电机;411、输出轴;412、平面;42、驱动电机;43、离心轮;51、容置空间;52、螺旋风道;53、出风腔;531、第一挡板;54、进风腔;541、第二挡板;55、发热块;56、格栅板;57、净化板;58、导风板;60、集风罩;61、转换架;62、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包括:

壳体10,两端分别开设有换气孔11、进气孔12;

集风板30,扣合在壳体10上,集风板30与壳体10合围形成容置空间51,集风板30中部开设有进风口31且在进风口31上覆盖有盖板32,容置空间51内设有与集风板30固连的步进电机41,步进电机41通过输出轴411与盖板32固连,且步进电机41能够带动盖板32沿着渐开线轨迹向外偏离进风口31,进气孔12、换气孔11分别与容置空间51联通;

驱动电机42,固设在容置空间51内,在驱动电机42上连接有离心轮43且环绕离心轮43设有与换气孔11联通的螺旋风道52,驱动电机42能带动离心轮43转动并将由进风口31输入的空气经螺旋风道52朝着换气孔11向外输送;

上盖20,扣合在集风板30上方,且上盖20与集风板30之间留有间隙。

现有取暖器大多数都是通过开设进风槽34实现进风功能,但进风空间相对较小,市面上已出现采用打开进风口31的方式进行进风,通过在进风口31的中心位置旋转打开进风口31,但打开进风口31的面积最多只能打开原进风口31面积的一半,造成进风面积不足,影响产品的性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通过步进电机41以及盖板32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偏心旋转开启进风口31的目的,增大进风口31的进风面积,增加进风风量,改善空气性能。在相同空气性能的要求下,可以降低功率,节约能源,且能降低噪音,减少噪音污染。

实际工作时,步进电机41驱动盖板32沿渐开线向外偏离进风口31,实现偏心旋转开启进风口31的目的,此时驱动电机42驱动离心轮43转动将空气吸入进风口31并经由螺旋风道52输送至换气孔11,进而向外输送进行换气工作。

本实施例中优选盖板32偏离进风口31后仍然有一小部分覆盖在进风口31上,但进风口31开启的面积远远超过进风口31本身面积的二分之一,尽可能地增大工作时的进风面积以增加进风量。

其中,上盖20覆盖在集风板30上,一方面对取暖器进行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上盖20与集风板30之间具有间隙,便于空气由外部空间经该间隙进入进风口31,实现换气功能。

优选地,集风板30面部固设有弧形条35,弧形条35一端弯折形成第一限位块351,集风板30上远离第一限位块351处固设有第二限位块352,盖板32上固设有与两限位块对应设置的两卡块321,且当盖板32转动时,其中一个卡块321沿着弧形条35来回移动。

盖板32沿渐开线移动实际是通过弧形条35来实现的,具体的,盖板32是通过卡块321沿着弧形条35移动。两限位块的设置能够控制盖板32的移动位置,优选第一限位块351位于进风口31边缘,第二限位块352远离进风口31设置。

盖板32上靠近第一限位块351的卡块321沿着弧形条35移动,且当该卡块321抵靠在第一限位块351上时,进风口31关闭;随着盖板32向外旋转偏离,进风口31逐渐开启,当另一卡块321抵靠在第二限位块352上时,盖板32停止旋转,此时进风口31开启最大面积。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输出轴411靠近盖板32边沿设置,且输出轴411靠近盖板32一端具有对称设置的两平面412。本实施例中优选输出轴411(步进电机41)靠近盖板32边沿设置,从而当步进电机41动作时能够带动盖板32偏心旋转,此处输出轴411端部(即与盖板32连接一端)具有两平面412形成扁位结构,实际安装时扁位结构结合螺丝胶与盖板32固定连接,确保连接稳定。

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容置空间51内设有与换气孔11联通的出风腔53,出风腔53位于螺旋风道52与换气孔11之间,在出风腔53内转动设置有第一挡板531,且当第一挡板531转动时能够控制出风腔53与换气孔11联通或隔断。

容置空间51的设置便于安装各零部件,优选在容置空间51内设置出风腔53,出风腔53与换气孔11联通,具体通过转动第一挡板531来控制出风腔53与换气孔11之间的通断,当空气经螺旋风道52输送至出风腔53时,能够通过控制第一挡板531来控制空气是否从换气孔11向外输出。

