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7050发布日期:2019-09-12 10:12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风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口装置。



背景技术:

负离子发生装置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该装置将输入的直流或交流电经EMI处理电路及雷击保护电路处理后,通过脉冲式电路、过压限流、高低压隔离等线路升为交流高压,然后通过特殊等级电子材料整流滤波后得到纯净的直流负高压,将直流负高压连接到金属或碳元素制作的释放尖端,利用尖端直流高压产生高电晕,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而电子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立刻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从而生成空气负离子。新风系统的风口装置内一般都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实验研究表明:生态级小粒径负氧离子更易透过人体血脑屏障,起到医疗保健的作用。

目前,新风系统广泛应用于医疗养生、空气环境治理等领域。高浓度负离子在人工制作过程中,因高压而同时产生较强的静电,高强度的静电不仅对人体产生损害,还能作用于负离子发生器的控制板,导致控制板电流异常,数据不稳定,产生控制失败或控制板损坏;同时,负离子通过高压电离空气而产生,通过高密度纳米碳纤维尖端材料释放,由于电离空气的电路成脉冲特性,使得负离子通过纳米碳纤维释放尖端材料释放时成垂直脉冲样释放,扩散范围小,加之负离子在释放后迅速被空气中大量正离子对冲,所以在比较短的距离已经失去。因此,如何清除静电,以及如何让负离子在释放后弥散更远,迅速到达有效空间,使其发挥生物效应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口装置,该风口装置能够及时有效的消除静电,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能够让负离子在释放后弥散更远,长久维持较高的负离子浓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风口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和静电导流装置,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直流电源、压电式升压模块和负离子释放组件,所述直流电源通过供电线束与所述压电式升压模块电连接,所述负离子释放组件通过金属导线与所述压电式升压模块连接,所述壳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锥形的绝缘罩,所述绝缘罩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为安装腔和负离子弥散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进风口相通,所述负离子弥散腔与所述出风口相通,所述负离子释放组件设置于所述负离子弥散腔内;所述静电导流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罩的接地金属挡板、与所述压电式升压模块的供电端连接的金属丝以及用于与所述接地金属挡板接触传导正离子的轻质金属球,所述轻质金属球位于所述负离子弥散腔内,所述接地金属挡板设置有过风孔,所述金属丝与所述壳体固定并穿过所述过风孔悬挂有所述轻质金属球,所述轻质金属球的球直径大于所述过风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绝缘罩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的周侧,所述绝缘罩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接地金属挡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设置有两套,所述静电导流装置设置于两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之间,所述金属丝分别与两所述负离子发生装置的所述压电式升压模块的供电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负离子释放组件为碳纤维束。

优选地,所述轻质金属球为空心的轻质金属球。

优选地,所述壳体为绝缘塑料材质的壳体。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端盖,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端盖上。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包括多个出风孔,各所述出风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端盖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口装置设置有进风口,气流由进风口流向壳体内,并经由过风孔流向负离子弥散腔内,在负离子释放组件端产生高浓度负离子的同时,在压电式升压模块的供电端集聚有大量的正离子,通过静电导流装置的金属丝将压电式升压模块供电端集聚的正离子传导至轻质金属球,此时在轻质金属球的周围形成环状的正电场,经由负离子释放组件电离产生的高浓度负离子在正电场的作用下往轻质金属球聚集,并在气流的作用下迅速下沉弥散,由出风口散出;与此同时,由于绝缘罩为锥形,气流在过风孔处的速度最大,在负离子弥散腔的底部最小,根据流体力学中气流速度大压强小,气流速度小压强大的原理,在过风孔处气流的作用下,轻质金属球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轻质金属球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于是在轻质金属球的上下方生了向上的压力,轻质金属球会被该压力从负离子弥散腔的底部托升至过风孔处并与接地金属挡板接触,此时,轻质金属球上的正离子传导至接地金属挡板,并由接地金属挡板传导至大地,同时,由于轻质金属球堵住了过风孔,压力差消失,轻质金属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至负离子弥散腔的底部,如此循环。通过以上工作远离可知,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轻质金属球将压电式升压模块供电端集聚的正离子传导至接地金属挡板,由接地金属挡板传导至大地,及时有效的消除正离子,阻止正离子产生的静电回流至控制板,避免静电对控制板的损坏,提高了负离子碳刷、电路板、及负离子发生装置的使用寿命;

