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盒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88095发布日期:2019-10-29 20:2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电控盒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控盒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暖通空调领域,为应对高、大空间以及长距离送风或新风需求,大匹数高静压/新风机应用越来越广。由于大匹数高静压/新风机具有静压高、风量大的特点,其电控部件发热量较多。电控元器件长期在较高温度环境下工作既会导致元器件寿命降低又会带来电器火灾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控盒。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控盒,包括:壳体,设置有中空的腔体,发热元件设置于腔体内;入口,设置于壳体上,与腔体相连通;出口,设置于壳体上,与腔体相连通,出口位于入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控盒,包括发热元件、壳体、入口及出口。在电控盒工作时,发热元件产生热量,进而加热周围的气流,由于冷空气比热空气的密度大,从而造成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浮,故,通过合理设置入口和出口的位置,使得出口位于入口的上方,这样,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由入口进入腔体内,带动位于腔体下方的冷气流上升,进而与热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由出口流出电控盒,该结构设置提高了换热效率,增强了换热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发热元件的有效散热,减小了发热元件的温升,以保证电控盒工作时的腔体内的温度适宜,避免电控盒内的元器件因长期工作在较高温度环境下而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控盒,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以壳体的底壁为投影面,入口在投影面的投影与出口在投影面的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且入口至底壁的距离不等于出口至底壁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入口和出口的设置位置,使得以壳体的底壁为投影面,入口在投影面的投影与出口在投影面的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及使入口至底壁的距离不等于出口至底壁的距离,进而延长了气流流经入口及出口的距离,保证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及位于腔体内的冷气流可流经腔体内的各个区域,进而保证与热气流进行换热的彻底性,增强了降温的效果。

具体地,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侧壁上,由于将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上,故,可降低灰尘、杂质等由入口和/或出口进入到腔体内的情况的发生概率,可保证腔体内部环境的清洁度,同时,该结构设置可提升产品外观的可视性及美观性。当然,亦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将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在壳体的相邻两侧侧壁上。甚至是将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当将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壳体的同一侧壁上时,可将挡板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进而使得挡板及壳体的内壁相配合以共同限定出流道,流道分别与入口和出口相连通。另外,亦可将入口和出口中的一个设置在壳体的顶壁上,另外一个设置在壳体的侧壁下端,在此不做一一举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控盒,还包括:过线孔,设置于壳体上,与腔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过线孔,使得过线孔与腔体相连通,这样,电控盒内的发热元件的连接线可借由过线孔伸出电控盒外或是其他与电控盒相连接的器件的连接线可借由过线孔进入到腔体内,进而实现电控盒与其他器件的电连接。同时,由于设置了过线孔,故,外界的冷气流可借由过线孔流入腔体内,进而与入口相配合,以增大进气流的面积,有利于增大回风量及降低电控盒的腔体内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控盒,还包括:风机模块,设置于腔体内;过线孔靠近发热元件和/或风机模块。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电控盒工作时,风机模块和发热元件会产生较大热量,故,通过合理设置过线孔、发热元件及风机模块的位置,使得过线孔靠近发热元件和/或风机模块,这样,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会借由过线孔与发热元件和/或风机模块相接触,进而降低了电控盒内部的温度,有利于提升电控盒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过线孔位于发热元件和风机模块之间,其中,过线孔至风机模块的距离小于过线孔至发热元件的距离。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发热元件和风机模块分别靠近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发热元件和风机模块的位置,使得发热元件和风机模块分别靠近出口,从而便于电控盒内的热气流从上方的出口排出电控盒的壳体外,并在电控盒内形成负压,进而利用壳体内外形成的压强差加速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流入腔体内,以提升电控盒的散热效率。

