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9010发布日期:2020-04-28 21:3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气扇。



背景技术:

换气扇是一种用于排气,例如把室内空气向室外排出的电器。现有技术中的换气扇一般包括框体、设于框体上的吸气口和排气口、设于框体内的电路板盒。

当换气扇使用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时,蒸汽或水有可能通过吸气口进入框体内,继而进入设于框体内的电路板盒内而损坏电路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以抑制水或蒸汽损坏电路板、从而提高安全性的换气扇。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气扇,包括:

形成外廓的框体、

用于把空气吸入所述框体内的进风口、

用于把空气排至所述框体外的换气出风口、

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换气出风口的换气风路、

把空气从进风口通引导至所述换气出风口的蜗牛壳、

还包括:

与所述换气出风口相隔所述蜗牛壳,并设于与所述换气出风口相对位置的电路板盒收纳区间、

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盒收纳区间,收纳用于控制被控部件的电气部件的电路板盒、

分隔板,分隔所述换气风路与所述电路板盒收纳区间,用于抑制流经所述换气风路的空气流向所述电路板盒收纳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换气扇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框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延设至所述框体相对向的2个侧壁处;

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框体高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延设至所述框体的顶壁和所述框体的底面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形成从所述进风口到所述所述换气出风口的气流的送风单元,

所述蜗牛壳包括:

涡旋板,为在所述送风单元的外周沿所述送风单元的转动方向扩大所述蜗牛壳内的风路的曲面板、

相夹所述涡旋板而设置的,与所述开口相向设置的蜗牛壳前面板和与所述蜗牛壳前面板相对设置的蜗牛壳背面板;

所述分隔板包括第一分隔板和与所述第一分隔板连接的第二分隔板,

所述涡旋板构成所述第一分隔板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蜗牛壳上一体形成从所述分隔板侧向所述换气出风口侧延伸的中空的引线收纳底座,

通过所述引线收纳底座与所述第二分隔板卡合,形成从所述电路板盒收纳区间到与所述电路板盒内的电气部件连接的被控部件之间的、与所述换气风路相互独立的收纳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述第一分隔板连接构成分隔板的一部分的同时,还与所述引线收纳底座卡合而构成所述收纳空间的防水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

所述电气部件和所述被控部件通过引线连接,

所述引线随着从所述电路板盒的侧壁的内部往外部前进而从顶面侧向底面侧被拉出;

随着从所述收纳空间的侧壁的外部往内部前进而从底面侧向顶面侧被拉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盒具有拉出所述引线用的拉出孔,

所述收纳空间具有拉入所述引线用的拉入孔,

所述拉出孔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盒内部空间侧的盒内部开口和与所述盒内部开口相比更靠近底面侧的盒外部开口,

所述拉入孔包括设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外部空间侧的收纳外部开口和与所述收纳外部开口相比更靠近顶面侧的收纳内部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引线收纳底座的边缘处以及所述防水盖的边缘处均设有二重筋,

通过所述引线收纳底座的边缘处的所述二重筋和所述防水盖连接的边缘处的所述二重筋互相夹持,连接所述引线收纳底座和所述防水盖。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盒具有与所述收纳空间相向设置的第一连接盒,

所述第一连接盒具有所述拉出孔、

在所述第一连接盒的顶面上设有的为把蒸汽排出至所述第一连接盒外的第一盒排气口;

所述框体的顶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盒排气口位置对应的第一框体排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收纳空间具有与所述电路板盒相向设置的第二连接盒,

所述第二连接盒具有所述拉入孔、

在所述第二连接盒的顶面上设有的为把蒸汽排出至所述第二连接盒外的第二盒排气口;

所述框体的顶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二盒排气口位置对应的第二框体排气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引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盒内的引线部分避开所述第一盒排气口的垂直下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引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盒内的引线部分避开所述第二盒排气口的垂直下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气扇还具有:

设于所述面罩、位于所述换气出风口的近旁处,用于吹出空气的循环出风口、

位于所述循环出风口上游侧的加热单元,

所述加热单元通过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的引线与所述电气部件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换气扇还具有:

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循环出风口的循环风路、

切换所述循环风路和所述换气风路的切换板、

驱动所述切换板转动的切换板驱动装置,

所述切换板驱动装置通过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的引线与所述电气部件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分隔板,蜗牛壳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被分隔板隔开,使换气风路和循环风路中的气流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之间基本上被分隔板互相隔开,分隔板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气流进入电路板盒收纳区间内,从而最大程度地抑制蒸汽进入电路板盒内,提高换气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截面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面罩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去掉框体的一个侧壁和面罩后的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去掉框体和电路板盒收纳区间的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去掉第二分隔板的仰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第二分隔板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截面图之二。

图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电路板盒的示意图。

图8b是换气扇的不具有第一连接盒的电路板盒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的截面图之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去掉框体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换气扇;

11-框体;111-顶壁;112-侧壁;112a-正对蜗牛壳出风口的侧壁;113-底面开口;114-换气出风口;115-底面;116-第一框体排气口;117-第二框体排气口;

12-面罩;121-进风口;122-循环出风口;123-金属条;124-卡槽;

13-蜗牛壳;131-蜗牛壳前面板;132-蜗牛壳背面板;133-涡旋板;134-蜗牛壳出风口;

14-加热单元;

15-循环风路;

16-换气风路;

17-切换板;

18-分隔板;

19-第一分隔板;191-防止干涉开口;192-开孔;

20-第二分隔板;201-分隔部;202-防水盖;203-二重筋;

21-引线收纳底座;211-第二连接盒;212-收纳外部开口;213-收纳内部开口;214-第二盒排气口;215-二重筋;

22-电路板盒收纳区间;

32-收纳空间;

33-出风部;

23-电路板盒;231-第一连接盒;232-安装盒;233-外侧壁;234-内侧壁;235-盒外部开口;236-盒内部开口;237-第一盒排气口;238-电气部件;

24-照明器具;

25-引线;

26-送风单元;261-风扇;262-马达;

27-电路板盒侧壁的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气扇10,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为两个相分隔的空间,例如通过墙壁相分割的空间。换气扇10可安装于第一空间或第二空间。换气扇10可吸入两空间中的任一个空间中的空气,向此空间再送风,或向另一个空间送风,其中,换气扇10所吸入空气的空间即为第一空间,另一与第一空间相分隔的为第二空间。本实施例中,换气扇10安装于第一空间,但换气扇10也可以安装于第二空间或除了第一空间及第二空间以外的空间。本实施例中,第一空间为室内,第二空间为室外。

如图1至图3所示,换气扇10包括:框体11、面罩12、进风口121、换气出风口114、循环出风口122、蜗牛壳13、送风单元26、被控部件、加热单元14、换气风路16、循环风路15、切换板17、切换板驱动装置(图中未示)、电路板盒23、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

框体11形成换气扇10的外廓,呈中空长方体箱状。框体11包括:顶壁111、从顶壁111的外周边垂直立设的四个侧壁112、以及与顶壁111相对设置的、位于框体11的底面115的底面开口113。当换气扇10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顶壁111是指平行于室内地面的面,位于框体11的垂直上方,侧壁112是指垂直于室内地面的面。

底面开口113位于框体11与顶壁111相对的一侧,是4个侧壁112下缘包围而成的开口,室内的空气可经该底面开口113进入或吹出框体11。

面罩12呈平板状,其固定于在加热单元14和电路板盒23上,以将底面开口113覆盖。面罩12固定于加热单元14和电路板盒23的具体方式本实施例不加限定,例如在面罩12上设置开孔,在加热单元14和电路板盒23上设置从底面开口112侧向框体11的顶壁111侧延伸的圆柱状空心孔,通过螺丝贯穿面罩12的开孔和加热单元14、电路板盒23上的圆柱状空心孔后,拧紧螺丝,从而把面罩12固定于加热单元14和电路板盒23上。