2.将负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通过轻质金属球产生的正电场进行集聚后,再通过气流进行集中释放,降低了负离子的消耗,提高了负离子的释放浓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中轻质金属球位于负离子弥散腔底部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中轻质金属球堵住过风孔并与接地金属挡板接触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中负离子集聚在轻质金属球周围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安装腔,12-负离子弥散腔,13-进风口,14-出风口,141-出风孔,15-绝缘罩,2-接地金属挡板,21-过风孔,3-金属丝,4-轻质金属球,5-直流电源,6-压电式升压模块,7-负离子释放组件,8-端盖,9-供电线束,10-金属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中,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的结构,将风口装置的方位表述为上和下,该方位的表述并不构成对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风口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和静电导流装置,负离子发生装置包括直流电源5、压电式升压模块6和负离子释放组件7,直流电源5通过供电线束9与压电式升压模块6电连接,负离子释放组件7通过金属导线10与压电式升压模块6连接。

如图1所示,壳体1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3和出风口14,壳体1内设置有锥形的绝缘罩15,绝缘罩15将壳体1的内腔分为安装腔11和负离子弥散腔12,安装腔11与进风口13相通,负离子弥散腔12与出风口14相通,负离子释放组件7设置于负离子弥散腔12内。

如图1所示,静电导流装置包括设置于绝缘罩15的接地金属挡板2、与压电式升压模块6的供电端连接的金属丝3以及用于与接地金属挡板2接触传导正离子的轻质金属球4,轻质金属球4位于负离子弥散腔12内,接地金属挡板2设置有过风孔21,金属丝3与壳体1固定并穿过过风孔21悬挂有轻质金属球4,轻质金属球4的球直径大于过风孔21的直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绝缘罩15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的周侧,绝缘罩15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孔,接地金属挡板2固定安装于安装孔。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负离子发生装置设置有两套,静电导流装置设置于两套负离子发生装置之间,金属丝3分别与两套负离子发生装置的压电式升压模块6的供电端连接。设置两套负离子发生装置,提高了负离子的释放浓度,从而提高了空气的质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负离子释放组件7为碳纤维束,实际应用中,负离子释放组件7也可采用金属释放器或者纳子富勒烯材料,本实施方式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轻质金属球4为空心的轻质金属球。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为绝缘塑料材质的壳体。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端盖8,出风口14设置在端盖8上,本实施例中优选出风口14包括多个出风孔141,各出风孔141均匀分布在端盖8上。

使用时,气流由进风口13流向壳体1内,并经由过风孔21流向负离子弥散腔12内,在负离子释放组件7端产生高浓度负离子的同时,在压电式升压模块6的供电端集聚有大量的正离子,通过静电导流装置的金属丝3将压电式升压模块6供电端集聚的正离子传导至轻质金属球4,此时在轻质金属球4的周围形成环状的正电场,经由负离子释放组件7电离产生的高浓度负离子在正电场的作用下往轻质金属球4聚集(如图3所示),并在气流的作用下迅速下沉弥散,由端盖8上的出风孔141散出;与此同时,由于绝缘罩15为锥形,气流在过风孔21处的速度最大,在负离子弥散腔12的底部最小,根据流体力学中气流速度大压强小,气流速度小压强大的原理,在过风孔21处气流的作用下,轻质金属球4上方气流速度大,压强小,轻质金属球4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于是在轻质金属球4的上下方生了向上的压力,轻质金属球4会被该压力从负离子弥散腔12的底部托升至过风孔21处并与接地金属挡板2接触(如图2所示),此时,轻质金属球4上的正离子传导至接地金属挡板2,并由接地金属挡板2传导至大地,同时,由于轻质金属球4堵住了过风孔21,压力差消失,轻质金属球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降至负离子弥散腔12的底部,如此循环。

通过以上工作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风口装置能够及时有效的消除正离子产生的静电,阻止静电回流至控制板,避免静电对控制板的损坏,提高负离子碳刷、电路板、及负离子发生装置的使用寿命;同时,将负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负离子通过轻质金属球产生的正电场进行集聚后,再通过气流进行集中释放,降低了负离子的消耗,提高了负离子的释放浓度。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