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拆卸冷凝热交换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64258发布日期:2019-11-19 20:12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拆卸冷凝热交换器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领域,特指一种可拆卸冷凝热交换器外壳。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凝热交换器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换热单元、换热单元内设置点火筒;点火筒点燃可燃性气体产生高温烟气,使高温烟气与换热单元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以使高温烟气加热换热单元内的水。

换热单元一般为一根或多根换热管螺旋缠绕多圈构成的螺旋换热盘管;高温烟气从螺旋换热盘管所围成的内侧空间向外侧空间流动,高温烟气通过螺旋换热盘管每圈换热管间的间隙流入螺旋换热盘管的外部空间,高温烟气在流入螺旋换热盘管每圈换热管间的间隙时与螺旋换热盘管发生热交换。

现有的冷凝热交换器的外壳一般为一体式外壳,外壳不可拆卸。当换热器在实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需要检修维护时,外壳拆卸麻烦,且会对外壳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可拆卸冷凝热交换器外壳,该外壳由多个部件拼接而成,便于拆卸安装,便于热水器后期使用的检修维护。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拆卸冷凝热交换器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半壳、右半壳和点火盘,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的顶部均开设有部分点火盘安装口,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的底部均开设有部分排气口;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相互对接构成完整的外壳,同时,使左半壳和右半壳顶部的部分点火盘安装口拼接成完整的点火盘安装口,使左半壳和右半壳底部的部分排气口拼接成完整的排气口;所述点火盘盖接在点火盘安装口上,点火盘上开设有进气口。

由于上述结构,冷凝热交换器的外壳可拆卸,能够方便冷凝热交换器的安装和维护,当冷凝热交换器内部某个零件早期失效时,只需将外壳打即可更换,操作方便,避免了因某一部件的失效而导致整个冷凝热交换器的损坏,大大提高整个冷凝热交换器的寿命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盘上一体成型或可拆卸的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点火盘上的进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点火筒和换热单元;所述点火筒一端与点火盘上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点火盘盖在点火盘安装口上,并压住换热单元的顶端;在外壳内底部设置有压盘,所述压盘顶部抵靠在换热端单元的底端,压盘底部抵靠在外壳底部;所述压盘底部开设有通孔,使外壳内部与外壳底部的排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点火盘内侧开设有点火盘耐火层安装槽,所述点火盘耐火层安装槽内设置有点火盘耐火层,所述点火筒插入点火盘耐火层内与点火盘上开设的进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口可拆卸的连接有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上开设有排气进口和排气出口;所述排气进口与排气口可拆卸连接;所述下盖位于排气口和排气进口的正对面上。

由于上述结构,排气通道可拆卸连接,便于排气通道与壳体的装拆,且下盖位于排气口和排气进口的正对面上。当下盖打开时,就能够直接看到壳体内部结构,便于检修和维护。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通道内设置有通道加强支撑件,所述通道加强支撑件设置在上盖和下盖之间。

由于整个排气通道设置在壳体的底部,上盖和下盖构成的排气通道是中空的,承受了整个设备的重量,因此在排气通道内设置加强件避免整个排气通道塌陷。

进一步的,所述通道加强支撑件上端固定设置在上盖上,下端支撑在下盖上,所述通道加强支撑件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通流孔,避免加强件阻碍烟气在排气通道内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的对接面上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半壳/右半壳对接面上的密封槽和设置在右半壳/左半壳对接面上的密封筋;当左半壳和右半壳对接时,密封筋匹配设置在密封槽内。

由于上述结构,通过密封件能够左半壳和右半壳拼接的更密实,避免工作时,高温烟气从对接处外泄,造成安全事故。

进一步的,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耳,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上的连接耳相互匹配设置,均位于左半壳和右半壳的对接处;所述连接耳上开设有螺栓连接孔,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上的连接耳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左半壳和右半壳拼接成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冷凝热交换器的外壳可拆卸,能够方便冷凝热交换器的安装和维护,当冷凝热交换器内部某个零件早期失效时,只需将外壳打即可更换,操作方便,避免了因某一部件的失效而导致整个冷凝热交换器的损坏,大大提高整个冷凝热交换器的寿命周期。且各部件能够单独制造,提高加工效率。当外壳部分损坏时,可以直接更换部分零件而不必使整个外壳报废。

