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9441发布日期:2018-12-14 22:0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污染日趋严重。PM2.5浓度的增加,直接导致灰霾天气频发和雾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大幅增加,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常规的家用舒适性空调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健康、舒适、环保已成为现代空调发展的目标。

对于普通空调,为保证其空调效果,要求空调房间必须封闭,其结果是室内的微尘、烟雾、细菌、病毒、废气不断增加,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近年来,随着“空调病”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已经开始要求大家不要长期呆在空调房间里,而且要通过开窗通新风或者是通过室内排风形成负压由门、窗缝隙渗漏的方式给房间补新风,改善室内的环境。

目前,市场上应用于新旧空气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通过单风扇将室内的空气排向室外,使室内形成负压区,迫使室外新鲜空气从房间的间隙流入室内;

二、直接将室外新鲜空气抽取到室内。

以上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能量损失的问题,因为室外冷热空气的直接抽入,势必引起原室内温度的变化,造成大量的能量流失,增加空调器的能耗损失,降低空调器的制冷、制热效果。尤其在冬天,室外冷气的输入甚至会造成空调凝露现象的产生。

此外,以上两种方式均存在污染空气无过滤进入室内的问题,当室外为严重的雾霾天气时,直接抽取室外的空气,将造成室内更严重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对室内进行通新风的方式会使室内能量流失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主壳体和设置在主壳体内的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热交换芯体,新风壳体内设置有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新风壳体上设置有与新风通道连通的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以及与污风通道连通的污风进口和污风出口;热交换芯体设置在新风壳体内,热交换芯体与新风换热通道和污风换热通道均连通,以使位于新风通道内的新风与位于污风通道内的污风在热交换芯体内发生热交换换热;其中,新风壳体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至少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与新风出口,以使经热交换芯体换热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流入室内。

进一步地,新风壳体的相对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新风出口。

进一步地,多个壁板包括顶部壁板、底部壁板、以及设置在顶部壁板和底壁壁板之间的多个侧壁板,各个新风出口设置在相应的侧壁板上。

进一步地,主壳体包括前面板部件,多个侧壁板包括第一侧壁板、第二侧壁板、第三侧壁板和第四侧壁板,第一侧壁板设置在前面板部件的内侧并与前面板部件相对设置,第二侧壁板设置在第一侧壁板远离前面板部件的一侧;第三侧壁板和第四侧壁板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侧壁板和第二侧壁板之间,新风出口设置在第三侧壁板和第四侧壁板上。

进一步地,第三侧壁板和第四侧壁板均设置有污风进口。

进一步地,污风进口设置在底部壁板上。

进一步地,污风进口为一个,污风进口设置在底部壁板靠近前面板部件的一端,以使污风经前面板部件的底部进入污风进口。

进一步地,主壳体上设置有室内出风口,室内出风口与新风出口相对,以使从新风出口流出的新风经室内出风口流入室内。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制冷制热装置,制冷制热装置设置在主壳体内并位于新风装置的上方;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面板部件,制冷制热装置包括风道部件,风道部件设置在前面板部件的内侧,以使从风道部件流出的气体经前面板部件的出风口吹出。

进一步地,风道部件包括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以使在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旋转时,使室内空气进入风道部件的风道通道内。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空调室内机的主壳体内设置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包括新风壳体和热交换芯体,新风壳体内设有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相应的在新风壳体上设置了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连通新风通道,还设置了污风进口和污风出口以连通污风通道。热交换芯体设置于新风壳体内,热交换芯体通过连通新风通道和污风通道以实现新风和污风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新风进入室内的温度,减少室内能量的流失。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了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空调室内机的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组装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空调室内机的横向剖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三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9示出了图8中的空调室内机侧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四个实施例的整机爆炸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种工作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种工作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三种工作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挡板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19中的空调室内机的A-A处的截面图;

图22示出了图20中的空调室内机的B-B处的截面图;

图23示出了图20中的空调室内机的C-C处的截面图;

图24示出了图19中的空调室内机的D-D处的截面图;

图2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挡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图25中的挡板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E-E处的截面图;

图27示出了图25中的挡板装置处于第三工作状态的E-E处的截面图;

图28示出了图25中的挡板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E-E处的截面图;

图2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第一视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第二视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在墙体内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防虫防鼠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室内机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防虫防鼠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室内机接头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室内机接头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4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室内机接头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连接结构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图4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第一种工作状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第二种工作状态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风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室内机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的在墙体内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室外接管结构与空调室内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7是图56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F-F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6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G-G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与空调室内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防虫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的进风格栅或排风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6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与空调室内机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与空调室内机的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壳体;11、前面板部件;111、下部面板;112、接水盘部件;12、室内出风口;13、底盘部件;20、新风装置;30、新风壳体;31、新风通道;311、新风进口;312、新风出口;32、污风通道;321、污风进口;322、污风出口;331、顶部壁板;332、底部壁板;333、第一侧壁板;334、第二侧壁板;335、第三侧壁板;336、第四侧壁板;34、电器盒部件;40、热交换芯体;41、过滤网;50、制冷制热装置;51、风道部件;52、蒸发器部件;60、新风风叶;61、排风风叶;62、电机;70、进风面板部;71、出风面板;

22、第一过滤器;23、第二过滤器;24、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050、挡板装置;2051、导流板;2052、安装板;2053、驱动电机;2060、连接管;2061、第一腔道;2062、第二腔道;2070、检测装置;

4022、第一过滤器;4023、第二过滤器;4024、第三过滤器;4050、挡板装置;4051、新风导流板;4052、污风导流板;4053、第一驱动电机;4054、第二驱动电机;4060、安装部;4061、第一通风口;4062、第一安装腔;4063、第二通风口;4064、第二安装腔;4065、连接腔;4651、第一容纳空间;4652、第二容纳空间;4066、第一安装件;4661、第一凸缘;4067、第二安装件;4671、第二凸缘;

5010、新风接管组件;5020、污风接管组件;5030、空调室内机;5040、室外接管;5050、外罩;5051、管体部;5052、挡水板;5060、室外接头;5070、密封橡胶圈;5080、防虫网;5090、室内软管;5100、软管接头;5110、室内机接头;5120、墙体;5130、卡箍;

6010、主管体;6011、室内机接头;5030、空调室内机;6030、防虫防鼠罩;6031、壳体;6311、底壳;6312、盖板;6032、格栅;6321、第一格栅;6322、第二格栅;6323、竖向筋条;6324、横向挡板;6033、隔板;6034、管体接头;6040、防虫防鼠网;6050、密封橡胶圈;6060、风阀组件;

7010、主管体;7011、第一隔板;7012、第一腔道;7013、第二腔道;7020、风门组件;7021、安装板;7022、导流板;7023、驱动电机;5030、空调室内机;311、新风进口;322、污风出口;7040、室内机接头;7041、第三腔道;7042、第四腔道;7043、安装导槽;7044、环形凸缘;7050、室外连接头;7060、防虫防鼠装置;7061、壳体;7062、第二隔板;7063、第一腔室;7064、第二腔室;7065、第一格栅;7066、第二格栅;7067、竖向筋条;7068、横向挡板;7070、墙体;

8010、壳体;8011、进风区;8012、排风区;8013、进风口;8014、排风口;8015、底板;8016、侧板;8017、盖板;8171、主板体;8172、第一导流板;8173、第二导流板;8020、隔板;8030、进风格栅;8040、排风格栅;8050、第三导流板;8060、第四导流板;8070、防水板;8080、竖向筋条;8090、横向挡板;8100、防虫网;5030、空调室内机;8130、室外接管;8140、防虫防鼠装置;

