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及加热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162发布日期:2018-11-07 22:1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及加热炉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一种加热炉具。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加热炉具中,通常采用炉盘支架对炉盘予以支撑,但当炉盘加热温度过高时,极易对炉盘支架造成热熔,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加热炉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加热炉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支架,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第一加热件,搭设在支架上并与支架之间留有间隙,间隙与至少一个通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保留间隙,并在支架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与该间隙相连通,使得该间隙能够通过至少一个通孔与外界相连通,进而能够更好地将间隙内第一加热件传递的热量散发到外界,有效避免支架受热融化。具体地,第一加热件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隔热部对加热部进行隔热,支架与隔热部之间具有该间隙,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的热量不会过多的散发到外界而影响周围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支架与隔热部之间的间隙进行散热,能够有效确保支架不会受加热部的影响而受热融化,尤其在支架为塑料支架等非铁质支架时,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支架使用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第一加热件靠近支架的端面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上设置至少一个凸出,将第一加热件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上,一方面第一加热件与至少一个凸出的接触能够确保第一加热件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凸出能够将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隔开一定距离,有效确保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支架为平面结构,例如圆盘结构或方盘结构等。优选地,至少一个凸出与支架为一体化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包括底壁和侧壁,第一加热件设置在底壁和侧壁围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底壁上或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具有底壁和侧壁,使支架整体呈凹字形,第一加热件设置在底壁和侧壁围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凸出可设置在支架的底壁上,也可设置在支架的侧壁上。具体地,当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底壁上时,底壁主要承受第一加热件的重力,此时,支架的侧壁可与第一加热件相贴合,也可与第一加热件相分离,而当支架的侧壁与第一加热件相贴合时,进一步对第一加热件进行隔热且提高第一加热件的安装牢固度;当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侧壁上时,第一加热件搭设在侧壁上的至少一个凸出上,侧壁主要承受第一加热件的重力,此时,该至少一个凸出可与底壁相分离,也可同时设置在底壁上。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支架的底壁上,进而无论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何处,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均与至少一个通孔相连通,方便外界的风通过至少一个通孔进入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至少一个凸出围绕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周向分布;和/或至少一个通孔围绕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周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凸出围绕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周向分布,使得第一加热件能够更好地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上,确保第一加热件的安装稳定度;至少一个通孔围绕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周向分布,使得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散热更加均匀,散热性能良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凸出的个数为一个时,凸出为环形凸出;和/或当通孔的个数为一个时,通孔的中心线与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重叠。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凸出的个数为一个时,该凸出为环形凸出,能够更好地承接第一加热件,平稳支撑第一加热件,且凸出连续分布,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结构强度。当通孔的个数为一个时,该通孔可为环形分布的通孔,也可为一个直径较大的通孔,优选地,通孔的中心线与第一加热件的中心线重叠,使得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间隙的散热更加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底壁上或侧壁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通孔可设置在支架的底壁上,也可设置在支架的侧壁上,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支架的底壁上,进而一方面方便风经至少一个通孔进入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带走热量,另一方面不会过大的影响支架的结构强度,确保支架牢固支撑第一加热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当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底壁上时,凸出的高度范围为0.5mm至5mm,和/或至少一个凸出占用底壁面积的30%及以下。

