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冷源梯级利用和蓄能的改造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36810发布日期:2019-06-28 23:2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空调冷源梯级利用和蓄能的改造方法与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节能改造方法,属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与运维领域。



背景技术:

洁净厂房对于送风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具有较高要求,目前其空调系统绝大部分采用一次回风的三级净化空调形式,如图1所示。在空调箱中,新风w先经过初效过滤器净化,并与回风n混合至c点,再经过中效过滤器净化后,通过表冷器降温除湿至l点,由于温度过低,需要再热器再热升温后才能到达送风状态点s,然后通过风机和高效过滤器送出,如图2所示。通过以上空气处理过程可知,在表冷器中除湿和降温同时进行,为了达到除湿要求,往往导致经过表冷器后温度过低,需要再热处理,再热过程导致了大量的冷热量抵消,使得空调能耗居高不下,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且严重影响了洁净厂房的效益。

为切实降低洁净厂房空调系统能耗,对其空调系统进行节能改造,首先要解决夏季空调冷热抵消(再热)问题。在既有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过程中,避免再热的方法通常有一次回风改为二次回风、空调箱内增设回热器等。但这些方法都需要对现有空调箱内部结构和空气流程进行改造,不仅工程改造施工量大、造价高、原有系统难以恢复,而且可能影响空调箱净化系统,带来污染风险,因此上述方法在实际的节能改造中难以实施。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1471725.9)提出一种通过增设新风机组避免再热的改造方法,但该系统难以实现大温差输配且无法实现蓄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简便易行、有效避免再热、实现夜间蓄能与大温差输配相结合的节能改造方法,将切实降低空调系统能耗,推动洁净厂房的节能改造,对洁净行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改变原有空调箱结构、有效避免再热、实现夜间蓄能和大温差输配相结合的净化空调系统节能改造方法,以解决传统净化空调冷热抵消、输配系统温差小、难以实现蓄能、能耗居高不下的问题,切实推动洁净厂房空调系统节能改造。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空调冷源梯级利用和蓄能的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已有的空调系统中的空调箱的加热器断开,在空调箱前增设新风处理机组,新风处理机组的出风口通过风管与空调箱进风口连接,新风处理机组包括沿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的初效过滤器、新风处理机组表冷器、中效过滤器和风机;

2)在已有空调系统的冷冻水管路中增设蓄水装置,蓄水装置与已有空调系统的冷水机组并联设置,蓄水装置包括蓄水塔、与所述蓄水塔连接的下出水管、下进水管、上出水管,下出水管、下进水管与原供水管并联设置,下出水管中设置蓄水泵,下进水管中设置第一阀门,上出水管中设置第二阀门,原供水管中设置第三阀门;

3)在空调箱表冷器冷冻水进/出口处增设混水装置,混水装置包括恒温阀、混水泵、混水管,混水管的进口与空调箱表冷器冷冻水出口连接,混水管的出口与空调箱表冷器冷冻水出进口连接,连接处设置恒温阀,混水泵设置在混水管上;

4)已有空调系统的冷冻水总回水管上设置回水总管阀门,原冷水机组后增设二级冷水机组;通过冷冻水路依次连接冷冻水泵、原冷水机组、二级冷水机组、蓄水装置、新风机组表冷器、混水装置、空调箱表冷器和回水总管阀门,构成蓄能大温差冷水输配系统。

进一步地,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增设的新风处理机组通过新风管路与多台空调箱连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方法中,步骤1)中,如加热器是电加热器,则断开电路,如果是蒸汽加热器或水加热器,则断开蒸汽管路或热水管路。

本发明的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蓄能大温差输配装置,包括沿新风方向依次设置的新风处理机组、空调箱、沿冷冻水路依次设置的一级冷水机组、二级冷水机组、蓄水装置、所述新风机组表冷器、混水装置、所述空调箱表冷器和回水总管阀门;

所述的新风处理机组包括自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的初效过滤器、新风处理机组表冷器、中效过滤器和风机;

所述的空调箱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初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空调箱表冷器、风机;

所述的蓄水装置包括蓄水塔、下出水管、下进水管、上出水管,下出水管、下进水管与供水总管并联设置,下出水管中设置蓄水泵,下进水管中设置第一阀门,上出水管中设置第二阀门,供水总管中设置第三阀门;

所述的混水装置包括恒温阀、混水泵、混水管,混水管的进口与空调箱表冷器冷冻水出口连接,混水管的出口与空调箱表冷器冷冻水出进口连接,此连接处设置恒温阀,混水管中设置混水泵;

进一步地,本发明方法中新风处理机组通过新风管路与多台空调箱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原有系统降温除湿同时进行,除湿后需要再热,造成冷热抵消,能耗巨大。本发明通过增设新风处理机组对新风冷凝除湿、原有空调箱利用高温冷水只负责对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实现了温度和湿度的独立精准控制,有效地避免了再热现象,降低了空调系统能耗;