9010、壳体;9011、进风区;9012、排风区;9013、第三侧板;9020、第一隔板;9030、进风格栅;9040、进风管道;9050、排风格栅;9060、排风管道;9070、防虫过滤网;9071、第二隔板;9072、第一网体部;9073、第二网体部;9074、第一限位卡槽;9080、盖板;9081、第二限位卡槽;9090、竖向筋条;9100、横向挡板;5030、空调室内机;9120、室外接管;9130、防虫防鼠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考图1至图11,空调室内机包括主壳体10和设置在主壳体10内的新风装置20,新风装置20包括:新风壳体30和热交换芯体40,新风壳体30内设置有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新风壳体30上设置有与新风通道31连通的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12、以及与污风通道32连通的污风进口321和污风出口322;热交换芯体40设置在新风壳体30内,热交换芯体40与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均连通,以使位于新风通道31内的新风与位于污风通道32内的污风在热交换芯体40内发生热交换;其中,新风壳体30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至少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新风出口312,以使经热交换芯体40换热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312流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中的新风装置20包括新风壳体30和热交换芯体40,新风壳体30内设有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相应的在新风壳体30上设置了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12连通新风通道31,还设置污风进口321和污风出口322以连通污风通道32。热交换芯体40设置于新风壳体30内,热交换芯体40通过连通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以实现新风和污风的热交换;从而提高了新风进入室内的温度,减少室内能量的流失。本实施方式中在新风装置上还设有电器盒部件34,电器盒部件34与新风装置内的各电器部件连接。

在图1和图2示出的可选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空气内的灰和杂质进入热交换芯体40,在热交换芯体40靠近新风进口一侧和/或热交换芯体靠近污风进口321一侧设置有过滤网41或净化装置,实现新风或者室内空气的过滤或净化。

新风壳体30的相对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新风出口31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新风壳体30包含多个壁板,在相对的两个壁板上均至少设置一个新风出口312,以使经过热交换芯体40的新风排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达到调节新风出口312处新风吹出的方向,在新风出口312处设置出风格栅,以调节吹入室内的新风方向。

多个壁板包括顶部壁板331、底部壁板332、以及设置在顶部壁板331和底部壁板332之间的多个侧壁板,各个新风出口312设置在相应的侧壁板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顶部壁板331、底部壁板332以及多个侧壁板,各个壁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封闭的新风壳体30,将新风出口312设置在侧壁板上以使新风从新风壳体30的一侧吹入室内。

主壳体10包括前面板部件11,多个侧壁板包括第一侧壁板333、第二侧壁板334、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第一侧壁板333设置在前面板部件11的内侧并与前面板部件11相对设置,第二侧壁板334设置在第一侧壁板333远离前面板部件11的一侧;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侧壁板333和第二侧壁板334之间,新风出口312设置在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上。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壁板333朝向前面板部件11的前面板主体设置,第二侧壁板334背离前面板部件11的前面板主体设置;前面板主体为前面板部件的朝向空调室内机正前方的直板体;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相对设置并位于第一侧壁板333和第二侧壁板334之间,将新风出口312设置在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上,避免新风从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直吹入室内,给人造成不舒适。同时,新风出口312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正面影响空调的美观。前面板部件11包括上部面板和下部面板111,上部面板与下部面板之间设有接水盘部件112,上部面板上由出风面板和显示部件组成,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显示部件用于显示空调器的工作状态。

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均设置有污风进口321。

如图8、图9示出了污风进口设置在侧壁板上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三侧壁板335和第四侧壁板336处设置污风进口321,从而使得空调室内机外壳上的污风进口也设置在两侧,不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美观,并且,可以便于污风进入,提高污风的更换效率。

污风进口321设置在底部壁板332上。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将污风进口321设置在新风壳体30的底部壁板332上,从而方便将室内空调机的污风进入口也设置在底部,不影响空调室内机上部的美观。

污风进口321为一个,污风进口321设置在底部壁板332靠近前面板部件11的一端,以使污风经所述前面板部件11的底部进入所述污风进口32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底部壁板332靠近前面板部件11的一端设有污风进口321,相应的在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部件11的下侧或前面板部件11与空调底盘部件13之间的缝隙处设污风进口321,以使室内污风通过污风进口321进入污风通道32,从而排到室外。

主壳体10上设置有室内出风口12,室内出风口12与新风出口312相对,以使从新风出口312流出的新风经室内出风口12流入室内。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新风装置20内的新风排入室内,在主壳体10上也设置了室内出风口12,室内出风口12位置与新风装置20的新风出口312位置对应,以便新风及时排入到室内。

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制冷制热装置50,制冷制热装置50设置在主壳体10内并位于新风装置20的上方;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前面板部件11,制冷制热装置50包括风道部件51,风道部件51设置在前面板部件11的内侧,以使从风道部件51流出的气体经前面板部件11的出风口吹出。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室内机的主壳体10内还设有制冷制热装置50,制冷制热装置50位于新风装置20的上方,以便新风装置20内吹出的新风进入制冷制热装置50内,同时节约了占地面积;新风装置20排出的新风进入风道部件51,经过蒸发器部件52后从风道部件51的出口吹出,最终进入室内。风道部件51的进风一端设有进风面板部70,空气从进风面板部进入制冷制热装置50;风道部件51的出风一端设置有出风面板71,出风面板设有扫风叶片,通过控制出风面板旋转或扫风叶片上下运动,可调节吹入室内风的方向。

风道部件51包括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以使在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旋转时,使室内空气进入风道部件51的风道通道内。

本实施方式中,风道部件51可根据人们的选择为贯流风叶或离心风叶,如图6中示出了风道部件51为贯流风叶的实施例。如图10中示出了风道部件51为离心风叶的实施例。

热交换芯体40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

本实施方式中的热交换芯体40可选择为全热交换芯体、或显热交换芯体、或潜热交换芯体;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第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考图12至图18,包括制冷制热装置50和新风装置20,新风装置20包括:新风壳体30,新风壳体30内设置有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新风壳体30上设置有与新风通道31连通的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12、以及与污风通道32连通的污风进口321和污风出口322;挡板装置2050,挡板装置2050位于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处;挡板装置2050具有使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使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分隔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使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均部分打开的中间工作状态;其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内CO2含量的检测装置2070,检测装置2070与挡板装置2050通讯连接,以根据检测装置2070所检测到的室内的CO2含量控制挡板装置2050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中间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设置挡板装置2050,并通过检测装置2070与挡板装置2050的通讯连接以控制挡板装置2050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中间工作状态之间转换,这样可以根据室内CO2含量给室内提供高品质新风,有效地控制室内CO2含量,合理引进新风,提高整机运行能效,进而降低房间CO2含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舒适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20具备健康功能,包括不限于除灰尘、除甲醛、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取出异味、增加负离子、增加氧气含量等等。

其中,检测装置2070也可检测室内氧气的含量,以根据检测装置2070所检测到的室内的氧气含量控制挡板装置2050的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中间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还包括热交换芯体40,热交换芯体40设置在新风壳体30内,热交换芯体40与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均连通,以使位于新风通道31内的新风与位于污风通道32内的污风在热交换芯体40内发生热交换。热交换芯体40的设置可以使得新风与污风通过热交换芯体40可以交换能量,进行能量回收,降低能量损失。

具体实施时,挡板装置2050具有导流板2051,当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导流板2051遮挡在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外侧,以使从污风出口322流出的污风经挡板装置2050的止挡后进入新风进口311。

具体实施时,挡板装置2050具有导流板2051,当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导流板2051平行新风进口311的进风方向和污风出口322的出风方向,用于分隔进入新风进口311的新风和由污风出口322流出的污风。

具体实施时,挡板装置2050具有导流板2051,当挡板装置2050处于中间工作状态时,导流板2051倾斜于新风进口311的进风方向和污风出口322的出风方向,以止挡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部分开口。

在一个实施例中,挡板装置2050的初始工作状态为第一工作状态,当检测装置2070检测到CO2含量高于第一预定含量时向挡板装置2050发送第一转换信号,以使挡板装置2050由第一工作状态转化为中间工作状态;当检测装置2070检测到CO2含量高于第二预定含量时向挡板装置2050发送第二转换信号,以使挡板装置2050由中间工作状态转化为第二工作状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挡板装置2050的初始工作状态为第一工作状态,当检测装置2070检测到氧气含量低于第一预定含量时向挡板装置2050发送第一转换信号,以使挡板装置2050由第一工作状态转化为中间工作状态;当检测装置2070检测到氧气含量低于第二预定含量时向挡板装置2050发送第二转换信号,以使挡板装置2050由中间工作状态转化为第二工作状态。

