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4771发布日期:2019-05-24 22:0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用来调节一定有限空间内温度、湿度的机器,目前的空调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空调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挂机、柜机等;挂机空调一般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常常采用壁挂机,壁挂机的风道形式大多为上进风、下出风,室内机出风口的扩压角在30°(扩压角是指空调器出风口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夹角,也即是所述出风口打开的角度)以内以使得风量噪音能达到最佳状态,但是扩压角在30°以内的范围送风角度过小,限制空调送风角度范围,虽然现有技术利用导风板可增加送风范围,但其改变扩压角后,同样增加了风量噪音问题,并且现在的空调器室内机无法同时实现上下送风。



技术实现要素:

(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存在扩压角过大造成噪音、扩压角过小导致送风范围过小,导致的无法平衡扩压角和送风范围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风道、导风块和挡板,所述风道的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导风块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并将出风口处的所述风道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挡板用于封堵第一气流通道和/或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块呈三角状,三角状所述导风块的一个尖端伸入所述风道内,对应该尖端的侧边位于所述风道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构成所述尖端的一个侧边与风道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构成所述尖端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与所述导风块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块铰接,另一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至与所述风道的内壁相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与所述导风块滑动连接,所述挡板的一端能够滑动至与所述风道一侧的内壁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另一端能够滑动至与所述风道另一侧的内壁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块上设有滑道,所述挡板通过滑道与所述导风块滑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内;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一侧的内壁或所述导风块铰接,另一端绕铰接点转动以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另一侧的内壁或所述导风块铰接,另一端绕铰接点转动以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导风块滑动连接,以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导风块滑动连接,以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块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块呈三角状,三角状所述导风块的一个尖端伸入所述风道内,对应该尖端的侧边位于所述风道的外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构成所述尖端的一个侧边与风道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构成所述尖端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板与位于风道内所述导风块的尖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风机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所述壳体内设有蜗壳和蜗舌,所述蜗壳和所述蜗舌之间形成所述风道,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风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换热器,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包括风道、导风块和挡板,所述导风块将出风口处的所述风道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的扩压角都能够满足最佳状态的角度,同时两个气流通道可以同时送风能够增加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在满足降低扩压角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具有大的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另外,挡风板可以封堵第一气流通道和/或第二气流通道,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一气流通道送风、第二气流通道送风以及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同时送风等多种送风模式,可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的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出风装置上、下同时出风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出风装置上出风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出风装置下同时出风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出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11、风道,111、第一气流通道,112、第二气流通道,出风口,12、蜗壳,13、蜗舌,14、风机,15、换热器,2、导风块,21、第一端,22、第一侧边,23、第二侧边,3、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风道11、导风块2和挡板3,所述壳体1内设有风道11,所述风道11的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导风块2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并将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11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所述挡板3用于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12。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装置包括风道11、导风块2和挡板3,所述导风块2将出风口处的所述风道11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此时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的扩压角都能够满足最佳状态的角度,每个气流通道出口的扩压角始终在10-30°范围内,实现壁挂机风量噪音最佳;同时两个气流通道可以同时送风能够增加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在满足降低扩压角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具有大的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另外,挡风板可以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12,这样就能够实现第一气流通道111送风、第二气流通道112送风以及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同时送风等多种送风模式,可提升用户使用舒适性。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装置,包括导风块2和挡板3,所述风道11的一端为出风口,所述导风块2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将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11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所述挡板3用于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12。其中本申请中的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前侧,以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固定在墙壁上为例,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固定在所述墙壁上的一侧为后侧,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背离所述墙壁的一侧即为前侧;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前侧并朝下,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后方,此时出风口的扩压角为90°±10°,这样能够满足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的要求。同时出风口处设置的导风块2将出风口分隔成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即所述导风块2与出风口的上、下壁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两个通风通道,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出口的扩压角都能够满足10°-30°的风量噪音最佳扩压角范围。