在该技术方案中,当至少一个凸出设置在支架的底壁上时,对凸出的高度及整体的占用面积进行限定。具体限定了每个凸出的高度范围为0.5mm至5mm,一方面确保凸出具有较高的高度,高于或等于0.5mm,而使得凸出更够有效间隔支架与第一加热件,确保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不会过小而影响散热,另一方面确保凸出的高度不会过高,高于5mm,而导致凸出极易发生弯折断裂等,且额外占用加热炉具的内部空间。另外,限定了至少一个凸出占用支架底壁面积的30%或30%以下,使得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具有较大的空间,方便散热,同时避免至少一个凸出大面积贴合第一加热件,而导致凸出受热融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件,至少与第一加热件的靠近支架的端面相贴合,第一加热件通过隔热件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加热件与支架之间增设隔热件,通过将隔热件与第一加热件相贴合,能够进一步阻隔第一加热件产生的热量,有效避免支架受热融化。另外,第一加热件通过隔热件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上,隔热件与支架的靠近第一加热件的端面相分离,即隔热件与支架之间具有空气层,能够使得外界的风经过至少一个通孔进入该间隙内,进入该空气层内,避免支架受热融化,也避免从该间隙散出的热量过热而影响周围结构。优选地,隔热件为云母片或气凝胶件或硅酸铝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包括开口朝向第一加热件的安装槽,第一加热件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第一加热件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所述间隙;其中,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和/或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使第一加热件向槽底所在方向逐渐收缩。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包括安装槽,该安装槽设置在支架的朝向第一加热件的端面上,通过将第一加热件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即第一加热件卡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使得第一加热件的安装更加牢固,优选地,安装槽的槽深低于或等于第一加热件的高度,进一步地,当第一加热件伸出安装槽的槽口位置时,支架不会完全包裹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加热件对支架的热影响,避免支架受热融化。第一加热件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设置在安装槽的槽底上,方便外界的风经至少一个通孔进入该间隙内进行散热。具体地,方案一为: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当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为竖向延伸的平面时,第一加热件能够卡设在从上至下开口逐渐减小的安装槽的内侧壁处,进而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的平稳安装,另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方案二为: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当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为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使第一加热件向槽底所在方向逐渐收缩时,即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与安装槽的内侧壁部分相匹配,方便将第一加热件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使得第一加热件的安装更加稳固。优选地,在第一加热件的相对安装槽的槽底位置设置隔热件,该隔热件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的外周面设有凸台,支架呈凹字形,第一加热件部分伸入支架围成的空间内,与支架之间留有间隙,且凸台搭设在支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地,第一加热件包括隔热部和加热部,优选地,隔热部包裹加热部的底壁和外周面,凸台设置在隔热部的外周壁上,优选地,凸台与隔热部为一体化结构,提高了第一加热件的安装牢固度。优选地,在第一加热件的底壁上设有隔热件,该隔热件与支架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朝向支架的一端具有凹槽,凹槽的槽底与支架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朝向支架的一端具有凹槽,进而当第一加热件搭设在支架上时,凹槽的槽底与支架支架留有间隙,进而第一加热件与支架之间留有间隙,使得外界的风能够经至少一个通孔进入该间隙中进行散热,有效避免支架受热融化。优选地,在凹槽的槽底上设有隔热件,该隔热件与支架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靠近支架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至少一个凸起搭设在支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靠近支架的端面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起,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优选地,隔热部至少包裹加热部的底壁,进而在隔热部相对加热部底壁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凸起,通过自身的凸起搭设在支架上,由于凸起能够将第一加热件与支架顶开或分隔开,进而使得第一加热件与支架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外界的风能够经至少一个通孔进入该间隙中进行散热,有效避免支架受热融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支架为塑料支架。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架为塑料支架,优选为PET塑料,即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节约成本,加工方便,且不会受电磁加热部件的影响,隔热效果好。当然,支架也可为其他的非导磁性支架,再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加热部设置在隔热部上,隔热部与支架之间留有间隙。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加热部设置在隔热部上,通过隔热部对加热件进行隔热,能够有效防止加热部的热量大量传递到外界影响周围结构。隔热部与支架之间留有间隙,一方面不影响隔热部的隔热,另一方面能够将隔热后传递至该间隙内的热量进一步散热,有效确保支架不会受热融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加热件,围设在第一加热件的外部或设置在第一加热件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还具有第二加热件,进而加热组件至少具有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两个加热件,可进行多区域同时加热,且当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加件的加热原理不同时,也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加热,提高加热组件的通用性和多功能性。优选地,第二加热件围设在第一加热件的外部或设置在第一加热件的一侧。