为了安装挡板装置2050,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处设置有连接管2060,连接管2060的管腔具有安装管腔段,挡板装置2050安装在安装管腔段内,挡板装置2050包括导流板2051,导流板2051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管腔段内,以使挡板装置2050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时,导流板2051为圆形板。

具体实施时,导流板2051具有与安装管腔段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第一位置、与安装管腔段垂直的第二位置以及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导流板2051位于第一位置时,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以使新风和污风分别在导流板2051的两侧流过;在导流板2051位于第二位置时,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以使安装管腔段封堵;在导流板2051位于中间位置时,挡板装置2050处于中间工作状态,以遮挡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部分开口,以调节流过导流板2051的新风和污风的流量。

为了安装导流板2051,挡板装置2050还包括安装板2052,沿安装管腔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将安装管腔段分隔为用于使新风流过的第一腔道2061和用于使污风流过的第二腔道2062;导流板2051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板2052上,以在导流板205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将第一腔道2061和第二腔道2062打开并隔离,在导流板205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将第一腔道2061和第二腔道2062均关闭,在导流板2051转动至中间位置时,将第一腔道2061和第二腔道2062部分打开并隔离。

为了给导流板2051提供动力,挡板装置2050还包括驱动电机2053,设置在安装板2052上并与导流板2051驱动连接,驱动电机2053用于驱动导流板2051在第一位置、中间位置以及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实施时,安装管腔段内设置有与导流板2051相对应的环形凸缘,环形凸缘沿安装管腔段的内壁的周向设置;其中,导流板2051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导流板2051的外边缘与环形凸缘相对接以将第一腔道2061和第二腔道2062均关闭。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导流板2051在第二位置时将第一腔道2061和第二腔道2062完全关闭,避免造成新风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时室内空气的泄漏,减小了能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第一过滤器22,第一过滤器22设置在热交换芯体40上且位于热交换芯体40和新风进口311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以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

优选地,第一过滤器22为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第二过滤器23,第二过滤器23设置在热交换芯体40上且位于热交换芯体40和污风进口321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以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

优选地,第二过滤器23为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位于新风出口312内侧,以使经过热交换芯体40的新风通过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后流入室内。这样的设置可以除灰尘、除甲醛、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取出异味、增加负离子、增加氧气含量等装置,净化室内空气,及阻止室外污染的空气进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体30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至少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新风出口312,以使经热交换芯体40换热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312流入室内。这样的设置增大了出风量,有效的提高了新风与污风的交换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净化、健康功能。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及净化室外导入的新风,同时可以通过检测CO2或O2含量控制新风量,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循环:

一、室外新风进入室内换气:通过检测装置2070检测CO2或O2含量来控制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或中间工作状态以控制新风进气量,室外空气由新风进口311进入新风通道31,通过第一过滤器22进行粗过滤,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以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随后沿着新风通道31进入离心风叶,经过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进行除甲醛、除异味、增加负离子、增加氧气含量等,经过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后再通过新风出口312流入到室内。

二、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净化:挡板装置20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室内空气由污风进口321进入风道,先通过第二过滤器23进行粗过滤,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沿着风道到达导流板处,在导流板的止挡作用下由新风进口311再次进入新风通道31,随后沿着新风通道31进入离心风叶,最终经过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进行除甲醛、除异味、增加负离子、增加氧气含量等,经过出风口净化过滤装置24后再通过新风出口312流入室内。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备下列功能:

(1)给室内提供高品质的新风;

(2)热回收装置高效回收室内能量;

(3)控制室内CO2含量或O2含量来控制新风换气量,提高空调器能效。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有益效果为:

(1)给室内提供高品质新风,降低房间CO2含量或增加O2含量;

(2)解决引进新风导致的能量损失;

(3)可控制室内CO2含量或O2含量。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为:

(1)具有健康功能的全热新风空调器可根据室内CO2含量或O2含量控制引进新风量;

(2)具有健康功能的全热新风空调器可实现室内空气净化循环和室外引进新风循环;

(3)具有健康功能的全热新风空调器在引进新风的过程中,可进行调节新风量,使得新风能耗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新风将室外污染、浑浊的空气进行净化后再导入室内。

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考图19至图28,包括制冷制热装置50和设置在制冷制热装置50下方的新风装置20,新风装置20包括:新风壳体30,新风壳体30内设置有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新风壳体30上设置有与新风通道31连通的新风进口311和新风出口312、以及与污风通道32连通的污风进口321和污风出口322;挡板装置4050,挡板装置4050位于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处,挡板装置4050具有使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使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分隔的第二工作状态以及使新风进口311封堵并使污风出口322打开的第三工作状态;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挡板装置4050通讯连接,以根据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控制挡板装置4050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挡板装置4050,并通过控制装置与挡板装置4050通讯连接以控制挡板装置4050在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中间工作状态之间转换,当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室内空气依次经污风通道32、新风通道31后返回室内;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全部打开,室外空气由新风进口311进入新风通道后流入室内,室内空气通过污风通道32后由污风出口322返回室外;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室内空气通过污风通道32后由污风出口322流入室外。这样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合理引进新风,提高整机运行能效,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新风装置20具备健康功能及可切换工作状态的功能,包括不限于除灰尘、除甲醛、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取出异味、增加负离子、增加氧气含量等等。

其中,控制装置还可根据室内湿度与室外湿度控制挡板装置4050处于相应的工作状态,该空调室内机通过检测室内、外的环境温度、湿度,合理的控制空调器中的新风装置的内循环、外循环、独立排风,使得室内得到洁净新风的同时,降低新风负荷,提供空调器整机运行能效。

具体实施时,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通过感温包进行检测。

在本实施例中,当室外温度低于第一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向挡板装置4050发送第一工作信号,以使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室外温度高于第二预定温度时控制装置向挡板装置4050发送第二工作信号,以使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当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在预定排风温度值之内或室外温度在预定排风温度范围之内时控制装置向挡板装置4050发送第三工作信号,以使挡板装置4050处于第三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时,第一预定温度为-30℃。

具体实施时,第二预定温度为-15℃。

具体实施时,预定排风温度值为4℃,预定排风温度范围为-15℃至-30℃。

在工作过程中,当室外侧新风温度与室内侧新风温度温差在4℃以内,自动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当室外侧新风在-15℃以上,以第二工作状态运转,当室外侧新风温度在-15~-30℃时,自动切换为第三工作状态,当室外侧新风温度在-20~-30℃时,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风档降低到最低风档运转;当室外侧新风低于-30℃,新风装置以第一工作状态运转。

此外,除以上自动切换动作状态外,用户可根据情况设定第一工作状态或第二工作状态或第一工作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装置4050包括新风导流板4051和污风导流板4052,新风导流板4051可摆动地设置在新风进口311的外侧以遮挡或避让新风进口311,污风导流板4052可摆动地设置在污风出口322的外侧以遮挡或避让污风出口322,以通过调整新风导流板4051和污风导流板4052的位置使挡板装置4050位于相应的工作状态。

为了安装新风导流板4051和污风导流板4052,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外侧设置有安装部4060,安装部4060具有第一通风口4061和第二通风口4063,安装部4060内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通风口4061和新风进口311的第一安装腔4062以及用于连通第二通风口4063和污风出口322的第二安装腔4064;第一安装腔4062和第二安装腔4064之间通过连接腔4065连通,当挡板装置4050位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挡板装置4050的至少部分位于连接腔4065内,以分隔第一安装腔4062和第二安装腔4064。

具体实施时,挡板装置4050包括新风导流板4051,可转动地设置在置在第一安装腔4062和连接腔4065内,新风导流板4051具有遮挡在第一安装腔4062和连接腔4065之间的第一位置以及与新风进口311相对以阻断新风进风的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时,挡板装置4050包括污风导流板4052,可转动地设置在置在第二安装腔4064和连接腔4065内,污风导流板4052具有遮挡在第二安装腔4064和连接腔4065之间的第三位置以及与污风出口322相对以阻断污风出风的第四位置。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在新风导流板4051转动至第二位置且污风导流板4052转动至第四位置时,使第一安装腔4062和第二安装腔4064关闭,连接腔4065打开,以使挡板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以在新风导流板4051转动至第一位置且污风导流板4052转动至第三位置时,使第一安装腔4062和第二安装腔4064打开,连接腔4065关闭,以使挡板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以在新风导流板4051转动至第二位置且污风导流板4052转动至第三位置时,使第二安装腔4064打开,第一安装腔4062和连接腔4065关闭,以使挡板装置处于第三工作状态。