具体地,发热元件位于风机模块的上方;其中,风机模块至入口的距离小于发热元件至入口的距离,即,将电感、电抗及桥堆等发热量较大、温度较高的发热元件置于腔体内上部,将风机模块置于腔体内下部,这样,有利于发热元件和风机模块的散热,保证了腔体内的温度适宜,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风机模块至入口的距离小于发热元件至入口的距离,即,发热元件布置于上风侧,电感、电抗及桥堆等发热元件布置于下风侧,进而提升电控盒外空气对风机模块的冷却效果。当然,亦可使风机模块位于发热元件上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入口和/或出口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子风口组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入口和/或出口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子风口组成,以实现在多个角度及多个方位回风和/或出风的需求,以增大回风面积、回风量和/或增大出风面积、出风量;进一步地,该结构设置可有效避免外界的杂物、水汽等进入到壳体内,起到过滤气流的作用;进一步地,该结构设置对位于电控盒内的器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即,在器件外形成栅栏,避免因硬物直接与器件接触而导致电控元器件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设置于腔体内;多个扰流件,间隔设置在腔体内,多个扰流件位于散热器和发热元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扰流件和散热器的位置,使得多个扰流件位于散热器和发热元件之间,气流在扰流件的作用下形成紊流状态气流,该紊流状态气流进入到散热器的表面,紊流对流换热层主要是层流底层,由于底层极薄,温度梯度大,紊流换热强度比层流强,进而提升了换热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发热元件的有效散热,降低了发热元件的温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电控盒,还包括:散热器,设置于腔体内,散热器包括本体和多个翅片;本体与发热元件相贴合,多个翅片设置于本体背离发热元件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控盒工作时,发热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故,通过设置散热器,使得散热器的本体与发热元件相贴合,散热器的翅片设置于本体背离发热元件的一侧,使得热量可借由本体传导至多个翅片上。由于多个翅片增大了散热器与腔体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了快速散热的目的;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翅片与本体共同限定出换热通道,故,多个翅片与本体共同限定出多个换热通道,使得腔体内流动的气流能够在多个换热通道内流动,从而加快了腔体内的空气对流,进而加快了散热器的翅片与周围空气的换热速度,从而提升了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体;及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控盒,电控盒与机体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盒,因此具有上述电控盒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机体上设置有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与入口朝向同一侧,出风口与出口朝向同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外界环境气流由回风口进入到机体内,由出风口流出机体,故,空调器工作时,外界环境的气流在机体的风机的作用下被扰动,入口设置在壳体的迎风面上,出口设置在壳体的背风面上,也就是说,回风口与入口朝向同一侧,出风口与出口朝向同一侧,这样,沿周围气流扰动的顺流方向,在壳体的侧壁的上风侧开设入口,在壳体的侧壁的下风侧开设出口,外界环境气流自身的流动性与风机模块相配合,提升了流入电控盒内的气流的流速,进而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回风风量,提升了换热效率,加速了发热元件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控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控盒,10发热元件,102电感,104电抗,20风机模块,30壳体,40入口,50出口,60过线孔,2空调器,3机体,32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盒1和空调器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控盒1,包括:壳体30,设置有中空的腔体,发热元件10设置于腔体内;入口40,设置于壳体30上,与腔体相连通;出口50,设置于壳体30上,与腔体相连通,出口50位于入口40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控盒1,包括发热元件10、壳体30、入口40及出口50。在电控盒1工作时,发热元件10产生热量,进而加热周围的气流,由于冷空气比热空气的密度大,从而造成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浮,故,通过合理设置入口40和出口50的位置,使得出口50位于入口40的上方,这样,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由入口40进入腔体内,带动位于腔体下方的冷气流上升,进而与热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由出口50流出电控盒1,该结构设置提高了换热效率,增强了换热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发热元件10的有效散热,减小了发热元件10的温升,以保证电控盒1工作时的腔体内的温度适宜,避免电控盒1内的元器件因长期工作在较高温度环境下而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具体地,图1示出了出口50的位置,图2示出了入口40的位置,出口50位于入口40的上方。其中,发热元件10指的是电控盒工作时产生热量的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以壳体30的底壁为投影面,入口40在投影面的投影与出口50在投影面的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且入口40至底壁的距离不等于出口50至底壁的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入口40和出口50的设置位置,使得以壳体30的底壁为投影面,入口40在投影面的投影与出口50在投影面的投影不重叠或部分重叠,及使入口40至底壁的距离不等于出口50至底壁的距离,进而延长了气流流经入口40及出口50的距离,保证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及位于腔体内的冷气流可流经腔体内的各个区域,进而保证与热气流进行换热的彻底性,增强了降温的效果。