其中本申请中的出风口由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构成就存在三种出风方式,即第一气流通道111出风口、第二气流通道112出风以及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同时出风。所述导风块2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所述导风块2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则存在上出风、下出风和上下同时出风三种形式。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全部打开,此时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同时向外侧送风,实现上下同时送风;如图2所示,挡板3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只有第一气流通道111打开向外侧送风,为上送风状态;如图3所示,挡板3封堵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此时只有第二气流通道112向外侧送风,为下送风状态。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导风块2的一部分位于所述风道11内,另外一部风位于所述风道11外侧;优选地,所述挡板3与所述导风块2相连,且所述挡板3设有一个,一个所述挡板3与所述导风块2铰接,这样挡板3绕着铰接点转动,就能够实现所述挡板3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12。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如图1至图3所示,挡板3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块2铰接,另一端能够转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内壁相接。如图3所示,出风口下出风时,也即是第二气流通道112出风,此时挡板3转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此时第二气流通道112通风,而第二气流通道112向下送风,实现下出风。如图2所示,当上出风时,所述挡板3绕铰接点转动至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接触封堵第二气流通道112,此时只有第一气流通道111出风,实现出风口上出风。如图1所示,当挡板3转动至于不与出风口的内壁接触时,能够实现上下同时送风。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导风块2呈三角状,三角状所述导风块2的一个尖端伸入所述风道11内,对应该尖端的侧边位于所述风道11的外侧;优选地,构成所述尖端的一个侧边与风道11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构成所述尖端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11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12;其中伸入所述风道11内的尖端为第一端21,构成所述第一端21的两个边分别为第一侧边22和第二侧边23,所述第一端21对应的边为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位于所述风道11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侧边22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111,所述第二侧边23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112,由于导风块2呈三角状,因此第一气流通道111的扩边角和第二气流通道112的扩边角就变得很小,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侧边22出风口处风道11的上壁面之间几乎平行或者二者的夹角很小(扩压角很小),使得二者的夹角范围在10-30°,以满足最低风量噪音的目的,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的扩压角为20°;同理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侧边23与所述出风口的下壁面之间夹角很小(扩压角很小),使得二者的夹角范围在10-30°,这样能够降低风量噪音,同时还能够保证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如图3所示,第二气流通道112的扩压角为30度。其中在本申请中三角状的所述导风块2的第一侧边22、第二侧边23和第三侧边既可以是直边结构,也可以是弧度很小的圆弧边,或者锯齿状的边,只要能够满足三个侧边之间构成一个大体呈三角形的结构,就也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通过导风块2降低出风口扩压角以及提高送风角度和送风范围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在本申请中所述导风块2第一端21的夹角需要小于所述出风口的扩压角,这样才能够避免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出的出口过小的问题,即出现扩压角为负角度的问题,所述扩压角即为出风口角度从风道11内(及蜗舌13和蜗壳12端部)到出风口处扩大了多少角度,而如果第一端21的夹角大于出风口的扩压角,那么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的出口处的宽度就会小于内侧风道11的宽度,进而导致送风范围过窄。

可选地,本申请中所述导风块2也可以是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的短边位于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11内,所述梯形的长边位于所述风道11外侧,梯形的所述导风块2的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11上壁面之间形成第一气流通道111,所述导风块2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12,其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降低出风口扩压角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述导风块2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中降低出风口扩压角的目的,就也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中所述挡板3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块2的第一端21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挡板3可绕铰接点转动以打开或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可选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3也可以是与所述导风块2的其他部位铰接,如与所述导风块2的中部铰接等,其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通过挡板3切换出风状态的目的。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所述挡板3只设有一个,所述挡板3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所述挡板3的一端能够滑动至与所述风道11一侧的内壁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另一端能够滑动至与所述风道11另一侧的内壁相接以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可选地,所述导风块2上设有导向滑道,所述挡板3沿着导向滑道滑动,其中滑道可以为圆弧形,对应的所述挡板3也为圆弧形;所述挡板3在沿滑道滑动时其中的一端能够与风道11的上壁面相接,此时挡板3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第一气流通道111关闭,第二气流通道112打开向外送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下送风模式;当所述挡板3的另一端沿着滑道滑动至与风道11的下壁面相接,挡板3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第二气流通道112闭合,第一气流通道111打开向外送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上送风状态;当挡板3的两端均不与风道11内壁面连接时,空调器室内机为上下同时送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中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前侧,以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固定在墙壁上为例,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固定在所述墙壁上的一侧即为后侧,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背离所述墙壁的一侧即为前侧,所述出风口朝向前侧并向下;如图1所示,当挡板3没有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时,实现上下同时送风,此时挡板3位于出风口中间位置,此时上出风的第一风道11水平出风,第二气流通道112向下出风;可实现气流水平出风与向下出风,双气流可实现室内气流快速循环,从而快速达到温度点,有图1所示,出风口的扩压角为90°(风机14蜗舌13与蜗喉处初始送风角度与水平面在45±10)。

如图2所示,当挡板3封堵第二气流通道112时,此时第一气流通道111出口的气流水平出风,实现天花板式淋浴送风,使头部等较热部位快速降温且无明显风感;优选地,如图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的扩压角为20°。

