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1730发布日期:2020-07-24 16:54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孔隔热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



背景技术:

多孔隔热材料作为各种热工设备和建筑的保温绝热材料,对降低生产能耗和成本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多孔隔热材料的性能,研究中开发了一种新型多孔隔热材料,由膨胀珍珠岩、锂基膨润土、煅烧高岭土和碳酸钙等制备而成,而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加入蒸馏水和水玻璃等具有水分的原料,而在制备过程中又需要对过程中的多孔隔热材料进行烘干,烘干中的要求往往是烘干至恒重,但传统方法对是否已经烘干至恒重的判断往往依赖人为经验的判断,如果要使用重量传感器对是否烘干至恒重进行测量,由于高温环境下使用的传感器往往成本较高,容易损坏,无疑提高了制造和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包括:

箱体,用于在其中放置需要进行烘干的多孔隔热材料,箱体包括第一侧壁;

加热丝,安装在箱体的内壁上,用于对箱体内的多孔隔热材料进行加热;

底板,固定在箱体内的底部;

承载板,安装在底板上方,与底板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承载板用于承载需要进行烘干的多孔隔热材料;

第一触点组,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壁上,第一触点组包括若干在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触点,相邻第一触点之间留有空隙;

第二触点组,设置在箱体的第一侧壁上,包括若干第二触点,各第二触点依次排布在各相邻第一触点的空隙中;

第三触点,固定在承载板靠近第一侧壁的一侧,第三触点的垂直长度小于第一触点的垂直长度,且小于第二触点的垂直长度,第三触点的垂直长度大于相邻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的间距,第三触点连接至电源;

第一时间继电器,与第一触点组连接,各第一触点并联后与第一时间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第一时间继电器具有第一常开触点;

第二时间继电器,与第二触点组连接,各第二触点并联后与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第二时间继电器具有第二常开触点;

提示机构,安装在箱体上,第一常开触点和第二常开触点并联后与提示机构串联在供电回路中;

承载板在其承载的重量变化时可相对于底板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一触点组和/或第二触点组接触,接通第一时间继电器的线圈和/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

优选地,第一时间继电器还具有第一常闭触点,第二时间继电器还具有第二常闭触点,第一常闭触点和第二常闭触点均串联在加热丝的供电回路中。

优选地,弹性件为若干只平行设置在底板与承载板之间的弹簧。

优选地,各第一触点和各第二触点的厚度均相同。

优选地,提示机构为指示灯和/或蜂鸣器。

优选地,烘箱外部设置有电源开关,电源开关连接有第三时间继电器的线圈,第三时间点电器包括两组常开触点,分别串联在第一时间继电器所在回路中和第二时间继电器所在回路中。

优选地,箱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箱体外部设置有温度显示器,温度显示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箱体内的温度。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通过设置承载板、弹性件和底板,通过弹性件的形变量可以反映出承载板上的多孔隔热材料的重量变化,通过设置第一触点组、第二触点组和第三触点,可以在承载板上的多孔隔热材料重量基本保持不变时,使第三触点持续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点和/或第二触点接触,使第一时间继电器和/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持续得电,超过预设时间,从而使第一常开触点和/或第二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提示机构所在回路,提示使用者多孔隔热材料已经烘干至恒重,可以提高烘干多孔隔热材料时的效率,并起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1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提醒机构和加热丝控制电路示意图;

