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9696发布日期:2018-12-25 20:41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配套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锅炉产生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余热,如果不进行回收利用被排放到大气中,既浪费了余热能源,又污染环境。而锅炉尾气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例如:利用锅炉烟气尾气通过热交换器加热淡水用于日常生活使用。

现有的锅炉尾气回收装置都存在这样的不足:

(1)烟气尾气与其它介质热交换时,热交换系数低,烟气尾气热量回收利用率低;

(2)对余热回收均是采用单级处理,烟气尾气与冷却介质进行初步热交换之后,则直接通过喷淋水对其进行直接冷却,造成余热的回收利用不充分;

(3)烟气尾气与介质进行热交换时,不能够根据对介质的温度需求进行适应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以达到通过分级处理提高对余热回收的效率,减少余热的浪费以及能够根据介质的温度需求适应性的调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设有上封盘、中封盘和下封盘,上封盘、中封盘和下封盘将塔体的内部分隔成A腔、B腔、C腔和D腔,A腔内设有与B腔连通的进气管,B腔与C腔之间通过支管连通,且支管上设有调节阀;所述B腔和C腔内均设有冷凝管,且B腔和C腔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转轴,转轴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电机,另一端连接有罩于所述冷凝管外部的圆筒状扇叶;所述圆筒状扇叶包括位于两端的圆环和连接于两端的圆环之间的多根连杆,所述连杆朝向冷凝管的一侧排布有多个叶片;所述D腔内设有排气管,排气管的一端伸入C腔的内部,另一端伸出D腔的侧壁,D腔的内侧壁上分布有多个喷头。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管呈蛇形状结构,冷凝管的两端密封连接于塔体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B腔和C腔的底部均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上设有球阀。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伸出A腔的侧壁,另一端伸入至B腔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A腔、B腔和C腔的内侧壁上包覆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链轮和副链轮,所述主链轮装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副链轮装于所述转轴,主链轮与副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的圆周方向上连接有多个径向支杆,各个径向支杆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圆环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沿所述圆环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锅炉尾气通过进气管和支管依次进入到B腔和C腔中,由于在B腔和C腔均设有可驱动转动的圆筒状扇叶,圆筒状扇叶能够有效流动位于B腔和C腔中的锅炉尾气,锅炉尾气与冷凝管内部的介质进行充分热交换,且通过B腔和C腔中的冷凝管能够最大程度回收余热,减少余热的浪费;

2.在支管上设置调节阀,通过操控调节阀,可有效控制支管内对锅炉尾气的流通量,从而控制B腔和C腔中锅炉尾气的密度差,从而控制B腔和C腔中冷凝管内介质进行热交换后的温度差;

3.在A腔、B腔和C腔的内部包覆有保温层,能够减少在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流失,也可减少余热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中圆筒状扇叶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中圆筒状扇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循环利用锅炉尾气的分级式余热回收塔,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由顶盖、中间一段、中间二段和底盖依次密封组装连接而成,A腔和B腔位于中间一段内,C腔和D腔位于中间二段内,所述塔体1内设有上封盘2、中封盘3和下封盘4,上封盘2、中封盘3和下封盘4将塔体1的内部分隔成A腔、B腔、C腔和D腔,A腔、B腔、C腔和D腔分别为相互独立的空间,A腔内设有与B腔连通的进气管5,锅炉尾气排放口与进气管5连通,B腔与C腔之间通过支管6连通,支管6位于塔体1的一侧,且支管6上设有调节阀7,通过操控调节阀7的开启大小能够对支管6内部的气体流通量进行调控;所述B腔和C腔内均设有冷凝管8,且B腔和C腔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转轴17,B腔和C腔的侧壁开设有与转轴17相匹配的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上套有密封圈,转轴17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连接有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用于驱动转轴17转动,另一端连接有罩于所述冷凝管8外部的圆筒状扇叶,圆筒状扇叶在转动过程中能够分别促使B腔和C腔内部的锅炉尾气进行有效流动,流动的锅炉尾气与冷凝管8充分接触后能够与冷凝管8内部的介质进行有效、充分的热交换,提升余热回收率;所述圆筒状扇叶包括位于两端的圆环9和连接于两端的圆环9之间的多根连杆10,所述连杆10朝向冷凝管8的一侧排布有多个叶片11,叶片11在随着圆筒状扇叶的转动过程中,叶片11扇动气流能够促使锅炉尾气充分流动;所述D腔内设有排气管12,排气管12的一端伸入C腔的内部,另一端伸出D腔的侧壁,D腔的内侧壁上分布有多个喷头13,各个喷头13通过输水管路连通,输水管路的端部连接有水泵,通过各个喷头13通过喷水到排气管12的管壁上,对留有少量余热的锅炉尾气进行直接冷却,避免排出的锅炉尾气造成空气热污染。在D腔的底部还设有喷淋水排出管19,喷淋水排出管19上设有阀门,用于排放喷淋于D腔内部的喷淋水。