具体实施时,安装部4060具有第一安装件4066,第一安装件4066位于第一通风口4061和第二通风口4063之间,新风导流板4051和污风导流板4052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安装件4066的相对两侧。

具体实施时,安装部4060还具有第二安装件4067,第一安装件4066和第二安装件4067之间形成连接腔4065,连接腔4065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容纳空间4651和第二容纳空间4652,以使新风导流板4051在第一位置时位于第一容纳空间4651内,污风导流板在第三位置时位于第二容纳空间4652内。

具体实施时,第一安装件4066具有第一凸缘4661,第二安装件4067具有第二凸缘4671,第一凸缘4661和第二凸缘4671相对设置且均位于第一容纳空间4651和第二容纳空间4652之间;在新风导流板4051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新风导流板4051与第一凸缘4661和第二凸缘4671抵接,以将第一安装腔4062与连接腔4065隔断;在污风导流板4052转动至第三位置时污风导流板4052与第一凸缘4661和第二凸缘4671抵接以将第二安装腔4064与连接腔4065隔断。

为了给新风导流板4051提供动力,挡板装置4050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053,设置在安装部4060上并与新风导流板4051驱动连接,以驱动新风导流板40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实施时,第一驱动电机4053设置在安装部4060上并与新风导流板4051的上端驱动连接。

为了给污风导流板4052提供动力,挡板装置4050还包括第二驱动电机4054,设置在安装部4060上并与污风导流板4052驱动连接,以驱动污风导流板4052在第三位置以及第四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实施时,第二驱动电机4054设置在安装部4060上并与污风导流板4052的下端驱动连接。

具体实施时,第一驱动电机4053通过两颗螺钉固定在安装部上,新风导流板4051的一端为与第一驱动电机偏位相配合的结构,另一端为圆柱(即转轴),新风导流板4051的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具体实施时,第二驱动电机4054通过两颗螺钉固定在安装部上,污风导流板4052的一端为与第二驱动电机偏位相配合的结构,另一端为圆柱(即转轴),污风导流板4052的转轴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转轴位于同一轴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还包括热交换芯体40,热交换芯体40设置在新风壳体30内,热交换芯体40与新风通道31和污风通道32均连通,以使位于新风通道31内的新风与位于污风通道32内的污风在热交换芯体40内发生热交换。热交换芯体40的设置可以使得新风与污风通过热交换芯体40可以交换能量,进行能量回收,降低能量损失。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第一过滤器4022,第一过滤器4022设置在热交换芯体40上且位于热交换芯体40和新风进口311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以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

优选地,第一过滤器4022为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第三过滤器4024,第三过滤器4024设置在第一过滤器4022与新风进口311之间。

优选地,第三过滤器4024为活性炭过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装置20包括第二过滤器4023,第二过滤器4023设置在热交换芯体40上且位于热交换芯体40和新风出口312之间。这样的设置可以过滤掉灰尘、除去异味,以防止灰尘等颗粒物进入热交换芯体40导致热交换芯体40堵塞。

优选地,第二过滤器4023为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壳体30由多个壁板拼接而成,至少两个壁板上均设置有新风出口312,以使经热交换芯体40换热后的新风通过新风出口312流入室内。这样的设置增大了出风量,有效的提高了新风与污风的交换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备下列功能:

(1)通过热交换芯体进行内、外空气温度、湿度交换;

(2)通过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内循环、全热交换循环、独立排风;

(3)通过控制内、外环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内外空气循环状态,解决因为冷热交换而导致的凝露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为:

(1)具有健康功能的空调室内机通过检测室内、外环境温度以及湿度对热交换芯体内循环、外循环、独立排风进行控制;

(2)具有健康功能的空调室内机可解决新风引进而导致的凝露或结霜问题;

(3)具有健康功能的空调室内机可以合理引进新风,满足室内新风需求,合理的解决新风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有益效果为:

(1)空调室内机采用热交换芯体通过检测室内、外环境温度以及湿度对热交换芯体内循环、外循环、独立排风进行控制;

(2)可解决新风引进而导致的凝露或结霜问题;

(3)根据室内需要新风的需求,合理的解决新风负荷。

在第三个实施例中,如图29至图32所示,室外接管结构包括: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新风接管组件5010的一端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入口连通,新风接管组件5010的另一端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装置内;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一端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另一端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排出。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室外接管结构,包括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新风接管组件5010的一端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新风入口连通,新风接管组件5010的另一端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空调室内机;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一端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另一端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排出。从而使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之间采用两条独立的换气通道进行新风输送和污风的排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室外接管结构采用一根管道容易导致新风腔道和污风腔道贯通,进而导致新风功能效率降低或完全失效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包括室外接管5040和外罩,室外接管5040的第一端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室外接管5040的第二端用于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入口或污风出口连通。外罩5050安装在室外接管5040的第一端,外罩5050用于阻挡雨水进入室外接管5040。

具体地,外罩5050包括管体部5051和挡水板5052,管体部5051的一端与室外接管5040的第一端连通;挡水板5052设置在管体部5051的另一端,挡水板5052罩设在管体部5051的管口的上侧,挡水板5052为弧形板体,用于阻挡雨水进入管体部5051并通过室外接管5040进入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

进一步地,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还包括室外接头5060,外罩5050通过室外接头5060连接在室外接管5040的第一端。室外接头5060与外罩5050连接的一端的内径大于与室外接管5040连接的一端的内径,室外接头5060内径大的一端套设在外罩5050的管体部5051上,室外接头内径小的一端插设在所述室外接管5040内。

为了防止室外空气通过新风接管组件5010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外壁与墙体5120上的安装孔的内壁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进一步地,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还包括密封橡胶圈5070,密封橡胶圈5070套设在外罩5050上;其中,外罩5050的至少部分用于从墙体5120的安装孔内穿出,密封橡胶圈5070的环形外缘与安装孔的内壁过盈配合从而将空调室内机5030所处的室内空间与室外大气密封隔离,避免室外大气沿新风接管组件5010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外壁与墙体5120上的安装孔之间的缝隙进入室内。

进一步地,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还包括防虫网5080,防虫网5080设置在外罩5050和室外接管5040的第一端的连接处;其中,防虫网5080沿室外接管5040的管腔的横截面设置以阻挡蚊虫通过室外接管5040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

进一步地,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还包括室内软管5090、软管接头5100和室内机接头5110,室内软管5090的第一端通过软管接头5100与室外接管5040的第二端连通,室内软管5090的第二端通过室内机接头5110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入口或污风出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包括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装配结构相同,为新风进入和污风排出起到传送作用。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独立设置,可以有效解决新风和污风短路的问题。

新风接管组件5010和污风接管组件5020均由外罩5050、密封橡胶圈5070、室外接头5060、防虫网5080,室外接管5040、软管接头5100、室内软管5090、卡箍5130和室内机接头5110组成,密封橡胶圈5070套在外罩5050上,室外接头5060通过旋转结构转进外罩5050。防虫网5080嵌在外罩5050和室外接头5060之间,将以上装配好的组件装在室外接管5040上,软管接头5100的一端插入室外接管5040内,室内软管5090一端套设在软管接头5100的另一端,室内软管5090的另一端套设在室内机接头5110上并采用卡箍5130固定锁住,将以上装配好的组件插入墙体5120。

新风接管组件5010或污风接管组件5020的安装需与墙体5120保持向下倾斜的角度,防止雨水回流,室外接头5060的两端根据墙体5120的厚度进行切割,密封橡胶圈5070直径比开设在墙体5120上的安装孔的孔径大,从而使密封橡胶圈5070与墙体5120的安装孔过盈配合,起到密封作用,不用在使用其他密封胶泥密封,售后安装在室内就可以一步到位完成接管组件的装配,室内机接头5110通过普通螺钉固定在空调室内机5030的外壳上并与新风装置连通,软管接头5100通过4个膨胀螺钉固定在墙体5120的室内侧,室内软管5090在伸长状态下与固定在空调室内机5030的上的室内机接头5110通过卡箍5130固定。安装完成后将空调放置在合适位置。室内软管5090呈压缩状态。

