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1087发布日期:2019-07-19 22:1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芳烃塔重沸器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重芳烃是指分子量大于二甲苯的混合芳烃,现有的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器,均为单一U型换热管分别连接管程入口和管程出口,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换热管长度的限制,其管体内的热量尚未完全置换完成,介质就从换热管的管程出口流出,其使得换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其使换热器的换热充分,提高了换热效率。

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固定管板,所述固定管板的厚度方向前端固装有管程出入容器,所述管程出入容器内设置有一竖直向隔板,所述竖直向隔板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隔板,所述竖直向隔板、水平隔板组合将所述管程出入容器分割成分别独立封闭的入口腔、过渡腔、出口腔,所述入口腔位于所述水平隔板的正上方,所述出口腔位于所述水平隔板的正下方,所述过渡腔位于所述入口腔、出口腔的相对于所述竖直向隔板的另一侧布置,所述入口腔上开设有管程入口,所述出口腔上开设有管程出口,所述入口腔、过渡腔之间通过若干第一U型换热管连接,所述过渡腔、出口腔之间通过若干第二U型换热管连接,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的入口深入所述入口腔内,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的换热部分位于所述固定管板的厚度方向后端的换热区域,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的出口部分位于所述过渡腔的上端区域对应布置,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的入口深入所述过渡腔的下端区域内,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的换热部分位于所述固定管板的厚度方向后端的换热区域,所述第二U型换热管的出口部分深入所述出口腔内。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的换热区域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有若干垂直的支持板,所述支持板上对应于每根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对应的贯穿避让孔,相邻的支持板之间设置有定矩管,若干拉杆贯穿所有的支持板后、其一端插装于所述固定管板的对应安装孔内、另一端通过螺母紧固于远离所述固定管板的远端的支持板的对应端面,确保整个结构的安装定位牢固可靠;

所述管程出入容器通过第一法兰的安装端面紧贴固定管板前端面布置,所述第一法兰用于固接壳体的对应法兰,确保连接快速可靠;

所述固定管板的外周设置有一对侧凸的支耳,确保整个换热组件的搬运快捷方便;

所述支持板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内凹导槽,同侧的所述内凹导槽内插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用于支承壳体对应位置的轨道,确保整体结构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受到磨损;

所述过渡腔的上端、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泄气口、第二泄气口。

采用本实用新型后,换热介质从管程入口进入入口腔,进入到第一U型换热管的入口,之后换热介质沿着第一U型换热管进入换热部分进行换热后,进入到过渡腔的内,之后换热介质再通过过渡腔进入到第二U型换热管内再次进入到换热部分进行换热,最后通过第二U型换热管的出口流入出口腔,从管程出口流出,其使得换热介质顺次通过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分别进行两次换热,其使换热器的换热充分,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B-B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固定管板1、管程出入容器2、竖直向隔板3、水平隔板4、入口腔5、过渡腔6、出口腔7、管程入口8、管程出口9、第一U型换热管10、第二U型换热管11、支持板12、贯穿避让孔13、定矩管14、拉杆15、螺母16、第一法兰17、支耳18、内凹导槽19、滑块20、轨道21、第一泄气口22、第二泄气口23。

具体实施方式

重芳烃塔重沸器的换热部分组装结构,见图1:其包括固定管板1,固定管板1的厚度方向前端固装有管程出入容器2,管程出入容器2内设置有一竖直向隔板3,竖直向隔板3的一侧设置有一水平隔板4,竖直向隔板3、水平隔板4组合将管程出入容器分割成分别独立封闭的入口腔5、过渡腔6、出口腔7,入口腔5位于水平隔板4的正上方,出口腔7位于水平隔板4的正下方,过渡腔6位于入口腔5、出口腔7的相对于竖直向隔板3的另一侧布置,入口腔5上开设有管程入口8,出口腔7上开设有管程出口9,入口腔5、过渡腔6之间通过若干第一U型换热管10连接,过渡腔6、出口腔7之间通过若干第二U型换热管11连接,第一U型换热管10的入口深入入口腔5内,第一U型换热管10的换热部分位于固定管板1的厚度方向后端的换热区域,第一U型换热管10的出口部分位于过渡腔6的上端区域对应布置,第二U型换热管11的入口深入过渡腔6的下端区域内,第二U型换热管11的换热部分位于固定管板1的厚度方向后端的换热区域,第二U型换热管11的出口部分深入出口腔7内。

第一U型换热管10、第二U型换热管11的换热区域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有若干垂直的支持板12,支持板12上对应于每根换热管的位置设置有对应的贯穿避让孔13,相邻的支持板12之间设置有定矩管14,若干拉杆15贯穿所有的支持板12后、其一端插装于固定管板1的对应安装孔内、另一端通过螺母16紧固于远离固定管板1的远端的支持板12的对应端面,确保整个结构的安装定位牢固可靠;

管程出入容器2通过第一法兰17的安装端面紧贴固定管板前端面布置,第一法兰17用于固接壳体的对应法兰,确保连接快速可靠;

固定管板1的外周设置有一对侧凸的支耳18,确保整个换热组件的搬运快捷方便;

支持板12的底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内凹导槽19,同侧的内凹导槽19内插装有滑块20,滑块20用于支承壳体对应位置的轨道21(图中为了说明结构、故将轨道画出),确保整体结构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受到磨损。

过渡腔6的上端、下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泄气口22、第二泄气口23。

其工作原理如下:换热介质从管程入口进入入口腔,进入到第一U型换热管的入口,之后换热介质沿着第一U型换热管进入换热部分进行换热后,进入到过渡腔的内,之后换热介质再通过过渡腔进入到第二U型换热管内再次进入到换热部分进行换热,最后通过第二U型换热管的出口流入出口腔,从管程出口流出,其使得换热介质顺次通过第一U型换热管、第二U型换热管分别进行两次换热,其使换热器的换热充分,提高了换热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