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踢脚线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8924发布日期:2019-11-27 17:2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踢脚线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踢脚线电暖器。



背景技术:

踢脚线式电取暖器是采用热超导体材料为基本加热单元,外型为地脚线形式的取暖装置。踢脚线电暖器是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温度均匀,房间各点温差小,热空气自下而上循环,即开即热,取暖效果好。

现有的踢脚线电暖器由于结构单一,收放不便,影响了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其具有两个可转动的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通过旋转第一机体和/或第二机体,改变电暖器的形状,方便电暖器使用及折叠收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和转动机构;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机体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所述第二机体转动连接第二转轴。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转动机构还具有底座和盖体,所述盖体连接有分别与所述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电性连接的控制组件。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位于所述盖体和底座之间,且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两端和第二转轴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盖体和底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操作面板和电热主板,所述操作面板电性连接所述电热主板,所述电热主板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机体和所述第二机体。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盖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操作面板的容纳槽。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盖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电热主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臂,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转臂;

所述第一转臂连接所述第一机体,所述第二转臂连接第二机体。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臂包括第一转轴座和第一转架;

所述第一转轴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架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座并朝向所述第一转轴的径向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架面向所述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连接有第一走线件;

所述第一走线件有用于引导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机体之间走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相互连接的第一走线件与所述卡槽之间形成腔体结构;

所述第一走线件朝向所述盖体的一侧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所述进线口和所述出线口分别与所述腔体结构连通。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走线件沿所述转架的延伸方向开设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连通所述出线口。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走线件具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位于所述盖体内;

所述盖体对应所述凸起结构的移动轨迹开设有弧形槽,所述进线口开设在所述凸起结构的顶部。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臂与所述第一转臂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机体具有用于容纳发热元件的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转架连接的侧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架为杆状结构,所述第一转架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连接所述侧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侧板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用于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控制组件之间的走线。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壳体为条状结构,所述壳体朝向所述转动机构的一侧具有弧面结构;

所述盖体的外周侧和所述底座的外周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弧面结构相配合的曲面结构。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机体与所述第一机体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旋转第一机体和/或第二机体,改变电暖器的形状,方便电暖器使用及折叠收放。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可相对转动,改变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之间的夹角,从而改变电暖器形状,实现电暖多种形态的加热方式,充分适应室内格局,提高电暖器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机体和第二机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走线件和第二走线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剖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暖器折叠示意图。

图标:

1-第一机体;10-侧板;100-过线孔;11-壳体;110-弧面结构;111-散热口;12-支脚;13-发热元件;

2-第二机体;20-侧板;200-过线孔;21-壳体;210-弧面结构;211-散热口;22-支脚;23-发热元件;

3-转动机构;31-第一转轴;32-第二转轴;33-底座;330-曲面结构;34-盖体;340-曲面结构;35-容纳槽;350-通孔;

4-第一转臂;41-第一走线件;410-进线口;411-出线口;412-过线槽;413-凸起结构;42-第一转架;420-卡槽;43-第一转轴座;

5-第二转臂;51-第二走线件;510-进线口;511-出线口;512-过线槽;513-凸起结构;52-第二转架;521-卡槽;53-第二转轴座;

6-操作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踢脚线电暖器,包括第一机体1、第二机体2和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包括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并列设置,且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之间具有间隙;第一机体1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1,第二机体2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2,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均水平设置,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通过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可相对转动。

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均为可发热机体,电暖器使用过程中,转动第一机体1和/或第二机体2,改变电暖器的形态,使电暖器适应室内空间格局;使用结束后,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相向转动,实现电暖器的折叠,电暖器折叠和打开方便,根据室内格局改变电暖器的形态,电暖器使用方便,实用性、舒适性高。

参考图1、图6和图7所示,第一机体1包括壳体11、发热元件13和侧板10,发热元件13和侧板10固定在壳体11内部,发热元件13固定连接侧板10。壳体11为长方体,壳体11朝向转动机构3一端的端面具有弧面结构110。在壳体11的顶面、底面及长度方向的两个面中,任意一面、两面或多面开设有散热口111,发热元件13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口111散出。发热元件13沿长方形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侧板10位于壳体11长度方向上靠近转动机构3的一端。