外罩5050的弧形结构可以防止雨水流到室外接管5040的内部,雨水滴落到外罩5050上,不会在表面积水,顺着弧面滑下。防虫网5080可以防止虫子进入。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和与新风装置的新风入口和污风出口连通的室外接管结构,室外接管结构为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够使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之间采用两条独立的换气通道进行新风输送和污风的排出。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室外接管结构采用一根管道容易导致新风腔道和污风腔道贯通,进而导致新风功能效率降低或完全失效的问题。

在第四个实施例中,如图32至42所示,室外接管结构包括:主管体6010、防虫防鼠罩6030,主管体6010的第一端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和污风出口连通,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装置内并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排向室外大气;防虫防鼠罩6030设置在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上,防虫防鼠罩6030用于阻挡老鼠或蚊虫通过主管体6010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室外接管结构,包括主管体6010和防虫防鼠罩6030,主管体6010第一端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进出风接口连通,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空调室内机5030并将空调室内机5030内的污风排向室外大气;防虫防鼠罩6030设置在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上,防虫防鼠罩6030用于阻挡老鼠或蚊虫通过主管体6010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从而既可以满足空调室内机5030与室外气流的交换,同时能够有效阻挡老鼠、虫子容易通过新风或污风通道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接管结构容易使老鼠和虫子进入室内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主管体6010内部设置有相互隔离的新风腔道和污风腔道,新风腔道的第一端与新风进口连通以将室外新风引入新风装置,污风腔道的第一端与污风出口连通以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排向室外大气。

防虫防鼠罩6030包括壳体6031、格栅6032和隔板6033;格栅6032设置在壳体6031的外壁上,壳体6031的内腔通过格栅6032与室外大气连通;其中,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与壳体6031的内腔连通,格栅6032用于阻挡老鼠或蚊虫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隔板6033设置在壳体6031的内腔以将壳体6031的内腔分隔为与新风腔道的第二端连通的新风腔室以及与污风腔道的第二端连通的污风腔室,新风腔室和污风腔室均通过格栅与室外大气连通。

具体地,格栅6032包括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新风腔室通过第一格栅6321与室外大气连通;污风腔室通过第二格栅6322与室外大气连通。从而通过第一格栅6321将新风引入新风腔室并通过主管体6010的新风腔道将室外新风引入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内的污风通过主管体6010的污风腔道输送至防虫防鼠罩6030的污风腔室并通过第二格栅6322排向大气

进一步地,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设置在壳体603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其中,隔板6033设置在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之间。

进一步地,格栅6032包括多条竖向筋条6323和多条横向挡板6324,多条竖向筋条6323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多条横向挡板6324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多条横向挡板6324与多条竖向筋条6323垂直交叉以形成网格结构。进一步地,横向挡板6324具有朝向壳体6031内腔的内侧边缘以及朝向室外大气的外侧边缘;其中,外侧边缘的高度低于内侧边缘的高度。即每条横向挡板6324均朝向室外大气一侧倾斜一定角度,从而防止雨水进入壳体6031的内腔。

进一步地,防虫防鼠罩6030还包括管体接头6034,管体接头6034具有管形腔道,管形腔道内通过隔离板分隔为与两个独立腔道,两个独立腔道分别与壳体6031内的新风腔室和污风腔室分别连通,主管体6010的第二端与管体接头6034连接,主管体6010的新风腔道和污风腔道分别与管体接头6034的两个独立腔道连通从而与新风腔室和污风腔室分别连通。

进一步地,壳体6031包括底壳6311和盖板6312,底壳6311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底板,底板位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的底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平行设置,第三侧板位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以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底板之间围成敞口。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分别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管体接头6034设置在第三侧板上。盖板6312可拆卸地盖设在底壳6311上部的敞口上从而能够便于打开壳体6031的内腔清理里面的杂质。

为了防止蚊虫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进一步地,室外接管结构还包括防虫防鼠网6040,防虫防鼠网6040设置在主管体6010的第一端,主管体6010的第一端通过防虫防鼠网6040与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和污风出口连通。

具体地,主管体6010包括室内机接头6011,室内机接头6011设置在主管体6010的第一端,室内机接头6011具有管形腔道,主管体6010第一端通过室内机接头6011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和污风出口连通;室内机接头6011的上设置有延伸到其管形腔道内的卡槽结构,防虫防鼠网6040上设置有卡扣结构,防虫防鼠网6040可拆卸地插入到该卡槽结构内并通过卡扣结构卡紧,防虫防鼠网6040安装好后与管形腔道的横截面平行,在防虫防鼠网6040的一侧设置有密封橡胶圈6050,密封橡胶圈6050将防虫防鼠网6040的边缘与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的内壁密封。

另外,为了能够根据室内空气的质量控制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的通断,进一步地,在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内还设置有风阀组件6060,在室内空气质量比较优良时,控制风阀组件6060将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关断,从而使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隔离,空调室内机采用内循环模式运行;当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控制风阀组件6060将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打开,从而使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连通,新风装置正常运行,空调室内机采用外循环模式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室外接管结构由防虫防鼠罩6030,风阀组件6060,主管体6010组成。主管体6010穿过墙壁连接室外的防虫防鼠罩6030与室内的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室外新风从防虫防鼠罩6030的第一格栅6321进入沿着主管体6010的新风腔道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新风装置内的污风沿着主管体6010的污风腔道从而防虫防鼠罩6030的第二格栅6322排出。

防虫防鼠罩6030包括壳体6031,壳体6031由盖板6312和底壳6311组成。盖板6312通过螺钉与底壳6311配合连接,盖板6312中间有盖板翻边,底壳6311上设置有第一格栅6321、第二格栅6322,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之间设置有隔板6033,隔板6033将新风和污风隔开,盖板翻边与隔板6033密封,使污风由第二格栅6322排出,新风由第一格栅6321进入。

第一格栅6321和第二格栅6322结构相同,均有多条竖向筋条6323和多条横向挡板6324组成,横向挡板6324导向向下,使雨水沿着横向挡板6324方向滴下,与加强作用的竖向筋条6323配合使老鼠不能进入。底壳6311通过螺钉固定在墙壁上。

防虫防鼠网6040安装在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内,通过卡扣固定在室内机接头6011的卡槽结构,然后将密封橡胶圈6050安装在室内机接头6011的管形腔道内,防虫防鼠网6040可以挡住从室外进来的虫子。室内机接头6011通过旋转转进空调室内机5030的底座的接头上,通过卡扣使室内机接头6011不会轻易脱出。需要更换、清洗防虫防鼠网6040时,将室内机接头6011逆时针旋转,室内机接头6011就会脱出,拿掉密封橡胶圈6050,拆掉防虫防鼠网6040进行清洗。防虫防鼠网6040格栅状的小孔可以避免虫子和老鼠进入室内。防虫防鼠网6040可以使用铁网或其他材质硬的网。

本明的空调室内机5030包括新风装置和室外接管结构,室外接管结构包括主管体6010和防虫防鼠罩6030,新风装置通过室外接管结构与室外大气连通,室外接管结构为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空调室内机5030,既可以满足空调室内机5030与室外气流的交换,同时能够有效阻挡老鼠、虫子容易通过新风或污风通道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室外接管结构容易使老鼠和虫子进入室内的问题。

