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5872发布日期:2019-01-18 19:52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炉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



背景技术:

目前,退火炉燃烧用的受火通道大部分都是耐火砖砌筑的。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耐火砖会逐渐产生裂纹等问题,严重影响受火通道的耐火及保温效果,造成能源的浪费。而且砌筑的砖体结构在维修方面也十分不便,日常维护保养需要耗费较高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所以,需要设计一种耐火及保温性能好,而且维护方便的退火炉受火通道,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保温性能好,节约能源,并且维修方便,节省维护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包括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和拱形外壁,所述拱形外壁包括钢板支撑结构、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二保温层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保温层包括第一钢丝网和保温填充物,所述保温填充物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一钢丝网之间;所述第一保温层用第一连接件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螺栓和垫片,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面上设有螺孔,螺孔内表面具有与所述螺栓外螺纹向适配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螺栓、螺母和垫片,所述螺栓的头部固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面上,所述螺栓的螺杆穿过所述保温填充物和第一钢丝网与垫片和螺母配合将所述第一保温层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保温层包括第二钢丝网和保温填充物,所述保温填充物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钢丝网之间;所述第二保温层用第二连接件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钢丝和固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内侧壁上的钢片,所述钢片具有穿孔,所述钢丝穿过所述穿孔和所述第二钢丝网上的孔洞,从而将所述第二保温层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钢板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保温层之间还设有气体吸附层,所述气体吸附层包括耐高温气体吸附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填充物为高温耐火棉。

进一步地,所述前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和/或内侧设有可拆卸的第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保温层中的保温填充物为高温耐火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包括底壁、前侧壁、后侧壁和拱形外壁,所述拱形外壁包括钢板支撑结构、第一保温层和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的外侧,所述第二保温层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的内侧。当保温层使用时间过久老化后,可以方便地将其拆卸下来,更换新的保温层,替换更加方便快捷。由于保温层老化后保温性能会有所下降,及时更换新的保温层能更好地维持受火通道的耐火及保温性能。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保温层通过钢片和钢丝固定于钢板支撑结构内侧,在内侧较高温度下,该连接件相较于螺栓固定更加稳定,可以长时间保证第二保温层不会掉落。此外,在钢板支撑结构和第二保温层之间设置气体吸附层,可以持续吸附退火炉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避免有毒有害气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产生损害。在前侧壁和后侧壁的外侧及内侧设置第三保温层,可以更全面地防止炉内热量散失,更加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退火炉受火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二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标记如下:

100-底壁,200-前侧壁,300-后侧壁,400-拱形外壁,410-钢板支撑结构,420-第一保温层,421-第一钢丝网,430-第二保温层,431-第二钢丝网,440-第一连接件,441-螺栓,442-垫片,443-螺母,450-第二连接件,451-钢片,452-穿孔,460-气体吸附层,500-保温填充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退火炉受火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钢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退火炉受火通道,包括底壁100、前侧壁200、后侧壁300和拱形外壁400,共同形成一个拱形的炉内燃烧受火通道。其中,所述拱形外壁400包括钢板支撑结构410、第一保温层420和第二保温层430。所述第一保温层420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所述第二保温层430可拆卸地设于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内侧。现有的很多退火炉受火通道都是耐火砖砌结构,使用时间过久,砖体开裂导致耐火及保温效果下降,维修和养护都十分耗费财力和人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受火通道主体结构为钢板,经久耐用,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内外侧均设有保温层,能够有效地防止热量流失,节约能源。而且所述保温层均可以拆卸、更换,不仅操作简单便捷,而且及时更换新的保温层能使受火通道的耐火及保温性能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保温层420包括第一钢丝网421和保温填充物500。所述保温填充物500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和所述第一钢丝网421之间。所述第一保温层420用第一连接件440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第一连接件44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440包括螺栓441和垫片442。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面上设有螺孔,螺孔内表面具有与所述螺栓441外螺纹向适配的内螺纹。使用时,将垫片442置于螺栓441和第一钢丝网421之间,然后螺栓441穿过第一保温层420旋入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面上的螺孔中,从而将第一保温层420固设于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需要更换新的保温层时,只需将螺栓拧出,即可替换新的保温层,非常方便快捷。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外一种第一连接件的结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440包括螺栓441、螺母443和垫片442。所述螺栓441的头部固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面上,而所述螺栓441的螺杆穿过所述保温填充物500和第一钢丝网421与垫片442和螺母443配合将所述第一保温层420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需要更换新的保温层时,将螺母拧出,即可替换新的保温层。所述螺栓441的头部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外侧面上。

所述保温填充物500为耐高温材料,优选为高温耐火棉,比如硅酸铝纤维棉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保温层430包括第二钢丝网431和保温填充物500。所述保温填充物500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和所述第二钢丝网431之间。所述第二保温层430用第二连接件450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内侧。同样地,第二连接件450的数量也不做限制。其中,第二连接件450也可以与第一连接件440采用相同的结构,即螺栓441和垫片442。但是,如果采用螺栓固定第二保温层430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理由如下,在退火炉使用时内侧的温度较高,较高的温度会使螺栓441体积轻微增大,而不使用时螺栓441又会受冷体积缩小,螺栓441反复的膨胀、缩小,可能会导致其松动,时间一长难免有脱落的风险,从而导致第二保护层430掉落。

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潜在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第二连接件450包括钢丝和固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内侧壁上的钢片451。钢片451可以焊接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内侧壁上。所述钢片451具有穿孔452,穿孔452数量可以有多个。所述钢丝穿过所述穿孔452和所述第二钢丝网431上的孔洞,然后将钢丝拧紧,就可以将所述第二保温层430固设于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的内侧。由于钢丝受温差导致的体积变化影响较小,可以更好地保证第二保温层430与钢板支撑结构410连接的稳定性。

同样地,第二保温层430中的保温填充物500也为耐高温材料,优选为高温耐火棉,比如硅酸铝纤维棉等。

如图2所示,在退火炉工作过程中,其内部可能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为了保证有毒有害的气体不会大量排出外界,在所述钢板支撑结构410和所述第二保温层430之间设置气体吸附层460,用于吸收有毒有害的气体。所述气体吸附层460中包括耐高温的气体吸附材料,比如,改性的纳米二氧化钛吸附性材料可以对有害气体进行分解,或者轻质防火墙中使用的气体吸附材料也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如图1所示,为了更全面地防止炉内热量散失,可以在所述前侧壁200和后侧壁300的外侧和/或内侧设有可拆卸的第三保温层。第三保温层与前侧壁200和后侧壁300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第一保温层420或第二保温层430的固定连接方式。同样地,第三保温层中的保温填充物也为耐高温材料。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