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的安全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0039发布日期:2019-10-15 19:03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的安全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具体是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的安全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浴霸中加热装置普遍设置于靠近机体出风口的位置,有部分产品甚至会外露出机体出风口,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容易触碰到加热装置导致发生安全事故,且由于加热装置过于靠近机体出风口、会导致机体表面温度较高、容易烫伤用户;风轮产生的风经过机体内部轨道传输减弱后才能到达加热装置与其进行热交换,导致机体的出风量少,热效率低。如:中国专利CN106196238A公布了一种可调色温的节能浴霸,并具体公开了:包括由面板、前壳和后壳构成的整机外壳,前壳和后壳形成了一个封闭的U形弧形蜗道,U形蜗道中心处设有电机,配置有一风轮,U形蜗道中心被一导风板分割成一个连接出风口的换气风道和一个连接加热装置的取暖风道,加热装置外侧覆盖着面板,面板还设有一LED面板灯,LED面板灯与一驱动电源连接;风轮的长度与加热装置的长度相等,同时直径大于加热装置的宽度; LED面板灯调色温范围为3000K-6500K,处于面板的中心位置,且与加热装置热风出口之间设有挡墙。该结构中,风轮产生的风经过取暖风道的90°转向输送后带到达加热装置处与其进行热交换,导致热效率低,而且加热装置由于靠近出风口,所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设计简单、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热效率高、出风量大、安全系数高的室内空气交换机的安全送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的安全送风装置,包括蜗壳组件、导风组件、发热体、风机和风轮;所述风机驱动风轮转动在蜗壳组件内腔,风轮的抽风端与蜗壳组件上的第一进风口对应且连通;所述蜗壳组件与导风组件相互装配,发热体设置于导风组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上的第二进风口与蜗壳组件上的第一出风口对应且连通,蜗壳组件上的第一进风口和导风组件上的第二出风口分别连通室内;所述发热体设置于靠近风轮、远离第二出风口的位置。

所述导风组件上设有折弯的送风风道,送风风道的始端连通第二进风口,送风风道的末端连通第二出风口,发热体设置于送风风道的始端。

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相互装配的上导风壳体和下导风壳体,送风风道为上导风壳体内腔,送风风道与下导风壳体内腔连通,第二进风口开设于下导风壳体上,第二出风口开设于上导风壳体上,发热体设置于下导风壳体内腔。

所述下导风壳体内腔分隔有第一导风腔室和第二导风腔室,第二进风口连通第一导风腔室,送风风道与第一导风腔室对应且连通,发热体设置于第一导风腔室中;所述下导风壳体上设有用于装配温度传感器的槽位。

所述下导风壳体上设有连通第二导风腔室的进线孔,第一导风腔室与第二导风腔室之间设有避让槽,发热体上的接线端穿过避让槽伸入第二导风腔室与相应的电源线连接;所述上导风壳体上设有压块,上导风壳体与下导风壳体组装时,压块压紧发热体在下导风壳体上。

所述蜗壳组件包括相互装配的蜗壳主体和蜗壳盖体,第一进风口开设于蜗壳盖体上,第一出风口开设于蜗壳主体上,导风组件与蜗壳主体插接;所述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复位转动的活动盖板,非工作状态下、活动盖板自动封闭第一出风口,工作状态下、活动盖板自动打开第一出风口。

所述活动盖板上设有不经过活动盖板中心的转轴,活动盖板通过转轴转动式设置于第一出风口上;所述转轴将活动盖板分隔成第一挡风区和第二挡风区,第一挡风区的质量大于第二挡风区的质量,非工作状态下、第一挡风区作用活动盖板持续封闭第一出风口。

所述蜗壳主体上设有限位挡块,非工作状态下,第一挡风区和/或第二挡风区支撑在限位挡块上。

所述蜗壳主体上设有第一蜗壳腔室,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分别连通第一蜗壳腔室;所述风机通过紧固单元固定于第一蜗壳腔室上;所述风轮转动在第一蜗壳腔室上。