进风口121为设置于面罩12上的开口,其设于面罩12上与底面开口113位置正对的位置。当换气扇10处于安装状态时,进风口121面向室内,并通过底面开口113连通室内与框体11内。室内的空气可通过进风口121、底面开口113进入框体11内。

换气出风口114为框体11上的开口。换气出风口114可以设于框体11的顶壁111、四个侧壁112中的任一个面上。本实施例中,换气出风口114设于正对蜗牛壳出风口的侧壁112a,这样可使风路更为顺畅。换气出风口114连通室外与框体11内,框体11内的空气可通过换气出风口114向室外送风。

循环出风口122为设置于面罩12上、且位于所述换气出风口114的近旁处的开口。当换气扇10处于安装状态时,循环出风口122面向室内,且连通室内与框体11的内部空间。框体11内的空气通过循环出风口122向室内送风。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循环出风口122与换气出风口114成90度的位置关系,相互垂直,因此可以利用后述的切换板17对循环出风口122与换气出风口114进行开闭。

送风单元26包括:风扇261和驱动261运行的马达262,且位于进风口121的下游侧与循环出风口122及换气出风口114的上游侧,即位于进风口121与循环出风口122及换气出风口114之间的位置。送风单元26的运行状态由电路板盒23内的电气部件238控制。送风单元26将室内的空气由进风口121抽入框体11内,并将框体11内的空气送向循环出风口122和/或换气出风口114。

被控部件是指与电路板盒23内的电气部件238连接,且被电气部件238控制的部件。例如送风单元26、加热单元14、切换板驱动装置等。电气部件238向上述被控部件发送指令,控制换气扇10的动作。例如,电气部件238控制送风单元26运行,以形成或停止从进风口121至换气出风口114或循环出风口122的气流。

蜗牛壳13设置于框体11的内部空间内,引导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114流动。蜗牛壳13包括:涡旋板133、以及相夹涡旋板133的蜗牛壳前面板131和蜗牛壳背面板132。蜗牛壳前面板131和蜗牛壳背面板132将涡旋板133夹在二者之间,形成蜗牛壳13。

涡旋板133由在送风单元26的外周沿送风单元26的转动方向扩大蜗牛壳13内的风路的曲面板构成。即本实施例的涡旋板133为弧面,其设置在送风单元26的外周,并沿送风单元26的周向延伸,使蜗牛壳13内的风路扩大。

蜗牛壳前面板131与框体11的底面开口113相向设置,当换气扇10处于安装状态时,蜗牛壳前面板131位于涡旋板133的朝向室内地面的一侧,平行于室内地面,并与涡旋板133垂直。

蜗牛壳背面板132与蜗牛壳前面板131相对设置,当换气扇10处于安装状态时,蜗牛壳背面板132位于涡旋板133的背离室内地面的一侧,平行于室内地面,并与涡旋板133垂直。

蜗牛壳背面板132与框体11的顶壁111可以是单独的两块面板,但是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1的顶壁111直接作为蜗牛壳背面板132起作用,即框体的顶壁111同时也是蜗牛壳背面板132,不需要另外在蜗牛壳13上设置蜗牛壳背面板132,从而降低了蜗牛壳13的高度,使收纳蜗牛壳13的框体11可以设置得更薄,从而使换气扇10能够适应更多的安装环境,如即使天花板与屋顶之间的距离较短,也可以安装该换气扇10。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提到的与“上游”、“下游”相关的术语进行说明。当送风单元26运转时,会在框体11内形成进风口121至循环出风口122或换气出风口114的气流。“上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的逆方向;“下游方向”是指气流方向。“上游侧”是指位于上游方向的一侧;“下游侧”是指位于下游方向的一侧。“上游端”是指位于上游方向的一端;“下游端”是指位于下游方向的一端。