(2)为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现有改造方法一般设置高温冷水和低温冷水两套制冷系统,结构复杂,初投资大。本发明冷冻水串联运行,且在空调箱进水处设置混水装置,低温冷水(4℃)首先用于新风处理机组内新风除湿,之后温度升高的冷水(8℃)用于空调箱内空气降温,通过简便的工程改造,实现了冷水的梯级、高效利用,加大了供回水温差,可有效降低了输配能耗;

(3)传统方式一般采用蓄冰的方式用于蓄能,系统复杂、初投资大、制冰能耗高。本发明通过增设蓄水装置用于夜间蓄能,可实现蓄水模式、水箱直供模式、冷机直供模式、联合供冷模式,系统简单、控制灵活、初投资低、蓄水时能耗低,且蓄水装置可实现大温差供冷,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需求匹配,可大幅降低运行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一次回风系统净化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传统一次回风过程空气焓湿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空调冷源梯级利用和蓄能的改造方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节能改造空气处理过程焓湿图;

图5是本发明的蓄水模式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冷机直接供冷模式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蓄能水箱直接供冷模式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冷机和蓄能水箱联合供冷模式流程图。

图中:冷水机组1,二级冷水机组11,冷冻水泵2,空调箱3,初效过滤器31,中效过滤器32,空调箱表冷器33,加热器34,风机35,新风处理机组4,初效过滤器41,新风处理机组表冷器42,中效过滤器43,新风机组风机44,蓄水装置5,下出水管51,蓄水泵52,第三阀门-53,蓄水塔54,第一阀门-55,下进水管56,第二阀门-57,上出水管58,6混水装置,混水管61,混水泵62,恒温阀63,回水总管阀门-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冷源梯级利用和蓄能的改造方法,在原系统基础上,增设新风机组4、蓄水装置5、混水装置6和二级冷机11,低温冷水首先进入进入新风机组表冷器42用于除湿,其次通过混水装置6进入空调箱3中用于降温,实现了温湿度独立控制,避免再热时的冷热抵消,同时实现了大温差输配、低温冷水梯级利用。此外,蓄水装置5夜间蓄冷,白天大温差供冷,降低输配能耗和运行费用。

所述的新风处理机组4包括自新风进风方向依次设置的初效过滤器41、新风处理机组表冷器42、中效过滤器43和风机44。所述的空调箱3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初效过滤器31、中效过滤器32、空调箱表冷器33、风机35。具体空气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室外高温高湿空气w进入新风处理机组4,首先经过初效过滤器41过滤净化,其次进入新风处理机组表冷器42中冷凝除湿至a点,通过新风管路进入空调箱,与回风n混合至c点,在空调箱表冷器33中降温至送风状态点s。由空气处理流程可知,此过程不需要开启加热器34,避免了再热时的冷热抵消,切实降低了空调能耗。

所述的蓄水装置5包括蓄水塔54、下出水管51、下进水管56、上出水管58,下出水管51、下进水管56与供水总管并联设置,下出水管51中设置蓄水泵52,下进水管56中设置第一阀门55,上出水管58中设置第二阀门57,供水总管中设置第三阀门53。所述的混水装置包括恒温阀61、混水泵62、混水管63,混水管63的进口与空调箱表冷器33冷冻水出口连接,混水管63的出口与空调箱表冷器33冷冻水出进口连接,此连接处设置恒温阀61,混水管63中设置混水泵62。

通过阀门切换,本发明可实现4种工作模式:

1)夜间蓄能模式,当夜间空调箱和新风机组不需要供冷时,供水总管中第三阀门53和回水总管阀门7关闭,第一阀门55和第二阀门57打开,冷冻水泵2和冷水机组1工作,冷水机组1制取低温冷水蓄存到蓄水塔54中,如图5所示;

3)冷水机组直接供冷模式,白天当蓄水塔中水温很高不能供冷时,冷水机组1和冷冻水泵2运行,第三阀门53和回水总管阀门7开启,第一阀门55和第二阀门57关闭,冷水机组直接向新风机组4和空调箱3供冷,如图6所示;

2)蓄水装置直接供冷模式,白天当蓄水塔中水温足够低时,冷水机组1和冷冻水泵2停止运行,第三阀门53和第一阀门55关闭,蓄水泵52、第二阀门57和回水总管阀门7开启,蓄水装置直接向新风机组4和空调箱3供冷,如图7所示;

4)冷水机组和蓄水装置联合供冷模式,白天当蓄水塔中水温较低但不足以承担所有负荷时,冷水机组1、冷冻水泵2、蓄水泵52同时运行,第一阀门55关闭,第二阀门57、第三阀门53和回水总管阀门7开启,冷水机组和蓄水装置联合供冷,如图8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