当然,加热组件也可具有第三加热件、第四加热件等,实现多加热件的集成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为以下任意一种:电磁线圈加热件、红外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热膜加热件、厚膜加热件或热盘加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为以下任意一种:电磁线圈加热件、红外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热膜加热件、厚膜加热件或热盘加热件。优选地,第一加热件为红外加热件,第二加热件为电磁线圈加热件,此时,支架优选采用非导磁件,例如塑料支架,可有效避免因金属材质受电磁线圈加热的影响而升温过高,造成周围其他部件受热融化,另外,通过支架与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设置,可极大地减少支架受到的红外加热件的热传递,防止支架受热融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为不同的加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为不同的加热件,使得加热组件能够实现多功能加热,提高了加热组件的集成效果和通用性,进而减少了制造单独两种加热组件的成本和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炉具,包括:通风装置;和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加热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同时,加热炉具包括通风装置,通过通风装置产生的风进入至少一个通孔对支架和第一加热件之间的间隙进行散热,提高该间隙的散热速率和散热效果,有效避免支架热融。优选地,加热炉具为电陶炉、电磁炉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底座、上盖和面板,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支架设置在底座内,上盖盖设在底座上,面板设置在上盖上,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和/或第二加热件与面板相贴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炉具还包括底座、上盖和面板,其中,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和支架设置在底座内,上盖盖设在底座上,面板设置在上盖上,且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和/或第二加热件与面板相贴合,使得第一加热件和/或第二加热件的加热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具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具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2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2第一加热件,14支架,142侧壁,144底壁,16凸出,18通孔,20第二加热件,22隔热件,24底座,26上盖,28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组件和加热炉具。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组件,加热组件包括:支架14,支架14上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8;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支架14上并与支架14之间留有间隙,间隙与至少一个通孔18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保留间隙,并在支架14上开设至少一个通孔18,至少一个通孔18与该间隙相连通,使得该间隙能够通过至少一个通孔18与外界相连通,进而能够更好地将间隙内第一加热件12传递的热量散发到外界,有效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具体地,第一加热件12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隔热部对加热部进行隔热,支架14与隔热部之间具有该间隙,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12的热量不会过多的散发到外界而影响周围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对支架14与隔热部之间的间隙进行散热,能够有效确保支架14不会受加热部的影响而受热融化,尤其在支架14为塑料支架等非铁质支架14时,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支架14使用的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支架1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16,第一加热件12靠近支架14的端面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16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架14上设置至少一个凸出16,将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16上,一方面第一加热件12与至少一个凸出16的接触能够确保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至少一个凸出16能够将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隔开一定距离,有效确保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支架14为平面结构,例如圆盘结构或方盘结构等。优选地,至少一个凸出16与支架14为一体化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支架14包括底壁144和侧壁142,第一加热件12设置在底壁144和侧壁142围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底壁144上或侧壁142上。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4具有底壁144和侧壁142,使支架14整体呈凹字形,第一加热件12设置在底壁144和侧壁142围成的空间内,至少一个凸出16可设置在支架14的底壁144上,也可设置在支架14的侧壁142上。具体地,当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底壁144上时,底壁144主要承受第一加热件12的重力,此时,支架14的侧壁142可与第一加热件12相贴合,也可与第一加热件12相分离,而当支架14的侧壁142与第一加热件12相贴合时,进一步对第一加热件12进行隔热且提高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牢固度;当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侧壁142上时,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侧壁142上的至少一个凸出16上,侧壁142主要承受第一加热件12的重力,此时,该至少一个凸出16可与底壁144相分离,也可同时设置在底壁144上。