在第五个实施例中,如图43至图54所示,室外接管结构包括:管体组件和风门组件7020,管体组件的第一端口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连通,管体组件的第二端口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风门组件7020设置在管体组件的管腔内,风门组件7020用于控制管体组件的管腔的通断,以使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与室外大气连通或隔离。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室外接管结构,包括管体组件和风门组件7020,管体组件的第一端口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连通,管体组件的第二端口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风门组件7020设置在管体组件的管腔内,风门组件7020用于控制管体组件的管腔的通断,以使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与室外大气连通或隔离。从而能够在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时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通风关闭或者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通风打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外接管结构无法根据室内空气质量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连通或关闭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管体组件包括主管体7010,主管体7010内具有第一隔板7011,第一隔板7011沿主管体7010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将主管体7010的内腔分隔为用于输送新风的第一腔道7012以及用于输送污风的第二腔道7013;其中,第一腔道7012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311连通,第二腔道7013与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322连通;风门组件7020位于主管体7010的一端或主管体7010的管腔内,用于根据室内空气的质量将第一腔道7012和第二腔道7013同时打开或关闭。

进一步地,室外接管结构还包括室内机接头7040,设置在主管体7010靠近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一端,主管体7010通过室内机接头7040与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连通;其中,风门组件7020安装在室内机接头7040的内。

具体地,室内机接头7040具有与主管体7010靠近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一端的端口相匹配的管形腔道;风门组件7020安装在室内机接头7040的管形腔道内。管体组件的管腔具有安装管腔段,安装管腔段为室内机接头7040的管形腔道,风门组件7020安装在安装管腔段内。风门组件7020包括安装板7021、导流板7022和驱动电机7023,安装板7021沿安装管腔段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将安装腔段分隔为用于使新风流过的第三腔道7041和用于使污风流过的第四腔道7042;为了便于风门组件7020的安装和拆卸,安装管腔段内设置有两条安装导槽7043,两条安装导槽7043沿管形腔道的延伸方向延伸并沿管形腔道的径向上下相对设置;其中,安装板7021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边,两个安装边与两个安装导槽7043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安装边可拆卸设置在相应的安装导槽7043内。

安装板7021上开设有与导流板7022形状行匹配的安装孔,导流板7022绕其径向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驱动电机7023安装在安装孔的的上端,驱动电机7023的输出轴通过连接件与导流板7022连接以驱动导流板7022转动。导流板7022具有与安装管腔段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第一位置以及与安装管腔段垂直的第二位置,导流板702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将第三腔道7041和第四腔道7042打开并相互隔离,使新风和污风分别在导流板7022的两侧流过,导流板702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将第三腔道7041和第四腔道7042均关闭,从而阻止新风和污风的流动,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大气隔离。

进一步地,安装管腔段内设置有与导流板7022相对应的环形凸缘7044,环形凸缘7044沿管形腔道的内壁的周向设置;其中,导流板702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导流板7022的外边缘与环形凸缘7044相对接以将第三腔道7041和第四腔道7042均关闭。通过设置环形凸缘7044能够将第三腔道7041和第四腔道7042完全封堵,避免出现封堵不完全。

进一步地,室外接管结构还包括室外连接头7050和防虫防鼠装置7060,室外连接头7050设置在主管体7010的远离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一端的端口上;防虫防鼠装置7060与室外大气连通,主管体7010远离新风进口311和污风出口322的端口通过室外连接头7050与防虫防鼠装置7060连通。

进一步地,防虫防鼠装置7060包括:壳体7061、第二隔板7062、第一格栅7065和第二格栅7066;第二隔板7062设置在壳体7061内以将壳体7061的内腔分隔为与新风进口311连通的第一腔室7063以及与污风出口322连通的第二腔室7064;第一格栅7065和第二格栅7066设置在壳体7061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第二隔板7062设置在第一格栅7065与第二格栅7066之间,第一腔室7063通过第一格栅7065与室外大气连通;第二腔室7064通过第二格栅7066与室外大气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格栅7065和第二格栅7066均包括:多条竖向筋条7067和多条横向挡板7068,多条竖向筋条7067平行并间隔设置;多条横向挡板7068与多条竖向筋条7067相互垂直交叉设置从而形成网格状。能够有效阻挡老鼠通过主管体7010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

进一步地,横向挡板7068具有朝向壳体7061内腔的内侧边缘以及朝向室外大气的外侧边缘;其中,外侧边缘的高度低于内侧边缘的高度。即各个横向挡板7068由内侧向外侧向下倾斜一定角度,从而能够使雨水落在横向挡板7068上后落在壳体7061的外部,避免雨水进入壳体7061。

在具体安装时,管体组件的主管体7010穿过墙体7070,主管体7010的一端通过室内机接头7040与空调室内机5030连接,主管体7010的另一端通过室外连接头与防虫防鼠装置7060连接,防虫防鼠装置7060的壳体7061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墙体7070的外部。为了防止雨水倒流至空调室内机5030,主管体7010在安装时,连接空调室内机5030的一端的高度高于连接防虫防鼠装置7060的一端的高度,即主管体7010由室内一端向室外一端倾斜一定角度,从而能够有效避免雨水倒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管体组件连接空调室内机5030与风门组件7020和防虫防鼠装置7060,为新风进入和污风排出起到传送作用。

管体组件由室内机接头7040,风门组件7020,主管体7010,室外连接头7050组成,室内机接头7040安装在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上,风门组件7020通过抽屉式结构插在室内机接头7040滑槽内,通过卡扣结构不会向外滑动。风门组件7020上的导流板7022由驱动电机7023带动旋转,当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风门组件7020的驱动电机7023带动导流板7022打开,使室外与室内空气保持畅通。当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时,风门组件7020关闭,导流板阻断室外与室内空气的流通。

主管体7010与室内机接头7040配合,用密封胶带或其他密封物质密封,主管体7010与室内机接头7040连接的一端不能切割,主管体7010的另一端与室外连接头7050连接配合,主管体7010与室外连接头7050连接配合的一端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长度切割,主管体7010安装时需向下倾斜,防止雨水回流,防虫防鼠装置7060通过室外连接头7050连接固定在墙壁上。主管体7010采用软管,可以弯曲,主管体7010中间有隔板结构,隔开新风与污风。使用软管售后安装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调节防虫防鼠装置7060在室外的固定高度,无论怎么调节高度,必须保证主管体7010穿过墙体7070到达室外时向下倾斜。

防虫防鼠装置7060的壳体7061的顶面为弧面,雨水滴落到壳体7061上,不会在表面积水,顺着弧面滑下。防虫防鼠装置7060的第一格栅7065和第二格栅7066的横向挡板7068向下倾斜,若干条横向挡板7068形成百叶窗结构,雨水不会进入到防虫防鼠装置7060的壳体7061里面。部分流到壳体7061内的雨水会从底层的风口流出。

防虫防鼠装置7060与管体组件的配合使用可以保证雨水不会回流到室内,达到防雨水回流的目的。主管体7010使用软管的优势可以方便售后安装,带有中间隔板结构的主管体7010可以达到一管两用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5030包括新风装置和与新风装置连通的室外接管结构,室外接管结构为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室外接管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在室内空气质量良好时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通风关闭或者在室内空气质量较差时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通风打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外接管结构无法根据室内空气质量将空调室内机与室外连通或关闭的问题。

在第六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5至图61,防虫防鼠装置包括:壳体8010;隔板8020,设置在壳体8010的内腔以将壳体8010的内腔分隔为进风区8011和排风区8012;进风格栅8030,设置在壳体8010的外壁上并将进风区8011与室外大气连通;排风格栅8040,设置在壳体8010的外壁上并将排风区8012与室外大气连通;其中,壳体8010上开设有与进风区8011连通的进风口8013以及与排风区8012连通的排风口8014;进风口8013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连通以将室外新风通过进风格栅8030引入新风装置内;排风口8014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以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通过排风格栅8040排向室外大气。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包括壳体8010、隔板8020、进风格栅8030以及排风格栅8040,隔板8020设置在壳体8010的内腔以将壳体8010的内腔分隔为进风区8011和排风区8012,进风格栅8030设置在壳体8010的外壁上并将进风区8011与室外大气连通,排风格栅8040设置在壳体8010的外壁上并将排风区8012与室外大气连通;由于壳体8010上开设有与进风区8011连通的进风口8013以及与排风区8012连通的排风口8014,且进风口8013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连通以将室外新风通过进风格栅8030引入新风装置内,排风口8014用于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以将新风装置内的污风通过排风格栅8040排向室外大气。这样,可以保证将新风正常引入空调室内机以及将污风由空调室内机排出的同时,通过进风格栅和排风格栅有效阻挡老鼠通过新风管道或污风管道进入室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容易使老鼠和虫子等进入室内的问题。

