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及其换热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9430发布日期:2020-04-28 21:3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及其换热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组件的空调。



背景技术:

之前行业内变频多联机单机均设置两组相同的换热器并联工作,两个换热器相对设置,在换热器的总入口和总出口使用三通进行分流或汇合,以保证两组换热器的冷媒流量分配均匀,换热效果达到最好。

可是,目前用户的换热需求逐渐增大,两组换热器无法满足用户对换热量的需求。而当单机需要做到更大时,机组宽度需要加长较多,而换热器宽度受自身深度以及加工工艺限制,无法达到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换热能力、并保障冷媒流量分配均匀,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其换热量较大,换热介质分配均匀,换热效果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组件的空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侧部换热器,两个所述侧部换热器之间设有中间换热器,所述中间换热器内部的流道包括独立分布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总换热面积与所述第二流道的总换热面积相等;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一个所述侧部换热器中,二者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一进管与总入口密封连接、二者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出管与总出口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和第二个所述侧部换热器中,二者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二进管与所述总入口密封连接、二者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二出管与所述总出口密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设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二流道的入口设于所述中间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中间换热器呈板状。

优选的,多个第一流道和多个第二流道交替分布。

优选的,两个所述侧部换热器和所述中间换热器均设有防结霜的过冷段。

优选的,每一所述侧部换热器包括依次分布呈u形的第一直段、第二直段、第三直段;所述中间换热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直段之间,两个所述第二直段相对分布、且两个所述第三直段间隔预设距离,以便为安装电控盒和检修提供空间。

优选的,所述侧部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均朝向所述中间换热器。

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换热器组件。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组件的顶部设有风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包括中间换热器和对称分布在其两侧的侧部换热器,中间换热器内部的流道包括总换热面积相等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一个侧部换热器中,二者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一进管与总入口密封连接、二者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出管与总出口密封连接;第二流道和第二个侧部换热器中,二者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二进管与总入口密封连接、二者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二出管与总出口密封连接。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增设有中间换热器,因此,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量更大,满足了用户的换热需求。

另外,在工作过程中,换热介质从换热器组件的总入口流出后,一部分进入第一进管中,另一部分进入第二进管中;其中,进入第一进管中的换热介质又会在第一流道和第一个侧部换热器中分流,并在第一出管中汇总;进入第二进管中的换热介质会在第二流道和第二个侧部换热器中分流,并在第二出管中汇总;最后,第一出管和第二出管将换热介质汇总至总出口流出。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具有四个换热回路,即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一个侧部换热器、第二个侧部换热器,四个换热回路并列分布实现换热过程,换热介质分配更加均匀,换热效果稳定。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45度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同向两进两出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双向两进两出的原理图。

图1~3中的附图标记为:

侧部换热器1、第一直段101、第二直段102、第三直段103、中间换热器2、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一进管3、第二进管4、第一出管5、第二出管6、总入口三通7、第一三通8、第二三通9、第三三通10、第四三通11、总出口三通12、过冷段13;

两个侧部换热器中:第一个侧部换热器记为1a、第二个侧部换热器记为1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其换热量较大,换热介质分配均匀,换热效果稳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组件的空调。

请参考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45度俯视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同向两进两出的原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器组件的双向两进两出的原理图。其中,图中箭头表示流体的流动方向;两个侧部换热器分别为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包括三个换热器,即两个对称分布的侧部换热器1和设于两个侧部换热器1之间的中间换热器2,中间换热器2内部的流道包括独立分布的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第一流道201的总换热面积与第二流道202的总换热面积相等;第一流道201的入口、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一进管3与总入口密封连接,第二流道202的入口、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的入口分别通过第二进管4与总入口密封连接,第一流道201的出口、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一出管5与总出口密封连接,第二流道202的出口、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的出口分别通过第二出管6与总出口密封连接。

具体的,换热器组件采用均分设计,由于有多个换热器,在各个换热器的入口和出口均需要使用三通进行连接。更具体的,换热器组件设置有总入口三通7、总出口三通12、第一三通8、第二三通9、第三三通10、第四三通11。各个换热器内部的热管可以具体为铜管。