具体实施例中,入口40和出口50分别位于壳体30的相对两侧侧壁上,由于将入口40和出口50设置在壳体30的侧壁上,故,可降低灰尘、杂质等由入口40和/或出口50进入到腔体内的情况的发生概率,可保证腔体内部环境的清洁度,同时,该结构设置可提升产品外观的可视性及美观性。具体地,图1示出了出口50的位置,图2示出了入口40的位置,入口40和出口50分别位于壳体30的相对两侧侧壁上。

当然,亦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将入口40和出口50分别设置在壳体30的相邻两侧侧壁上。甚至是将入口40和出口50设置在壳体30的同一侧壁上,当将入口40和出口50设置在壳体30的同一侧壁上时,可将挡板设置在壳体30的内壁上,进而使得挡板及壳体30的内壁相配合以共同限定出流道,流道分别与入口40和出口50相连通。另外,亦可将入口40和出口50中的一个设置在壳体30的顶壁上,另外一个设置在壳体30的侧壁下端,在此不做一一举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电控盒1,还包括:过线孔60,设置于壳体30上,与腔体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30上设置过线孔60,使得过线孔60与腔体相连通,这样,电控盒1内的发热元件10的连接线可借由过线孔60伸出电控盒1外或是其他与电控盒1相连接的器件的连接线可借由过线孔60进入到腔体内,进而实现电控盒1与其他器件的电连接。同时,由于设置了过线孔60,故,外界的冷气流可借由过线孔60流入腔体内,进而与入口40相配合,以增大进气流的面积,有利于增大回风量及降低电控盒1的腔体内的温度。具体地,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电控盒1,还包括:风机模块20,设置于腔体内;过线孔60靠近发热元件10和/或风机模块2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电控盒1工作时,风机模块20和发热元件10会产生较大热量,故,通过合理设置过线孔60、发热元件10及风机模块20的设置位置,使得过线孔60靠近发热元件10和/或风机模块20,这样,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会借由过线孔60与发热元件10和/或风机模块20相接触,进而降低了电控盒1内部的温度,有利于提升电控盒1的散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中,过线孔60位于发热元件10和风机模块20之间,其中,过线孔60至风机模块20的距离小于过线孔60至发热元件10的距离。由于电控盒1工作时,风机模块20的发热量较大,故,使得过线孔60至风机模块20的距离小于过线孔60至发热元件10的距离,有利于提升电控盒1的散热效率,避免电控盒1内的元器件因长期工作在较高温度环境下而易损坏的情况发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其中,风机模块20是一个用于驱动风机的功率模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发热元件10和风机模块20分别靠近出口50。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发热元件10和风机模块20的设置位置,使得发热元件10和风机模块20分别靠近出口50,从而便于电控盒1内的热气流从上方的出口50排出电控盒1的壳体30外,并在电控盒1内形成负压,进而利用壳体30内外形成的压强差加速外界环境中的冷气流流入腔体内,以提升电控盒1的散热效率。

具体实施例中,发热元件10位于风机模块20的上方;其中,风机模块20至入口40的距离小于发热元件10至入口40的距离。即,将电感102、电抗104及桥堆等发热量较大、温度较高的发热元件10置于腔体内上部,这样,有利于发热元件10和风机模块20的散热,保证了腔体内的温度适宜,提升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地,风机模块20至入口40的距离小于发热元件10至入口40的距离,即,发热元件10布置于上风侧,电感102、电抗104及桥堆等发热元件10布置于下风侧,进而提升电控盒1外空气对风机模块20的冷却效果。具体地,上风侧指的是外界环境气流进入到腔体内首先流经的一侧,反之,为下风侧。当然,亦可使风机模块20位于发热元件10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入口40和/或出口50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子风口组成。