加热单元14设于框体11内,且位于送风单元26的下游侧与循环出风口122的上游侧,即位于送风单元26与循环出风口122之间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与送风单元26相比,加热单元14设于更靠近循环出风口122的一侧。加热单元14用于加热送风单元26吹向循环出风口122的空气,可提高由循环出风口122送入室内的空气的温度。本实施例对加热单元14的类型不加以限定,例如可以是ptc加热器等加热部件。

如图1所示,循环风路15设于框体11内,连通进风口121和循环出风口122,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加热单元14、循环出风口122依次位于循环风路15中。循环风路15可将室内的空气由进风口121向循环出风口122引导。室内的空气在循环风路15的引导下,依次经过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加热单元14,最后经由循环出风口122吹向室内。

如图1所示,换气风路16设于框体11内,连通进风口121和换气出风口114,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换气出风口114依次位于换气风路16中。换气风路16可将室内的空气由进风口121向换气出风口114引导。室内的空气在换气风路16的引导下,依次经过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最后经由换气出风口114吹向室外。

如图1所示,切换板17呈板状,且设于框体11内的换气出风口114和循环出风口122之间的位置,用于切换循环风路15与换气风路16。所述切换,是指通过切换板17打开或关闭循环风路15或换气风路16,共包括三种模式:

1、换气模式:切换板17将循环风路15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将换气风路16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

2、循环模式:切换板17将循环风路15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将换气风路16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

3、干燥模式:切换板17调节角度,同时打开循环风路15及换气风路16,使循环风路15和换气风路16处于既不是完全打开的状态,也不是完全关闭的状态。

切换板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切换板17转动。本实施例的切换板驱动装置可采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设置于切换板17近旁。

电路板盒23设置于框体11内,电路板盒23内设置有电气部件238。电气部件238连接并控制送风单元26、加热单元14、步进电机等被控部件。

本实施例的换气扇10,如图1所示,框体11的中间位置设置送风单元26和蜗牛壳13,在送风单元26和蜗牛壳13的两侧分别形成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与出风部33。

出风部33位于送风单元26和蜗牛壳13的靠近循环出风口122和换气出风口114的一侧,切换板17与加热单元14也位于出风部33。当送风单元26运行时,其形成的气流由蜗牛壳出风口134进入出风部33。当换气扇10处于换气模式时,气流从出风部33经换气出风口114排出室外;当换气扇10处于循环模式时,气流从出风部33经循环出风口122排出室外;当换气扇10处于干燥模式时,部分气流从出风部33经换气出风口114排出室外,另一部分气流从出风部33经循环出风口122排出室外。

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是一个具有一定大小的空间,其与出风部33相隔蜗牛壳13,并设于与出风部33相对的位置。即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与换气出风口114相隔蜗牛壳13,并设于与换气出风口114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收纳有电路板盒23与照明灯具24。本实施例的电路板盒收纳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内,除了收纳电路板盒23外,多余的空间还可以在电路板盒23的底面侧设置照明器具24(如led灯),该照明器具24可直接固定于面罩12的内表面,即面罩12面向框体11的表面上,这样,照明器具24发出的光可从面罩12照射到室内,使换气扇10具备照明功能。

本实施例的换气扇10,通过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无论换气扇10处于换气模式、循环模式还是干燥模式下,气流是经过换气风路16,即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后从换气出风口114排出;或者/同时经过循环风路15,即进风口121、送风单元26、加热单元14后从循环出风口122吹出。由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与出风部33相隔蜗牛壳13,设于与出风部33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其始终位于与换气风路16和循环风路15独立的位置,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流中的蒸汽吹向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内的电路板盒23内,避免蒸汽对电路板盒23内的电气部件238造成损坏,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换气扇10,由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与出风部33相隔蜗牛壳13设置,所以框体11的长度会设置得比较长,这样覆盖底面开口113的面罩12也需要设置得较长。面罩12通常由树脂材料制成,如果不对面罩12做任何处理,面罩12较容易发生变形。本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面罩12的内表面,即面罩12面向框体11的表面的长度方向上的两条长边处分别沿长边设置卡槽124和卡入卡槽124内的棒状的金属条123。通过金属条123在面罩12长度方向上的支撑,可以抑制面罩12的变形。