所述塔体1上还有用于支撑固定所述驱动电机14的支撑架15,支撑架15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于塔体1的侧壁上。

所述冷凝管8呈蛇形状结构,冷凝管8的两端密封连接于塔体1的侧壁上,冷凝管8内部循环流动有冷却介质。当然,采用蛇形状的冷凝管8只是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结构形状。

所述B腔和C腔的底部均设有排水管16,排水管16上设有球阀,优选的,所述排水管16的进口端分别与B腔和C腔的底部表面相平齐。当锅炉尾气中含有蒸汽时,蒸汽与冷凝管8之间进行热交换之后,蒸汽会出现冷凝现象,累积在B腔和C腔底部的冷凝水均可通过排水管16进行排放。排气管12伸出C腔底部的高度应高于C腔侧壁上排水管16的管口高度,以防止少量的冷凝水进入至排气管12内,不利于对冷凝水的回收。

所述进气管5的一端伸出A腔的侧壁,另一端伸入至B腔的内部。在进气管5伸出A腔的一端还设置有阀门,进气管5将锅炉尾气输送至B腔内。

所述A腔、B腔和C腔的内侧壁上包覆有保温层,当锅炉尾气进入至塔体1内进行热交换时,覆盖有保温层的A腔、B腔和C腔,均可提升锅炉尾气的热量损失,减少余热的浪费,优选的,保温层采用玻璃棉或者发泡水泥,其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和防火性能。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链轮和副链轮,所述主链轮装于所述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上,副链轮装于所述转轴17,主链轮与副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在实施例中,位于B腔的转轴17上装有第一副链轮,位于C腔的转轴17上装有第二副链轮,而驱动电机14的输出轴上装有第一主链轮和第二主链轮,第一主链轮与第一副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第二主链轮与第二副链轮之间通过链条传动。采用链轮链条的传动方式只是本申请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可采用齿轮啮合传动来分别驱动转轴17转动。

所述转轴17的圆周方向上连接有多个径向支杆18,各个径向支杆18的另一端均连接于所述圆环9上,相邻两径向支杆18之间的间隙用以锅炉尾气的有效流通。径向支杆18的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3个或者4个,且所述圆环9和所述转轴17位于同一轴线方向上,以实现圆筒状扇叶绕转轴17的轴线方向转动,优选的,所述连杆10沿所述圆环9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锅炉尾气通过进气管5流向B腔内,B腔内部的锅炉尾气与冷凝管8之间进行充分热交换之后,锅炉尾气通过支管6流向C腔,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操控支管6上的调节阀7以调控支管6内部的气流流通量,当调节阀7的阀门开启较大时,支管6内的流通量大,B腔内冷凝管8中的介质温度与C腔内冷凝管8中的介质温度之间具有较小温差,反之,随着调节阀7的阀门开启越小,B腔内的锅炉尾气的密度增大,实现B腔内冷凝管8中的介质温度与C腔内冷凝管8中的介质温度之间具有较大温差,以适应对介质温度的合理利用,以增加余热的利用价值,同时,在此过程中,启动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通过传动机构驱动圆筒状扇叶转动;D腔中喷头13持续对排气管12的管壁上喷淋,以对锅炉尾气中余留的少量热量进行直接冷却,最后,通过排气管12排放至大气中,避免产生空气热污染。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