第二机体2包括壳体21、发热元件23和侧板20,发热元件23和侧板20固定在壳体21内部,发热元件23固定连接侧板20。壳体21为长方体,壳体21朝向转动机构3一端的端面具有弧面结构210。在壳体21的顶面、底面及长度方向的两个面中,任意一面、两面或多面开设有散热口211,发热元件23产生的热量从散热口211散出。发热元件23沿长方形壳体2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侧板20位于壳体21长度方向上靠近转动机构3的一端。

在上述结构、原理的基础上,本方案中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结构和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机体1的壳体11和第二机体2的壳体21还可以正方体、多面体等形状,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转动连接转动机构3,从而实现电暖器张开和折叠,方便电暖器使用。

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在同一直线上,或,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之间的夹角为180度,此时为电暖器最大张开状态,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对称设置在转动机构3的两侧;结合图7所示,收取电暖器时,对电暖器进行折叠,转动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使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接近平行或平行,方便电暖器的收放。

结合图2和图4,参考图6,转动机构3还具有盖体34和底座33,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位于盖体34和底座33之间。第一机体1与第一转轴31之间具有第一转臂4,第二机体2与第二转轴32之间具有第二转臂5;第一转臂4包括第一转轴座43、第一转架42和第一走线件41,第二转臂5包括第二转轴座53、第二转架52和第二走线件51。

本方案还可以这样理解,第一转臂4和第二转臂5结构相同,即第一转轴座43与第二转轴座53结构相同,第一转架42与第二转架52结构相同,第一走线件41与第二走线件51结构相同。

第一转轴座43转动连接第一转轴31,第一转轴座43朝上的一面设置有凹槽,凹槽任意一侧具有开口,第一转架42为杆状结构,第一转架42一部分固定在凹槽内;第一转架42另一部分从凹槽的开口处伸出,并在第一转轴31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一转架42远离第一转轴31的一端伸入第一机体1内部,并与第一机体1内的侧板固定连接。

参考图4和图5所示,第一转架42朝向盖体34的一面具有卡槽420,卡槽420内具有插孔,第一走线件41具有插脚,插脚与插孔相互配合,第一走线件41卡设在卡槽420内。第一走线件41与卡槽420之间形成腔体结构,第一走线件41朝向盖体34的一侧设置有进线口410、出线口411、过线槽412和凸起结构413,进线口410和出线口411分别与腔体连通,凸起结构413位于出线口411靠近第一转轴31的一侧,进线口410开设在凸起结构413的顶部,凸起结构413朝向盖体34引导线缆,对线缆进行充分保护,减少电缆外漏长度,防止电缆缠绕。第一走线件41朝向盖体34的一面还设置有过线槽412,过线槽412为通槽且相对于凸起结构413设置出线口411的另一侧。

参考图4和图5所示,第二转轴座53转动连接第二转轴32,第二转轴座53朝向盖体34的一面同样设置有凹槽,凹槽任意一侧具有开口,第二转架52为杆状结构,第二转架52一部分固定在凹槽内;第二转架52另一部分伸出凹槽的开口,并在第二转轴32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第二转架52远离第二转轴32的一端伸入第二机体2内部,并与第二机体2内的侧板20固定连接,侧板20开设有过线孔200。第二转架52朝向盖体34的一面具有卡槽521,卡槽521内具有插孔,第二走线件51具有插脚,插脚与插孔相互配合,第二走线件51卡设在卡槽521内。第二走线件51与卡槽521之间形成腔体结构。第二走线件51朝向盖体34的一侧设置有进线口510、出线口511和过线槽512,进线口510和出线口511分别与腔体连通,凸起结构513位于出线口511靠近第二转轴32的一侧,进线口510开设在凸起结构513的顶部,过线槽512为通槽且相对于凸起结构513设置出线口511的另一侧。