如图3所示,框体11内还设置有分隔板18,分隔板18位于蜗牛壳13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之间。分隔板18可以进一步抑制流经换气风路16或循环风路15的气流流入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分隔板18位于蜗牛壳13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之间,即分隔板18处于换气风路16或循环风路15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之间,可以起到分隔换气风路16或循环风路15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作用。

分隔板18上开设开孔192和防止干涉开口191。开孔192供连接电路板盒内的电气部件238与被控部件的引线25穿过;防止干涉开口191是为避开金属条123、防止分隔板18与金属条123互相干涉的开口。

在换气扇10的安装状态下,分隔板18在框体11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延设至框体11相对向的两个侧壁112处,在框体11高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分别延设至框体11的顶壁111和框体的底面115处。即在框体宽度方向上,分隔板18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框体长度方向的两个侧壁112,在框体高度方向上,分隔板18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框体11的顶壁111和底面115。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存在制造公差,如果分隔板18与框体11的两个侧壁112紧贴制造的话,分隔板18有可能会与框体11的两个侧壁112互相干涉。因此,可以再分隔板18与框体11的两个侧壁112之间预留0.1厘米左右的防止干涉用间隙。通过上述结构,除了防止干涉用间隙、分隔板18的开孔192以及防止干涉开口191外,蜗牛壳13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被分隔板18隔开,使换气风路16和循环风路15中的气流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之间大部分被分隔板18互相隔开,这样,分隔板18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气流进入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从而最大程度地抑制蒸汽进入电路板盒23内,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8可平行于框体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112,垂直于框体11的顶壁111,当然也可以倾斜设置,所述倾斜设置是指分隔板18与框体11在宽度方向的两个侧壁112不平行,与框体11的顶壁111具有非90度的夹角。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分隔板18包括:第一分隔板19和与第一分隔板19连接的第二分隔板20。

第一分隔板19与蜗牛壳13的涡旋板133可以是单独的两个部件,也可以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板19并不与蜗牛壳13互相独立,而是直接一体成型于蜗牛壳13上,涡旋板133构成第一分隔板19的一部分。即第一分隔板19的一部分作为涡旋板133,涡旋板133同时起到扩大蜗牛壳13内的风路和隔开风路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作用。第一分隔板19的涡旋板133之外的另一部分起到隔开风路和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作用。

这样除了可以减少部件数从而简化结构外,与把第一分隔板19独立于蜗牛壳13设置相比,还可以减少相当于分隔板18厚度的框体11长度方向上的空间,从而可以缩短框体11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实现框体11的小型化。

第一分隔板19基本上是缺角的矩形形状,以图4的视角看,第一分隔板19的左侧边与底边的左半部分缺失,形成缺省左下角的矩形形状。如图6所示,第二分隔板20包括:分隔部201与防水盖202。分隔部201与第一分隔板19拼接在一起,具体来说,分隔部201大致呈“l”形状,其形状与第一分隔板19缺省的左下角形状匹配,分隔部201拼接至第一分隔板19的左下角,使分隔板整体上大致呈矩形,以起到隔开风路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作用。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蜗牛壳13上一体形成从分隔板18侧向换气出风口114侧延伸的中空的引线收纳底座21。引线收纳底座21从蜗牛壳13的涡旋板133位于框体顶壁111侧的端部开始向底面开口113侧延设。即,涡旋板133位于框体顶壁111侧的端部向出风部33方向(即沿框体11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该引线收纳底座21。

如图4至图6所示,防水盖202为垂直于分隔部201延伸的条形结构。当分隔部201拼接至第一分隔板19后,防水盖202的延伸方向与引线收纳底座21一致,且二者形状匹配,防水盖202与引线收纳底座21卡合在一起。通过引线收纳底座21与第二分隔板20的防水盖202卡合,形成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到被控部件之间的、与换气风路16和循环风路15相互独立的收纳空间32。