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相互隔离,二者的换热总面积相等,从而保障换热的均衡性。另外,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为了增加换热面积,保障换热效果,优选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的数量均为多个。

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和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可以为两个相同的换热器,即二者结构相同、规格相同。

在工作过程中,换热介质进入换热器组件的总入口后,在总入口三通7的作用下,一路进入第一进管3中,另一路进入第二进管4中;其中,第一进管3中的换热介质在第一三通8的作用下在第一流道201和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中分流,并通过第三三通10在第一出管5中汇总;第二进管4中的换热介质在第二三通9的作用下在第二流道202和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中分流,并通过第四三通11在第二出管6中汇总;最后,第一出管5和第二出管6通过总出口三通12将换热介质汇总至总出口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出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力,需要保证总入口三通7的两个出口管路阻力相近,总出口三通12的两个进口管路阻力相近,以避免冷媒分布不均。

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换热器组件,本申请提供的换热器组件增设有中间换热器2,打破两个换热器并联设置的局限,使得单个换热器组件的宽度可继续加大,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换热量,以满足更大的换热需求。另外,换热器组件设置有第一流道201、第二流道202、第一个侧部换热器1a、第二个侧部换热器1b四个换热回路,四个换热回路并列分布,并保证三个换热器的冷媒流量分布均匀,充分发挥出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而且在低温制热时不会因冷媒流量不均或换热不均而出现局部结冰现象。

可选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测试给换热器的所有回路匹配合适的毛细管,使所有回路的换热达到均衡稳定,在低温制热运行时各回路温度差异小,结霜均匀,除霜也很顺畅。

进一步的,参考图3,为了优化换热器组件的使用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中间换热器2具有相对分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两个侧部换热器1分别在中间换热器2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流道201的入口和第二流道202的出口设于中间换热器2的第一端,第一流道201的出口和第二流道202的入口设于中间换热器2的第二端。

具体的,中间换热器2采用双向两进两出式结构,第一流道201的入口和出口分布在相对的两端,第二流道202的入口和出口分布在相对的两端,且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内的流体反向流动。一方面简化换热器组件的连接管路,避免连接管路拥挤,使连接管路与侧部换热器1连接更加方便;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两个侧部换热器1的管路阻力一致,使得换热器组件在不同的运用环境都能稳定地进行换热。

可选的,参考图2,中间换热器2的进口和出口也可以同向设置,即第一流道201的入口和出口、第二流道202的入口和出口均设于中间换热器2的同一端,此时可以较为容易的做到换热面积均分。

进一步的,考虑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换热器组件的顶部可能设置有风机,来实现换热过程,此时换热器组件的上部与下部的风速差异很大,换热效果不均衡,因此,若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中,一者集中设置在中间换热器2的上部、另一者集中设置在中间换热器2的下部,则第一流道201和第二流道202的换热量差异较大。因此,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流道201和多个第二流道202交替分布,从而解决因上下位置风速差异而导致的换热不均问题。

可选的,为了优化换热器组件的使用效果,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两个侧部换热器1和中间换热器2均设有防结霜的过冷段13。此处优选中间换热器2采用带防结霜过冷段双向两进两出均分设计。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侧部换热器1呈u形结构,两个侧部换热器1的开口相对。具体的,每一侧部换热器1包括第一直段101、第二直段102、第三直段103,三者依次分布呈u形结构,且两个第二直段102相对分布。另外,中间换热器2整体呈板状、块状等结构,其位于两个第一直段101之间,同时,两个第三直段103间隔预设距离。两个第三直段103之间的缺口以及两个侧部换热器1之间的空间可以用来安装电控盒,同时为工作人员进行检修操作提供了操作空间。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侧部换热器1的进口和出口可以同向设置,即侧部换热器1的入口和出口均设于第一直段101的端部,且朝向中间换热器2。

除了上述换热器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任意一种换热器组件的空调,该空调由于使用了上述换热器组件,满足了用户对于更大换热量的需求,同时换热介质分配均匀,换热效果稳定。该空调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在换热器组件的顶部设置风机,实现气液换热过程,满足用户的控温需求。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空调及其换热器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