其中k为电源开关,kt1为第一时间继电器,kt2为第二时间继电器,kt3为第三时间继电器,k1为由第一触点、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组成开关,l为提示机构,r为加热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一种多孔隔热材料烘箱,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在其中放置需要进行烘干的多孔隔热材料的箱体1,箱体1包括第一侧壁2,箱体1的内壁上安装有加热丝3,用于对箱体1内的多孔隔热材料进行加热,箱体1内的底部固定有底板4,底板4上方安装有承载板5,承载板5与底板4之间通过弹性件11连接,承载板5用于承载需要进行烘干的多孔隔热材料,箱体1的第一侧壁2上设置有第一触点6组,第一触点6组包括若干在竖直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触点6,相邻第一触点6之间留有空隙,第一侧壁2上还设置有第二触点7组,第二触点7组包括若干第二触点7,各第二触点7依次排布在各相邻第一触点6的空隙中,承载板5靠近第一侧壁2的一侧上固定有第三触点8,第三触点8的垂直长度小于第一触点6的垂直长度,也小于第二触点7的垂直长度,第三触点8的垂直长度大于相邻的第一触点6与第二触点7的间距,第三触点8连接至电源,第一触点6组连接有第一时间继电器,具体为各第一触点6并联后与第一时间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第一时间继电器具有第一常开触点,第二触点7组连接有第二时间继电器,具体为各第二触点7并联后与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连接,第二时间继电器具有第二常开触点,箱体1上还安装有提示机构9,第一常开触点和第二常开触点并联后与提示机构9串联在供电回路中,承载板5在其承载的重量变化时可相对于底板4移动,并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一触点6组和/或第二触点7组接触,接通第一时间继电器的线圈和/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承载板5、弹性件11和底板4,通过弹性件11的形变量可以反映出承载板5上的多孔隔热材料的重量变化,通过设置第一触点6组、第二触点7组和第三触点8,可以在承载板5上的多孔隔热材料重量基本保持不变时,使第三触点8持续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点6和/或第二触点7接触,使第一时间继电器和/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持续得电,超过预设时间,从而使第一常开触点和/或第二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提示机构9所在回路,提示使用者多孔隔热材料已经烘干至恒重,可以提高烘干多孔隔热材料时的效率,并起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上述“和/或”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第三触点8只和第一触点6或第二触点7接触,第二种情况是第三触点8既和第一触点6接触,也和第二触点7接触。

其中第一侧壁2可以是箱体1内的任何一侧侧壁,加热丝3与第一触点6组、第二触点7组互不干涉。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时间继电器还具有第一常闭触点,第二时间继电器还具有第二常闭触点,第一常闭触点和第二常闭触点均串联在加热丝3的供电回路中,当多孔隔热材料烘干至恒重后,可以自动断开加热丝3所在的供电回路,进一步节约能源,并提高自动化程度。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弹性件11为若干只平行设置在底板4与承载板5之间的弹簧,即弹簧一端连接在底板4上,另一端与承载板5连接,为了提高承载板5的平衡性和第三触点8移动时的准确性,弹簧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各第一触点6和第二触点7的厚度均相同,减少加工制作时的难度,提高对多孔隔热材料是否恒重的测量准确性。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提示机构9为指示灯或蜂鸣器,也可以是指示灯和蜂鸣器的组合。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烘箱外部设置有电源开关10,电源开关10连接有第三时间继电器的线圈,第三时间继电器包括两组常开触点,分别串联在第一时间继电器所在回路中和第二时间继电器所在回路中。

考虑到烘箱刚开始启动时,需要一段时间的升温过程,在升温过程中,由于温度尚未达到烘干所需温度,可能会导致多孔隔热材料的水分流失较慢,重量变化较小,设置第三时间继电器,将第三时间继电器的预设时间设置为该升温时间,可以避免因升温过程导致提示机构9误启动。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箱体1内设有温度传感器,箱体1外部设置有温度显示器,温度显示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箱体1内的温度,可以方便使用者调节箱体1内的实时温度,已经箱体1内的升温过程。

其中,第一时间继电器、第二时间继电器和第三时间继电器均为断电复位型。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孔隔热材料烘箱时,当承载板5上放置需要进行烘干的多孔隔热材料时,会对弹性件11产生压力,使弹性件11在压力下出现形变,导致承载板5与底板4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也就是更重的多孔隔热材料会将使弹性件11产生更大的形变,承载板5可以下降更大的距离,承载板5下降时带动第三触点8移动,与第一触点6组和/或第二触点7组接触,当多孔隔热材料中含有较多水分被持续烘干时,其重量会逐渐减小,第三触点8会继续移动,与较低处的第一触点6、第二触点7分离,与较高处的第一触点6、第二触点7接触,而当烘干基本完成时,多孔隔热材料的重量会几乎保持不变,也就是第三触点8会保持其高度,与其中一个第一触点6和/或第二触点7接触,导致第一时间继电器和/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线圈得电时间较长,当得电时间超过第一时间继电器或第二时间继电器的预设值时,第一常开触点和/或第二常开触点闭合,接通提示机构9所在回路,使提示机构9得电,对使用者发出提示,表示此时多孔隔热材料已经烘干至恒重。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