本实施例的换气扇10,连接电路板盒23内的电气部件238与被控部件的多条引线25从电路板盒23引出后收纳于收纳空间32内,因此,换气风路16和循环风路15的气流被引线收纳底座21和第二分隔板20的防水盖202阻挡,不能与引线25接触,从而抑制水或蒸汽附着在引线25上导致电气故障,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也就是说,第二分隔板20的分隔部201与第一分隔板19拼接构成分隔板的一部分的同时,第二分隔板20的防水盖202与引线收纳底座21卡合而构成收纳空间3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收纳在收纳空间32内的引线25并不是指框体内的所有引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放入收纳空间32内的引线。例如与送风单元26连接的引线不需要收纳在收纳空间32内,因为送风单元26位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近旁,送风单元26的引线直接通过后述的第一连接盒231后与电气部件238连接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引线收纳底座21的外侧边缘以及防水盖202的外侧边缘分别设有二重筋215、203,所述外侧边缘是指远离送风单元26一侧的边缘。分隔部201通过螺丝或卡合结构与第一分隔板19连接在一起的同时,防水盖202的二重筋203与引线收纳底座21的二重筋215互相夹持,再通过螺丝或卡合结构把防水盖202固定在引线收纳底座21上,从而连接引线收纳底座21和防水盖202。这样,通过总共四重筋的阻挡,可以抑制水或蒸汽通过引线收纳底座21与防水盖202之间的间隙进入收纳空间32内,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以上只是示例性说明,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引线收纳底座21的外侧边缘以及防水盖202的外侧边缘可以不设置二重筋215、203,而是设置有其他类型的密封部件。本实施例对密封部件的类型不作限制,其可以是橡胶条、海绵等各种密封部件。另外,分隔部201与第一分隔板19、防水盖202与引线收纳底座21还可以通过螺丝和卡合结构之外的任何固定结构连接在一起。

如图7所示,连接电气部件238和多个被控部件的多条引线25,从电路板盒23的侧壁被拉出后再通过收纳空间32的侧壁进入收纳空间32,然后从收纳空间32的另一个侧壁拉出后与被控部件连接。所述收纳空间32的侧壁是指引线收纳底座21面向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壁面,所述收纳空间32的另一个侧壁是指引线收纳底座21面向出风部33的壁面。

引线25从电路板盒23中以倾斜的状态被拉出,所述倾斜的状态是指不与电路板盒23的顶面和底面平行,而是与电路板盒23的顶面和底面呈一定角度,并且沿由电路板盒23的顶面至底面的方向延伸,即引线25随着从电路板盒23的侧壁的内部往外部前进而从顶面侧向底面侧被拉出。

从电路板盒23中以倾斜的状态被拉出的引线25,以倾斜的状态被拉入收纳空间32,所述倾斜的状态是指不与收纳空间32的顶面和底面平行,而是与收纳空间32的顶面和底面呈一定角度,并且沿由收纳空间32的底面至顶面的方向延伸,即随着从收纳空间32的侧壁的外部往内部前进而从底面侧向顶面侧被拉入。

