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4014发布日期:2019-05-03 18:4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规的换气装置有两种工作模式:正压换气模式(往室内灌风,使得室内气压比外面的大,从而使室内空气往外跑形成空气流动)或者负压换气模式(往室外抽气,使得室内气压比外面的小,从而使室外空气往内跑形成空气流动)。

然而,上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繁琐、复杂,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壳体;风机,设置在壳体内,风机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调节组件,与风机连接以带动风机运动,以使风机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相反,以使风机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时,将室外气体输送至室内或空调室内机内;以使风机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将室内气体输送至室外。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用于与室外连通,第二通气口用于与室内或空调室内机连通;第一通气口与第二通气口分别位于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与风机连接以带动风机进行翻转,以使风机的进风口朝向第一通气口或第二通气口。

进一步地,换气装置还包括用于与风机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轴线方向与风机的进风口的进风方向相垂直设置,通过驱动第一连接杆转动以带动风机翻转。

进一步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结构;传动齿结构,第一驱动结构通过传动齿结构与第一连接杆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接杆绕其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传动齿结构包括:第一齿状部,设置在第一驱动结构的输出轴上;第二齿状部,设置在第一连接杆上;其中,第一齿状部与第二齿状部传动配合,以带动第一连接杆绕其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传动齿结构还包括:齿条部,第一齿状部和第二齿状部均与齿条部啮合,以使第一齿状部通过齿条部带动第二齿状部转动。

进一步地,齿条部具有第一运动位置和第二运动位置,第一驱动结构带动齿条部从第一运动位置朝向第二运动位置运动,以使风机由第一送风状态切换为第二送风状态;第一驱动结构带动齿条部从第二运动位置朝向第一运动位置运动,以使风机由第二送风状态切换为第一送风状态。

进一步地,换气装置还包括用于与风机连接的第一连接杆,换气装置还包括:隔挡结构,设置在壳体内以将壳体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通气口和第二通气口均与第二腔室与第二通气口连通;风机位于第二腔室内,调节组件位于第一腔室内,隔挡结构具有供第一连接杆穿过的通孔,以使第一连接杆穿过通孔后与调节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风机为轴流式风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器还包括与空调室内机连接的换气装置;其中,换气装置为上述的换气装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换气装置包括壳体、风机及调节组件。其中,风机设置在壳体内,风机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调节组件与风机连接以带动风机运动,以使风机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这样,在换气装置运行过程中,通过调节组件带动风机运动,以实现风机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的切换,进而使得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气装置的实施例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气装置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气装置的调节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第一通气口;12、第二通气口;13、第一腔室;14、第二腔室;20、风机;21、进风口;30、调节组件;31、第一驱动结构;311、第一齿状部;32、第二齿状部;33、齿条部;40、第一连接杆;50、第二连接杆;60、隔挡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复杂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换气装置包括壳体10、风机20和调节组件30。其中,风机20设置在壳体10内,风机20具有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调节组件30与风机20连接以带动风机20运动,以使风机20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换气装置运行过程中,通过调节组件30带动风机20运动,以实现风机20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的切换,进而使得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0使得风机20能够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自由切换,进而满足用户不同需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换气装置实现了多种功能,节约了空间和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相反,以使风机20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时,将室外气体输送至室内或空调室内机内。以使风机20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将室内气体输送至室外。具体地,第一送风状态的送风风向与第二送风状态的送风方向之间呈180°,即当风机20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时,换气装置将室外气体输送至室内或空调室内机内;当风机20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换气装置将室内气体输送至室外。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换气装置的换新风与排污风之间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0具有第一通气口11和第二通气口12,第一通气口11用于与室外连通,第二通气口12用于与室内或空调室内机连通;第一通气口11与第二通气口12分别位于壳体10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上。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换气装置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进而降低了换气装置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当风机20处于第一送风状态时,在风机20的作用下,室外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口11进入至壳体10内,之后经由第二通气口12排入室内或空调室内机内,以实现换气装置的换新风动作;当风机20处于第二送风状态时,在风机20的作用下,室内气体通过第二通气口12进入至壳体10内,之后经由第一通气口11排入室外,以实现换气装置的排污风动作。其中,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调节组件30,以实现风机20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的切换,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如图1和图2所示,调节组件30与风机20连接以带动风机20进行翻转,以使风机20的进风口21朝向第一通气口11或第二通气口12。具体地,风机20的进风口21的进风方向固定设置,为了实现风机20的不同送风模式,操作调节组件30,以使调节组件30带动风机20进行翻转,以使风机20的进风口21朝向第一通气口11或第二通气口12,以使第一通气口11或第二通气口12出的气体被风机20吸入壳体10内,以实现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流通。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换气装置的送风模式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降低用户操作难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换气装置还包括用于与风机20连接的第一连接杆40,第一连接杆40的轴线方向与风机20的进风口21的进风方向相垂直设置,通过驱动第一连接杆40转动以带动风机20翻转。具体地,驱动第一连接杆40转动即可实现风机20的翻转,进而使得换气装置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