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18设置在支架14的底壁144上,进而无论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何处,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均与至少一个通孔18相连通,方便外界的风通过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凸出16围绕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周向分布;和/或至少一个通孔18围绕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周向分布。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凸出16围绕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周向分布,使得第一加热件12能够更好地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16上,确保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稳定度;至少一个通孔18围绕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周向分布,使得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散热更加均匀,散热性能良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当凸出16的个数为一个时,凸出16为环形凸出;和/或当通孔18的个数为一个时,通孔18的中心线与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重叠。

在该实施例中,当凸出16的个数为一个时,该凸出16为环形凸出,能够更好地承接第一加热件12,平稳支撑第一加热件12,且凸出16连续分布,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结构强度。当通孔18的个数为一个时,该通孔18可为环形分布的通孔18,也可为一个直径较大的通孔18,优选地,通孔18的中心线与第一加热件12的中心线重叠,使得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间隙的散热更加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至少一个通孔18设置在底壁144上或侧壁142上。

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通孔18可设置在支架14的底壁144上,也可设置在支架14的侧壁142上,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18设置在支架14的底壁144上,进而一方面方便风经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带走热量,另一方面不会过大的影响支架14的结构强度,确保支架14牢固支撑第一加热件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当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底壁144上时,凸出16的高度范围为0.5mm至5mm,和/或至少一个凸出16占用底壁面积的30%及以下。

在该实施例中,当至少一个凸出16设置在支架14的底壁144上时,对凸出16的高度及整体的占用面积进行限定。具体限定了每个凸出16的高度范围为0.5mm至5mm,一方面确保凸出16具有较高的高度,高于或等于0.5mm,而使得凸出16更够有效间隔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确保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不会过小而影响散热,另一方面确保凸出16的高度不会过高,高于5mm,而导致凸出16极易发生弯折断裂等,且额外占用加热炉具的内部空间。另外,限定了至少一个凸出16占用支架底壁144面积的30%或30%以下,使得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具有较大的空间,方便散热,同时避免至少一个凸出16大面积贴合第一加热件12,而导致凸出16受热融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4所示,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件22,至少与第一加热件14的靠近支架14的端面相贴合,第一加热件14通过隔热件22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16上。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加热件12与支架14之间增设隔热件22,通过将隔热件22与第一加热件12相贴合,能够进一步阻隔第一加热件12产生的热量,有效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另外,第一加热件12通过隔热件22搭设在至少一个凸出16上,隔热件22与支架14的靠近第一加热件12的端面相分离,即隔热件22与支架14之间具有空气层,能够使得外界的风经过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该间隙内,进入该空气层内,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也避免从该间隙散出的热量过热而影响周围结构。优选地,隔热件22为云母片或气凝胶件或硅酸铝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14包括开口朝向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槽,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第一加热件12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所述间隙;其中,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和/或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使第一加热件12向槽底所在方向逐渐收缩。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4包括安装槽,该安装槽设置在支架14的朝向第一加热件12的端面上,通过将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即第一加热件12卡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使得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更加牢固,优选地,安装槽的槽深低于或等于第一加热件12的高度,进一步地,当第一加热件12伸出安装槽的槽口位置时,支架14不会完全包裹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加热件12对支架14的热影响,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第一加热件12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优选地,至少一个通孔18设置在安装槽的槽底上,方便外界的风经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该间隙内进行散热。