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2569发布日期:2019-04-13 00:34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藻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雨生红球藻又被叫做湖生红球藻或湖生血球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绿藻,属于团藻目,红球藻科。雨生红球藻由于其自身的抗氧化特性,广泛应用在化妆品、保健品产业中。

雨生红球藻的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质分内外两层组成,胶样的物质填充了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空隙,细胞质连丝连接着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原生质体为卵形,前端乳头突起不与细胞壁连结,成熟的细胞乳头突起不明显。游动细胞具有2条(少数4条)顶生、等长、约等于体长的鞭毛,通过前端的叉状胶质伸出细胞壁。细胞核位于中央位置,有明显的核膜和核仁。伸缩泡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并且不规则地分散在原生质体内。色素体可呈现多种形态,如杯状、网状、环状或是颗粒状。

雨生红球藻生长成熟以后需要将其从水中分离出来并加工成粉状物料,现有技术中首先需要将藻类进行脱水,脱水后进行干燥,然而现有的脱水干燥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脱水干燥的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将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的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包括螺旋推送器,所述螺旋推送器的进料口与光生物反应器的出口连通,所述螺旋推送器的出料口设置有盒腔,所述盒腔的腔底设置有挡板,所述盒腔内设置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网板板面竖直且将盒腔分割成过滤腔室及滤水腔室,所述过滤腔室的上端设置有压滤板,驱动机构驱动压滤板沿着过滤腔室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过滤腔室的底部设置成收集口;

所述收集口与干燥滚筒的一端进料口连通,所述干燥滚筒卧式布置,所述干燥滚筒的筒芯内设置有翻料杆,所述翻料杆,所述翻料杆的长度方向水平且外壁设置有翻料耙杆,所述翻料杆设置呈管状且一端设置与干燥气源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翻料杆上设置有与管腔连通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沿着翻料杆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干燥滚筒的另一端设置有物料出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将待干燥的物料由螺旋推送器推出至盒腔的过滤腔室内,启动驱动机构驱动压滤板沿着过滤腔室的长度方向向下移动,在挡板的作用下,从而可以将多余的水从过滤网板过滤出滤水腔室内,较为干燥的藻类从收集口导出至干燥滚筒内,向干燥滚筒内导入干燥气体,转动翻料杆,利用翻料耙杆实施对藻类的翻动,从而快速实现对球藻的干燥,该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能够快速将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脱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一种改进型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包括螺旋推送器10,所述螺旋推送器10的进料口与光生物反应器的出口连通,所述螺旋推送器10的出料口设置有盒腔30,所述盒腔30的腔底设置有挡板40,所述盒腔30内设置有过滤网板50,所述过滤网板50板面竖直且将盒腔分割成过滤腔室31及滤水腔室32,所述过滤腔室31的上端设置有压滤板60,驱动机构驱动压滤板60沿着过滤腔室31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过滤腔室31的底部设置成收集口33;

所述收集口33与干燥滚筒70的一端进料口连通,所述干燥滚筒70卧式布置,所述干燥滚筒70的筒芯内设置有翻料杆80,所述翻料杆80,所述翻料杆80的长度方向水平且外壁设置有翻料耙杆81,所述翻料杆80设置呈管状且一端设置与干燥气源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翻料杆80上设置有与管腔连通的排气孔82,所述排气孔82沿着翻料杆8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干燥滚筒70的另一端设置有物料出口71;

将待干燥的物料由螺旋推送器10推出至盒腔30的过滤腔室31内,启动驱动机构驱动压滤板60沿着过滤腔室31的长度方向向下移动,在挡板40的作用下,从而可以将多余的水从过滤网板50过滤出滤水腔室32内,实施对球藻的脱水,较为干燥的藻类从收集口33导出至干燥滚筒70内,向干燥滚筒70内导入干燥气体,转动翻料杆80,利用翻料耙杆81实施对藻类的翻动,从而快速实现对球藻的干燥,该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装置能够快速将雨生红球藻脱水干燥;

严格控制导入干燥滚筒70的干燥气体的温度,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的球藻失活,干燥后的粉末状球藻最终从物料出口72导出;

为进一步提高对球藻的干燥速度,所述干燥滚筒70的另一端设置有抽吸管90,所述抽吸管90伸入干燥滚筒70的筒腔内;抽吸管90与抽吸泵连通,从而将水汽快速抽出。

为进一步提高对球藻的干燥效率,所述干燥滚筒70的筒壁设置有夹腔,所述干燥滚筒70的一端设置有集气罩72,所述集气罩72的一端与干燥气源的出气口连通,所述集气罩72的另一端分别与翻料杆80的管腔及干燥滚筒70的夹腔连通。

为实现对翻料杆80的转动驱动,所述干燥滚筒70的两端外壁设置在支撑辊73上,所述翻料杆80的一端与第二电机74连接,所述第二电机74固定在支撑台75上;

上述的干燥滚筒70与第三电机连接,第三电机驱动干燥滚筒70转动,并且在干燥滚筒70内壁设置有螺旋片,方便将球藻导出,在干燥滚筒70内壁设置撩拨块,以实现对球藻的翻动,提高干燥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结合图2所示,所述过滤腔室31竖直布置,所述螺旋推送器10的出料口水平,所述挡板40板面水平且与动力机构连接,动力机构驱动挡板40水平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挡板40水平移动且实施对过滤腔室31的收集口33的导通及关闭;

当需要进行过滤时,动力机构驱动挡板40水平方向移动且实施对收集口33的关闭,从而使得过滤腔室31形成封闭的腔室,启动驱动机构驱动压滤板60沿着过滤腔室31的长度方向向下移动,从而将水从过滤网板50滤出,滤出水后,将挡板40回退,使得收集口33的导通,从而实现对红球藻的收集。

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过滤腔室31顶端的第一气缸61,所述第一气缸61竖直且活塞杆与压滤板60上板面固定。

所述过滤腔室31的一侧部设置有避让孔311,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过滤腔室31一侧的第二气缸41,所述第二气缸41活塞杆水平且与挡板40连接;

上述的挡板40可设置呈斜面,从而方便排水的同时,还能避免挂料的问题。

为方便实现对过滤网板50的清理或更换,所述盒腔30内的上下内壁设置有滑槽34,所述过滤网板50的上下端插置在滑槽34内。

具体地,所述螺旋推送器10包括推送管11,所述推送管11内设置有螺旋推动杆12,所述推送管11的一端设置有驱动电机13,所述驱动电机13的转动与变速箱14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变速箱14的输出轴与螺旋推动杆12的一端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