在该实施例中,入口40和/或出口50由阵列分布的多个子风口组成,以实现在多个角度及多个方位回风和/或出风的需求,以增大回风面积、回风量和/或增大出风面积、出风量;进一步地,该结构设置可有效避免外界的杂物、水汽等进入到壳体30内,起到过滤气流的作用;进一步地,该结构设置对位于电控盒1内的器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即,在器件外形成栅栏,避免因硬物直接与器件接触而导致器件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电控盒1,还包括:散热器,设置于腔体内;多个扰流件,间隔设置在腔体内,多个扰流件位于散热器和发热元件1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多个扰流件和散热器的位置,使得多个扰流件位于散热器和发热元件10之间,气流在扰流件的作用下形成紊流状态气流,该紊流状态气流进入到散热器的表面,紊流对流换热层主要是层流底层,由于底层极薄,温度梯度大,紊流换热强度比层流强,进而提升了换热效果,从而实现了对发热元件10的有效散热,降低了发热元件10的温度。具体地,散热器为与发热元件10(如电感102、电抗104)的表面相接触的金属块(如铁块、铜块)。具体地,扰流件位于散热器和发热元件10之间,扰流件为长条形结构,扰流件为阻燃材料件。其中,扰流件为金属件、塑料件及玻璃件中的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电控盒1,还包括:散热器,设置于腔体内,散热器包括本体和多个翅片;本体与发热元件10相贴合,多个翅片设置于本体背离发热元件10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电控盒1工作时,发热元件10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故,通过设置散热器,使得散热器的本体与发热元件10相贴合,散热器的翅片设置于本体背离发热元件10的一侧,使得热量可借由本体传导至多个翅片上。由于多个翅片增大了散热器与腔体内的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了快速散热的目的;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翅片与本体共同限定出换热通道,故,多个翅片与本体共同限定出多个换热通道,使得腔体内流动的气流能够在多个换热通道内流动,从而加快了腔体内的空气对流,进而加快了散热器的翅片与周围空气的换热速度,从而提升了散热的效果。具体地,散热器的本体为与发热元件10相贴合的铁片或铜片。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2,包括:机体3;及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1,电控盒1与机体3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2,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控盒1,因此具有上述电控盒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机体3上设置有回风口和出风口32;回风口与入口40朝向同一侧,出风口32与出口50朝向同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外界环境气流由回风口进入到机体3内,由出风口32流出机体3,故,空调器2工作时,外界环境的气流在机体3的风机的作用下被扰动,入口40设置在壳体30的迎风面上,出口50设置在壳体30的背风面上,也就是说,回风口与入口40朝向同一侧,出风口32与出口50朝向同一侧,这样,沿周围气流扰动的顺流方向,在壳体30的侧壁的上风侧开设入口40,在壳体30的侧壁的下风侧开设出口50,外界环境气流自身的流动性与风机模块20相配合,提升了流入电控盒1内的气流的流速,进而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回风风量,提升了换热效率,加速了发热元件10的散热。

具体实施例中,壳体30由盖板、上侧板、下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构成。其中,在电控盒1的侧板上开有入口40和出口50,空气从左侧板的入口40流入电控盒1内,带走电控盒1内部分热量后再从右侧板的出口50流出,起到给电控盒1散热降温的目的。

具体实施例中,新风机的机体上设置有回风口和出风口32,回风口与入口40朝向同一侧,出风口32与出口50朝向同一侧,电控盒1与新风机的机体相连接,外界环境气流由回风口进入到机体内,由出风口32流出机体,故,新风机工作时,外界环境的气流在机体的风机的作用下被扰动,入口40设置在壳体30的迎风面上,出口50设置在壳体30的背风面上,也就是说,回风口与入口40朝向同一侧,出风口32与出口50朝向同一侧,这样,沿周围气流扰动的顺流方向,在壳体30的侧壁的上风侧开设入口40,在壳体30的侧壁的下风侧开设出口50,外界环境气流自身的流动性与风机模块20相配合,提升了流入电控盒1内的气流的流速,进而增大了单位时间内的回风风量,提升了换热效率,加速了发热元件10的散热。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