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09882发布日期:2019-07-31 20:1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流体之间实现物料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有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得流体的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需要,同时也是提供能够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以及其他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的换热器可以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极为广泛。同时,国内换热器行业在节能增效、提高传热效率、减少传热面积、降低压降、提高装置热强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当显著的成绩,因此,基于石油、化工、电力、冶金、船舶、机械、食品、制药等行业对换热器稳定的需求增长,我国换热器行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保持稳定增长。

换热器以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为基准能够划分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换热器,以板式换热器为例,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爆矩形通道,通过半片进行热量交换没事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但是在实际常用的额板式换热器,其对换热流体的分布并不是很均匀,进而导致所具有的传热效率大为损耗降低。

鉴于此,迫切需要一种板式换热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板式换热器因对流体分布的均匀性较低进而导致传热损耗较大,传热效率较低等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互相叠放的多个换热板片、设置在多个所述换热板片两侧的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与所述活动压紧板和所述换热板片分别滑动连接的导杆,且所述固定压紧板、所述换热板片和所述活动压紧板通过压紧螺栓紧固连接;

所述换热板片和所述固定压紧板均设置有热流进口、热流出口、冷流进口和冷流出口,且所述热流进口、所述热流出口、所述冷流进口和所述冷流出口均与所述换热板片、所述固定压紧板滑动连接;

所述换热板片具有热流分割部和冷流分割部,所述热流分割部将由所述热流进口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所述冷流分割部将由所述冷流进口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互相叠放的所述换热板片包括热流板片和冷流板片,所述热流板片和所述冷流板片互相交错叠放,所述热流分割部设置在所述热流板片,所述冷流分割部设置在冷流板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热流分割部以与所述热流进口的连接处为起始点延伸至靠近所述热流出口的位置处;

所述冷流分割部以与所述冷流进口的连接处为起始点延伸至靠近所述冷流出口的位置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热流分割部和所述冷流分割部均采用分割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杆包括上导杆和下导杆,且所述上导杆和所述下导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压紧板固接,所述换热板片和所述活动压紧板分别与所述上导杆和所述下导杆滑动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板片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上导杆、所述下导杆滑动连接的第一导槽,所述活动压紧板设置有分别与所述上导杆、所述下导杆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热流板片设置有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一流动区,所述冷流板片设置有用流体流动的第二流动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动区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流动区的边缘设置有环形垫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立柱;

所述立柱分别与所述上导杆、所述下导杆固接,且位于所述活动压紧板远离所述换热板片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包括支撑地脚;

所述支撑地脚分别与所述固定压紧板的底部、所述立柱的底部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互相叠放的多个换热板片、设置在多个换热板片两侧的固定压紧板和活动压紧板、与活动压紧板和换热板片分别滑动连接的导杆,且固定压紧板、换热板片和活动压紧板通过压紧螺栓紧固连接;换热板片与固定压紧板均设置有热流进口、热流出口、冷流进口和冷流出口,且热流进口、热流出口、冷流进口和冷流出口均与换热板片、固定压紧板滑动连接,进而实现调节换热时换热板片的数量,进而能够改变换热面积;换热板片具有热流分割部和冷流分割部,热流分割部将由热流进口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冷流分割部将由冷流进口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通过对流体进行分流,进而增加流体相对于换热板片流通的均匀性,使得热流能够更均匀、更充分的流向远离热流进口的位置,冷流也能够更为均匀、充分的流向远离冷流进口的位置,进而增加了热流和冷流分布的均匀性,增加了换热性能,进而改善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板式换热器对流体分布不均匀导致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热流板片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冷流板片的示意图。

图标:10-换热板片;20-固定压紧板;30-活动压紧板;40-上导杆;50-下导杆;60-压紧螺栓;70-立柱;80-支撑地脚;101-热流板片;102-冷流板片;103-热流进口;104-热流出口;105-冷流进口;106-冷流出口;107-第一导槽;301-第二导槽;1011-热流分割部;1012-第一流动区;1021-冷流分割部;1022-第二流动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包括互相叠放的多个换热板片10、设置在多个换热板片10两侧的固定压紧板20和活动压紧板30、与活动压紧板30和换热板片10分别滑动连接的导杆,且固定压紧板20、换热板片10和活动压紧板30通过压紧螺栓60紧固连接;换热板片10与固定压紧板20均设置有热流进口103、热流出口104、冷流进口105和冷流出口106,且热流进口103、热流出口104、冷流进口105和冷流出口106均与换热板片10、固定压紧板20滑动连接;换热板片10具有热流分割部1011和冷流分割部1021,热流分割部1011将由热流进口103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冷流分割部1021将由冷流进口105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

具体的,该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片10、活动压紧板30、固定压紧板20以及导杆,换热板片10互相叠放设置在活动压紧板30和固定压紧板20之间,导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压紧板20固接,且活动压紧板30和换热板片10均能够与导杆活动连接,进而实现活动压紧板30和换热板片10分别沿到导杆的长度方向滑动,而且,固定压紧板20、换热板片10以及活动压紧板30通过压紧螺栓60紧固连接。