具体地,方案一为: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当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为竖向延伸的平面时,第一加热件12能够卡设在从上至下开口逐渐减小的安装槽的内侧壁处,进而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12的平稳安装,另一方面确保第一加热件12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留有间隙;方案二为:安装槽的开口面积从其槽底方向至其槽口方向逐渐增大,此时,当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为倾斜面,且该倾斜面使第一加热件12向槽底所在方向逐渐收缩时,即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与安装槽的内侧壁部分相匹配,方便将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安装槽的内侧壁上,使得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更加稳固。优选地,在第一加热件12的相对安装槽的槽底位置设置隔热件,该隔热件与安装槽的槽底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的外周面设有凸台,支架14呈凹字形,第一加热件12部分伸入支架14围成的空间内,与支架14之间留有间隙,且凸台搭设在支架14上。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加热件12包括隔热部和加热部,优选地,隔热部包裹加热部的底壁和外周面,凸台设置在隔热部的外周壁上,优选地,凸台与隔热部为一体化结构,提高了第一加热件12的安装牢固度。优选地,在第一加热件12的底壁上设有隔热件,该隔热件与支架14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朝向支架14的一端具有凹槽,凹槽的槽底与支架14之间具有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2朝向支架14的一端具有凹槽,进而当第一加热件12搭设在支架14上时,凹槽的槽底与支架14留有间隙,进而第一加热件12与支架14之间留有间隙,使得外界的风能够经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该间隙中进行散热,有效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优选地,在凹槽的槽底上设有隔热件,该隔热件与支架14之间具有空气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靠近支架14的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至少一个凸起搭设在支架14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2靠近支架14的端面上具有至少一个凸起,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优选地,隔热部至少包裹加热部的底壁,进而在隔热部相对加热部底壁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凸起,通过自身的凸起搭设在支架14上,由于凸起能够将第一加热件12与支架14顶开或分隔开,进而使得第一加热件12与支架14之间具有间隙,使得外界的风能够经至少一个通孔18进入该间隙中进行散热,有效避免支架14受热融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支架14为塑料支架。

在该实施例中,支架14为塑料支架,优选为PET塑料,即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节约成本,加工方便,且不会受电磁加热部件的影响,隔热效果好。当然,支架14也可为其他的非导磁性支架,再此不一一列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加热部设置在隔热部上,隔热部与支架14之间留有间隙。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2包括加热部和隔热部,加热部设置在隔热部上,通过隔热部对加热件进行隔热,能够有效防止加热部的热量大量传递到外界影响周围结构。隔热部与支架14之间留有间隙,一方面不影响隔热部的隔热,另一方面能够将隔热后传递至该间隙内的热量进一步散热,有效确保支架14不会受热融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加热件20,围设在第一加热件12的外部或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2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组件还具有第二加热件20,进而加热组件至少具有第一加热件12和第二加热件20两个加热件,可进行多区域同时加热,且当第一加热件12和第二加热加件的加热原理不同时,也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加热,提高加热组件的通用性和多功能性。优选地,第二加热件20围设在第一加热件12的外部或设置在第一加热件12的一侧。当然,加热组件也可具有第三加热件、第四加热件等,实现多加热件的集成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及第二加热件20为以下任意一种:电磁线圈加热件、红外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热膜加热件、厚膜加热件或热盘加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2及第二加热件20为以下任意一种:电磁线圈加热件、红外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热膜加热件、厚膜加热件或热盘加热件。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为红外加热件,第二加热件20为电磁线圈加热件,此时,支架14优选采用非导磁件,例如塑料支架,可有效避免因金属材质受电磁线圈加热的影响而升温过高,造成周围其他部件受热融化,另外,通过支架14与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设置,可极大地减少支架14受到的红外加热件的热传递,防止支架14受热融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与第二加热件20为不同的加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2与第二加热件20为不同的加热件,使得加热组件能够实现多功能加热,提高了加热组件的集成效果和通用性,进而减少了制造单独两种加热组件的成本和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炉具,包括:通风装置;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加热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组件,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同时,加热炉具包括通风装置,通过通风装置产生的风进入至少一个通孔18对支架14和第一加热件12之间的间隙进行散热,提高该间隙的散热速率和散热效果,有效避免支架14热融。优选地,加热炉具为电陶炉、电磁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加热炉具还包括:底座24、上盖26和面板28,第一加热件12、第二加热件20和支架14设置在底座24内,上盖26盖设在底座24上,面板28设置在上盖26上,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和/或第二加热件20与面板28相贴合。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炉具还包括底座24、上盖26和面板28,其中,第一加热件12、第二加热件20和支架14设置在底座24内,上盖26盖设在底座24上,面板28设置在上盖26上,且优选地,第一加热件12和/或第二加热件20与面板28相贴合,使得第一加热件12和/或第二加热件20的加热效果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