也就是说,在换气扇10的安装状态下,引线25从电路板盒23以向下倾斜的状态被拉出,再以向上倾斜的状态被拉入收纳空间32。这样,引线25位于电路板盒23外部和收纳空间32外部的部分形成“v”字形,即引线25位于电路板盒23与收纳空间32之间的部分为中间低、两头高的形状,这样,即使蒸汽附着在引线25位于电路板盒23外部和收纳空间32外部的部分而凝结成水滴,水滴也可以沿着引线25往“v”字形的中部往下方滴落,而不会流向电路板盒23或收纳空间32内,避免对电路板盒23内的电气部件238和收纳空间32内的引线造成损害,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引线25形成“v”字形,也就是说为了使引线25随着从电路板盒23的侧壁的内部往外部前进而从顶面侧向底面侧被拉出,在电路板盒23上设置拉出引线25用的拉出孔。拉出孔包括:盒内部开口236和盒外部开口235。盒内部开口236设于电路板盒23内部空间侧,盒外部开口235设于电路板盒23上并暴露于外部。盒外部开口235与盒内部开口236相比更靠近底面侧,即在换气扇10的安装状态下,盒外部开口235的位置比盒内部开口236的位置更低。所述位置更低是指更靠近室内地面、更远离框体11的顶壁111。这样电路板盒23内的引线25先穿过盒内部开口236再穿过盒外部开口235,在盒内部开口236和盒外部开口235的定位下,就可以随着从电路板盒23的侧壁的内部往外部前进而从顶面侧向底面侧被拉出,使引线25从电路板盒23以向下倾斜的状态被拉出。

另一方面,为了使引线25形成“v”字形,也就是说为了使引线25随着从收纳空间32的侧壁的外部往内部前进而从底面侧向顶面侧被拉入,在收纳空间32上设置拉入引线25用的拉入孔。拉入孔包括:收纳外部开口212和收纳内部开口213。收纳外部开口212位于收纳空间32的外部空间,收纳外部开口212设于引线收纳底座21面向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壁面,与收纳外部开口212相比更靠近顶面侧。也就是说,在换气扇10的安装状态下,收纳内部开口213的位置比收纳外部开口212的位置更高。所述位置更高是指更靠近框体顶壁111、更远离室内地面。这样从电路盒板拉出的引线25,先穿过收纳外部开口212再穿过收纳内部开口213,在收纳外部开口212和收纳内部开口213的定位下,就可以随着从收纳空间32的侧壁的外部往内部前进而从底面侧向顶面侧被拉入,使引线25以向上倾斜的状态被拉入收纳空间32。

再者,构成拉出孔的盒外部开口235盒与构成拉入孔的收纳外部开口212相对设置。这样,可以使引线形成“v”字形。这里说的拉出孔和拉入孔的名称是为了区分不同部位而起的名称。并不是说限定需要先从拉出孔拉出引线后再把引线插入拉入孔的这个顺序。也就是说,实际配置引线时,也可以从拉入孔拉出引线后插入拉出孔,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即使通过分隔板18将换气风路16、循环风路15与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分隔开,蒸汽仍然有可能通过分隔板18与框体11侧壁112或框体11顶壁111之间的间隙或分隔板18上的开孔192(开口)而进入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所以为抑制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分里的蒸汽通过引线25穿过的开口而接触到电气部件238,本实施例的电路板盒23包括:第一连接盒231和安装盒232,第一连接盒231与安装盒232沿框体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为便于说明,用简单的线条作成图8a和图8b。图8a是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盒231的截面示意图,图8b是不设置第一连接盒231,引线25直接穿过电路板盒侧壁的开孔27后与电气部件238连接情况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7至图10所示,安装盒232远离收纳空间32,第一连接盒231靠近收纳空间32,与收纳空间32相向设置,在第一连接盒231设置上述拉出孔。安装盒232内设置电气部件238,第一连接盒231将安装盒232与收纳空间32分隔。

