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5141发布日期:2019-04-16 23:07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属于国际专利分类表中“F24B 1/00炉或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取暖炉是北方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备,我国北方农村大部分地区的采暖以取暖炉为主。而取暖炉散热主要以辐射换热和对流换热为主,特别是辐射换热占据了总换热的很大比例。所以在取暖时,人体主要接收到的是辐射热,屋内的空气并没有被很大程度地加热,人体朝向取暖炉一侧接收辐射热感到温暖,背向取暖炉一侧则感觉不到温暖,受热不均,舒适度较差。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出于人体舒适度的考虑,本实用新型从改变主要换热方式出发,降低辐射换热比例,加入强制对流换热。使得室内空气温度整体上升,人体均匀受热,以提高舒适度。取暖炉设计有炉膛和换热腔。配备以小功率动力设备,将冷空气吹入换热腔后与换热腔安装的散热片进行强制对流换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被加热后的空气从换热腔出风口流出,最终达到加热室内空气,提高室内整体温度,提高人体舒适度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旨在改进散热方式,提高室内整体空气温度,以达到提高人体舒适度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加入强制对流换热。整体提高室内空气温度,使得人体均匀受热,提高室内舒适度。其中包括燃烧结构和换热腔。所述燃烧结构以炉膛耐火材料和出烟口为主,所述炉膛耐火材料下端设有灰漏和下灰抽屉,炉膛耐火材料外部包有耐火材料外包壳。换热腔主要由带有涡产生器的散热片、带有通风孔的换热腔隔板、炉膛底座、换热腔顶封板、取暖炉外壳、进风口和出风口等组成。所述换热腔被3个换热腔隔板分成4个小腔室,分别为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第三换热腔和第四换热腔,其中第一换热腔右侧布置有进风口,第四换热腔右侧布置有出风口。且换热腔隔板根据通风孔的位置颠倒错位布置。空气由进风口流入,进入第一换热腔后从右侧流到左侧进行换热,通过通风孔流入第二换热腔,再从第二换热腔的左侧流到右侧进行换热,再通过通风孔流入第三换热腔右侧,从第三换热腔右侧流到左侧进行换热,再通过通风孔流入到第四换热腔,由第四换热腔左侧流到右侧进行换热,最后从第四换热腔右侧的出风口流出到室内。四个换热腔中分别布置有带涡产生器的环形散热片。换热腔底部由炉膛底座进行密封和支撑,顶部由换热腔顶封板进行密封,以避免出现扬尘。另外取暖炉底部设有取暖炉底座,上端设有炉面、炉盖和炉盖圈,以便于密封。

上述的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其中所述散热片与耐火材料外包壳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使得热量由耐火材料外包壳快速传递到散热片上;换热腔隔板与取暖炉外壳、换热腔隔板与耐火材料外包壳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以免漏风,影响换热效果;炉面与取暖炉外壳、换热腔顶封板与耐火材料外包壳、换热腔顶封板与取暖炉外壳、炉膛底座与取暖炉外壳、炉膛底座与耐火材料外包壳、取暖炉底座与炉膛底座以及取暖炉底座和取暖炉外壳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以保证密封性,避免漏风出现扬尘;炉膛耐火材料和耐火材料外包壳通过盈配合连接;灰漏和炉膛底座通过焊接连接;炉盖圈放置在炉面上,炉盖放置在炉盖圈上;出烟口稍微向上凸起以便于安装烟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换热腔部分设有四个换热腔,且换热腔隔板依据通风孔的位置颠倒交错布置,增加空气在取暖炉内的流程,使得空气被充分加热。

(2)本实用新型中散热翅片带有涡产生器,增加空气扰动,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中炉膛耐火材料和外包壳过盈配合,以便于减小接触热阻,使得热量快速从耐火材料传递到耐火材料外包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等轴测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等轴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耐火材料与外包壳、炉膛底座的安装细节图(A);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炉膛底座等轴测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换热腔隔板等轴测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灰漏等轴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带涡产生器的散热片的等轴测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下灰抽屉等轴测图。

图中:1—炉膛耐火材料;2—耐火材料外包壳;3—出风口;4—取暖炉外壳;5—进风口;6—取暖炉底座;7—炉膛底座;8—灰漏;9—下灰抽屉;10—散热片;11—通风孔;12 —换热腔隔板;13—换热腔顶封板;14—出烟口;15—炉面;16—炉盖;17—炉盖圈;18—涡产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基于涡产生器型翅片的新型民用取暖炉包括燃烧结构和换热腔。所述燃烧结构以炉膛耐火材料(1)和出烟口 (14)为主,所述炉膛耐火材料(1)下端设有灰漏(8)和下灰抽屉(9),外部包有耐火材料外包壳(2)。换热腔主要由带有涡产生器(18)的散热片(10)、带有通风孔(11)的换热腔隔板(12)、炉膛底座(7)、换热腔顶封板(13)、取暖炉外壳(4)、进风口(5)和出风口(3)等组成。所述换热腔被3个换热腔隔板分成4个小腔室,分别为第一换热腔(Ⅰ)、第二换热腔(Ⅱ)、第三换热腔(Ⅲ)和第四换热腔(Ⅳ),其中第一换热腔(Ⅰ)右侧布置有进风口(5),第四换热腔(Ⅳ)右侧布置有出风口(3)。且换热腔隔板(12)根据通风孔(11)的位置颠倒错位布置。每个换热腔中布置有涡产生器(18)的散热片(10)。换热腔底部布置有炉膛底座(7)进行密封和支撑,换热腔顶部布置有换热腔顶封板(13)进行密封。另外取暖炉底部设有取暖炉底座(6),上端设有炉面(15)、炉盖(16)和炉盖圈 (17)。

如图3所示,炉膛底座(7)中间部分设有凹槽,便于嵌套焊接耐火材料外包壳(2),且耐火材料外包壳(2)设置为“L”型便于支撑炉膛耐火材料(1)。其中炉膛底座凹槽部分宽度比耐火材料外包壳(2)下部较宽,以便于支撑灰漏(8)。

如图4所示,炉膛底座(7)设置为“π”型用于支撑和良好密封。右侧设有通风孔(11) 以便于空气流入到第一换热腔(Ⅰ)。

如图7所示,散热片(10)采用带有三角形涡产生器(18)的环形翅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