附图说明

图1是冷凝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2是烟气流向图;

图3是冷凝热交换器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4和5是外壳结构图;

图6-7是排气通道结构图;

图8是密封筋的位置示意图;

图9是密封槽的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冷凝热交换器,它包括外壳10和设置在外壳10内的换热单元9;所述换热单元9由一根或多根换热管螺旋盘绕多圈围成,换热单元为换热管螺旋盘绕成的中空圆柱状结构,且每圈换热管间均有间隙;所述换热管进口端与外壳10上设置的进水口连通,出口端与外壳10上设置的出水口连通;换热单元9围成的内侧空间内设置有一隔板8,所述隔板8将换热单元9围成的内侧空间分隔成点火区ⅰ和排气区ⅲ;如图1所示,点火区位于换热单元的上部,排气区位于换热单元的下部,所述点火区ⅰ与外壳10上的进气口连通;排气区ⅲ与外壳10上的排气口连通;换热单元9外侧与外壳10内侧壁间的空间为传热区ⅱ;所述点火区ⅰ和排气区ⅲ均通过换热单元9上的间隙与传热区ⅱ连通;所述隔板8在换热单元9内侧空间内的位置可调,调节点火区ⅰ与排气区ⅲ的体积比。

所述外壳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左半壳101、右半壳102和点火盘1,所述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的顶部均开设有部分点火盘1安装口,所述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的底部均开设有部分排气口;所述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相互对接构成完整的外壳10,同时,使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顶部的部分点火盘1安装口拼接成完整的点火盘1安装口,使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底部的部分排气口拼接成完整的排气口;所述点火盘1盖接在点火盘1安装口上,点火盘1上开设有进气口。

所述排气口可拆卸的连接有排气通道5,所述排气通道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盖51和下盖52,所述上盖51上开设有排气进口和排气出口;所述排气进口与排气口可拆卸连接;所述下盖52位于排气口和排气进口的正对面上。

如图6和7所示,上盖成“l”形,使排气出口紧贴外壳,使整个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

所述排气通道5内设置有加强件53,所述加强件53设置在上盖51和下盖52之间,用于支撑上盖51和下盖52,防止排气通道5塌陷。

所述加强件53上端固定设置在上盖51上,下端支撑在下盖52上,所述加强件53的下端开设有若干通流孔。如图3所述,所述加强件的下端呈锯齿状,通流孔则为相邻两锯齿间的波谷。

所述点火盘1上一体成型或可拆卸的设置有进气通道2,所述进气通道2与点火盘1上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点火区ⅰ内设置有点火筒3,所述点火筒3一端与点火盘1上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点火筒3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使点火筒3内部与点火区ⅰ连通;所述点火盘1盖在点火盘1安装口上,并压住换热单元9的顶端;在外壳10内底部设置有压盘6,所述压盘6顶部抵靠在换热端单元的底端,压盘6底部抵靠在外壳10底部;所述压盘6底部开设有通孔,使排气区ⅲ与外壳10底部的排气口连通。

所述点火盘1内侧开设有点火盘耐火层4安装槽,所述点火盘耐火层4安装槽内设置有点火盘耐火层4,所述点火筒3插入点火盘耐火层4内与点火盘1上开设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进气口、换热单元9、点火筒3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点火盘耐火层安装槽和点火盘耐火层4配合,对点火筒3的安装起着定心作用。同时,点火盘耐火层4能使点火盘1能够经受高温炙烤,提高点火盘1的使用寿命。

所述点火盘1上还设置有点火针和感应针,所点火针和感应针均伸入点火区ⅰ。

所述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的对接面上设置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设置在左半壳101/右半壳102对接面上的密封槽104和设置在右半壳102/左半壳101对接面上的密封筋103;当左半壳101和右半壳102对接时,密封筋103匹配设置在密封槽104内。

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连接耳,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上的连接耳相互匹配设置,均位于左半壳和右半壳的对接处;所述连接耳上开设有螺栓连接孔,所述左半壳和右半壳上的连接耳通过螺栓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使左半壳和右半壳拼接成一个整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