具体地说,第一连接盒231包括外侧壁233与内侧壁234。外侧壁233为第一连接盒231与收纳空间32相向的侧壁,外侧壁233上设置盒外部开口235。内侧壁234为与安装盒232相向的侧壁,即与外侧壁233相对的侧壁,内侧壁234上设置盒内部开口236。在第一连接盒231的顶面上设有用于把蒸汽排出至第一连接盒231外的第一盒排气口237;框体的顶壁111上设有与第一盒排气口237对应设置、用于把第一盒排气口237排出的蒸汽排至框体11外部的第一框体排气口116。这样,即使蒸汽通过盒外部开口235进入第一连接盒231内,也可以往上方流动至第一盒排气口237再通过第一盒排气口237排出到第一连接盒231的外部,然后通过第一框体排气口116排出到框体外部,而不会通过盒内部开口236进入安装盒232。与不设置第一连接盒231,引线25直接穿过电路板盒侧壁的开孔27后与电气部件238连接相比,第一连接盒231可以使蒸汽排出到电路板盒23外部,从而抑制了蒸汽损坏安装盒232内的电气部件238。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盒内部开口236和盒外部开口235处设置密封件,减少引线25与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从而更进一步抑制了蒸汽损坏电气部件238。本实施例对密封件的种类不做限定,其可以是海绵等各种可以起到密封效果的部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引线25位于第一连接盒231内的引线部分避开第一盒排气口237的垂直下方设置。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盒内部开口236、盒外部开口235在第一连接盒231底面的投影,与第一盒排气口237在第一连接盒231底面的投影在框体宽度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在框体11的高度方向上,第一盒排气口237与引线25位于第一连接盒231内的部分相互错开,二者不位于竖直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即使有水从第一盒排气口237往下滴入第一连接盒231内,也不会落在引线25上,避免引线25被损坏,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连接盒231的底面上设置排水孔,这样滴入第一连接盒231内的水就可以通过排水孔流到第一连接盒231外部。本实施例排水孔的位置可与第一盒排气口237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一盒排气口237在第一连接盒231的底面的投影与排水孔重合,这样水从第一盒排气口237滴入第一连接盒231后,可从排水孔直接排出,从而不会淤积在第一连接盒231内,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收纳空间32还包括第二连接盒211,第二连接盒211位于收纳空间32的靠近电路板盒收纳区间22的端部,与电路板盒23相向设置,在第二连接盒211设置上述拉入孔。具体地说,第二连接盒211包括:外侧壁与内侧壁,外侧壁为第二连接盒211与电路板盒23相向的侧壁,外侧壁上设置收纳外部开口212。内侧壁为与外侧壁相对的侧壁,内侧壁上设置收纳内部开口213。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盒211的顶面上设有为把蒸汽排出至第二连接盒211外的第二盒排气口214,框体的顶壁111上设有与第二盒排气口214位置对应的第二框体排气口117。这样,即使蒸汽通过收纳外部开口212进入第二连接盒211内,也可以往上方流动至第二盒排气口214再通过第二盒排气口214排出到第二连接盒211的外部,然后通过第二框体排气口117排出到框体外部,而不会通过收纳内部开口213进入收纳空间32内部。与不设置第二连接盒211,引线25直接穿过收纳空间32侧壁的开孔相比,第二连接盒211可以使蒸汽排出到收纳空间32外部,从而抑制了水或蒸汽附着在引线25上导致电气故障。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收纳内部开口213和收纳外部开口212处设置密封件,减少引线25与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从而更进一步抑制了蒸汽损坏引线25。本实施例对密封件的种类不做限定,其可以是海绵等各种可以起到密封效果的部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引线25位于第二连接盒211内的引线部分避开第二盒排气口214的垂直下方设置。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收纳内部开口213、收纳外部开口212在第二连接盒211底面的投影,与第二盒排气口214在第二连接盒211底面的投影在框体11宽度方向上错开。也就是说,在框体11的高度方向上,第二盒排气口214与引线25位于第二连接盒211内的部分相互错开,二者不位于竖直方向的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即使有水从第二盒排气口214往下滴入第二连接盒211内,也不会落在引线25上,避免水或蒸汽附着在引线25上导致电气故障,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二连接盒211的底面上设置排水孔,这样滴入第二连接盒211内的水就可以通过排水孔流到第二连接盒211外部。本实施例排水孔的位置可与第二盒排气口214的位置相对应,即第二盒排气口214在第二连接盒211的底面的投影与排水孔重合,这样水从第二盒排气口214滴入第二连接盒211后,可从排水孔直接排出,从而不会淤积在第二连接盒211内,进一步提高换气扇10的安全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

(1)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