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空调机组风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5784发布日期:2019-06-15 00:24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空调机组风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拆卸的隔热隔湿的空调机组风管。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实用的送风、进风风管,主要用来输送高温或低温空气。目前市面上多采用金属型风管,在风管外面加做保温层,以铝箔胶带固定保温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但这种风管施工难度大,风管变形时影响保温效果。同时市面上大多数风管难以适用工厂错综负责的水路、气路、电路、管道、避让空间等工作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上述传统空调机组风管存在的安装不便,保温性能差,施工难度大。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双层金属结构,外层管道防火、隔湿,起保护作用;内层管道通风,内层和外层之间填充保温材料,同时创新性地采用更为便捷的连接件,安装更为便捷、稳定,通过“L”型结构避让工厂吊灯、风扇、各类管路、设备、机床、行车等。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空调机组风管,包括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吊杆组件,

第一外管、第二外管截面为矩形,由金属薄板折弯、焊接而成,第一外管一端的端面与侧面呈一夹角,第二外管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侧面呈一夹角,吊杆组件包括包括伸入第一外管上表面的螺杆、置于第一外管下表面与螺杆锁紧的螺母、位于螺杆上部可固定于车间天花板的连接部;

还包括内管、填充体、连接套管、连接杆、固定组件,内管与第一外管、第二外管结构相同,内管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内部,固定组件包括焊接在内管外表面的铁板,还包括穿过第一外管、第二外管,旋入铁板的螺栓;填充体可塞入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和内管之间组成的空间内;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

第一外管的两个夹角处焊接有连接套管,连接套管长度是第一外管高度的一半,第二外管两端的四个夹角处焊接有连接杆,连接杆长度比第二外管高度长4—8CM,连接杆上半部分与第二外管之间有间隙;连接套管可套在连接杆上部,通过螺母锁紧;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适应性,第一外管一端的端面与侧面的夹角为30—60度。

进一步的,为了增强保温效果,填充体为玻璃棉、研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内管可以焊接,也可以如第一外管、第二外管一样,内管之间通过连接杆和连接套管组装。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空调机组风管具备以下优点:

1、拆装方便

通过连接杆、连接套管和螺母,可快速组装任意角度的第一外管、第二外管、内管,包括90度,120度等。

2隔湿、防火效果好

一般通风管道只有一层,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缝隙,容易透水,金属外管可降低起火概率。

3保温效果好

填充体设置方便,在外管和内管搭设成功后,填充方便,耗用工时少,且根据不同工况要求选用不同的保温材料,且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空调机组风管的前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空调机组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2的B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中:1第一外管,2第二外管,3吊杆组件,4内管,5填充体,6连接套管,7连接杆, 8固定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如图1-4所示:一种新型空调机组风管,包括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吊杆组件3,

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截面为矩形,由金属薄板折弯、焊接而成,第一外管1一端的端面与侧面呈一夹角,第二外管2两端的端面分别与侧面呈一夹角,吊杆组件3包括包括伸入第一外管1上表面的螺杆、置于第一外管1下表面与螺杆锁紧的螺母、位于螺杆上部可固定于车间天花板的连接部;

还包括内管4、填充体5、连接套管6、连接杆7、固定组件8,内管4与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结构相同,内管4通过固定组件8固定在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内部,固定组件8 包括焊接在内管4外表面的铁板,还包括穿过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旋入铁板的螺栓;填充体5可塞入第一外管1、第二外管2和内管4之间组成的空间内;第一外管1和第二外管2 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

第一外管1的两个夹角处焊接有连接套管6,连接套管6长度是第一外管1高度的一半,第二外管2两端的四个夹角处焊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长度比第二外管2高度长4—8CM,连接杆7上半部分与第二外管2之间有间隙;连接套管6可套在连接杆7上部,通过螺母锁紧;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第一外管1一端的端面与侧面的夹角为30—60度。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填充体5为玻璃棉、研棉、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一种。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内管4之间通过连接杆7和连接套管6组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拆装方便、适用工厂不同环境要求,保温效果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