进一步地,容置空间51内还设有与进气孔12联通的进风腔54,进风腔54位于螺旋风道52与进气孔12之间,在进风腔54内转动设置由第二挡板541,且当第二挡板541转动时能够控制进风腔54与进气孔12联通或隔断。

本实施例中优选在容置空间51内设置进风腔54,且进风腔54与出风腔53分列在螺旋风道52两侧,进入进风腔54内空气会进一步进入容置空间51,进而在离心轮43的作用下经由螺旋风道52输送至出风腔53。此时优选设置第二挡板,通过改变第二挡板541的位置能够控制外部空气是否从进气孔12向内输送。

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集风板30两端分别开设有与进风腔54、出风腔53对应设置的进风槽34、出风槽33,且进风槽34、出风槽33分列在进风口31两侧。

进风槽34与进风腔54对应设置,出风槽33与出风腔53对应设置,通过改变第一挡板531位置能够控制外部空气由进风槽34或进气孔12输入进风腔54,而空气经螺旋风道52输送至出风腔53后通过改变第二挡板541位置能够控制空气由出风槽33或换气孔11向外输送。

值得一提的是,取暖器安装时,进气孔12、换气孔11与室外联通,进风槽34、出风槽33以及进风口31均与室内联通,因此当进行换气工作时,步进电机41控制盖板32旋转开启进风口31,室内空气经进风口31进入容置空间51并进一步在离心轮43作用下经螺旋风道52、出风腔53朝着换气孔11向外输送,此时控制出风腔53与换气孔11联通。

当进行新风工作时,盖板32在步进电机41驱动下关闭进风口31,室内的空气经由进风槽34进入进风腔54,或者室外的空气经由进气孔12进入进风腔54,接着进入容置空间51,进而在离心轮43的作用下经螺旋风道52进入出风腔53并由出风槽33输送至室内,供室内使用。

进一步地,上盖20上对称开设有与进风槽34、出风槽33对应设置的两通孔21,每个通孔21内均穿设有集风罩60,两集风罩60分别覆盖在对应的进风槽34、出风槽33上。

如图6和图7所示,优选地,每个集风罩60上均铰接连接有转换架61,且转换架61上贯穿开设有多个通道62。

集风罩60的设置便于空气输入容置空间51或向室内输出,优选在集风罩60上设置转换架61,各通道62的设置用于联通集风罩60与室内空间,通过转动转换架61控制通道62位置进而选择集风罩60是否联通室内空间。

当不使用取暖器或进行换气工作时可以关闭转换架61上的各通道62,关闭后可以避免外部杂质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集风罩60内清洁,此处优选每个转换架61上的通道62数量为两个。

通孔21的设置便于上盖20套设在集风罩60上,其中集风罩60的宽度由上至下逐渐增大,上盖20卡扣在两集风罩60上,因此在上盖20与集风板30之间形成间隙,便于进风。

如图3和图4所示,优选地,在出风腔53与螺旋风道52之间安装有发热块55,发热块55面朝出风腔53一侧固设有格栅板56。

发热块55的设置能够对螺旋风道52输出的空气进行加热,接着通过格栅板56导向输入出风腔53,进而经由出风槽33输入室内进行取暖,值得一提的是,当进行换气功能时,发热块55不工作,空气经螺旋风道52进入出风腔53朝着换气孔11向外输送。

进一步地,在进风腔54与螺旋风道52之间并列设置有净化板57、导风板58,且导风板58靠近螺旋风道52设置。

净化板57的设置能够对由进风腔54进入容置空间51的空气进行净化作用,确保在新风工作时,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导风板58的设置能够对空气进行分流导向作用,便于空气在容置空间51内有序流通,提高流通效率。

本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结构设计合理,通过步进电机41以及盖板32的配合设置能够实现偏心式旋转开启进风口31的目的,增大进风口31的进风面积,增加进风风量,改善空气性能;换气孔11、进气孔12配合离心轮43以及螺旋风道52的设置能够实现取暖器的换气以及输送空气的功能;净化板57的设置便于净化输入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发热块55的设置则是为实现暖风功能,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换,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