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4235发布日期:2019-04-05 20:5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产陶瓷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干燥器。



背景技术:

喷雾干燥塔、流化床干燥器、气流干燥器、回转圆筒干燥器、滚筒干燥器、厢式干燥器、真空耙式干燥器、高频干燥器,是现有基本的八大干燥技术门类。喷雾干燥塔、气流干燥器和流化床干燥器使其中发展比较快的三个门类。通过喷雾干燥装置得到的粉料如陶瓷粉料具有精细、含水率稳定等特点,确保了陶瓷产品的内应力比较均匀,因此,喷雾干燥装置是目前陶瓷生产工艺中必要的设备之一,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粉料的产量和质量,关系到能耗及环保,以及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成本等各方面都深具影响,现有技术的喷雾干燥装置一般直接在干燥筒内用热风进行风干,干燥时间长、效率较低。而且现有的干燥器的筒体只有一层结构,隔热和保温效果相当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效果好、干燥时间缩短、并可对干燥后颗粒不符合规定的进行回收的干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干燥器,包括干燥筒,所述干燥筒的顶端设有进料口,底端设有出料口,还包括设置在干燥筒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干燥筒采用双层结构,包括外箱体和设置在外箱体内的内箱体,所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所述内箱体内设有数个一端与内箱体筒壁相连、另一端向与所述内箱体筒壁相连一端相对方向延伸的导向过刷板,所述导向过刷板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内箱体半径;还包括设置在导向过刷板与干燥筒底端之间连通内箱体相对筒壁的用于将经导向过刷板刷选干燥后的粒径大于规定的颗粒流出干燥筒的回流板。

作为优选,所述回流板设有数个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回流板成倾斜状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数个导向过刷板相对交错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过刷板上设有数个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该设备可以制造出粒径均一的泥浆喷雾并且经过干燥过程得到粒径均一、质地均一的颗粒;

2、所述回流板的设置可以将干燥筒内经过导向过刷板的粒径大于规定粒径的不合格颗粒筛选出来从回流板流出;

3、所述导向过刷板的设置使粒径稍大的颗粒充分与热风干燥、提高干燥四度、缩短整体干燥时间;

4、可以防止散热,其隔热材料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保存干燥筒内的热空气不外散,同时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图1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一种干燥器,包括干燥筒10,所述干燥筒10的顶端设有进料口20,底端设有出料口6,还包括设置在干燥筒10上的进风口8和出风口9,所述干燥筒10采用双层结构,包括外箱体11和设置在外箱体内的内箱体12,所述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13;所述双层结构的设置可以防止散热,其隔热材料的设置可以更好的保存干燥筒内的热空气不外散,节约电能,同时可以防止干燥筒壁过热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烫伤,安全性能高。

所述内箱体12内设有数个一端与内箱体筒壁相连、另一端向与所述内箱体筒壁相连一端相对方向延伸的相对交错设置的导向过刷板14,所述导向过刷板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内箱体半径;还包括设置在导向过刷板与干燥筒底端之间连通内箱体相对筒壁的用于将经导向过刷板刷选干燥后的粒径大于规定的颗粒流出干燥筒的回流板15。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干燥的泥浆喷雾从所述进料口流入干燥筒内,在干燥筒内通入经进风口流入的热风进行干燥,经过导向过刷板、回流板后,合格的颗粒产品从干燥器出料口流出。所述导向过刷板的设置可以使从进料口进来的泥浆喷雾在导向过刷板上流动,流至下一导向过刷板,如此循环,以延长泥浆喷雾与热风接触的时间,使泥浆喷雾尽可能充分的被热风干燥,形成符合规定的干燥颗粒。在此干燥过程中,所述导流过刷板可设置成一定倾斜度,以便泥浆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滚动落入下一导流过刷板,所述导流过刷板上可设置数个通孔,在干燥过程中,比较小的颗粒可以直接从该通孔往出料口方向落入,比较大的颗粒则继续沿导向过刷板滚落,延长与热风的接触时间以充分干燥。所述回流板设置在干燥筒内最下端的导向过刷板下端,回流板设有数个通孔,所述回流板的设置可以将干燥筒内经过导向过刷板的粒径大于规定粒径的不合格颗粒筛选出来从回流板流出,回流板呈倾斜状设置使其流出更迅速。所述回流板出口可连接集料盘,用于盛装其不合格颗粒产品,或者其回流板出口可设一泵送装置将此不合格颗粒产品重新直接泵送至送料装置的供料桶内,使其重新形成泥浆再次进入喷雾干燥装置内进行干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