优选地,隔板8020设置在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之间并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均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8010包括:底板8015,底板80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边、第二底边以及连接第一底边和第二底边的第三底边,进风格栅8030的底边和排风格栅8040的底边分别与第一底边和第二底边一一对应地连接;侧板8016,侧板8016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与进风格栅8030的一个侧边以及排风格栅8040的一个侧边连接,侧板8016的底边与第三底边连接;进风口8013和排风口8014均开设在侧板8016上。

本实施例通过使壳体8010包括底板8015和侧板8016,并通过使底板801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底边、第二底边以及连接第一底边和第二底边的第三底边,进风格栅8030的底边和排风格栅8040的底边分别与第一底边和第二底边一一对应地连接,侧板8016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与进风格栅8030的一个侧边以及排风格栅8040的一个侧边连接,侧板8016的底边与第三底边连接;进风口8013和排风口8014均开设在侧板8016上,可以比较方便形成壳体8010的内腔结构,进而保证新风和污风的正常流通。

由于进风格栅8030、排风格栅8040以及侧板8016围成壳体8010的敞口,这样,便可以利用该敞口对壳体8010的内腔进行操作,又由于需要对该敞口进行遮挡,以防止老鼠和虫子进入该壳体8010的内墙,壳体8010还包括:盖板8017,进风格栅8030、排风格栅8040以及侧板8016围成壳体8010的敞口,盖板8017盖设在敞口上。

为了实现进风格栅8030、排风格栅8040与盖板8017之间的配合,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的顶边均为弧形边,盖板8017具有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的顶边形状相匹配的两条弧形侧边,盖板8017通过两条弧形侧边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的顶边一一对应地连接。

优选地,盖板8017包括主板体8171,两条弧形侧边为主板体8171的两条侧边,主板体8171的两条侧边分别与进风格栅8030的顶边、排风格栅8040的顶边连接。

为了对壳体8010内的新风和污风进行导流,壳体8010具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的至少部分位于壳体8010的内腔内,以将由进风格栅8030进入的新风导入进风口8013内,和/或将由排风口8014流出的污风导流至排风格栅8040。

在本实施例中,防虫防鼠装置包括:第一导流板8172,与进风格栅8030相邻并与进风口8013相对,以将由进风格栅8030进入的新风导入进风口8013内。优选地,第一导流板8172为弧形板。沿第一导流板8172的弧形延伸方向,第一导流板8172的一端与进风格栅8030,第一导流板8172的另一端与隔板8020远离侧板8016的一端连接。优选地,第一导流板8172与主板体8171连接。第一导流板8172与主板体8171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位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之间的侧板8016,进风口8013和排风口8014均开设在侧板8016上;第一导流板817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进风格栅8030的侧边连接,第二侧边与隔板8020的一个侧边相连接;第一侧边与侧板8016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侧边与侧板8016之间的间距。这样,便于第一导流板8172的导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防虫防鼠装置包括:第二导流板8173,与排风格栅8040相邻并与排风口8014相对,以将由排风口8014流出的污风导流至排风格栅8040。优选地,第二导流板8173为弧形板。沿第二导流板8173的弧形延伸方向,第二导流板8173的一端与进风格栅8030,第二导流板8173的另一端与隔板8020远离侧板8016的一端连接。优选地,第二导流板8173与主板体8171连接。第二导流板8173与主板体8171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位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之间的侧板8016,进风口8013和排风口8014均开设在侧板8016上;第二导流板817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第三侧边与排风格栅8040的侧边连接,第四侧边与隔板8020的一个侧边相连接;第三侧边与侧板8016之间的间距大于第四侧边与侧板8016之间的间距。这样,便于第二导流板8173的导流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8010具有位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之间的侧板8016,防虫防鼠装置包括:第三导流板8050,设置在进风口8013处,第三导流板805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流边和第二导流边,第一导流边与进风格栅8030连接,第二导流边与侧板8016连接,以将由进风格栅8030进入的新风导流至进风口8013处。优选地,第三导流板8050为弧形板。通过设置第三导流板8050,可以比较方便地将由进风格栅8030进入的新风导流至进风口8013处。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8010具有位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之间的侧板8016,防虫防鼠装置包括:第四导流板8060,设置在排风口8014处,第四导流板806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导流边和第四导流边,第三导流边与排风格栅8040连接,第四导流边与侧板8016连接,以将由排风口8014流出的污风导流至排风格栅8040。优选地,第四导流板8060为弧形板。通过设置第四导流板8060,可以比较方便地将由排风口8014流出的污风导流至排风格栅8040。

此时,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构成导流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防虫防鼠装置还包括:防水板8070,防水板8070的两端分别与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连接,防水板8070中部的高度高于防水板8070两端的高度,以将进入壳体8010内腔内的水分通过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排出。通过设置防水板8070,可以比较方便地将进入壳体8010内腔内的水分通过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排出。

优选地,防水板8070为拱形板体,由防水板8070的两端向防水板8070中部的方向,防水板8070表面高度逐渐增高。

为了提高防虫效果,防虫防鼠装置还包括:两个防虫网8100,两个防虫网8100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上,以阻挡蚊虫进入进风区8011或排风区8012。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格栅8030和排风格栅8040均包括:多条竖向筋条8080,多条竖向筋条8080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多条横向挡板8090,多条横向挡板8090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且多条横向挡板8090与多条竖向筋条8080垂直交叉。

具体地,横向挡板8090具有朝向壳体8010内腔的内侧边缘以及朝向室外大气的外侧边缘;其中,外侧边缘的高度低于内侧边缘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和防虫防鼠装置8140,防虫防鼠装置8140通过室外接管8130与新风装置连通,防虫防鼠装置8140为上述的防虫防鼠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装置和防虫防鼠装置8140,可以在保证对室内换新风的同时,防止老鼠和虫子进入室内。

可见,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解决了如下技术问题:

1、解决老鼠易进入室内的问题;

2、解决虫子易进入室内的问题;

3、解决新风阻力大的问题;

4、解决雨水倒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外罩组件防虫防鼠装置,解决了老鼠、虫子进入室内的隐患问题和、风阻较大,以及雨水倒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通过一种格栅结构防止老鼠进入新风风口通道,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为一种可以减小风阻,避免新风、污风短路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为一种防止雨水倒流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为空调器的防虫防鼠防雨导风装置,室外接管8130穿过墙壁连接室外的外罩组件防虫防鼠装置,即实现防虫防鼠装置与室内的空调器的新风装置的连接。新风从防虫防鼠装置的新风进气格栅进入沿着接管室外接管8130新风进气一侧进入室内新风通道,污风沿着接管污风排气一侧从防虫防鼠防雨导风装置污风排气格栅排出。外罩组件通过膨胀螺钉与墙体固定。

防虫防鼠装置由盖板、防虫网左、外罩和防虫网右组成。防虫网左,防虫网右通过定位柱与外罩配合,外罩上的卡扣将防虫网左,防虫网右固定。接着将盖板放在外罩壳体上,用螺钉固定。

盖板中间有盖板止口和盖板导流结构,外罩有外罩中间隔板,外罩格栅,外罩导流结构,外罩防雨弧形结构。格栅有格栅水平筋条和格栅竖直筋条。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减小风阻,避免新风、污风短路的实现方式如下:

新风从新风格栅进入,通过接管接入室内,污风通过接管,从排风格栅排出。盖板止口和中间隔板配合,将新风和污风隔开避免短路。导流结构和隔板配合形成新风和污风的导流结构,减小风阻。同时,格栅水平筋条呈一定角度,将新风导入,污风导出,也有减小风阻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防虫防鼠装置防止雨水倒流,又防鼠的实现方式如下:

格栅水平筋条呈一定角度(类似于百叶窗结构),正对着新风格栅看,看不到格栅水平筋条之间的间隙,可以防止雨水进入,也可以防止老鼠进入。格栅竖直筋条起加强作用,避免格栅破裂。即使雨水从百叶窗结构格栅进入,外罩防雨弧形结构防水板也会使雨水流出,进而避免雨水流入接管。