具体地,第一连接杆40与风机20的外壳连接,通过驱动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转动即可实现风机20的翻转,以使风机20的进风口21朝向第一通气口11或第二通气口12,进而实现风机20不同送风模式的切换。

如图1至图3所示,调节组件30包括第一驱动结构31和传动齿结构。其中,第一驱动结构31通过传动齿结构与第一连接杆40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转动。具体地,第一驱动结构31驱动传动齿结构运动,以通过传动齿结构带动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转动,以实现风机20的翻转。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如图1至图3所示,传动齿结构包括第一齿状部311和第二齿状部32。其中,第一齿状部311设置在第一驱动结构31的输出轴上。第二齿状部32设置在第一连接杆40上。其中,第一齿状部311与第二齿状部32传动配合,以带动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转动。可选地,第一驱动结构31为电机。具体地,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齿状部311转动,以通过第一齿状部311带动第二齿状部32转动,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的转动,风机20的翻转。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如图1至图3所示,传动齿结构还包括齿条部33。其中,第一齿状部311和第二齿状部32均与齿条部33啮合,以使第一齿状部311通过齿条部33带动第二齿状部32转动。具体地,在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齿状部311转动时,第一齿状部311带动齿条部33沿竖直方向上移动,以通过齿条部33带动第二齿状部32转动,进而实现第一连接杆40绕其轴线的转动,风机20的翻转。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齿条部33的延伸方向与风机20的进风口21的进风方向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齿条部33具有第一运动位置和第二运动位置,第一驱动结构31带动齿条部33从第一运动位置朝向第二运动位置运动,以使风机20由第一送风状态切换为第二送风状态;第一驱动结构31带动齿条部33从第二运动位置朝向第一运动位置运动,以使风机20由第二送风状态切换为第一送风状态。具体地,在换气装置运行过程中,第一连接杆40在第二齿状部32的带动下绕其轴线转动,齿条部33沿竖直方向在第一运动位置和第二运动位置之间运动,以实现风机20的翻转。

如图1和图2所示,换气装置还包括隔挡结构60。其中,隔挡结构60设置在壳体10内以将壳体1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第一通气口11和第二通气口12均与第二腔室14与第二通气口12连通;风机20位于第二腔室14内,调节组件30位于第一腔室13内,隔挡结构60具有供第一连接杆40穿过的通孔,以使第一连接杆40穿过通孔后与调节组件30连接。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4相互独立,即第一腔室13用于安装调节组件30,第二腔室14用于安装风机20,一方面使得壳体10内部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紧凑;另一方面防止室内、外气体中的水汽或杂质等进入调节组件30内而影响调节组件30的正常运行,进而提升换气装置的运行可靠性。

可选地,隔挡结构60为板状结构。这样,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同时,上述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大第二腔室14的空间,提升换气装置的换气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20为轴流式风机。具体地,轴流式风机的进风口21只位于风机20的一侧,则需要使用进风口21进风时,需要操作调节组件30,以使调节组件30带动风机20进行翻转,以使进风口21朝向通气口(第一通气口11或第二通气口12)。

如图1和图2所述,换气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杆50。其中,第二连接杆50的一端与风机20连接,第二连接杆50的另一端与壳体10枢转连接。其中,第二连接杆50与第一连接杆40同轴设置。这样,上述设置能够提升风机20在翻转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换气装置的运行可靠性,降低换气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及噪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未示出),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器还包括与空调室内机连接的换气装置;其中,换气装置为上述的换气装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换气装置运行过程中,通过调节组件带动风机运动,以实现风机在第一送风状态和第二送风状态之间的切换,进而使得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操作难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换气装置的工作模式的切换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