在实际使用时,换热板片10和固定压紧板20均设置有热流进口103、热流出口104、冷流进口105和冷流出口106,热流体能够从热流进口103进入并处热流出口104流出,冷流体能够从冷流进口105进入并处冷流出口106流出;同时,热流进口103、热流出口104、冷流进口105和冷流出口106能够相对于与换热板片10、固定压紧板20的连接处移动,进而实现调节换热时换热板片10的数量,进而能够改变换热面积。

其中,热流进口103和热流出口104设置在换热板片10的相对角处,冷流进口105和冷流出口106也设置在换热板片10的相对角处。

一般的,热流进口103设置在换热板片10的上方一角处,冷流进口105设置在换热板片10的下方的一角处。

其中,换热板片10具有热流分割部1011和冷流分割部1021,热流分割部1011能够将热流进口103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即分成两流,冷流分割部1021能够将由冷流进口105流入的流体进行分流,也可以分成两流,通过对流体进行分流,进而增加流体相对于换热板片10流通的均匀性,使得热流能够更均匀、更充分的流向远离热流进口103的位置,冷流也能够更为均匀、充分的流向远离冷流进口105的位置,进而增加了热流和冷流分布的均匀性,增加了换热性能,进而改善了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板式换热器对流体分布不均匀导致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3所示,互相叠放的换热板片10包括热流板片101和冷流板片102,热流板片101和冷流板片102互相交错叠放,热流分割部1011设置在热流板片101,冷流分割部1021设置在冷流板片102。

具体的,互相叠放的换热板片10包括热流板片101和冷流板片102,且热流板片101和冷流板片102交错叠放,热流分割部1011设置在热流板片101上,且热流进口103与热流板片101连接,冷流分割部1021设置在冷流板片102上,且冷流进口105与冷流板片102连接。

在实际使用时,热流分割部1011以与热流进口103的连接处为起始点延伸至靠近热流出口104的位置处;冷流分割部1021以与冷流出口106的连接处为起始点延伸至靠近冷流出口106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热流分割部1011和冷流分割部1021均采用分割条。

具体的,热流分割部1011和冷流分割部1021均设置为分割条。

其中,以热流板片101为例,分割条的起始端与热流进口103连接,分割条沿着热流板片10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分割条的延伸末端朝向靠近热流出口104的方向,但并不与热流出口104连接,以便于通过分割条将热流分流后在靠近热流出口104的位置处重新汇合,然后从热流出口104流出;而且,分割条能够将热流板片101上用于热流流动的面积分割成两部分。

其中,冷流板片102上的分割条与热流板片101上的分割条的设置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3所示,导杆包括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且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的一端分别与固定压紧板20固接,换热板片10和活动押金吧分别与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滑动连接。

具体的,导杆用于与活动压紧板30和换热板片10滑动连接,以便于调整活动压紧板30、换热板片10分别距离固定压紧板20之间的距离。其中,导杆包括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的一端分别与固定压紧板20固接,另一端水平延伸,且分别与活动压紧板30和换热板片10滑动连接。

在实际使用时,换热板片10设置有用于分别与上导杆40、下导杆50滑动连接的第一导槽107,活动压紧板30设置有分别与上导杆40、下导杆50滑动连接的第二导槽301。

具体的,在换热板片10上设置有第一导槽107,在活动压紧板30上设置有第二导槽301,第一导槽107和第二导槽301分别用于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活动连接;第一导槽107沿换热板片1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换热板片10的上方边缘和下方边缘,第二导槽301沿活动压紧板30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活动压紧板30的上方边缘和下方边缘。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3所示,热流板片101设置有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一流动区1012,冷流板片102设置有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二流动区1022。

进一步的,第一流动区1012的边缘和第二流动区1022的边缘均设置有环形垫片。

具体的,在热流板片101上具有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一流动区1012,分割条将第一流动区1012分成均等的两部分;在冷流板片102上具有用于流体流动的第二流动区1022,分割条也能够将第二流动区1022分割成均等的两部分。

在本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如图1-图3所示,板式换热器还包括立柱70;立柱70分别与上导杆40、下导杆50固接,且位于活动压紧板30远离换热板片10的一侧。

进一步的,板式换热器还包括支撑地脚80;支撑地脚80分别与固定压紧板20的底部、立柱70的底部固接。

具体的,在活动压紧板30远离换热板片10的一端还设置有立柱70,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的另一端分别与立柱70固接,进而通过立柱70与固定压紧板20共同作用将上导杆40和下导杆50支撑起来。

在实际使用时,在立柱70的底部和固定压紧板20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支撑地脚80,通过支撑地脚80以增加立柱70和固定压紧板20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整个设备的稳定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