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送风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3600发布日期:2018-12-05 19:48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送风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风送风管。



背景技术:

新风送风管是空气净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机将外界新风通过送风管内部的滤网过滤后输送到室内。

传统的新风送风管,其送风方式是固定的,即新风通过滤网过滤后,无论新风送风量是大还是小,均直接经过固定的通道后,由出风口输送到室内。但一些情况下,用户对不同的新风量需求不同,这就使得传统的送风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送风管,可根据风力的强弱选择不同的出风道,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风送风管,包括送风管,送风管中设置有导风管,导风管前方的送风管中设置有第一出风道以及第二出风道,其中第二出风道位于第一出风道的上方;所述的导风管的前端设置有导风囊,导风囊的前端设置有出风口,所述的导风管的后端安装有风机,导风管中设置有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的出风口上设置有引风架。

进一步地,所述的引风架包括弧形的引风板,引风板上开设有引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引风架为矩形框架。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风囊包括对称设置在导风管前端的两个侧囊片,所述的两个侧囊片之间设置有上囊片、下囊片,其中,上囊片的后端连接在导风管上,上囊片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囊片的上边缘连接;所述的下囊片的后端连接在导风管上,下囊片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的两个侧囊片的下边缘连接;所述的两个侧囊片、上囊片、下囊片的前端共同围成所述的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囊片的长度大于下囊片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风管为圆形管,将导风管前端圆周分为四段圆弧,所述的上囊片、下囊片以及两个侧囊片分别连接在所述四段圆弧的其中一段圆弧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囊片上开设有漏风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送风管内的风力在较强或较弱的状态下,能够自行调节引风口的位置,使引风口能根据风力的强弱将新风输送到不同的出风道中,从而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对不同强度的新风进行利用。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无需采用电动调节机构,具有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风力较大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风力较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风管和导风囊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导风囊上设置漏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送风管,2-导风管,3-风机,4-滤网,5-导风囊,6-引风架,7-第二出风道,8-第一出风道,9-漏风口,10-上囊片,11-侧囊片,12-下囊片,13-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送风管,包括送风管1,送风管1中设置有导风管2,导风管2前方的送风管1中设置有第一出风道8以及第二出风道7,其中第二出风道7位于第一出风道8的上方;所述的导风管2的前端设置有导风囊5,导风囊5的前端设置有出风口13,所述的导风管2的后端安装有风机3,导风管2中设置有滤网4。

本实用新型在传统的送风管1内部设置了一段导风管2,导风管2的长度没有固定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可以为至少2米。导风管2的形状亦没有固定要求,例如可以为圆形管、方形管等,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导风管2采用圆形管。

在送风管1内,位于导风管2的前方设置了两个出风道,包括位置较高的第二出风道7,以及位于第二出风道7下方的第一出风道8。第一出风道8、第二出风道7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等。

在导风管2的前端与第一出风道8、第二出风道7之间留有至少1米长的空间,在该空间中设置有导风囊5。导风囊5套在导风管2的前端,并在导风囊5上设置有出风口13。导风囊5为软质的可变形囊体,例如可以采用橡胶囊、皮囊、塑料囊等。

结合图1、图2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风机3打开在较大档位时,外界空气经过滤网4后,仍有较大风量(风力),空气进入到导风囊5中后,将会使导风囊5鼓起,导风囊5鼓起后,出风口13将对着第二出风道7,因此风机3鼓入导风管2内的空气经过过滤后,将进入到第二出风道7内。

当风机3打开在较小档位时,风量较小,空气进入到导风囊5中后,由于出风口13实时地在出风,当风量较小时,不足以使导风囊5完全吹鼓起,此时出风口13的位置较低,对着第一出风道8,因此空气将进入到第一出风道8中。

例如风机3共有4个档位,则3档、4档对应较大档位,而1档、2档对应较小档位。

第一出风道8、第二出风道7连接室内不同的送风口,或者连接室内不同的送风部位。例如,在室内的顶部设置第一送风口,第一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为竖直向下,而在室内顶部靠近边缘处设置第二送风口,第二送风口的送风方向为斜指向墙壁。第一送风口连接第一出风道8,第二送风口连接第二出风道7。用户处于室内工作、娱乐时,如风机3的送风量较小,空气将通过第一送风口送入室内,由于风量较小,用户不会感觉到不适;当送风量较大时,空气将通过第二送风口吹到墙壁上,再蔓延至室内其他地方。这样可避免较大的风力直接吹在用户头顶而使用户感到不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可选地,所述的出风口13上设置有引风架6。引风架6设置在出风口13上,起到增加出风口13重量的目的,这样在风量较小时,出风口13的位置可以被引风架6带动而相对较低。

可选地,所述的导风囊5为球面状结构,所述的出风口13为开设在导风囊5上的弧形口,所述的引风架6包括弧形的引风板;引风板的形状与所述出风口13的形状相适应,并在引风板上开设有引风口用于通过空气的引风口。

可选地,导风囊5的另外一种结构可以是:

所述的导风囊5包括对称设置在导风管2前端的两个侧囊片11,所述的两个侧囊片11之间设置有上囊片10、下囊片12,其中,上囊片10的后端连接在导风管2上,上囊片1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囊片11的上边缘连接;所述的下囊片12的后端连接在导风管2上,下囊片12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的两个侧囊片11的下边缘连接;所述的两个侧囊片11、上囊片10、下囊片12的前端共同围成所述的出风口13,出风口13为矩形口;对应地,所述的引风架6为矩形框架。该导风囊5结构由两个侧囊片11、上囊片10、下囊片12共同围成,仅在前端留出出风口13,并在出风口13上安装引风架6;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所述的导风管2为圆形管,将导风管2前端圆周分为四段圆弧,所述的上囊片10、下囊片12以及两个侧囊片11分别连接在所述四段圆弧的其中一段圆弧上。

优选地,所述的上囊片10的长度大于下囊片12的长度,这里的长度是指从送风管1前端至出风口13方向(沿上囊片10、下囊片12表面)的长度。这样的结构使得导风囊5被吹鼓起后,出风口13能处于较高的位置,以将空气吹入到第二出风道7中。

可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的下囊片12上开设有漏风口9。当风机3打开在较大档位时,导风囊5鼓起,出风口13对着第二出风道7,而此时漏风口9也对着第一出风道8;漏风口9的出风量相对较小,这样可以使得大量空气进入到第二出风道7的同时,也有少量的空气进入第一出风道8,以更好地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当风机3打开在较小档位时,漏风口9所在位置的下囊片12贴附在送风管1上,空气不易从漏风口9漏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