外罩格栅可以防止老鼠进入,但是不能防止虫子进入。防虫网左,防虫网右可以有效防虫。防虫网左,防虫网右各有两个定位孔,与外罩两侧的定位柱配合,将防虫网左,防虫网右推到底后,外罩卡扣可以将防虫网左、防虫网右固定。拆卸时只需从反方向抽出即可。

综上,防虫防鼠防雨导风装置特有的外罩格栅不仅起到防鼠作用,同时和外罩防雨弧形结构配合可以起到防雨水倒流作用。中间隔板达到进风和出风分流的作用,避免新风、污风短路。防虫网可以挡住昆虫进入新风和污风的通道,达到防虫目的。外罩导流结构和盖板导流结构配合形成新风和污风的导流结构,减小风阻。

在第七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2至图67,防虫防鼠装置包括壳体9010和第一隔板9020;第一隔板9020设置在壳体9010内以将壳体9010的内腔分隔为进风区9011和排风区9012;壳体9010上具有与进风区9011连通的进风格栅9030和进风管道9040以及与排风区9012连通的排风格栅9050和排风管道9060;进风管道9040和排风管道9060上设置有防虫过滤网9070;其中,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进风管道904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连通,排风管道906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新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防虫防鼠装置,包括壳体9010和第一隔板9020,第一隔板9020设置在壳体9010内以将壳体9010的内腔分隔为进风区9011和排风区9012;壳体9010上具有与进风区9011连通的进风格栅9030和进风管道9040以及与排风区9012连通的排风格栅9050和排风管道9060;进风管道9040和排风管道9060上设置有防虫过滤网9070;其中,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用于与室外大气连通,进风管道904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进风装置的新风进口连通,排风管道9060用于与空调室内机的排风装置的污风出口连通。从而能够保证将新风正常引入空调室内机以及将污风由空调室内机排出的同时,通过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有效阻挡老鼠通过新风管道或污风管道进入室内,通过防虫过滤网9070组织蚊虫等进入室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容易使老鼠和虫子等进入室内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壳体9010为方形壳体;其中,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设置在壳体901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进风管道9040与排风管道9060均设置在与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相邻的壳体9010的同一侧壁上。

进一步地,第一隔板9020设置在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之间并与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均相互平行从而将壳体9010的内腔分隔为体积和形状均相同的两个部分,同时将进风管道9040与排风管道9060相互隔离。

进一步地,进风管道9040和排风管道9060相邻设置;其中,防虫过滤网9070包括用于与进风管道9040连通的第一网体部9072和用于与排风管道9060连通的第二网体部9073,防虫过滤网9070还包括第二隔板9071,第二隔板9071位于第一网体部9072和第二网体部9073之间,以分隔第一网体部9072和第二网体部9073。防虫过滤网9070为环形结构,通过第二隔板9071将第一网体部9072和第二网体部9073分隔为两个形状和结构相同的部分。进一步地,第一网体部9072和第二网体部9073以第二隔板9071为对称面相互对称。第一网体部9072与进风管道9040相互对应,第二网体部9073与排风管道9060相互对应,用于阻挡蚊虫通过进风管道9040或排风管道9060进入空调室内机。

进一步地,第二隔板907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卡槽9074;其中,第一隔板9020的第一端可拆卸地卡设在第一限位卡槽9074内,从而便于第一隔板9020的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地,壳体90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连接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第三侧板9013,进风格栅9030安装在第一侧板上,排风格栅9050安装在第二侧板上,进风管道9040和排风管道9060均安装在第三侧板9013上;防虫防鼠装置还包括盖板9080,盖板9080与第三侧板9013相对设置,盖板9080的两端可拆卸地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对应连接。

进一步地,盖板9080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二限位卡槽9081,第二限位卡槽9081与第二隔板9071上的第一限位卡槽9074相互对应,第一隔板9020的第二端可拆卸地卡设在第二限位卡槽9081内。从而方便第一隔板9020的拆卸和安装。

进一步地,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均包括多根竖向筋条9090和多根横向挡板9100,多根竖向筋条9090平行并间隔设置;多根横向挡板9100与多根竖向筋条9090相互垂直交叉设置。

为了防止雨水进入壳体9010内腔,进一步地,横向挡板9100具有朝向壳体9010内腔的内侧边缘以及朝向室外大气的外侧边缘;其中,外侧边缘的高度低于内侧边缘的高度。即每条横向挡板9100的外侧均向下倾斜一定的角度,从而使雨水落在横向挡板9100上后滑落在壳体9010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防虫防鼠装置,室外接管9120穿过墙壁连接室外的防虫防鼠装置9130与室内的空调器。新风从防虫防鼠装置的进风格栅9030进入沿着室外接管9120新风进气一侧进入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污风沿着室外接管9120的污风排气一侧从防虫防鼠装置9130的排风格栅9050排出。

防虫防鼠装置9130由盖板9080,壳体9010,防虫过滤网9070组成,盖板9080通过螺钉与防虫防壳体9010配合。盖板9080中间有盖板翻边,壳体9010由进风格栅9030、排风格栅9050和第一隔板9020组成,第一隔板9020将新风和污风隔开,盖板翻边与第一隔板9020密封,使污风向排风格栅9050排出,新风由进风格栅9030进入。

进风格栅9030、排风格栅9050结构相同,由横向挡板9100和竖向筋条9090组成,横向挡板9100导向向下,使雨水沿着横向挡板9100方向滴下,与加强作用的竖向筋条9090配合使老鼠不能进入。防虫防鼠装置9130通过螺钉固定在墙壁上。

防虫过滤网9070可以挡住从进风格栅9030进来的虫子,同时防虫过滤网9070起到接头作用将壳体9010和室外接管9120连接起来。防虫过滤网9070的翻边与第一隔板9020配合,隔开新风和污风。

综上所述,防虫防鼠装置9130特有的横向挡板9100和竖向筋条9090结构不仅起到雨水防倒流作用,同时可以起到防鼠作用。第一隔板9020达到进风和出风分流的作用。防虫过滤网9070可以挡住昆虫进入新风通道,达到防虫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防虫防鼠装置9130,解决了老鼠、虫子进入室内的隐患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5030包括新风装置和与新风装置的新风进口和污风出口均连通的防虫防鼠装置9130,防虫防鼠装置9130通过室外接管9120与空调室内机5030的新风装置连通。防虫防鼠装置9130为上述实施例的防虫防鼠装置。应用本上述实施例的防虫防鼠装置的空调室内机,能够保证将新风正常引入空调室内机以及将污风由空调室内机排出的同时,通过进风格栅9030和排风格栅9050有效阻挡老鼠通过新风管道或污风管道进入室内,通过防虫过滤网9070组织蚊虫等进入室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带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容易使老鼠和虫子等进入室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与空调室外机管路连通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为上述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与空调室外机管路连通的上述空调室内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具有换新风的功能,同时还能通过热交换芯体40在换气的同时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热量的功能,解决了室外新风抽入室内,造成室内能量流失及室内制冷、制热效果变差的情况;同时该空调器还具有新风装置消除污染净化空气的优点,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空调器的换气过程:

室外新风进入室内过程:新风装置20内的电机62带动新风风叶60转动,在新风风叶60的带动下,新风通过新风入口进入新风装置,通过过滤网过滤,在经过全热交换芯进行热量交换之后,由新风出口排出;一部分新风排出之后进入空调器上部的制冷制热装置,在风道部件51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器部件52和风道部件51的风道通道后从风道部件51的出口最终进入室内。

室内污风排出室外过程:室内空气在新风装置内排风风叶的带动下,污风通过设置在柜内机下端的室内污风进风口进入,通过过滤网,在通过全热交换芯进行热交换,进入排风风叶61后设置的排风通道,到达柜内机后方下端的出口,排出室内污风。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将普通空调与热交换芯体进行结合,可以引进新风更新室内空气,排出室内污风提高空气品质,新风与污风通过热交换芯体可以交换能量,进行能量回收,降低能量损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