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6178发布日期:2019-03-27 09:31阅读:518来源:国知局
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多设备生产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烟气、油气,这就需要把烟气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以保证车间正常运行、职工身体健康和达到绿色环保的排放标准。常规烟气系统中,经过烟气回收装置——将烟气集中处理——达到环保标准——再经烟囱排放。由于排放中一部分油会凝结随着烟气带出,会落在烟囱地面周围,形成很多油污点,不美观也不利于清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在含油烟气排入大气的最后一步再次对其进行处理,实现了含油烟气的达标排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烟囱保持清洁、美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包括烟囱本体和烟帽,所述烟囱本体上部固定有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的横截面为左右对称的等腰梯形,第一架体内部通过周向分布的固定板固定有挡板,第一架体的上腰部上端外侧面通过加强围板固定有第二架体,第一架体的上腰部下端外侧面固定有第三架体,所述第二架体位于第三架体内部,所述第三架体内部设置有多层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第三架体的内壁有夹角,导向板靠近第三架体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导流孔;所述烟帽通过支撑柱固定在第三架体内;第一架体的下腰部连接有第一排污管,所述挡板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排污管,第三架体的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三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第二排污管和第三排污管相互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体的上腰部上端内侧面固定有第二支撑横梁,第一架体下部通过第三支撑横梁与烟囱本体加强连接,第二架体的内壁上固定有多层第四支撑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横梁和第四支撑横梁均呈“十”字形。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围板与第三架体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支撑横梁。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板的截面呈波浪形,导向板与第三架体的内侧壁有夹角为30~6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架体的下腰部与烟囱本体的固定面逐渐向第一排污管管口倾斜;第三架体的侧壁下部与第一架体上腰部的固定面逐渐向第三排污管管口倾斜。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烟囱上部加设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含油烟气扩散过程中多次受阻,使含油烟气中的油滴遇阻凝结,小油滴汇聚成大油滴向下滴落,每个架体收集的油滴均能从排污管口排出,在含油烟气排入大气的最后一步再次对其进行处理,实现了含油烟气的达标排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烟囱保持清洁、美观。

2.本实用新型在第三架体内部设置有多层导向板,导向板的截面呈波浪形时,可以使油滴向波底汇聚呈更大的油滴,从导流孔向下滴落;导向板与第三架体的内侧壁的夹角也是为了油滴沿导向板顺利流向导流孔,进而向下滴落;每层导向板上的导流孔的中心可以同轴,以便上层导向板上的油滴能直接滴落至下方。

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边缘均对应设置有排污管,固定面逐渐向彼此的排污管管口倾斜,方便油滴或雨水向排污管管口汇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图1中A-A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图1中B-B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图1中A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中含油烟气的扩散路径示意图。

附图中标号:1为烟囱本体,2为第一架体,3为第二架体,4为第三架体,5为第一排污管,6为第二排污管,7为第三排污管,8为挡板,9为固定板,10为烟帽,11为支撑柱,12为导向板,13为导流孔,14为第一支撑横梁,15为第二支撑横梁,16为第三支撑横梁,17为加强围板,18为第四支撑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包括烟囱本体和烟帽,所述烟囱本体1上部固定有第一架体2,所述第一架体2的横截面为左右对称的等腰梯形,第一架体2内部通过周向分布的固定板9固定有挡板8,第一架体2的上腰部上端内侧面固定有第二支撑横梁15,第一架体2下部通过第三支撑横梁16与烟囱本体1加强连接,第一架体2的上腰部上端外侧面通过加强围板17固定有第二架体3,所述加强围板17与第三架体4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支撑横梁14,以使第二架体3与第一架体2和第三架体4之间的连接更稳固。第一架体2的上腰部下端外侧面固定有第三架体4,所述第二架体3位于第三架体4内部,第二架体3的内壁上固定有多层第四支撑横梁18。所述第三架体4内部设置有多层导向板12,所述导向板12与第三架体4的内壁有夹角,导向板12靠近第三架体4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导流孔13。所述烟帽10通过支撑柱11固定在第三架体4内,而烟帽10呈圆锥形,其顶部高于第三架体4,烟帽10四周与第三架体4之间有间隙,方便含油烟气从间隙中排出;第一架体2的下腰部连接有第一排污管5,所述挡板8的一侧连接有第二排污管6,第三架体4的侧壁下部连接有第三排污管7,所述第一排污管5、第二排污管6和第三排污管7相互连通。

所述第二支撑横梁15和第四支撑横梁18均呈“十”字形,不仅使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的左右两侧壁得到加强连接,又在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上形成使含油烟气通过的空隙,方便含油烟气在第一架体2和第二架体3内向上扩散。

所述导向板12的截面可以呈波浪形,也可以是一平面,导向板12与第三架体4的内侧壁有夹角为30~60°。导向板12的截面呈波浪形时,可以使油滴向波底汇聚呈更大的油滴,从导流孔13向下滴落;导向板12与第三架体4的内侧壁的夹角也是为了油滴沿导向板顺利流向导流孔13,进而向下滴落;每层导向板12上的导流孔13的中心可以同轴,以便上层导向板12上的油滴能直接滴落至下方。

所述第一架体2的下腰部与烟囱本体1的固定面逐渐向第一排污管5管口倾斜;第三架体4的侧壁下部与第一架体2上腰部的固定面逐渐向第三排污管7管口倾斜。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和第三架体4可以采用焊接方式相互固定,焊接面逐渐向彼此的排污管管口倾斜,倾斜角度为3~5‰,方便油滴或雨水向排污管管口汇集。

参照附图5,附图5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含油烟气再处理装置中含油烟气的扩散路径(见图中虚线),含油烟气从烟囱1上部进入第一架体2,烟气中油滴遇到挡板8受阻后向下滴落从第一排污管5流至地面集油池;其余烟气通过固定板9与第一架体2之间的空隙继续向上扩散进入第二架体3,部分油滴滴落至挡板8上流进第二排污管6流至地面集油池,上升至烟帽10再次受阻,油滴向下滴落至导流板12,沿导向孔13向下滴落从第三排污管7流至地面集油池。同时,遇到雨天,雨水进入第三架体4冲刷导向板12并沿导流孔13流入第三排污管7进入地面集油池内。集油池内收集的含油废水经过再处理后也可以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烟囱1上部加设第一架体2、第二架体3和第三架体4,含油烟气扩散过程中多次受阻,使含油烟气中的油滴遇阻凝结,小油滴汇聚成大油滴向下滴落,每个架体收集的油滴均能从排污管口排出,在含油烟气排入大气的最后一步再次对其进行处理,实现了含油烟气的达标排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烟囱保持清洁、美观。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当然可根据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内容,通过置换或改变的方式轻易做出其它的实施方式,故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所做的变化和改进等,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