参考图4和图6所示,底座33的顶面和盖体34的底面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轴孔,盖体34的顶部具有容纳槽35,操作面板6与容纳槽35的形状相同,操作面板6通过相互配合的插脚插孔结构扣合连接容纳槽35,盖体34内部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容纳发热主板,容纳槽35开设有与容纳腔连接的通孔350,通孔350用于操作面板6与发热主板之间的走线。盖体34的底部设置有两个与容纳腔连通的弧形槽,两个弧形槽形状分别对应第一走线件41的进线口410和第二走线件51的进线口510的移动轨迹。

结合图1、图2和图7所示,盖体34和底座33的近似为椭圆柱结构,盖体34的外周侧设置有曲面结构340,底座33的外周侧设置有曲面结构330,第一机体1的弧面结构110和第二机体2的弧面结构210均为内凹型,盖体34的曲面结构340和底座33的曲面结构330均为外凸型。当第一机体1和/或第二机体2转动时,第一机体1的的弧面结构110和/或第二机体2的弧面结构210与曲面结构相互贴合,并沿盖体34的曲面结构340轮廓和底座33的曲面结构330轮廓转动,减小了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与转动机构3之间的间隙,提高了电暖器的美观性。发热主板用于控制第一机体1的开关及制热程度及第二机体2的开关和制热程度,操作面板6为操作指令写入模块。

参考1图-图7所示,底座33和盖体34分别水平放置,盖体34位于底座33的上方,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位于底座33和盖体34之间。底座33顶面和盖体34的底面分别开设有两个轴孔,第一转轴31轴向两端和第二转轴32轴向两端通过轴孔分别固定连接底座33和盖体34,第一转轴座43可转动套设在第一转轴31上,第二转轴座53可转动套设在第二转轴座53上,第一转架42固定连接第一转轴座43的凹槽内,第二转架52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座53的凹槽内。第一走线件41固定在第一转架42的卡槽421上,第二走线件51固定在第二转架52的卡槽521上。操作面板6扣合在盖体34顶部的容纳槽35内,操作面板6电性连接发热主板,发热主板分别电性连接第一机体1内的发热元件13和第二机体2内的发热元件23,操作面板6与发热主板通过通孔350走线。

第一机体1的发热元件13引出线缆,先从第一机体1内侧板10的过线孔100引出,然后顺第一转架42引出第一机体1的壳体11内,线缆经过第一走线件41的过线槽412,然后从第一走线件41的出线口411进入第一走线件41与卡槽420之间的腔体内,然后从第一走线件41的进线口410引出,最后通过盖体34底部对应第一走线件41的弧形槽引入容纳腔内,并与发热主板电性连接。第二机体2与发热主板之间的走线方式与第一机体1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方案中壳体11用于与第一转架42连接的一侧和第壳体12用于与第二转架52连接的一侧还可以分别设置有连接口,线缆从连接口引入或引出。

发热主板与第一机体1的发热元件13和第二机体2的发热元件23分开设置,有利于电热主板的散热降温,避免电热主板长时间才高温环境下工作。发热元件包括发热管,其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本申请不做赘述。发热主板与发热元件之间的线缆通过弧形槽引出,发热主板引出的线缆可跟随发热元件摆动,避免线缆受到拉扯或挤压。第一机体1的壳体11远离底座33的一端设置有支脚12,第二机体2的壳体21远离底座33的一端设置有相同的支脚22,两支脚与底座33位于同一水平面,支脚具有支撑作用。

本实施中的电暖器可放置在室内的墙角处或桌椅摆放处,转动第一机体1和/或第二机体2,调整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之间的角度,使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之间的夹角与墙角处两墙面的夹角相同,或,使第一机体1与第二机体2适应室内格局。转动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呈180度,电暖器处于最大打开状态,不使用时,动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使第一机体1和第二机体2接近平行或平行,电暖器处于折叠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