所述蜗壳主体上还设有连通第一蜗壳腔室的第二蜗壳腔室,第一蜗壳腔室上有向第二蜗壳腔室延伸的凹槽,风机上外引的电源线经凹槽引导至第二蜗壳腔室上;所述第二蜗壳腔室由仿形盖板进行启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将发热体设置于靠近风轮、远离第二出风口的位置;一方面能保证风轮产生的风在没有损耗、减弱时可直接经过发热体并与其实现热交换,有效保证本送风装置产生的热风量足够大,且热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能保证发热体远离用户能接触的位置,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同时可降低发热体对机体表面造成的影响,避免机体表面温度过高而引发烫伤事故。此外,发热体采用一体式设置,结合合理的装配结构,使发热体的安装工作方便快捷,结构稳定可靠,组装效率提升。另外,通过设置活动盖板可自动导通或切断送风装置内部的风道,在确保正常送风的同时,可防止空气倒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下导风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和图7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蜗壳主体不同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活动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8,本涉及的室内空气交换机为浴霸产品,其送风装置包括蜗壳组件、导风组件、发热体2、风机8和风轮9;风机8驱动风轮9转动在蜗壳组件内腔,风轮9的抽风端与蜗壳组件上的第一进风口1001对应且连通;蜗壳组件与导风组件相互装配,发热体2为PTC、其设置于导风组件上;导风组件上的第二进风口402与蜗壳组件上的第一出风口602对应且连通,蜗壳组件上的第一进风口1001和导风组件上的第二出风口102分别连通室内,室内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001进入机体,换热后,经第二出风口102 排回室内;发热体2设置于靠近风轮9、远离第二出风口102的位置,一方面能保证风轮9产生的风在没有损耗、减弱时可直接经过发热体2并与其实现热交换,有效保证本送风装置产生的热风量足够大,且热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能保证发热体2远离用户能接触的位置,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同时可降低发热体2对机体表面造成的影响,避免机体表面温度过高而引发烫伤事故。

进一步说,导风组件内腔有呈90°折弯的送风风道101,送风风道101 的始端连通第二进风口402,送风风道101的末端连通第二出风口102,发热体2设置于送风风道101的始端;热风经过送风风道101引导最终排放至室内,与现有技术相比,出风量、出风力等都较传统的有所提高。

进一步说,导风组件包括相互装配的上导风壳体1和下导风壳体4,送风风道101为上导风壳体1内腔,送风风道101与下导风壳体4内腔连通,第二进风口402开设于下导风壳体4底部,第二出风口102开设于上导风壳体1侧部,发热体2设置于下导风壳体4内腔。

进一步说,下导风壳体4内腔分隔有第一导风腔室401和第二导风腔室 403,第二进风口402连通第一导风腔室401,送风风道101与第一导风腔室 401对应且连通,发热体2设置于第一导风腔室401中;下导风壳体4上设有用于装配温度传感器3的槽位405。

进一步说,下导风壳体4底部开设有连通第二导风腔室403的进线孔 404,第一导风腔室401与第二导风腔室403之间设有避让槽407,发热体2 上的接线端201穿过避让槽407伸入第二导风腔室403与相应的电源线连接;上导风壳体1内壁设有压块103,上导风壳体1与下导风壳体4组装时,压块103压紧发热体2在下导风壳体4上,发热体2底部支承在下导风壳体4 上。

进一步说,发热体2为一体式设置的金属体,其包括若干间隔式并排设置的发热条202,相邻两发热条202之间有换热孔203,换热孔203分别连通送风风道101和第二进风口402,发热条202分别设置于第一导风腔室401 中,发热体2上的一个以上接线端201往外延伸且分别连接各发热条202。

进一步说,蜗壳组件包括相互装配的蜗壳主体6和蜗壳盖体10,第一进风口1001开设于蜗壳盖体10中部,第一出风口602开设于蜗壳主体6顶部,导风组件与蜗壳主体6插接;第一出风口602内侧设置有复位转动的活动盖板5,非工作状态下、活动盖板5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封闭第一出风口602,工作状态下、活动盖板5在风轮9产生的风力作用下自动打开第一出风口 602,因此在保证正常排风的前提下,活动盖板5可有效防止空气倒灌。

进一步说,活动盖板5上设有不经过活动盖板5中心的转轴502,活动盖板5通过转轴502转动式设置于第一出风口602内侧,具体是,第一出风口602内壁上设有轴孔606,转轴502转动式插接轴孔606,进而达到转动连接效果;转轴502将活动盖板5分隔成第一挡风区501和第二挡风区503,第一挡风区501的质量及面积大于第二挡风区503的质量及面积,非工作状态下、第一挡风区501在重力作用下驱使活动盖板5翻转,以持续封闭第一出风口602。除利用重力驱使活动盖板5复位转动外,还可以在蜗壳主体6 与活动盖板5之间设置弹性件(如:扭簧),通过扭簧作用活动盖板5弹性复位转动。

进一步说,蜗壳主体6顶部的第一出风口602内壁设有限位挡块607,非工作状态下,第一挡风区501和支撑在限位挡块607上。

进一步说,蜗壳主体6上设有第一蜗壳腔室601,第一进风口1001和第一出风口602分别连通第一蜗壳腔室601;风机8通过紧固单元(如:螺钉) 固定于第一蜗壳腔室601内侧,具体是,紧固单元与蜗壳主体6上的螺孔605 相螺接;风轮9转动在第一蜗壳腔室601内侧。

进一步说,蜗壳主体6外侧一体成型有连通第一蜗壳腔室601的第二蜗壳腔室603,第一蜗壳腔室601内壁一体成型有向第二蜗壳腔室603延伸的凹槽604,风机8上外引的电源线经凹槽604引导至第二蜗壳腔室603中,并与相应的控制板连接;第二蜗壳腔室603由与第二蜗壳腔室603开口形状匹配的仿形盖板7进行启闭。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