如图3所示,当挡板3封堵第一气流通道111时,此时第一气流通道111出口的气流竖直向下出风,实现贴墙快速落地地毯式送风,使脚部等较冷部位快速升温且无明显风感;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气流通道111的扩压角为20°。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大体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内均设有所述挡板3;可选地,所述挡板3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内;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内。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或所述导风块2铰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或所述导风块2铰接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而气流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11一侧的内壁铰接,具体的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铰接,所述第一挡板的另一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当第一挡板另一端转动至与所述导风块2的第一侧边22接触时,所述第一挡板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只有第二气流通道112出风,此时空调器室内机为下出风模式。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块2铰接,另一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当第一挡板的另一端转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接触时,所述第一挡板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只有第二气流通道112出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可选地,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挡板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导风块2的第一侧边22铰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11另一侧的内壁铰接,具体的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铰接,所述第二挡板的另一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当第二挡板另一端转动至与所述导风块2的第二侧边23接触时,所述第二挡板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只有第一气流通道111出风,此时空调器室内机为上出风模式。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导风块2铰接,另一端能够绕铰接点转动,当第二挡板的另一端转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接触时,所述第二挡板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只有第一气流通道111出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可选地,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二挡板的一端可以与所述导风块2的第二侧边23铰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示例,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所述导风块2上设有第一导向滑道,所述第一挡板在所述第一导向滑道上滑动,所述第一挡板的上端滑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接触时,第一挡板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只有第二气流通道112出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下出风模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示例,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所述导风块2上设有第二导向滑道,所述第二挡板在所述第二导向滑道上滑动,所述第二挡板的下端滑动至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接触时,第二挡板封堵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12,只有第一气流通道111出风,空调器室内机处于上出风模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也可以是同时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的封堵和打开的;如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或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铰接,而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当然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或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铰接,而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技术方案大体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3连接在所述导风块2的外端,即所述挡板3位于所述导风块2位于所述风道11内相对的另一端上;如图3所示,所述导风块2呈三角状,三角状所述导风块2的一个尖端伸入所述风道11内,对应该尖端的侧边位于所述风道11的外侧;优选地,构成所述尖端的一个侧边与风道11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构成所述尖端的另一个侧边与所述风道11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气流通道112;其中伸入所述风道11内的尖端为第一端21,构成所述第一端21的两个边为第一侧边22和第二侧边23,对应所述第一端21的边为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位于所述风道11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一侧边22与所述风道11的上壁面之间构成第一气流通道111,所述第二侧边23与所述风道11的下壁面之间构成第二气流通道112;则所述挡板3与所述导风块2远离所述第一端21一侧相连,其中所述挡板3可以是只设有一个,也可以是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内均设有一个;同时所述挡板3既可以是与所述导风块2铰接,也可以是与所述导风块2滑动连接,由于本申请中的挡板3连接在所述导风块2的外端,因此在挡板3封堵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期流通到时,挡板3的外表面与所述出风口的端面可以保持基本平齐,可提升关闭状态下空调器室外机的外观。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中的技术方案大体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的出风口设于所述空调器室内器的下侧并朝向前侧,此时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上侧靠前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安装在墙面的一侧为后侧,相对的另一侧为前侧;本实施例的其部分结构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任一个实施例的结构。

实施例五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1、风机14和上述实施例一至四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出风装置,所述壳体1内设有蜗舌13和蜗壳12,所述蜗壳12和所述蜗舌13之间形成所述风道11,所述风机14设置在所述风道11内,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15,所述壳体1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换热器15设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风机14之间。风机14通过进风口将室内空气充吸入风道11内,经过换热器15换热然后通过风机14的作用吹向出风口,在气流流通至出风口时,被导风块2分隔成两股,因此能够实现两个气流通道同时送风;其中所述进风口可以是位于所述出风口上侧,也可以是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下侧。可选地,本申请中所述风机14为贯流风机;本申请中所述风机14也可以为轴流风机或者离心风机等。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出风装置,因此其具有更大的出风范围和出风角度,同时出风口的扩压角满足10-30°的范围,这样还可以保证风量噪音在最佳的范围。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自动控制方法:

以空调器室内机采用实施例二中的出风装置为例,当室内温度尚未达到设定温度时,挡板3位于出风口中间位置,可实现气流、水平出风与向下出风(即第一气流通道111和第二气流通道112同时导通),双气流可实现室内气流快速循环,从而快速达到温度点。

当室内温度已达到设定温度时,如果是制冷状态,第二挡板则封闭第二气流通道112,气流水平出风,实现天花板式淋浴送风,使头部等较热部位快速降温且无明显风感;如果是制热状态,第一挡板则封闭第一气流通道111,气流竖直向下出风,实现贴墙快速落地地毯式送风,使脚部等较冷部位快速升温且无明显风感。

可通过上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运动调整上两个气流通道的出口面积,实现风量的不同分配,达成上下扫风的效果。

可选地,本申请中第一气流通道111通和/或第二气流通道112的封堵或关闭也可以由用户通过遥控器自定义;即空调器室内机上出风、下出风及上下同时出风也可以通过遥控器来控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